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清朝局

關燈
賞轎夫銀至二千!生民塗炭。

    七省教匪之亂,皆福康安釀成。

    "不是已經道着了問題的要害了嗎?乾隆初期,皇帝自己在"上谕"中供認,各地屢有"驕民"抗官,以為"皇朝"如此"仁深義至",而民不感恩,為不可解。

    這真是封建統治者的"悲哀"。

     曹雪芹死後十年,山東的以王倫為首的人民反抗就揭竿而起了。

    這是個大事件,它是人民革命大風暴的前奏曲,标志着清朝封建統治的開始動搖。

    --其實,這種朕兆,曹雪芹生前就已然出現了,讓我再引一遍《紅樓夢》的話:"(甄士隐)隻得與妻子商議,且到田莊上去安身。

    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難以安身。

    "(注:本書凡引《紅樓夢》,以經過後人改動較少的庚辰本為據,庶更合曹雪芹原意。

    )這正反映出了乾隆"盛世"的一個要緊面。

     曹雪芹就是生活在上述那樣一個曆史時期的那樣一個人間世界裡的文學家。

    由于曹雪芹的特殊身份、特殊經曆,他就有可能睜開了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些問題。

    也由于他的特殊身份、特殊經曆,他一不能注經(如謝濟世),二不敢論史(如陸生柟),這才選取了為"士君子"所不齒的傳奇小說這個體裁來抒寫他的胸懷。

    又也由于他的特殊身份、特殊經曆,他連吳敬梓那樣專寫"儒林"的略為廣闊的社會面都不便寫(注:《雪橋詩話》卷五:"章佳文端〔按指尹繼善〕,兩世文津,性耽吟詠,袁簡齋〔枚〕為輯遺稿,至嘉慶庚申〔五年,1800〕始警校付刊。

    乾隆中巡撫鄂昌以文、侍郎世臣以詩,先後獲罪;黃文襄之子孫又以刻《奏議》幹議。

    當時著作皆藏家而不出而問世者,以此。

    "又《雪橋詩話三集》卷十,"嘗讀何義門〔焯〕與人書,謂絧齋〔指滿人成文〕選庚戌以後文,極佳事,但愚意渠所處與漢人不同,恐招惹是非,前有信止之,因近來時文内中〔按指皇帝宮内〕皆買入,前此刻詩文者皆受累,不無過慮雲雲。

    觀此知吾鄉〔按實指遼東籍旗人〕文字所以流傳獨尟者,非無故矣。

    "即指出旗人"所處"之不同。

    這種曆史情況,後來的人是不盡知道了。

    ),這才又把主題完全集中于"記述閨友閨情"這一點上,絲毫不敢正面旁涉"大觀園"外一步(注:《紅樓夢》之不能相同于《儒林外史》,也在于:後者的主要目的是選擇一種人物而對他們進行諷刺,而前者的主要目的卻是選擇一種人物而代他們進行控訴;因此,曹雪芹選定的就是受封建主義壓迫殘害最深最烈的一種人物:生活在家庭範圍的婦女。

    )。

    --即使如此,那位"空空道人"也還是須要極慎極謹,"思忖半晌,将這《石頭記》再細閱一遍,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無窮(!),實非别書之可比;……因毫不幹涉時世,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的! 這就可以約略明白曹雪芹寫《紅樓夢》的那種時代背景和創作條件是什麼樣子了(注:甲戌本《石頭記》"凡例"雲:"開卷即雲'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并非怨世罵時之書。

    雖一時有涉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

    閱者切記之。

    "可參看乾嘉人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自序:"又是編意在闡揚幽隐,顯達之士不錄焉。

    即間有牽涉,亦不及政事。

    在野言野,禮固宜然。

    若以為'窮愁著書',則吾豈敢!"語意略似。

    )--因此我們也就應該看到,《紅樓夢》裡面的某些"假語村言",實際隻是為打掩護而設的"奴隸的語言"而已;如果把它們一律當作"如實語""正面話"來看,那就要"被作者瞞過"(脂硯齋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