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春花秋月何時了(3)

關燈
第15章春花秋月何時了(3) 清風推開浮雲的遮掩,月光灑向壯美的河山。

    那一輪明月,經朝曆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

    青山萬裡,是遊子追尋的腳步;長河百代,是慈母織補的衣衫。

    流淌的月華,潑灑着淺淡的水墨,展開一軸無邊的溫婉畫卷。

    人間萬戶,在桂花香影的軒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圓月高挂的良夜佳辰。

    那些沉積在遠古的傳統文化,開始被清秋的蟄聲喚醒。

    中秋,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而中秋節,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這種拜月祭天、祈求團圓的習俗,從風雲的唐宋至煙雨的明清,一直流轉到繁華的今日。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一輪清清朗朗的明月,讓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悅挂上桂影婆娑的枝頭,又讓多少合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

    它淌過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無數離合悲歡的故事,依然以純粹清絕的風姿遙挂在深邃的蒼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變的虔誠膜拜,将明淨無塵的靈韻付與人間大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依稀記得鄉間村落,家家戶戶圍坐在庭院裡,焚香拜月,對着籬畔的菊花,吃上團團圓圓的月餅。

    到如今的城市人家,親友良朋相聚在樓台窗下,飲酒望月,細數着甯靜溫馨的流年。

    絲絲縷縷的記憶,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輕淺地浮動。

     水調歌頭 宋·蘇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蒼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湧動着蕭蕭秋意,那來自遠古的天空将目光與靈魂漂洗得瑩潔透亮。

    今夜,誰停下幽雅的琴弦,在花間月下,獨酌一壺佳釀,相期在缥缈的雲漢。

    誰在風清露白的中宵,空聞凄清的雁聲,遙憶故鄉的明月。

    誰在那玉宇瓊樓,乘風而舞,唱一阕&ldquo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rdquo的千古辭章。

    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見如夢的佳期。

    那無聲栖落的秋思,又悄入誰人家中? 月光下晶瑩的霜露,打濕了遠方匆匆的步履。

    那涉水而來的是仗劍江湖的李白嗎?他飄逸浪漫的詩心在長風萬裡的雲海遨遊。

    那飄蓬輾轉的是寄身他鄉的杜甫嗎?他憂國憂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間縱橫馳騁。

    那乘風而去的可是把酒問青天的蘇轼?他輕盈靈動的思緒在天上宮阙恣意揮灑。

    還有吟詠&ldquo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rdquo的張九齡,還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他們帶着天南地北的風物人情,用濃淡各異的水墨将月亮點染得千姿百态,留給後人曠達溫婉的詩篇。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一曲《彩雲追月》從迢遞的古道飄然而來,弦聲撩撥起一池的秋水,餘音袅袅的意蘊在極遠極近處隽永起伏。

    夜已經很深了,那輪明月在很深的夜裡更加圓潤亮麗、剔透晶瑩。

    月光輕盈地流瀉在瓦屋、窗台、回廊和石徑上,彌漫着曆史的深邃無垠,也攜帶着大自然的慈愛與平和。

    她沉落在澄淨的秋水中,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這樣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秋風打濕了悠遠的時空,那輪被水墨浸染的圓月,沉澱着的千秋不改的如畫江山,朝代更疊的煌煌政史,還有萬古長存的天地人和。

     青鳥打遠處的南山飛過,穿過秋天的簾幕,落在故園的樓頭。

    青磚黛瓦的院牆衍生了斑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