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滿漢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最後結束他的"錦衣纨袴之時,饫甘餍肥之日"的公子生活時,大約年已十六七歲。
上面說過,他家世代是内務府包衣旗籍,是"富貴"而又"下賤"的一種特别的家世。
可是自從這時為始,他家和"富貴"二字是斷絕關系了,曹雪芹從青年時期起,就轉到了另一個隊伍裡面去,就是,轉到了閑散無位的、不得意的、貧困的滿洲旗人的行列裡面去了。
由于這一"轉隊",曹雪芹的人生觀、世界觀,便在起着日益激烈的變化。
為了了解曹雪芹,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個時期的滿洲和八旗旗人的概況。
雍正朝的大肆壓迫、殘害宗室,防閑他們的争奪和反抗,可謂無微不至;特務活動的嚴密,迫害手段的毒辣,都是史無前例、駭人聽聞的。
這種皇室内部矛盾的醜劇,到乾隆初期猶有馀波,前文亦已約略講過,乾隆表面雖似稍為寬厚,實則其對待宗室王公的手段和精神與雍正初無二緻。
這種情況的直接後果是,滿洲統治集團上層急劇分化,而影響所被,階級壓迫下的中下層也在發生着分化變動。
同時,這種分化又和滿人漢化的傾向趨勢結合起來,使得統治者十分憂慮,--他表面竭力顯示其對待滿、漢毫無區别轸域,強調"滿漢一體"的大公态度,而實際則歧視漢人,深惡滿人沾染漢人風習,極力打擊滿漢彙流的一切人、事的關系。
到後來連早已歸旗的"漢軍"旗人也逐漸加深歧視,在各種行政制度上制造滿漢分域,也就是對漢族血統的人一概不敢信任。
這結果自然促進了漢軍旗人的日益從八旗集團内向外分化,可是滿洲旗人内部也并不是在這種政策下日益團結鞏固了,相反,卻同樣加速了分化和漢化。
總之,八旗人的思想,越來越紛歧複雜化起來。
乾隆剛一嗣位,就非常重視旗務,采取種種整頓措施;甚至想到下令修撰《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由郡王降為貝子的弘春,曾因辦理旗務不善而"革去貝子,不許出門"(這雖然還不是"在家圈禁",可是不準行動,也是一種軟禁的替管形式),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布延圖因為"分别滿、漢,歧視旗、民"而受到嚴饬。
乾隆二、三年間,一方面準許包衣佐領、管領與八旗聯姻,一方面定出八旗家奴開戶(即準許脫離旗主而獨自立戶)的條例;三年七月,設置稽查内務府禦史,十一月命八旗包衣歸漢軍考試(注:清《皇朝文獻通考》卷四十八"選舉考"二,"乾隆三年議準,包衣人員,有投充莊頭子弟隸内務府管轄、編入上三旗者,又有舊漢人在内管領下,及五旗王公所屬包衣旗鼓佐領内者:此等原系漢人,因由滿洲都統咨送,每有在滿額内中式者,悉行改正,并饬嚴行禁止!"又卷六十四"學校考"二,"(乾隆四年)清厘滿洲、漢軍籍貫:嗣後内府、王公府屬人員考試之時,内務府及八旗滿洲都統務嚴饬該管官逐一稽察,其投充莊頭子弟及内管領下與下五旗王公府屬旗鼓佐領内之舊漢人(按即指入關以前入旗者),均别冊送部,歸入漢軍額内考試。
有将應歸漢軍考試之人造入滿洲冊内咨送者,将該管都統、佐領照蒙溷造冊例治罪!"可見乾隆初期開始的滿、漢甄别政策是如何嚴厲,而内務府包衣人自此為始乃完全作為"漢軍"一例看待。
這是清代政治上極為重要的一點,而研究者每不能認識此事之真正意義,而隻從包衣人是否應稱"滿洲"或"漢軍"之表面現象立論。
參看下條注。
),到乾隆六年十月,又命令漢軍禦史歸漢缺--就是劃歸漢族官員名額之内、制度之内。
這已然顯示出,乾隆是越來越把八旗内部的所有漢族血統的成員都要當作一般漢人來看待了。
果然,事情發展到七年四月,便發出了一道全面而徹底地處置漢軍人員的"上谕",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朕思漢軍其初本系漢人,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後投誠入旗者,亦有緣罪入旗、與夫三藩戶下歸入者,内務府、王公包衣撥出者,以及招募之炮手,過繼之異姓,并随母、因親等類,先後歸旗,情節不一。
其中有從龍人員子孫,皆系舊有功勳,曆世既久,無庸另議更張。
其馀各項人等,……如有願改歸原籍者,準其與該處民人一例編入保甲……。
在這裡,特别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這次的措施,雖然表面上是為了"聯意欲稍為變通,以廣其謀生之路"的社會經濟問題上的目的,但是聯系上舉其他迹象而看,内中實際還是包括着政治、民族等政策方面的用意。
其二,"上谕"雖然說明"不願出旗仍舊當差者聽之""仍詢問伊等有無情願之處",并且特别表示"并非逐伊等使之出旗為民",可是結合八年四月"谕漢軍
上面說過,他家世代是内務府包衣旗籍,是"富貴"而又"下賤"的一種特别的家世。
可是自從這時為始,他家和"富貴"二字是斷絕關系了,曹雪芹從青年時期起,就轉到了另一個隊伍裡面去,就是,轉到了閑散無位的、不得意的、貧困的滿洲旗人的行列裡面去了。
由于這一"轉隊",曹雪芹的人生觀、世界觀,便在起着日益激烈的變化。
為了了解曹雪芹,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個時期的滿洲和八旗旗人的概況。
雍正朝的大肆壓迫、殘害宗室,防閑他們的争奪和反抗,可謂無微不至;特務活動的嚴密,迫害手段的毒辣,都是史無前例、駭人聽聞的。
這種皇室内部矛盾的醜劇,到乾隆初期猶有馀波,前文亦已約略講過,乾隆表面雖似稍為寬厚,實則其對待宗室王公的手段和精神與雍正初無二緻。
這種情況的直接後果是,滿洲統治集團上層急劇分化,而影響所被,階級壓迫下的中下層也在發生着分化變動。
同時,這種分化又和滿人漢化的傾向趨勢結合起來,使得統治者十分憂慮,--他表面竭力顯示其對待滿、漢毫無區别轸域,強調"滿漢一體"的大公态度,而實際則歧視漢人,深惡滿人沾染漢人風習,極力打擊滿漢彙流的一切人、事的關系。
到後來連早已歸旗的"漢軍"旗人也逐漸加深歧視,在各種行政制度上制造滿漢分域,也就是對漢族血統的人一概不敢信任。
這結果自然促進了漢軍旗人的日益從八旗集團内向外分化,可是滿洲旗人内部也并不是在這種政策下日益團結鞏固了,相反,卻同樣加速了分化和漢化。
總之,八旗人的思想,越來越紛歧複雜化起來。
乾隆剛一嗣位,就非常重視旗務,采取種種整頓措施;甚至想到下令修撰《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由郡王降為貝子的弘春,曾因辦理旗務不善而"革去貝子,不許出門"(這雖然還不是"在家圈禁",可是不準行動,也是一種軟禁的替管形式),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布延圖因為"分别滿、漢,歧視旗、民"而受到嚴饬。
乾隆二、三年間,一方面準許包衣佐領、管領與八旗聯姻,一方面定出八旗家奴開戶(即準許脫離旗主而獨自立戶)的條例;三年七月,設置稽查内務府禦史,十一月命八旗包衣歸漢軍考試(注:清《皇朝文獻通考》卷四十八"選舉考"二,"乾隆三年議準,包衣人員,有投充莊頭子弟隸内務府管轄、編入上三旗者,又有舊漢人在内管領下,及五旗王公所屬包衣旗鼓佐領内者:此等原系漢人,因由滿洲都統咨送,每有在滿額内中式者,悉行改正,并饬嚴行禁止!"又卷六十四"學校考"二,"(乾隆四年)清厘滿洲、漢軍籍貫:嗣後内府、王公府屬人員考試之時,内務府及八旗滿洲都統務嚴饬該管官逐一稽察,其投充莊頭子弟及内管領下與下五旗王公府屬旗鼓佐領内之舊漢人(按即指入關以前入旗者),均别冊送部,歸入漢軍額内考試。
有将應歸漢軍考試之人造入滿洲冊内咨送者,将該管都統、佐領照蒙溷造冊例治罪!"可見乾隆初期開始的滿、漢甄别政策是如何嚴厲,而内務府包衣人自此為始乃完全作為"漢軍"一例看待。
這是清代政治上極為重要的一點,而研究者每不能認識此事之真正意義,而隻從包衣人是否應稱"滿洲"或"漢軍"之表面現象立論。
參看下條注。
),到乾隆六年十月,又命令漢軍禦史歸漢缺--就是劃歸漢族官員名額之内、制度之内。
這已然顯示出,乾隆是越來越把八旗内部的所有漢族血統的成員都要當作一般漢人來看待了。
果然,事情發展到七年四月,便發出了一道全面而徹底地處置漢軍人員的"上谕",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朕思漢軍其初本系漢人,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後投誠入旗者,亦有緣罪入旗、與夫三藩戶下歸入者,内務府、王公包衣撥出者,以及招募之炮手,過繼之異姓,并随母、因親等類,先後歸旗,情節不一。
其中有從龍人員子孫,皆系舊有功勳,曆世既久,無庸另議更張。
其馀各項人等,……如有願改歸原籍者,準其與該處民人一例編入保甲……。
在這裡,特别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這次的措施,雖然表面上是為了"聯意欲稍為變通,以廣其謀生之路"的社會經濟問題上的目的,但是聯系上舉其他迹象而看,内中實際還是包括着政治、民族等政策方面的用意。
其二,"上谕"雖然說明"不願出旗仍舊當差者聽之""仍詢問伊等有無情願之處",并且特别表示"并非逐伊等使之出旗為民",可是結合八年四月"谕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