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餘音
關燈
小
中
大
我想在卷末增列幾項嶄新的資料和線索,請讀者、研者注意參閱,因為對于了解曹雪芹來說,即一條新資料也會展示很豐富的遠象和潛景。
要叙的第一項重要材料,是原來未曾識面的康承宗先生惠函提供的。
他為研究什刹海而查閱北京地方的舊報刊時,發現了這項十分寶貴的文獻。
而且發現之後,不自秘藏,原原本本地告知于我,讓我運用和披露。
這種高尚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動。
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以下是康先生提供的資料情況:-- 民國二十四年印行的第187期《立言畫刊》上,有一篇文章,總題是《染碧湖波雪浪,澹黃官柳煙霞--十刹海淨業湖--風景幽靜極适遊覽》,另有二處分題:《後海幽僻名刹林立》和《李廣橋濃陰如畫絕似江南水國》。
作者署曰"槐隐"。
在後一部分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記載: ……雪芹官内務府筆帖式,學問淵博,曾為明相國邸中西賓,因有文無行,遂下逐客之令,後以貧困而死。
傳聞如是,不知确否。
…… 槐隐先生的筆墨不繁,著語無多,但就我所見,正面傳述雪芹之為人、生平的記載中,當以此段文字為最有價值,最為難得。
今試析論其要端,說明何以我對它的評價極高,認為極可寶貴。
第一,先就明确了雪芹曹家的旗籍問題。
大家可能清楚:自從二十年代初,胡适作出考證,一般人這才知道曹家是旗人,但是卻錯被當作了"漢軍"。
此後一直相沿不改。
四十年代,我強調提出:曹家是内務府籍,不是漢軍。
由内務府籍這個基本點,才進而明白了曹家與滿洲皇室的種種特殊關系。
這個史實的抉示早已取得了公認。
但是,至今仍然有個别人士沿襲舊說,或堅持"漢軍"之稱号,或立論确言内務府籍反是誤說,或謂内務府人即是漢軍人,兩者無别……。
說法不同,混亂則一。
關于這個要點,《紅樓夢新證》于126-138頁已詳加論述,不必贅一字了。
現在這份文獻,可說是民國以來最早的明确記叙雪芹為内務府籍的珍貴材料。
當時猶然群奉胡氏之說以為定論的情況下,槐隐先生獨标真實,可見他之所傳,是有正式來曆的。
然後,應當着重談一談筆帖式的事情。
身隸内務府籍的人,凡通文墨的,其當差任事的程序途徑,大抵是以筆帖式為進階之始。
這是通例。
因此,我早就疑心雪芹也一定做過府屬筆帖,苦乏記載,無由确言--這意思屢與朋友談到過的。
多年以來,這也算是研究雪芹生平中的一個空白點。
不料這次竟然找到了根據!我得康先生惠示此文,高興極了,并曾賦詩贈謝,其句雲: 什刹清波垂柳風,辛勤獨自覓遺蹤。
雪芹身是筆帖式,探得骊珠第一功! 這是用來說明:僅僅筆帖式這一點,史料價值就是很高的了。
因此特别感謝康先生的貢獻。
筆帖式又是何義呢?原來此是滿語的譯音。
蒙古語中也有相應的一個名詞,譯寫為"必阇赤",元代有"比阇出"。
滿語是"巴克什"--後轉為"榜什",一源而分化為二支了。
清人未入關時,巴克什地位是相當高的,是文職的一個賜名;入關後改譯漢名為筆帖式,各部院衙門普遍設置,有翻譯、繕本、貼寫等名目,掌翻譯滿漢章奏文籍等事務,官級最高的不過七品,已經是一個最"普通"的文職小員了,但旗人由此進階,升遷甚便,八旗貴官,實多由筆帖式出身。
漢人是不能充當筆帖式的,内務府中,當然更沒有漢人或漢軍的筆帖式,這一點在清代制度上是十分清楚的,可以使一些不甚了然于内府籍與漢軍籍之别的人們獲得又一個辨識的機會。
雪芹當差,定然是由文職筆帖式開始,他的筆墨文才,淵源家學,受到上司的識拔,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才思藝業,和學問并不總是相等的一回事情。
雪芹有言:"我雖未學無文",正就兩者而言。
雪芹自謙是"未學",然而我們從《石頭記》中看到了他的淵博的學識,知道他是撝謙得很的。
可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文獻中,沒有正面提到他的學問這一方面的片言隻字的,現在這篇新資料,又第一次提出了雪芹的學問淵博的這一要點。
是嶄新的内容。
接着,就叙到了他曾為"明相國"邸中西賓的事了。
我們都知道,雪芹曾作"某府西賓"的說法,久所流傳,在此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至于"明相國",顯然是傳訛或附會,因為明珠是順康年代的相國(即清代的大學士),距離雪芹年代很遠了,雪芹不可能有在明珠相府做事的經過。
那麼,問題自然落到,在雪芹時代,前後海(什刹海)湖畔的相府,又是誰家呢?屈指數來,則以尹繼善家為最相符合了,尹家是"兩世平津",即尹泰尹繼善父子都是相國,在繼善未入相時,他家早就稱相府了。
這一點是槐隐先生早年所不及知的,所以他仍然附會"索隐派"舊說,以為雪芹所入的相府當然就是明珠府了。
但是這裡的府主應當是誰的問題,是可以由年代、地點、其他曆史線索來綜合推斷解決
要叙的第一項重要材料,是原來未曾識面的康承宗先生惠函提供的。
他為研究什刹海而查閱北京地方的舊報刊時,發現了這項十分寶貴的文獻。
而且發現之後,不自秘藏,原原本本地告知于我,讓我運用和披露。
這種高尚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動。
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以下是康先生提供的資料情況:-- 民國二十四年印行的第187期《立言畫刊》上,有一篇文章,總題是《染碧湖波雪浪,澹黃官柳煙霞--十刹海淨業湖--風景幽靜極适遊覽》,另有二處分題:《後海幽僻名刹林立》和《李廣橋濃陰如畫絕似江南水國》。
作者署曰"槐隐"。
在後一部分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記載: ……雪芹官内務府筆帖式,學問淵博,曾為明相國邸中西賓,因有文無行,遂下逐客之令,後以貧困而死。
傳聞如是,不知确否。
…… 槐隐先生的筆墨不繁,著語無多,但就我所見,正面傳述雪芹之為人、生平的記載中,當以此段文字為最有價值,最為難得。
今試析論其要端,說明何以我對它的評價極高,認為極可寶貴。
第一,先就明确了雪芹曹家的旗籍問題。
大家可能清楚:自從二十年代初,胡适作出考證,一般人這才知道曹家是旗人,但是卻錯被當作了"漢軍"。
此後一直相沿不改。
四十年代,我強調提出:曹家是内務府籍,不是漢軍。
由内務府籍這個基本點,才進而明白了曹家與滿洲皇室的種種特殊關系。
這個史實的抉示早已取得了公認。
但是,至今仍然有個别人士沿襲舊說,或堅持"漢軍"之稱号,或立論确言内務府籍反是誤說,或謂内務府人即是漢軍人,兩者無别……。
說法不同,混亂則一。
關于這個要點,《紅樓夢新證》于126-138頁已詳加論述,不必贅一字了。
現在這份文獻,可說是民國以來最早的明确記叙雪芹為内務府籍的珍貴材料。
當時猶然群奉胡氏之說以為定論的情況下,槐隐先生獨标真實,可見他之所傳,是有正式來曆的。
然後,應當着重談一談筆帖式的事情。
身隸内務府籍的人,凡通文墨的,其當差任事的程序途徑,大抵是以筆帖式為進階之始。
這是通例。
因此,我早就疑心雪芹也一定做過府屬筆帖,苦乏記載,無由确言--這意思屢與朋友談到過的。
多年以來,這也算是研究雪芹生平中的一個空白點。
不料這次竟然找到了根據!我得康先生惠示此文,高興極了,并曾賦詩贈謝,其句雲: 什刹清波垂柳風,辛勤獨自覓遺蹤。
雪芹身是筆帖式,探得骊珠第一功! 這是用來說明:僅僅筆帖式這一點,史料價值就是很高的了。
因此特别感謝康先生的貢獻。
筆帖式又是何義呢?原來此是滿語的譯音。
蒙古語中也有相應的一個名詞,譯寫為"必阇赤",元代有"比阇出"。
滿語是"巴克什"--後轉為"榜什",一源而分化為二支了。
清人未入關時,巴克什地位是相當高的,是文職的一個賜名;入關後改譯漢名為筆帖式,各部院衙門普遍設置,有翻譯、繕本、貼寫等名目,掌翻譯滿漢章奏文籍等事務,官級最高的不過七品,已經是一個最"普通"的文職小員了,但旗人由此進階,升遷甚便,八旗貴官,實多由筆帖式出身。
漢人是不能充當筆帖式的,内務府中,當然更沒有漢人或漢軍的筆帖式,這一點在清代制度上是十分清楚的,可以使一些不甚了然于内府籍與漢軍籍之别的人們獲得又一個辨識的機會。
雪芹當差,定然是由文職筆帖式開始,他的筆墨文才,淵源家學,受到上司的識拔,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才思藝業,和學問并不總是相等的一回事情。
雪芹有言:"我雖未學無文",正就兩者而言。
雪芹自謙是"未學",然而我們從《石頭記》中看到了他的淵博的學識,知道他是撝謙得很的。
可是在所有已發現的文獻中,沒有正面提到他的學問這一方面的片言隻字的,現在這篇新資料,又第一次提出了雪芹的學問淵博的這一要點。
是嶄新的内容。
接着,就叙到了他曾為"明相國"邸中西賓的事了。
我們都知道,雪芹曾作"某府西賓"的說法,久所流傳,在此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至于"明相國",顯然是傳訛或附會,因為明珠是順康年代的相國(即清代的大學士),距離雪芹年代很遠了,雪芹不可能有在明珠相府做事的經過。
那麼,問題自然落到,在雪芹時代,前後海(什刹海)湖畔的相府,又是誰家呢?屈指數來,則以尹繼善家為最相符合了,尹家是"兩世平津",即尹泰尹繼善父子都是相國,在繼善未入相時,他家早就稱相府了。
這一點是槐隐先生早年所不及知的,所以他仍然附會"索隐派"舊說,以為雪芹所入的相府當然就是明珠府了。
但是這裡的府主應當是誰的問題,是可以由年代、地點、其他曆史線索來綜合推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