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交 契

關燈
在我們所知于雪芹生平事迹的極有限的點滴之中,宗學的關系畢竟要算比較重要的一點。

    今姑照"宗學任職"說略加論析。

    曹雪芹雖然是正白旗人,而其當差所在的宗學卻不是北京東城(白旗屬左翼,居東城)金魚胡同(後移史家胡同)的左翼宗學,而是在西城西單牌樓以北的右翼宗學。

    這是因為他在宗學隻是做事,并不必像學生要按本旗該屬的哪一翼來入學。

    然而他之所以進入右翼宗學,也必然有其引緒。

    大概不是因為介紹他去的那個在宗學管事的人本來是住在西城或本屬右翼四旗的,便是曹雪芹本人此時住家已在西城:兩項原因應居其一,或是兼而有之。

    右翼宗學從一設立,就在瞻雲坊(俗稱西單牌樓)以北的大街路東的第四條巷子:石虎胡同。

    那所房子來曆很久遠:在明朝先為常州會館,後為太師周延儒的故府;入清以後成為吳三桂之子額驸(即俗稱驸馬)吳應熊的賜第;康熙十三年四月,吳三桂起兵叛清,因此應熊不久"賜死",此府當即撤廢,後來淪為右翼官房;到雍正二年,就在這裡設立了右翼宗學。

    --大約到乾隆二十一年或略前,右翼宗學遷往瞻雲坊以南的絨線胡同,原來的舊址成為裘曰修的賜第,--那就已是後話了(注:參看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裘文達文集·行狀》、錢大昕《潛研堂詩集》卷四《題裘漫士少宰苑東寓直圖》(丙子詩)第四首及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卷上"石虎胡同"條;又後者"宣武門大街"條雲:"右翼宗學,舊在瞻雲坊北,今移絨線胡同。

    "按瞻雲坊北,即指西單牌樓以北的石虎胡同。

    )。

    曹雪芹因在宗學,便結識了一些朋友。

    其中最重要的要數敦敏、敦誠兄弟二人,--隻因他們兩個,我們才得以知道了雪芹中年以後的一些概況。

    敦敏,字子明,号懋齋,生于雍正七年(1729),比曹雪芹隻小了五歲;卒于嘉慶元年(1796)以後。

    敦誠,字敬亭,号松堂,别号慵閑子,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比曹雪芹小了十歲;卒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

    他兩人本是胞兄弟,父親名瑚玐(1710-1760),但敦誠在十五歲時出繼給叔叔甯仁為嗣了。

    他們是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的第五世孫。

    為了更好地了解曹雪芹,必須對他這兩位宗室朋友加以了解,而為了了解這兩位宗室,又必須了解一些其他的事故,所以我們這裡要提起一些老事和"舊賬"。

    原來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兄弟五人,三弟名舒爾哈齊,最為重要,在明朝人的口裡曾和努爾哈赤并稱為建州都督,朝鮮史料中也并稱,而以"老哈赤""小哈赤"别之。

    可是努爾哈赤與弟不和,疑其有二心,竟先殺其兩子,複禁锢其本身,最後終于殺死了完事(後來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又以十六款罪狀殺了舒爾哈齊之子阿敏)。

    努爾哈赤自己有十六個兒子,最喜愛的是"大福晉(忽刺溫之嫡裔烏喇貝勒之女)"所生的三個:阿濟格、多爾衮和多铎。

    努爾哈赤屬意于第十四子多爾衮,想傳位于他,不想後來第八子皇太極謀得了皇位,逼死了那位烏喇母妃殉葬他父親。

    皇太極既死,以多爾衮和舒爾哈齊的第六子濟爾哈朗同為攝政,"扶保"他的幼子福臨(順治)為帝。

    入關前後,多爾衮弟兄三人功勞最大,也威權最盛,不但導緻了濟爾哈朗和多爾衮系派之間的磨擦沖突,而且也引起了皇太極系的疑嫉,因此福臨親政之後,就假手于濟爾哈朗,伺隙向多爾衮及其弟兄系進攻。

    阿濟格本來就不忿皇太極搶得皇位的事,因此當皇太極一死,他就和多铎力勸多爾衮即位,但多爾衮未允;及順治七年末,多爾衮猝然病亡,阿濟格就又要乘機行事,奪取皇位,結果為濟爾哈朗等逮捕、削爵、幽禁、抄家,并諸子皆黜除宗室,賞給别家(仇家)作了奴隸。

    八年十月,阿濟格因堅決反抗這種迫害,竟要設法點火燒他那座牢獄,又企圖用刀挖掘地道越獄,為監者告發,"賜"自盡(注:談遷《北遊錄》,對阿濟格之事有極生動的紀載,為當時親在京師的見聞,可參看。

    )。

    這就是敦敏、敦誠的"家世"來曆。

     至于多爾衮,雖然身死,勢力猶在,所以也不能幸免,轉年二月便宣布"罪狀",削奪封典,籍沒家産,黨羽都遭到窮治。

    --這又就是曹雪芹之始祖的旗主的下場。

    所不同的是,曹家經過這次大事變,反而得以随了正白旗轉為上三旗、并入内務府,又因了孫夫人是康熙保母的關系,得以享有了六十年的"全盛",直到第二次大事變--雍正奪位時,這才遭了殃;而阿濟格家,除了康熙元年曾将他的次子博勒赫複還宗室,追封鎮國公以外,直到康熙五十二年才将他的第三、第八、第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