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一與之語,不藥而愈。
居數月,忽不見,人皆神之,疑為扁鵲,立祠祀焉。
杜嬰 按《儀真縣志》:杜嬰,字大醇,性能讀書,其言近莊,為人曠達而廉清。
自托于醫,無貧富貴賤,請之辄往,與之财,非義辄謝而不受,時時窮空,幾不能自存,而未嘗有不足之色。
善言性命之理,其心廓然無累于物,故多為賢士夫所知。
王安石謂予嘗與之語,久而不厭。
張骙 按《襄垣縣志》:張骙,字公度,潞州人。
家世業醫,而骙尤精方脈,意在活人,不責其報。
翰林院學士黃魯直母安康郡君太夫人病秘結,諸醫不能治,骙投餌即愈,魯直感謝,厚贈之,卻不受,飄然而去。
鄭榮 按《宋史》趙自然傳:大中祥符中有鄭榮者,本禁軍,戌壁州還,夜遇神人謂:汝有道氣,勿火食。
因授以醫術,救人。
七年,賜名自清,度為道士,居上清宮。
所傳藥能愈大風疾,民多求之,皆刺臂血和餅給焉。
龐安時 按《宋史》本傳:龐安時,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兒時能讀書,過目辄記。
父世醫也,授以脈訣,安時曰:是不足為也。
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
未久,已能通其說,時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驚。
時年猶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秘書。
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
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
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于其書,而言之不詳,意者使後人自求之欤?予之術蓋出于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
且察脈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故定陰陽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溫于傷寒。
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内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
又欲以術告後世,故着《難經辨》數萬言;觀草木之性,與五髒之宜,秩其職任,官其寒熱,班其奇偶,以療百疾,着《主對集》一卷;古今異宜,方術脫遺,備陰陽之變,補仲景論;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門求診者,為辟邸舍居之,親視飦粥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複為治。
活人無數。
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将産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
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适在旁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安時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複能脫,故非符藥所能為。
吾隔腹扪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
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
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死矣!遂屏卻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按《續明道雜志》:蕲水縣,有高醫龐安時者,治疾無不愈,其處方用意,幾似古人,自言心解,初不從人授也。
蕲有富家子竊出遊,偶鄰人有鬬者,排動屋壁,富人子方驚懼,疾走出,惶惑突入市,市方陳刑屍,富人子走仆屍上,因大驚,到家發狂,性理遂錯,醫巫百方不能已。
龐為劑藥,求得絞囚繩,燒為灰以調藥,一劑而愈。
龐得他人藥,嘗之入口,即知此何物及其多少,不差也。
按《東坡雜記》:蕲州龐安常,善醫而聩,與人語,書在紙,始能答。
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而何? 按《書蕉》:龐安常,名安時,蕲水人,宋神哲間名醫也。
于書無所不讀,而尤精于傷寒,妙得長沙遺旨。
性豪侈,每應人延請,必駕四巨舟,一聲伎,一廚傳,一賓客,一雜色工藝之人,日費不赀。
按《仇池筆記》:龐安常為醫,不忠于利,得善書古畫,喜辄不自勝。
九江胡道士頗得其術,與予用藥,無以酬之,為作行草數紙而已,且告之曰:此安常故事,不可廢也。
參寥子病,求醫于胡,自度無錢,且不善書畫,求予甚急,予戲之曰:子粲可皎徹之徒,何不下轉語作兩首詩乎?龐胡二君與吾輩遊,不日索我于枯魚之肆矣。
按《澹山雜識》:龐安時,蕲州蕲水人也。
隐于醫,四方之請者,日滿其門。
安時亦饒于田産,不汲汲于利,故其聲益高。
餘嘗見其還自金陵,過池陽,先君命餘往谒之,随行四五大官舟,行李之盛,侔部使者。
一舟所載聲樂也,一舟辎重也,一舟廚傳也,一舟諸色技藝人,無不有也。
然其人自适,不肯入京。
醫之妙,亦近世所無也。
單骧 按《仇池筆記》:蜀人單骧者,舉進士不第,顧以醫聞。
其術雖本于《難經》、《素問》,而别出新意,往往巧發奇中,然未能十全也。
仁宗皇帝不豫,诏孫兆與骧入侍,有間,賞赉不赀。
已而大漸,二子皆坐誅,賴皇太後仁聖,察其非罪,坐廢數年,今骧為朝官而兆已死矣。
予來黃州,鄰邑人龐安常者,亦以醫聞,其術大類骧,而加之以針術絕妙,然患聾,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
骧、安常皆不以賄謝為急,又頗博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
元豐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腫,安常一針而愈,聊為記之。
孫兆 按《醫學入門》:孫兆,宋尚藥奉禦丞。
有顯官耳鳴,公診之曰:心脈大盛,腎脈不能歸耳。
以藥涼心,腎脈複歸,耳鳴立愈。
張立德子 按《東坡雜記》:眉山有穎臣者,長七尺,健飲啖,倜傥人也。
忽得消渴疾,日飲水數鬥,食倍常而數溺,服消渴藥而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衾,囑其子于人。
蜀有良醫張立德之子,不記其名,為診脈,笑曰:君幾誤死矣!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之,作十許丸,取枳枸子為湯飲之,遂愈。
問其故。
張生言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腎敗,土不能勝水,腎液不上泝,乃成此疾。
今診穎臣脈熱而腎且衰,當由果酒食過度,虛熱在脾,故飲食兼人而多飲水,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非消渴也。
麝香能敗酒,瓜果近辄不實。
而枳枸亦能勝酒,屋外有此木,屋中釀酒不熟;以其木為屋,其下亦不可釀酒。
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酒果之毒也。
仇鼎【張君宜】 按《東坡志林》:近世醫官仇鼎,療癰腫為當時第一,鼎死未有繼者。
今張君宜所能,殆不減鼎,然鼎性行不甚純淑,世或畏之。
今張君用心平和,專以救人為事,殆過于鼎遠矣。
元豐七年四月七日。
黃州僧 按《談圃》:子瞻在黃州,術士多從之遊。
有僧相見數日,不交一言,将去,懷中取藥兩貼,如蓮蕊而黑色,曰:此燒煉藥也,有緩急服之。
子瞻在京師為公言,至今收之,後谪海島無恙,疑得此藥之力。
蕭氏 按《杭州府志》:蕭氏,失其名,錢塘人,好施予。
嘗有一僧來谒,蕭待之良厚,久而不衰。
僧一日拈筆畫牡丹遺之。
蕭初不甚珍重,藏既久,發視之,花瓣中皆有字,隐隐可見,蓋古方,大異之。
令婿郭某,按方試之,療人皆奇效。
後又令聚藥煉為丹,俄見爐上有花,絢燦若牡丹狀,丹成如黍珠,用以活人,雖瀕死皆蘇。
自是蕭、郭之醫,傾動一時。
郭照幹【馮氏郭敬仲】 按《錢塘縣志》:郭照幹,字汝端,汾陽王裔。
袓遠授宋建隆二年節斡,世稱大人節斡。
照幹自祥符初,由汴徙杭州,多隐德,施予未嘗生倦容。
有異人乞齋,郭膳之,潛遺牡丹花三朵,覆幾上而去。
追詢之,曰:若累世陰德,全活人,故來相報。
花上書婦人證十三方,君子孫世世用之,當無窮乏。
如法試之,無不奇驗,遂為婦人醫。
郭氏之以醫名,自照幹始。
按《海甯縣志》:郭昭幹,号文勝。
元符三年,由汴南渡,放情山水間,遇道人授以缽,黃封其固,覆幾上,且戒曰:公家累世積德,以此報,必一月後乃開。
道人去十三日,公弟比部郎昭度,以道人之绐之也,為開視,則缽中有牡丹花一朵,見花瓣中有字皆醫方,一瓣俱一方,凡十三瓣,其餘瓣字迹,隐隐難明,亟錄方罷而花亦随落,大異之。
遂按方療疾,無不奇驗。
後又煉藥為丹,見爐上有花若牡丹狀,丹成如黍珠,用以活人,瀕死者皆起。
傳三世有敬仲者,建炎中孟太後遘疾不起,高宗性至孝,下令遍征起太後疾者,敬仲因母馮氏參究診法,引入宮進藥物,食頃而蘇,三服乃起。
高宗封馮氏為安國夫人,敬仲為光祿大夫;兼賜父傑西山葬地,賜姓趙,故所居裡有趙郭之号。
張擴 按《歙縣志》:張擴,宇子充,少好醫。
從蕲水龐安時遊,同學六十人,安時獨喜擴。
後聞蜀有王樸,善脈,又能以太素知人貴賤禍福,從之期年,得衣領中所藏素書,盡其訣,乃辭去。
南陵有富人子傷寒不知人,氣息僅存,擴視之曰:此嗜卧證也。
後三日當蘇,蘇則欲飲,欲飲與此藥,必熟睡,覺當得汗。
已而果然。
當塗郭詳正子,患嗽,肌骨如削,醫多以為勞。
擴曰:是不足憂。
就坐飲以藥,忽大吐,使視涎沫中得魚骨,宿疾皆愈。
在建業,有婦人叩門求醫者,擴不在,其弟揮為診之。
及歸,揮俱言其狀。
擴曰:弟與藥如是且瘳矣。
此其脈當嫠居三年,左乳下有痣也。
驗之信然。
嘗有調官都下者,擴診之謂曰:鰕遊脈見,不出七日當死。
後五日,得通判齊州,喜曰:張擴妄言耳。
我适得官何謂死哉!又二日,晨起進盥,卧地即死。
建中靖國初,範純仁方召而疾作,問曰:吾此去幾何?擴曰:公脈氣不出半年。
範曰:使某得生至京師,則子之賜也。
遂與偕行至京師,奏補擴假承務郎。
未幾,公以不起。
聞祟甯中黃诰待淮西提刑,擴謂曰:大夫食祿不在淮西,行且還朝矣。
然非今日宰相,所謂宰相者,尤未起,起則有召命,不滿歲當三遷。
又曰:大夫不病而細君病憂在九月。
及蔡京當國,诰被召還,歲中自戶部吏部遷左司郎中而妻劉亦适以九月卒。
尚書蹇序辰知應天府,擴謂曰:尚書無官脈,旦夕當有谪。
俄被旨放歸田裡。
複見之曰:當得州。
果得杭州。
汪丞相微時,祁門宰陳孺使遍視在學諸生,次至公曰:君位至宰相,然南人得北脈,名宦當由北方起。
未幾登第,調北京大名主簿,不出北京,積官至中奉大夫,中興遂為上相。
擴後以罪谪永州,至洪州,晨起見帥曰:擴今日時加午當死,後事以累公。
帥曰:何至是?擴曰:吾察之,血已入心矣。
退使人伺之,及期卒。
章迪 按《無為州志》:米芾章吉老墓表雲:神農有熊氏鹹以救民為道。
上聖神靈,生而知之,簡易無為。
後世聖賢相師,或口授若心得,其至也,雖千年若合符契。
故孔氏謂安知來者之不如今,又曰聖人有所不能知。
夫陰陽儲精,神而明之,可不妙哉?無為章氏迪,字吉老,洞精醫書,而得針刺之術于《素問》、《内經》之間,以其道救人,壽至七十九。
莫不刺膚透膽,随針病已,華佗氏不能過也。
又以其道授子濟,濟誓救三千人,因不複針。
又以父道付子權。
吾聞士大夫多道濟、權,起病如神,逮得守符,親所嘗試。
會濟請言吾友周元章撰理志,不複多得,願表墓道,遂直書其事。
吾不及識君,觀其子孫廉介自守,不以藝取人,知君隐施。
夫行符藥,除病救人,除害物者,上清有箓,許氏旌陽,雞犬亦仙去。
後之人勿替其志,來于墓下,讀吾文者勉之。
大觀元年,歲在丁亥丙午朔丙戌日,男濟立石。
章濟 按《無為州志》:章濟,吉老子也,傳父業,尤精九針之法,得書之所不傳者,洞視五髒,不失毫發,立仆起僵,效難殚述。
詳見周紳墓志。
子權亦與父齊名。
居數月,忽不見,人皆神之,疑為扁鵲,立祠祀焉。
杜嬰 按《儀真縣志》:杜嬰,字大醇,性能讀書,其言近莊,為人曠達而廉清。
自托于醫,無貧富貴賤,請之辄往,與之财,非義辄謝而不受,時時窮空,幾不能自存,而未嘗有不足之色。
善言性命之理,其心廓然無累于物,故多為賢士夫所知。
王安石謂予嘗與之語,久而不厭。
張骙 按《襄垣縣志》:張骙,字公度,潞州人。
家世業醫,而骙尤精方脈,意在活人,不責其報。
翰林院學士黃魯直母安康郡君太夫人病秘結,諸醫不能治,骙投餌即愈,魯直感謝,厚贈之,卻不受,飄然而去。
鄭榮 按《宋史》趙自然傳:大中祥符中有鄭榮者,本禁軍,戌壁州還,夜遇神人謂:汝有道氣,勿火食。
因授以醫術,救人。
七年,賜名自清,度為道士,居上清宮。
所傳藥能愈大風疾,民多求之,皆刺臂血和餅給焉。
龐安時 按《宋史》本傳:龐安時,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兒時能讀書,過目辄記。
父世醫也,授以脈訣,安時曰:是不足為也。
獨取黃帝、扁鵲之脈書治之。
未久,已能通其說,時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驚。
時年猶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讀《靈樞》、《太素》、《甲乙》諸秘書。
凡經傳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貫。
嘗曰:世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
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于其書,而言之不詳,意者使後人自求之欤?予之術蓋出于此,以之視淺深,決死生,若合符節。
且察脈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脈陰陽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故定陰陽于喉手,配覆溢于尺寸,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溫于傷寒。
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予參以《内經》諸書,考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矣。
又欲以術告後世,故着《難經辨》數萬言;觀草木之性,與五髒之宜,秩其職任,官其寒熱,班其奇偶,以療百疾,着《主對集》一卷;古今異宜,方術脫遺,備陰陽之變,補仲景論;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門求診者,為辟邸舍居之,親視飦粥藥物,必愈而後遣;其不可為者,必實告之,不複為治。
活人無數。
病家持金帛來謝,不盡取也。
嘗詣舒之桐城,有民家婦孕将産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
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适在旁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安時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複能脫,故非符藥所能為。
吾隔腹扪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
取兒視之,右手虎口針痕存焉。
其妙如此。
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脈,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脈也,今胃氣已絕,死矣!遂屏卻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按《續明道雜志》:蕲水縣,有高醫龐安時者,治疾無不愈,其處方用意,幾似古人,自言心解,初不從人授也。
蕲有富家子竊出遊,偶鄰人有鬬者,排動屋壁,富人子方驚懼,疾走出,惶惑突入市,市方陳刑屍,富人子走仆屍上,因大驚,到家發狂,性理遂錯,醫巫百方不能已。
龐為劑藥,求得絞囚繩,燒為灰以調藥,一劑而愈。
龐得他人藥,嘗之入口,即知此何物及其多少,不差也。
按《東坡雜記》:蕲州龐安常,善醫而聩,與人語,書在紙,始能答。
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而何? 按《書蕉》:龐安常,名安時,蕲水人,宋神哲間名醫也。
于書無所不讀,而尤精于傷寒,妙得長沙遺旨。
性豪侈,每應人延請,必駕四巨舟,一聲伎,一廚傳,一賓客,一雜色工藝之人,日費不赀。
按《仇池筆記》:龐安常為醫,不忠于利,得善書古畫,喜辄不自勝。
九江胡道士頗得其術,與予用藥,無以酬之,為作行草數紙而已,且告之曰:此安常故事,不可廢也。
參寥子病,求醫于胡,自度無錢,且不善書畫,求予甚急,予戲之曰:子粲可皎徹之徒,何不下轉語作兩首詩乎?龐胡二君與吾輩遊,不日索我于枯魚之肆矣。
按《澹山雜識》:龐安時,蕲州蕲水人也。
隐于醫,四方之請者,日滿其門。
安時亦饒于田産,不汲汲于利,故其聲益高。
餘嘗見其還自金陵,過池陽,先君命餘往谒之,随行四五大官舟,行李之盛,侔部使者。
一舟所載聲樂也,一舟辎重也,一舟廚傳也,一舟諸色技藝人,無不有也。
然其人自适,不肯入京。
醫之妙,亦近世所無也。
單骧 按《仇池筆記》:蜀人單骧者,舉進士不第,顧以醫聞。
其術雖本于《難經》、《素問》,而别出新意,往往巧發奇中,然未能十全也。
仁宗皇帝不豫,诏孫兆與骧入侍,有間,賞赉不赀。
已而大漸,二子皆坐誅,賴皇太後仁聖,察其非罪,坐廢數年,今骧為朝官而兆已死矣。
予來黃州,鄰邑人龐安常者,亦以醫聞,其術大類骧,而加之以針術絕妙,然患聾,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
骧、安常皆不以賄謝為急,又頗博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
元豐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腫,安常一針而愈,聊為記之。
孫兆 按《醫學入門》:孫兆,宋尚藥奉禦丞。
有顯官耳鳴,公診之曰:心脈大盛,腎脈不能歸耳。
以藥涼心,腎脈複歸,耳鳴立愈。
張立德子 按《東坡雜記》:眉山有穎臣者,長七尺,健飲啖,倜傥人也。
忽得消渴疾,日飲水數鬥,食倍常而數溺,服消渴藥而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衾,囑其子于人。
蜀有良醫張立德之子,不記其名,為診脈,笑曰:君幾誤死矣!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之,作十許丸,取枳枸子為湯飲之,遂愈。
問其故。
張生言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腎敗,土不能勝水,腎液不上泝,乃成此疾。
今診穎臣脈熱而腎且衰,當由果酒食過度,虛熱在脾,故飲食兼人而多飲水,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非消渴也。
麝香能敗酒,瓜果近辄不實。
而枳枸亦能勝酒,屋外有此木,屋中釀酒不熟;以其木為屋,其下亦不可釀酒。
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酒果之毒也。
仇鼎【張君宜】 按《東坡志林》:近世醫官仇鼎,療癰腫為當時第一,鼎死未有繼者。
今張君宜所能,殆不減鼎,然鼎性行不甚純淑,世或畏之。
今張君用心平和,專以救人為事,殆過于鼎遠矣。
元豐七年四月七日。
黃州僧 按《談圃》:子瞻在黃州,術士多從之遊。
有僧相見數日,不交一言,将去,懷中取藥兩貼,如蓮蕊而黑色,曰:此燒煉藥也,有緩急服之。
子瞻在京師為公言,至今收之,後谪海島無恙,疑得此藥之力。
蕭氏 按《杭州府志》:蕭氏,失其名,錢塘人,好施予。
嘗有一僧來谒,蕭待之良厚,久而不衰。
僧一日拈筆畫牡丹遺之。
蕭初不甚珍重,藏既久,發視之,花瓣中皆有字,隐隐可見,蓋古方,大異之。
令婿郭某,按方試之,療人皆奇效。
後又令聚藥煉為丹,俄見爐上有花,絢燦若牡丹狀,丹成如黍珠,用以活人,雖瀕死皆蘇。
自是蕭、郭之醫,傾動一時。
郭照幹【馮氏郭敬仲】 按《錢塘縣志》:郭照幹,字汝端,汾陽王裔。
袓遠授宋建隆二年節斡,世稱大人節斡。
照幹自祥符初,由汴徙杭州,多隐德,施予未嘗生倦容。
有異人乞齋,郭膳之,潛遺牡丹花三朵,覆幾上而去。
追詢之,曰:若累世陰德,全活人,故來相報。
花上書婦人證十三方,君子孫世世用之,當無窮乏。
如法試之,無不奇驗,遂為婦人醫。
郭氏之以醫名,自照幹始。
按《海甯縣志》:郭昭幹,号文勝。
元符三年,由汴南渡,放情山水間,遇道人授以缽,黃封其固,覆幾上,且戒曰:公家累世積德,以此報,必一月後乃開。
道人去十三日,公弟比部郎昭度,以道人之绐之也,為開視,則缽中有牡丹花一朵,見花瓣中有字皆醫方,一瓣俱一方,凡十三瓣,其餘瓣字迹,隐隐難明,亟錄方罷而花亦随落,大異之。
遂按方療疾,無不奇驗。
後又煉藥為丹,見爐上有花若牡丹狀,丹成如黍珠,用以活人,瀕死者皆起。
傳三世有敬仲者,建炎中孟太後遘疾不起,高宗性至孝,下令遍征起太後疾者,敬仲因母馮氏參究診法,引入宮進藥物,食頃而蘇,三服乃起。
高宗封馮氏為安國夫人,敬仲為光祿大夫;兼賜父傑西山葬地,賜姓趙,故所居裡有趙郭之号。
張擴 按《歙縣志》:張擴,宇子充,少好醫。
從蕲水龐安時遊,同學六十人,安時獨喜擴。
後聞蜀有王樸,善脈,又能以太素知人貴賤禍福,從之期年,得衣領中所藏素書,盡其訣,乃辭去。
南陵有富人子傷寒不知人,氣息僅存,擴視之曰:此嗜卧證也。
後三日當蘇,蘇則欲飲,欲飲與此藥,必熟睡,覺當得汗。
已而果然。
當塗郭詳正子,患嗽,肌骨如削,醫多以為勞。
擴曰:是不足憂。
就坐飲以藥,忽大吐,使視涎沫中得魚骨,宿疾皆愈。
在建業,有婦人叩門求醫者,擴不在,其弟揮為診之。
及歸,揮俱言其狀。
擴曰:弟與藥如是且瘳矣。
此其脈當嫠居三年,左乳下有痣也。
驗之信然。
嘗有調官都下者,擴診之謂曰:鰕遊脈見,不出七日當死。
後五日,得通判齊州,喜曰:張擴妄言耳。
我适得官何謂死哉!又二日,晨起進盥,卧地即死。
建中靖國初,範純仁方召而疾作,問曰:吾此去幾何?擴曰:公脈氣不出半年。
範曰:使某得生至京師,則子之賜也。
遂與偕行至京師,奏補擴假承務郎。
未幾,公以不起。
聞祟甯中黃诰待淮西提刑,擴謂曰:大夫食祿不在淮西,行且還朝矣。
然非今日宰相,所謂宰相者,尤未起,起則有召命,不滿歲當三遷。
又曰:大夫不病而細君病憂在九月。
及蔡京當國,诰被召還,歲中自戶部吏部遷左司郎中而妻劉亦适以九月卒。
尚書蹇序辰知應天府,擴謂曰:尚書無官脈,旦夕當有谪。
俄被旨放歸田裡。
複見之曰:當得州。
果得杭州。
汪丞相微時,祁門宰陳孺使遍視在學諸生,次至公曰:君位至宰相,然南人得北脈,名宦當由北方起。
未幾登第,調北京大名主簿,不出北京,積官至中奉大夫,中興遂為上相。
擴後以罪谪永州,至洪州,晨起見帥曰:擴今日時加午當死,後事以累公。
帥曰:何至是?擴曰:吾察之,血已入心矣。
退使人伺之,及期卒。
章迪 按《無為州志》:米芾章吉老墓表雲:神農有熊氏鹹以救民為道。
上聖神靈,生而知之,簡易無為。
後世聖賢相師,或口授若心得,其至也,雖千年若合符契。
故孔氏謂安知來者之不如今,又曰聖人有所不能知。
夫陰陽儲精,神而明之,可不妙哉?無為章氏迪,字吉老,洞精醫書,而得針刺之術于《素問》、《内經》之間,以其道救人,壽至七十九。
莫不刺膚透膽,随針病已,華佗氏不能過也。
又以其道授子濟,濟誓救三千人,因不複針。
又以父道付子權。
吾聞士大夫多道濟、權,起病如神,逮得守符,親所嘗試。
會濟請言吾友周元章撰理志,不複多得,願表墓道,遂直書其事。
吾不及識君,觀其子孫廉介自守,不以藝取人,知君隐施。
夫行符藥,除病救人,除害物者,上清有箓,許氏旌陽,雞犬亦仙去。
後之人勿替其志,來于墓下,讀吾文者勉之。
大觀元年,歲在丁亥丙午朔丙戌日,男濟立石。
章濟 按《無為州志》:章濟,吉老子也,傳父業,尤精九針之法,得書之所不傳者,洞視五髒,不失毫發,立仆起僵,效難殚述。
詳見周紳墓志。
子權亦與父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