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此說起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有句老話:"讀其書,想見其為人。
"(注:按此語來源當出《史記·孔子世家·贊》:"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又同書《屈原賈生列傳·贊》亦雲:"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至《孟子·萬章》:"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乃為另一義。
)這話也有時被誤解誤用為"讀其書,想知其人"的意思。
不管怎樣吧,反正可見"書""人"總是那等緊密相關。
《紅樓夢》的讀者,大都因為想見其作者為人而更想知其人;而如果我們真能夠稍知其人--曹雪芹--的話,就一定會反過來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這部"隻立千古"(注:"隻立千古",借用梁啟超評《紅樓夢》語。
梁氏學術、文學觀點如何,非本書評論範圍,但他給《紅樓夢》下此四字評語,實覺最為簡切。
)的長篇小說名著。
《紅樓夢》,這"書"具在,流覽研讀,尚稱方便(注:說"方便",是相對地、比較地而言之;若認真論及《紅樓夢》的版本文字,那問題也很複雜,因為這部書很早就遭到嚴重篡改,須辨真僞。
);而曹雪芹,這"人",卻還是一位我們努力想知而未能的人物,直到今天,我們所知于他的,仍舊是異常地有限,或者說,我們對于曹雪芹的知識簡直是可憐得很。
正因如此,想知之心就愈切,十個人有九個是提起曹雪芹來都談論興趣十分濃厚--其實就是求知願望十分迫切。
這情形,我們大家恐怕都有"切身之感"。
本來,在我們悠久的文學曆史上講,曹雪芹不過是比較最為晚近的一位作家;可是在介紹他的時候,卻遠不能像介紹比他早了一兩千年的許多作家那樣地順利和翔實。
這真是遺憾之至的事。
--困難究竟何在呢? 這困難,是多方面的。
在客觀上,截至目前為止,曆史所遺留給我們的(或者應該說是我們所能發現的和便于運用的)正面文獻資料稀罕得很。
從主觀方面講,研究者的努力也還不能說很夠。
研究過程中的空白點、模糊點、紛歧點又出奇地多。
--這些空白點、模糊點、紛歧點往往就成為了解曹雪芹的關鍵性的阻閡。
再說,這主題所牽涉到的方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種種複雜關系也又廣泛又專門,通曉這麼多方面和清楚這麼些關系,對一個嘗試研究的人來說,真是難度極其巨大的事情。
最後,還有一點,也是十分要緊的一點,像曹雪芹,作為一個清朝乾隆時代的内務府滿洲旗下人、既有着特殊家世曆史、又有着特殊本身經曆的"過來人"--這樣一種類型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各種情況、各種特點、各種"規律",究竟何似?這在我們的知識領域中,也還簡直可說是基本空白,探讨起來,了無憑藉,令人時時感到茫然莫知所由之"苦"。
這樣說,不是一味來強調困難,"無可奈何"。
相反,正是要在這樣的困難條件下盡可能地來試行了解曹雪芹這位令人無限傾倒、無限神往、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學大師,藝術巨匠。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實在應當抱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精神,努力朝我們的研究目标前進。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的鼓舞之下,才敢來嘗試這個工作:對曹雪芹這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作一下介紹。
然而,困難是客觀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在現階段還不能立刻都獲得解決。
不向讀者說明是不對的。
不待說,空白點,我們不能憑空"制造"一些什麼去填補它;紛歧點,我們不能主觀武斷,都作出"結論";不太懂的事物,更不能強不知以為知。
遇到這類困難,似乎隻應采取以下的辦法:空白的或模糊的,如果可能,不妨就某些迹象、線索暫時加以較為合理的推論或假定;紛歧的,可以把問題本身加以簡要介紹而附帶提供個人的評議和正面看法,藉資參考;不太懂的,可以暫付阙如,或提出來以待專家解答。
由此可見,介紹曹雪芹時,除了那些較為确切的事實以外,目前還不能盡免于--不能不容許着若幹的探索性的、假定性的部分。
這些,原該随處酌加說明,但最好先向讀者一總交代一下。
在此以外,還有一種困難,就是:要了解曹雪芹,如果隻就他本人所生活的那區區四十年的過程來看,就會有許多事情不易明了,大部分的問題難于解說剖析。
因此,先要了解他的家世曆史,--而這和了解任何作家都必須知道一些他的家世情況的那個"一般命題"又并不完全相同。
原因是,不僅曹雪芹的家世非常特殊,而且他本人所經曆的種種生活境遇上的變化,差不多都是一系列的曆史政治事件所牽連産生的後果,種
"(注:按此語來源當出《史記·孔子世家·贊》:"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又同書《屈原賈生列傳·贊》亦雲:"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至《孟子·萬章》:"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乃為另一義。
)這話也有時被誤解誤用為"讀其書,想知其人"的意思。
不管怎樣吧,反正可見"書""人"總是那等緊密相關。
《紅樓夢》的讀者,大都因為想見其作者為人而更想知其人;而如果我們真能夠稍知其人--曹雪芹--的話,就一定會反過來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這部"隻立千古"(注:"隻立千古",借用梁啟超評《紅樓夢》語。
梁氏學術、文學觀點如何,非本書評論範圍,但他給《紅樓夢》下此四字評語,實覺最為簡切。
)的長篇小說名著。
《紅樓夢》,這"書"具在,流覽研讀,尚稱方便(注:說"方便",是相對地、比較地而言之;若認真論及《紅樓夢》的版本文字,那問題也很複雜,因為這部書很早就遭到嚴重篡改,須辨真僞。
);而曹雪芹,這"人",卻還是一位我們努力想知而未能的人物,直到今天,我們所知于他的,仍舊是異常地有限,或者說,我們對于曹雪芹的知識簡直是可憐得很。
正因如此,想知之心就愈切,十個人有九個是提起曹雪芹來都談論興趣十分濃厚--其實就是求知願望十分迫切。
這情形,我們大家恐怕都有"切身之感"。
本來,在我們悠久的文學曆史上講,曹雪芹不過是比較最為晚近的一位作家;可是在介紹他的時候,卻遠不能像介紹比他早了一兩千年的許多作家那樣地順利和翔實。
這真是遺憾之至的事。
--困難究竟何在呢? 這困難,是多方面的。
在客觀上,截至目前為止,曆史所遺留給我們的(或者應該說是我們所能發現的和便于運用的)正面文獻資料稀罕得很。
從主觀方面講,研究者的努力也還不能說很夠。
研究過程中的空白點、模糊點、紛歧點又出奇地多。
--這些空白點、模糊點、紛歧點往往就成為了解曹雪芹的關鍵性的阻閡。
再說,這主題所牽涉到的方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種種複雜關系也又廣泛又專門,通曉這麼多方面和清楚這麼些關系,對一個嘗試研究的人來說,真是難度極其巨大的事情。
最後,還有一點,也是十分要緊的一點,像曹雪芹,作為一個清朝乾隆時代的内務府滿洲旗下人、既有着特殊家世曆史、又有着特殊本身經曆的"過來人"--這樣一種類型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的各種情況、各種特點、各種"規律",究竟何似?這在我們的知識領域中,也還簡直可說是基本空白,探讨起來,了無憑藉,令人時時感到茫然莫知所由之"苦"。
這樣說,不是一味來強調困難,"無可奈何"。
相反,正是要在這樣的困難條件下盡可能地來試行了解曹雪芹這位令人無限傾倒、無限神往、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學大師,藝術巨匠。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實在應當抱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精神,努力朝我們的研究目标前進。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的鼓舞之下,才敢來嘗試這個工作:對曹雪芹這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作一下介紹。
然而,困難是客觀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在現階段還不能立刻都獲得解決。
不向讀者說明是不對的。
不待說,空白點,我們不能憑空"制造"一些什麼去填補它;紛歧點,我們不能主觀武斷,都作出"結論";不太懂的事物,更不能強不知以為知。
遇到這類困難,似乎隻應采取以下的辦法:空白的或模糊的,如果可能,不妨就某些迹象、線索暫時加以較為合理的推論或假定;紛歧的,可以把問題本身加以簡要介紹而附帶提供個人的評議和正面看法,藉資參考;不太懂的,可以暫付阙如,或提出來以待專家解答。
由此可見,介紹曹雪芹時,除了那些較為确切的事實以外,目前還不能盡免于--不能不容許着若幹的探索性的、假定性的部分。
這些,原該随處酌加說明,但最好先向讀者一總交代一下。
在此以外,還有一種困難,就是:要了解曹雪芹,如果隻就他本人所生活的那區區四十年的過程來看,就會有許多事情不易明了,大部分的問題難于解說剖析。
因此,先要了解他的家世曆史,--而這和了解任何作家都必須知道一些他的家世情況的那個"一般命題"又并不完全相同。
原因是,不僅曹雪芹的家世非常特殊,而且他本人所經曆的種種生活境遇上的變化,差不多都是一系列的曆史政治事件所牽連産生的後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