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苑 召
關燈
小
中
大
舟于春苑,池中有異鳥,随波容與,太宗擊賞,……召立本,令寫焉。
時閣外傳呼'畫師閻立本!'時已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側,手揮丹粉,瞻望座賓,不勝愧赧!退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唯以丹青見知,躬厮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習此末技。
'"),總之,給封建統治者效勞服務的藝術家們,是不會有什麼好出路好收局的。
--而雪芹則不甘心去上這個當。
因此,有的研究者根據"苑召"的話,而疑心當時皇家畫院曾來召聘曹雪芹,而為雪芹拒絕。
關于這點,當然還無法作出絕對肯定或否定的推斷。
張宜泉的詩,原是詩畫二者平列并舉的;一方面,我們既不能因有"羹調未羨青蓮寵"的話而推斷雪芹會有被引入宮廷作"應制詩人"的可能(當時也并無這樣的制度或事例),好像就難以說惟獨"苑召"一句卻有所實指;而另一方面,詩家也可以因有一事,而配入一事,虛實互見,這種寫法,也非罕例。
如果事出無因,似乎張宜泉就不會單單想到這一層,并把它寫為詩句的主要内容。
我們也可以設想,當時皇子、王公們要招請畫師墨客的風氣很盛,有人曾想到雪芹,要薦引他去,則不無可能(注:諸皇子王公家的畫師墨客、文士詩家的例子,可舉先客于慎郡王府、後客于平郡王府的朱文震,客于甯郡王府數十年的汪蒼霖(工詩善書,和敦敏、敦誠弟兄深交,有可能和曹雪芹熟識),客于康親王府的袁古香,客于冰玉主人(怡親王弘曉)府十餘年的張堯峰(和明義有交誼)等人。
此種人士中也包括八旗人,如禮親王府延為記室的汪松,是佐領;在如意館供奉的唐岱,是内務府人。
唐岱,字靜岩,滿洲籍,工山水,為乾隆所賞識,著有《繪事發微》。
),--由此也會輾轉牽引而引起皇家如意館的注意而加以招緻。
不管怎樣,反正雪芹像是堅決拒絕過這類的事情。
這種拒絕,我想和敦敏題畫石時所說的"傲骨",恐怕也可合看,大可消息。
因此,張宜泉也贊歎雪芹的品格骨氣,說:古來的李白和閻立本,在這一點上也比不起你;你為什麼這樣鄙棄富貴、視如敝屣,而甘願在此山村受這等貧苦呢?--恐怕是山中的白雲,适合你的野性狂情,故而貪戀不肯離去的吧(注:張宜泉詩末句本暗用《宋史》魏野傳,野工詩,放達,後被征,拒不出仕,對使者說:"野心已被山中白雲留住矣。
"野,自稱名也,但詩家往往活用原語,作泛義,可不拘看。
)。
這正是曹雪芹的令人敬佩愛重的高貴品質的一面。
曹雪芹在山村中,窮得可以,食粥,賣畫,已如上述。
偶然好友敦氏兄弟從城裡特意跑來看他,他也沒有足夠款待客人的能力,還要靠"司業青錢留客醉"--像唐代的鄭廣文先生一樣,窮得無錢買酒,要靠蘇司業"時時乞〔去聲,借給〕酒錢"(注:杜甫《戲呈鄭廣文(度)兼呈蘇司業(源明)》詩。
唯敦誠原句以"司業"指誰,意見尚不一緻。
今隻按杜詩原意解釋。
)。
可見雪芹的生計,朋輩盡知,有的時亦加以接濟。
這也算是他的"收入"來源之一。
敦誠的詩,有兩句也極堪注意:"阿誰肯與豬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注:餐霞本是道家修煉的典故,此處借寫窮餓。
)這也是寫雪芹的貧況,但是詩中獨用闵仲叔和安邑令的典(注:事見《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序》。
),必非泛泛無故之語。
疑心此詩并非隻是慨歎如今無有敬士濟貧的地方官,而實是說該管的官府對雪芹還頗有淩逼之事(因為他是有罪抄家的人,還有被注意監視和被尋釁的可能),不過那語式極為婉蓄罷了(敦氏弟兄的詩大都如此;而涉及雪芹的詩,措詞就更覺隐約含糊,看得出是有所避忌、深為謹慎的意思)。
如系這樣,那麼雪芹的傲骨才更為突出,不為統治爪牙所屈伏,所以詩中才又有"步兵白眼向人斜"以及"燕市哭歌悲遇合""新愁舊恨知多少"等話語,可見内中包含的事故還很多,隻是我們大都無法考見其委曲了。
我說疑有該管官吏,對雪芹猶加淩逼,是否有點穿鑿附會呢?請讀《庚辰本》石頭記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朱筆眉批說:趙香梗先生《秋樹根偶譚》〔按此書名取自杜詩"讀書秋樹根"〕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詞〔祠〕,為郡守毀為已詞〔祠〕,先生歎子美生遭喪亂,奔走無家,孰料千百年後,數椽片瓦,猶遭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固〔因〕改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數句,為少陵解嘲:"少陵遺像太守欺,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時閣外傳呼'畫師閻立本!'時已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側,手揮丹粉,瞻望座賓,不勝愧赧!退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唯以丹青見知,躬厮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習此末技。
'"),總之,給封建統治者效勞服務的藝術家們,是不會有什麼好出路好收局的。
--而雪芹則不甘心去上這個當。
因此,有的研究者根據"苑召"的話,而疑心當時皇家畫院曾來召聘曹雪芹,而為雪芹拒絕。
關于這點,當然還無法作出絕對肯定或否定的推斷。
張宜泉的詩,原是詩畫二者平列并舉的;一方面,我們既不能因有"羹調未羨青蓮寵"的話而推斷雪芹會有被引入宮廷作"應制詩人"的可能(當時也并無這樣的制度或事例),好像就難以說惟獨"苑召"一句卻有所實指;而另一方面,詩家也可以因有一事,而配入一事,虛實互見,這種寫法,也非罕例。
如果事出無因,似乎張宜泉就不會單單想到這一層,并把它寫為詩句的主要内容。
我們也可以設想,當時皇子、王公們要招請畫師墨客的風氣很盛,有人曾想到雪芹,要薦引他去,則不無可能(注:諸皇子王公家的畫師墨客、文士詩家的例子,可舉先客于慎郡王府、後客于平郡王府的朱文震,客于甯郡王府數十年的汪蒼霖(工詩善書,和敦敏、敦誠弟兄深交,有可能和曹雪芹熟識),客于康親王府的袁古香,客于冰玉主人(怡親王弘曉)府十餘年的張堯峰(和明義有交誼)等人。
此種人士中也包括八旗人,如禮親王府延為記室的汪松,是佐領;在如意館供奉的唐岱,是内務府人。
唐岱,字靜岩,滿洲籍,工山水,為乾隆所賞識,著有《繪事發微》。
),--由此也會輾轉牽引而引起皇家如意館的注意而加以招緻。
不管怎樣,反正雪芹像是堅決拒絕過這類的事情。
這種拒絕,我想和敦敏題畫石時所說的"傲骨",恐怕也可合看,大可消息。
因此,張宜泉也贊歎雪芹的品格骨氣,說:古來的李白和閻立本,在這一點上也比不起你;你為什麼這樣鄙棄富貴、視如敝屣,而甘願在此山村受這等貧苦呢?--恐怕是山中的白雲,适合你的野性狂情,故而貪戀不肯離去的吧(注:張宜泉詩末句本暗用《宋史》魏野傳,野工詩,放達,後被征,拒不出仕,對使者說:"野心已被山中白雲留住矣。
"野,自稱名也,但詩家往往活用原語,作泛義,可不拘看。
)。
這正是曹雪芹的令人敬佩愛重的高貴品質的一面。
曹雪芹在山村中,窮得可以,食粥,賣畫,已如上述。
偶然好友敦氏兄弟從城裡特意跑來看他,他也沒有足夠款待客人的能力,還要靠"司業青錢留客醉"--像唐代的鄭廣文先生一樣,窮得無錢買酒,要靠蘇司業"時時乞〔去聲,借給〕酒錢"(注:杜甫《戲呈鄭廣文(度)兼呈蘇司業(源明)》詩。
唯敦誠原句以"司業"指誰,意見尚不一緻。
今隻按杜詩原意解釋。
)。
可見雪芹的生計,朋輩盡知,有的時亦加以接濟。
這也算是他的"收入"來源之一。
敦誠的詩,有兩句也極堪注意:"阿誰肯與豬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注:餐霞本是道家修煉的典故,此處借寫窮餓。
)這也是寫雪芹的貧況,但是詩中獨用闵仲叔和安邑令的典(注:事見《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序》。
),必非泛泛無故之語。
疑心此詩并非隻是慨歎如今無有敬士濟貧的地方官,而實是說該管的官府對雪芹還頗有淩逼之事(因為他是有罪抄家的人,還有被注意監視和被尋釁的可能),不過那語式極為婉蓄罷了(敦氏弟兄的詩大都如此;而涉及雪芹的詩,措詞就更覺隐約含糊,看得出是有所避忌、深為謹慎的意思)。
如系這樣,那麼雪芹的傲骨才更為突出,不為統治爪牙所屈伏,所以詩中才又有"步兵白眼向人斜"以及"燕市哭歌悲遇合""新愁舊恨知多少"等話語,可見内中包含的事故還很多,隻是我們大都無法考見其委曲了。
我說疑有該管官吏,對雪芹猶加淩逼,是否有點穿鑿附會呢?請讀《庚辰本》石頭記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朱筆眉批說:趙香梗先生《秋樹根偶譚》〔按此書名取自杜詩"讀書秋樹根"〕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詞〔祠〕,為郡守毀為已詞〔祠〕,先生歎子美生遭喪亂,奔走無家,孰料千百年後,數椽片瓦,猶遭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固〔因〕改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數句,為少陵解嘲:"少陵遺像太守欺,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