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佩刀質酒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都不想要,隻想一斤熱酒,--有了它,驅寒搪餓,解悶消愁,萬事都覺"好辦"了。
可是主人未起,童仆尚眠,一點方法也無有。
正在難解之際,忽然有人披衣戴笠而至,--全出意外,不想是敦誠來了!敦誠大概也是自己在這個天氣裡難以排遣,就淩晨冒雨來找他的哥哥敦敏的。
他萬不料雪芹會在這裡。
雪芹也絕想不到敦誠竟在此刻此境中出現。
兩人都驚喜稱異不置。
當然,他們用不了幾句話,就互相傳達了心意,會心一笑,就不打算打攪主人,徑往附近的一個小酒店去買酒自飲。
雪芹由十分的難遣,得此快遇,一變而為萬分的高興。
幾杯落肚,精神益發。
他的高談放論,跅弛不羁,到哪裡也不改其度。
正如敦誠所說,他們是"出必醉,醉則縱談",有時轟飲,竟至"叫嚣之聲,鄰人為之失色"。
在今天的這種的場合下,他們這兩位喝酒的行家已經不遑對小店的酒質再作苛求,而隻是"且酤滿眼作軟飽,誰暇齊鬲分低昂"(注:按齊即臍、鬲即膈,謂好酒達臍,劣酒隻及膈也。
)了,這一層,也成了他們快談中的笑料。
給今天這場意味特别的邂逅相逢增加了戲劇性的趣味的,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倆都沒帶着錢。
雪芹這次來,十分可能就是因"家中冬事未辦",為生計而進城來想辦法的,身上不會有閑錢可帶,而敦誠絕早出門往"自己家"來,也絕不料會有用錢的去處,因而也是囊中空空。
到這時,沒有付酒賬的,敦誠就把随身的一把佩刀解下來向酒店作質押(注:當時滿洲人随身帶有佩刀。
參看康熙"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語。
)。
他二人對這件事,自然又有無窮的諧笑妙語,--當然也随帶着一些感慨。
于是敦誠說了一席話,意思是:這刀雖明似秋霜,可是把它變賣了既買不了一頭牛(可以耕殖),拿它去臨陣殺"賊",又沒有咱們這種人的份兒(當時正是頻年用兵的年代,所以那時候"軍功"的人最得意,最"吃香"(注:參看昭槤(禮親王)《嘯亭續錄》卷三"流俗之言"條:"《避暑錄話》載宋時流俗言甚喜而不可緻者,雲'如獲燕(yān)王頭!'蓋當時以取燕為急務也。
雍正中嘗與準夷搆兵,裡巷鄙自矜伐者必曰:'汝擒得策王至耶?何自誇張若此!'……餘少時聞老妪婦猶言及之。
"由此可推在乾隆時裡巷俗言必亦多舉"打下某某處""擒某人"為口頭語。
《紅樓夢》裡也正有"擒了反叛來"的俗語痕迹。
)。
敦誠他們這時并非真是願意去作殺人的劊子手,這不過是諷世的話(注:敦誠在《鹪鶴庵雜詩》中也曾說過"匈奴猶未滅,臣子何為家?……男兒許身報國正今日,請纓無路空咨嗟"的話,但這是《從軍行送元如叔》的詩(此詩刊本删去不存),場合、情況俱不相同;敦氏少年确亦有過熱中的時期,此類詩反映早時心理,而此種心情後來已經破滅了,當他面對曹雪芹講這話時,已不能與對其宗室叔輩時并論,故知為反語寓諷,否則下面的"未若一鬥複一鬥,令此肝肺生角芒!"和"曹子大笑稱快哉"等話便成為不可理解。
(《鹪鹩庵雜詩》原本,承張次溪先生見示,在此深表謝意。
))):那咱們還是把它"潤了嗓子"(注:"酒冷了,……喝一口潤潤嗓子……",語見《紅樓夢》第五十四回。
)吧!雪芹今天本來已特别感激敦誠的這番款待和用心,聽了這席話,更是痛快,他不禁高呼大叫,連稱"快哉"!酒興相乘,詩思泉湧,當時就口占長歌一首,--他是會唱的人,而那時詩都是合着腔調來吟唱的(這是舊日詩人曆來的習俗,那時沒有用"說白話"的聲調來"念"詩的,也更沒有現代所謂"朗誦"的辦法),他就當場擊石作歌(注:"擊石作歌",是敦誠詩中的原語。
擊石是擊節作拍的意思;唯何以擊石,所擊何石,俱不易想象。
或雲,北京舊日小酒店,俗稱"酒缸",其缸皆覆以石闆為蓋,兼作酒客的"桌子",雪芹所擊即石蓋也。
此說有理。
),琅琅而吟,把他的激動心情表達得淋漓盡緻。
這樣的詩,在"詩筆有奇氣""詩膽昔(此作素日解)如銕"的雪芹"寫"來,不知是多麼精采動人!然而我們已經沒有福氣讀到它了,今天隻還有敦誠答和(hè)的一首《佩刀質酒歌》留給我們,才使我們約略地了解到以上的這些情形,--也就寶貴萬分了。
(注:詩見《四松堂集》(刊本卷一葉二)。
是了解曹雪芹的一篇重要資料。
按《月山詩集》卷二《夏日閑居詠志五首》之五,詠習射,有"賭取佩刀催換酒"之句,可參見;然此為習射較量勝負時的"打賭",與敦誠款待雪芹情事不同。
)。
可是主人未起,童仆尚眠,一點方法也無有。
正在難解之際,忽然有人披衣戴笠而至,--全出意外,不想是敦誠來了!敦誠大概也是自己在這個天氣裡難以排遣,就淩晨冒雨來找他的哥哥敦敏的。
他萬不料雪芹會在這裡。
雪芹也絕想不到敦誠竟在此刻此境中出現。
兩人都驚喜稱異不置。
當然,他們用不了幾句話,就互相傳達了心意,會心一笑,就不打算打攪主人,徑往附近的一個小酒店去買酒自飲。
雪芹由十分的難遣,得此快遇,一變而為萬分的高興。
幾杯落肚,精神益發。
他的高談放論,跅弛不羁,到哪裡也不改其度。
正如敦誠所說,他們是"出必醉,醉則縱談",有時轟飲,竟至"叫嚣之聲,鄰人為之失色"。
在今天的這種的場合下,他們這兩位喝酒的行家已經不遑對小店的酒質再作苛求,而隻是"且酤滿眼作軟飽,誰暇齊鬲分低昂"(注:按齊即臍、鬲即膈,謂好酒達臍,劣酒隻及膈也。
)了,這一層,也成了他們快談中的笑料。
給今天這場意味特别的邂逅相逢增加了戲劇性的趣味的,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倆都沒帶着錢。
雪芹這次來,十分可能就是因"家中冬事未辦",為生計而進城來想辦法的,身上不會有閑錢可帶,而敦誠絕早出門往"自己家"來,也絕不料會有用錢的去處,因而也是囊中空空。
到這時,沒有付酒賬的,敦誠就把随身的一把佩刀解下來向酒店作質押(注:當時滿洲人随身帶有佩刀。
參看康熙"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語。
)。
他二人對這件事,自然又有無窮的諧笑妙語,--當然也随帶着一些感慨。
于是敦誠說了一席話,意思是:這刀雖明似秋霜,可是把它變賣了既買不了一頭牛(可以耕殖),拿它去臨陣殺"賊",又沒有咱們這種人的份兒(當時正是頻年用兵的年代,所以那時候"軍功"的人最得意,最"吃香"(注:參看昭槤(禮親王)《嘯亭續錄》卷三"流俗之言"條:"《避暑錄話》載宋時流俗言甚喜而不可緻者,雲'如獲燕(yān)王頭!'蓋當時以取燕為急務也。
雍正中嘗與準夷搆兵,裡巷鄙自矜伐者必曰:'汝擒得策王至耶?何自誇張若此!'……餘少時聞老妪婦猶言及之。
"由此可推在乾隆時裡巷俗言必亦多舉"打下某某處""擒某人"為口頭語。
《紅樓夢》裡也正有"擒了反叛來"的俗語痕迹。
)。
敦誠他們這時并非真是願意去作殺人的劊子手,這不過是諷世的話(注:敦誠在《鹪鶴庵雜詩》中也曾說過"匈奴猶未滅,臣子何為家?……男兒許身報國正今日,請纓無路空咨嗟"的話,但這是《從軍行送元如叔》的詩(此詩刊本删去不存),場合、情況俱不相同;敦氏少年确亦有過熱中的時期,此類詩反映早時心理,而此種心情後來已經破滅了,當他面對曹雪芹講這話時,已不能與對其宗室叔輩時并論,故知為反語寓諷,否則下面的"未若一鬥複一鬥,令此肝肺生角芒!"和"曹子大笑稱快哉"等話便成為不可理解。
(《鹪鹩庵雜詩》原本,承張次溪先生見示,在此深表謝意。
))):那咱們還是把它"潤了嗓子"(注:"酒冷了,……喝一口潤潤嗓子……",語見《紅樓夢》第五十四回。
)吧!雪芹今天本來已特别感激敦誠的這番款待和用心,聽了這席話,更是痛快,他不禁高呼大叫,連稱"快哉"!酒興相乘,詩思泉湧,當時就口占長歌一首,--他是會唱的人,而那時詩都是合着腔調來吟唱的(這是舊日詩人曆來的習俗,那時沒有用"說白話"的聲調來"念"詩的,也更沒有現代所謂"朗誦"的辦法),他就當場擊石作歌(注:"擊石作歌",是敦誠詩中的原語。
擊石是擊節作拍的意思;唯何以擊石,所擊何石,俱不易想象。
或雲,北京舊日小酒店,俗稱"酒缸",其缸皆覆以石闆為蓋,兼作酒客的"桌子",雪芹所擊即石蓋也。
此說有理。
),琅琅而吟,把他的激動心情表達得淋漓盡緻。
這樣的詩,在"詩筆有奇氣""詩膽昔(此作素日解)如銕"的雪芹"寫"來,不知是多麼精采動人!然而我們已經沒有福氣讀到它了,今天隻還有敦誠答和(hè)的一首《佩刀質酒歌》留給我們,才使我們約略地了解到以上的這些情形,--也就寶貴萬分了。
(注:詩見《四松堂集》(刊本卷一葉二)。
是了解曹雪芹的一篇重要資料。
按《月山詩集》卷二《夏日閑居詠志五首》之五,詠習射,有"賭取佩刀催換酒"之句,可參見;然此為習射較量勝負時的"打賭",與敦誠款待雪芹情事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