第15章 春花秋月何時了(3)

關燈
的苔藓,帶着時光的痕迹,帶着歲月的性靈。

    那株古拙的桂花,像一位安甯的老者,深情地守望着一段又一段悠遠的曆史。

    搖曳的燈光下,慈母那雙漸漸蒼老的手,顫抖着思念的撫摸,将遠方的遊子呼喚。

    還有飲露的寒蟬,唱徹了夜晚的梧桐,将今秋的心事風幹。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水般明淨的風,自悠長的小巷吹來,輕輕拂過沿街高挂的紅燈籠,像一片片流動的紅雲。

    清涼的院落圍坐着歡聚的家人,潔淨的桌幾上擺放着新鮮的水果與精緻的月餅。

    他們品茶賞月,感受着團圓的幸福,一種簡單平實的幸福。

     輕盈的桂花飄落在石階上,彌漫着幽淡的芬芳。

    不知是誰,臨着高樓,唱起了滿月的歌,一輪清澈,一輪明朗,徐徐地向幽藍的天幕舒展。

     那一輪明淨如水的明月,從遠古到今朝,從鄉村到城市。

    它沐浴過古人,又照耀着來者;它守候清風,又靜待白雲。

    它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抵達了清秋的人間,将祥和與甯靜、團圓與溫馨留給天涯的旅人,留給芸芸衆生。

     霜菊話重陽 紅楓醉染清秋的霜林,以斑斓的色彩演繹着大自然的華美樂章。

    拂過歲月的琴弦,那些沉睡的華夏文化在跳躍的音符中蘇醒。

    而重陽節,就是秋天詩卷裡一頁雅緻的風景。

    菊花綻放,是馨香馥郁的盛筵;秋天行來,是雲淡風清的際會。

    飄逸的芳菲,記憶遠遊的步履,穿越魏晉與唐宋,采集一束束霜菊與茱萸,在詩人詞客的印象裡,寫下錦繡玲珑的辭章。

     重陽節登高,清秋時賞菊。

    這是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它被成熟的光芒所籠罩,蘊涵了秋天深沉高遠的思想。

    追溯到先秦,在秋季農作物豐收之時便有了祭天、祭祖的風俗。

    魏晉以來,重陽日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為一種時尚。

    直至唐朝,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而後随着朝代的更疊沿襲至今。

    九九重陽,如今又被增定為敬老節,年歲壓在雙九的日子,隐含着長長久久、延年益壽的寓意。

    在空曠的歲月面前,重陽這個綿延千載的佳節,不知被多少支溫潤的筆填充過。

    也許那些心曠神怡的片段,在翻卷的浪潮中隻留存一些模糊的景象。

    但是憑着時光流淌的痕迹,我們仍然可以尋找出許多精緻生動的細節。

     溫暖的秋陽落在古藤攀附的城牆,那一束束金色的亮光,折射着過往時間的沉香。

    在這天高雲淡的清秋午後,選擇離開城市高樓擁擠的叢林,離開市井巷陌的攘攘冠蓋,輕盈地推開重陽這個古老節日虛掩的門扉。

    紅葉内斂的山頭,一片深秋的風景就那樣生動起來。

    漫步于楓樹林中,在寫意的空間撥弄流水清音,靜讀煙霞性情。

    流轉的山風順着季節的方向,将深深的情愫傾瀉到逶迤的峰巒,蔓延至幽深的谷底,浸潤到秋天的脈絡裡。

    那憑高長嘯的曠達,飲酒賦詩的閑雅,醉卧白雲的灑脫,是天空與大地的心靈對話,是古人與今人的思想疊合,讓豪邁快意的人生變得深邃悠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置身在雲煙蒼茫的山巒,俯覽着城廓的黃昏景緻,那些或高聳或平和,或古典或現代的建築,靜靜地沉醉在酡紅的夕陽裡,呈現着歲月行走的痕迹。

    遠處飛翔的大雁,它撥開層雲,丈量故鄉的路程,将思念與祝福帶向那個遍插茱萸的地方。

    &ldquo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rdquo最是這吟哦千載的詩句,給重陽增添一抹濃濃的鄉情。

    登高望遠,穿行在曆史的奔流中,感悟更豁達、更高遠的人生意境。

    那個絢麗繁華的朝代,随着變幻的時空,濃縮成淡淡的記憶,在水墨古卷的文字中沉澱成重陽登高的典故,唱和了千古風流。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