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當 差

關燈
以前滿語教學完全是敷衍應酬的事實真相,也說明了滿洲族人的漢化簡直是封建統治者主觀意志所無能為力的曆史進展。

    扼要地叙明了這些事勢,是因為要想理解曹雪芹這一階段的生活,必須向這方面參考研究,尋求消息。

    上述兩點,對曹雪芹在宗學裡的地位、遭遇都可能有一定的關系。

    但是曹雪芹究竟在宗學裡所任何職?這一問題目前還不能作出肯定答複。

    據傳說,曹雪芹作的是宗學教習(注:張永海說。

    )。

    如果事實确是這樣,那麼結合上述種種,就可以看出更多的意義來。

    不過這個傳說也有一點不好解釋。

     傳說中的"教習"的原語是"瑟夫"(注:據黃波拉、吳恩裕兩位的調查記錄。

    黃文發表于《羊城晚報》1963年4月27日-5月1日。

    ),傳說者解為教師之義。

    這個解說倒是對頭的,因為清代官書也寫作"塞傅",是滿人稱呼教習的用語。

    但是雪芹的好友之一、宗學學生敦誠,在詩句裡提到他和雪芹在宗學時的交誼的時候,說出了"接■倒著容君傲"(注:此用李白《襄陽歌》典故。

    (向來解"倒著接■"為倒戴帽子,實則接■乃古代鹭羽編制之簑,即鶴氅類。

    我另有考,此不備及。

    ))的話。

    這語式語氣,絕不像是學生對老師的關系。

    有人認為這應該從學生敦誠是皇室貴族而老師曹雪芹是包衣奴隸的身份來解釋。

    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乾隆時代,還像以前的各姓封建朝代一樣,對作老師的,不管是私家延聘還是公家指派的,禮數都特别尊重,受到特殊的厚遇(例如官中教職,品位極卑,卻隻長揖以見公卿,不行跪拜;到晚清總督大員當書院開學典禮時,還要親率諸生,先向教師行跪拜禮;皇帝皇子對師傅也要施以殊禮,絕不能和一般臣僚同樣對待(注:如《晚睛簃詩彙》卷二對乾隆帝詩的案語所說:"感舊之什,蓋于諸舊臣中擇其尤者始著于篇;師傅稱先生,字而不名,尤緻敬禮。

    "乾隆詩雲:"設席懋勤殿,命行拜師禮。

    "最是佳證。

    《天咫偶聞》卷一:"國朝自太宗以後不立太子,皇子之幼與諸王世子共學于上書房,選詞臣有學行者,訓迪加嚴,與民間延師無異。

    "又卷十叙旗家家法子弟禮節最嚴,而"其敬師也亦然"。

    )),師生的關系和感情,是極鮮明的東西,它雖不能完全"解除"其他身份差别,但滿可以部分"抵消"或具體"壓倒"之。

    康、雍時代的權相太傅馬齊(注:此人是傅恒伯父,明義、明琳等人的伯祖;是康、雍兩朝與皇室内部矛盾和内務府人員關系都很密切的人物。

    馬齊與弟馬武,威權傾一時,有"二馬吃盡天下草"的諺語。

    ),不甚識字,因為所請的館師常常不按時守職,他竟然和門下諸人說:"所雇先生終不惬人意,他日當買一先生,定當差勝此也。

    "當時傳為笑談。

    敦誠卻不是這樣"保持"着"舊俗醇風"的滿洲人,他在懷念他的幾位師長如孫灏、李情、徐培等人的詩篇中,就有"鹿洞親依徽國席,龍門曾禦李君車;自為桃李公門後,不向春風更著花""依稀尚記南州客,于鹄曾經受業來""三年膏火西黉夜,一帳凄涼東館風"等句子。

    試拿這些和"接■倒著容君傲"的口吻來比較,那差别就極分明了;我們很難想象他對一位老師可以說出"容君傲"的話來。

    看來,在宗學裡的曹雪芹不會是一位塞傅老師;而可能是一種較為高一等的雜役人員,比如抄寫、助理文墨等事的"下手"。

    我們可能想到,如果他是舉、貢一流的身份,豈不正合作教習的資格,宗學裡何至于把他用為雜役之流?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曹雪芹家是獲罪抄沒并且又經過其他巨變的,這種家族的子弟因為被罪懲斥而淪為雜項人員,在學校裡當當冷差,勉維生活,倒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在宗學任職,起訖年月,都不可考。

    往上推,似乎可以早到乾隆九年(1744)左右,即敦誠初入宗學的年代,但也許比這要晚一些;往下看,恐怕不會遲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後,因為這時他已經移居到西郊山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