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七

關燈
、孫思邈方及《外台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

    名醫多出衛州,皆本高氏學焉。

     譚仁顯 按《茅亭客話》:譚居士,名仁顯,成都人也。

    以醫為事,居郡城東南隅,所居庭庑籬落間,遍植草藥。

    年高而精神愈壯,無喜怒,故毀譽不動其心。

    手持數珠,常誦佛經于闾巷聚落中。

    治病所得錢帛,随即分授于貧者,竟以不言,但行陰施默益之道。

    每行藥,至午方歸,則閉戶靠壁,瞑目而坐。

    大中祥符乙卯冬,無疾端坐而逝。

    時齒一百。

    未化前,人問居士有長生法,對曰:至于導養得理,以盡性命,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乎? 許希 按《宋史》本傳:許希,開封人,以醫為業,補翰林醫學。

    景佑元年,仁宗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

    冀國大長公主薦希,希診曰:針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

    左右争以為不可。

    諸黃門祈以身試,試之無所害,遂以針進而帝疾愈。

    命為翰林屬官,賜绯衣銀魚及器币。

    希拜謝已,又西向拜。

    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

    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乃請以所得金,興扁鵲廟。

    帝為築廟于城西隅,封靈應侯。

    其後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于其旁。

    希至殿中省尚藥奉禦,卒。

    着《神應針經要訣》行于世。

    錄其子宗道為内殿崇班。

     嘉佑時針醫 按《畫墁錄》:嘉佑初,仁宗寝疾,藥未驗,下召草澤,始用針自腦後刺入,針方出,開眼曰:好惺惺。

    翼日,聖體良已。

    自爾以其穴目為惺惺穴。

    針經初無此名,或曰即風府也。

     王纂 按《古今醫統》:王纂,海陵人,習覽經方,尤工針石,遠近知其名,所療多效。

    初,嘉佑中有女人被妖惑,纂為針,妖狐即從女衾中逃竄,女病遂愈。

     閻士安 按《開封府志》:閻士安,陳州人,以醫術為助教,工畫墨竹,筆力老勁,名著當時。

    每為大卷,高壁為不盡景,或為風勢,甚有意趣。

    複愛作墨蟹蒲藻等,鹹為人所重。

     李明甫 按《嘉興府志》:李明甫,東陽人,善醫,尤精針法。

    義烏令病心痛垂死,明甫視之曰:有蟲在肺下,藥所不及,惟砭方可,然非易也。

    绐謂于背上點穴,密取水以噀之,令方驚而針已入,曰:蟲已死矣。

    既而腹大痛,下黑水數升,蟲亦去,遂愈。

     曾若虛 按《西齋話記》:龍圖閣待制李行簡,言隴州道士曾若虛者,善醫,尤得針砭之妙術。

    裡有寡婦再通人,遘疾且卒,經日而心間尚暖,家人因奔詣若虛,哀祈一往,庶幾可救。

    若虛既至,熟視之,且止其家哭泣,引針針之,實時而蘇。

    良久,乃能語,曰:始者若夢,遇故夫相随出郭外,遠曆郊野橋梁,複入叢林草莽,展轉不相舍,俄而故夫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由是獨步,忽若夢覺耳。

    郡人竟詣若虛詢之,若虛曰:向之所針,乃黃帝針八邪穴也。

    若虛即今奉尚禦藥姚可久之師耳。

     曹居白 按《齊東野語》:李行簡外甥女,适葛氏而寡,次嫁朱訓,忽得疾如中風狀,山人曹居白視之曰:此邪疾也。

    乃出針刺其足外踝上二寸許,至一茶久,婦人醒曰:疾平矣。

    始言每疾作時,夢故夫引行山林中,今早如前,而故夫為棘刺刺足胫間,不可脫,惶懼宛轉,乘間乃得歸。

    曹笑曰:适所刺者,八邪穴也。

    此事雖涉神怪,餘按《千金翼》有刺百邪所病十三穴,一曰鬼宮,二曰鬼信,三曰鬼壘,四曰鬼心,五曰鬼路,六曰鬼枕,七曰鬼床,八曰鬼市,九曰鬼病,十曰鬼堂,十一曰鬼藏,十二曰鬼臣,十三曰鬼封。

    然則居白所施正此耳。

    今世針法不傳,庸醫野老,道聽塗說,勇于嘗試,非惟無益也。

    【按此條與前曾若虛本一事,但姓名不同,詳略有異,故并存備考】 屠光遠 按《齊東野語》:屠光遠,治番禺酒官之妻将産,數日不能分娩。

    屠雲:緣子以手挂母腸,所以不産。

    乃隔腹針之,遂産。

    古者針砭之妙,真有起死之功。

    蓋脈絡之會,湯所不及者,中其俞穴,其效如神。

    方書傳記,所載不一。

    若唐李洞元,本朝龐安時,近複有屠光遠。

    醫者,意也,一時從權,有出于六百四十九穴之外者,其妙如此。

     僧智緣 按《古今醫統》:僧智緣,徐州人。

    嘉佑中召至京師,診父母脈,能知子之吉兇。

    時王安石、王珪俱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将死,視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郝允【申受郝懷質趙宗古】 按《聞見前錄》:康節先公曰,昔居衛之共城,有趙及谏議者,自三司副使以疾乞,知衛州多名醫故也。

    有申受者,善醫,自言得術于高若讷參政,得脈于郝氏老。

    其說謂參政醫學甚高,既貴,診脈少,故不及郝老,非郝老不可治。

    趙如其言,郝氏至,診其脈曰:有沉積當下。

    趙服其藥,暴下不止,已垂殆。

    郝老乃坐趙于大盆中,用碗覆其頭項,以湯沃之,遂蘇。

    趙呼申受,罪之曰:君謬舉郝老者!申受曰:某之術不及郝老遠甚。

    公病當下,但氣虛,藥劑苦,大不能禁,然宿疾良已,可賀。

    又曰:郝老之脈通神,公舉家之人在帳中,俾遍診脈,其老少男女,已未嫁娶,無不知者。

    趙試其說,信然,始加禮之。

    自此疾平複,入為三司副使。

    申受朝廷用為太醫丞。

    郝老本河朔人,既死,張峋子堅志其墓,載其平生所冶甚異。

    曰:士人之妻孕,診其脈曰,六脈皆絕,反用子氣資養,故未死,子生母即死矣。

    已而果然。

    郝老平時不合藥末,諸藥遇病品量增減之,服者無不驗。

    人從其學者皆名醫雲。

     按《聞見後錄》:郝翁者,名允,博陵人,少代其兄長征河朔,不堪其役,遁去,月夜行山間,憊甚,憩一樹下,忽若大羽禽飛止其上,熟視之,一黃衣道士也。

    允拜手乞憐,道士曰:汝郝允乎?因授以醫術。

    晚遷鄭圃,世以神醫名之。

    遠近之人,賴以活者,四十餘年,非病者能盡可活也。

    蓋其術精良可信,不幸而不治,必先語之,雖死亦無恨于脈。

    非獨知已病,能前知未病與死。

    近者頃刻,遠者累年,至其日時,皆無失。

    歲常候測天地六元五運,考四方之病,前以告人亦無失。

    皇佑年,翁死,張峋子堅志其墓雲:夏英公病洩,太醫皆謂中虛。

    翁曰:風客于胃則洩,殆藁本湯證也。

    英公駭曰:吾服金石等物無數,洩不止,其敢飲藁本乎?翁強進之,洩止。

    太常博士楊日宣病寒,翁曰:君脈首震而尾息,尾震而首息,在法為魚遊蝦戲,不可治。

    不數日死。

    州監軍病悲思,翁告其子曰:法當甚悸即愈。

    時通守李宋卿禦史嚴甚,監軍内所憚也。

    翁與其子請于宋卿一道問,因責其過失,監軍皇怖汗出,病乃已。

    殿中承姚程腰脊痛不可俛仰,翁曰:谷,濁氣也。

    當食發怒,四肢受病傳于大小絡中,痛而無傷,法不當用藥,以藥攻之則益痛。

    須一年能偃仰,二年能坐,三年則愈矣。

    後三年而愈。

    裡婦二:一夜中口噤如死狀,翁曰:血脈滞也,不用藥,聞雞聲自愈。

    一行踸踔辄踣,翁曰:脈厥也,當治筋,以藥熨之自快。

    皆驗。

    士陳堯遵妻病,衆醫以為勞傷,翁曰:亟屏藥,是為娠證,且賀君得男子矣。

    已而果然。

    又二婦人娠:一咽嘿不能言,翁曰:兒胞大經壅,兒生經行則言矣,不可毒以藥。

    既免,母子俱全。

    一極壯健,翁偶診其脈曰:母氣已死,所以生者,反恃兒氣耳。

    如期子生母死。

    翁所治病半天下,神異不可勝記。

    如上所記,特鄭圃之人共知者也。

    翁有子名懷質,能盡傳其學。

    懷質嘗自診其脈,語人曰:我當暴死。

    不數年,果暴死。

    翁讀《黃帝内經》,患王冰之傳多失義指,間以朱墨箋其下,世尚未見。

    懷質死,其書亦亡。

    獨太醫趙宗古得六元五運之法于翁,嘗圖以上朝廷,今行于世雲。

     虞鹿 按《撄甯集》:虞鹿,宋治平間陵陽人,着《難經注》。

     孫用和 按《古今醫統》:孫用和,不知何郡人,性識明敏,通經學,精醫方,得歧黃之秘,治平間為奉禦太醫令。

     高保衡 按《古今醫統》:高保衡,熙甯間為國子博士,校正醫書,深明方藥病機。

    神宗诏修《内經》有功,賜绯魚加上騎都尉。

     林億 按《古今醫統》:林億,熙甯間為光祿卿直秘合,同高保衡校正《内經》,醫名大着。

     錢乙 按《宋史》本傳:錢乙,字仲陽,本吳越王俶支屬,袓從北遷,遂為郓州人。

    父穎善醫,然嗜酒喜遊,一旦東之海上不反,乙方三歲,母前死,姑嫁呂氏,哀而收養之。

    長誨之醫,乃告以家世,即泣請往迹尋,凡八九反,積數歲,遂迎父以歸,時已三十年矣。

    鄉人感慨,賦詩詠之。

    其事呂如事父,呂沒無嗣,為收葬行服。

    乙始以《顱顖方》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

    皇子病瘈瘲,乙進黃土湯而愈。

    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

    帝悅,擢太醫丞,賜金紫,由是公卿宗戚家,延緻無虛日。

    廣親宗子病,診之曰:此可毋藥而愈。

    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驚人,後三日過午可無恙。

    其家恚不答。

    明日,幼果發癎,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問其故?曰:火色直視,心與肝俱受邪。

    過午者,所用時當更也。

    王子病嘔洩,他醫與剛劑,加喘焉。

    乙曰:是本中熱,脾且傷,奈何複燥之?将不得前後溲,與之石膏湯。

    王不信,謝去。

    信宿寖劇,竟如言而效。

    士病欬,面青而光,氣硬。

    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

    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

    其人哀祈,強予藥。

    明日曰:吾藥再瀉肝而不少卻,三補肺而益虛,又加唇白,法當三日死,今尚能粥,當過期。

    居五日而絕。

    孕婦病,醫言胎且堕。

    乙曰:娠者五髒傳養,率六旬乃更,誠能候其月,偏補之,何必堕!已而母子皆得全。

    又乳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郁李能去結,随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飲之果驗。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後甚,歎曰:此所謂周痹也。

    入髒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

    因自制藥,日夜飲之,左手足忽攣不能用,喜曰:可矣。

    所親登東山,得茯苓大踰鬥,以法噉之盡,由是雖偏廢而風骨悍堅如全人,以病免歸,不複出。

    乙為方不名一師,于書無不窺,不靳靳守古法,時度越縱舍,卒與法會,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阙誤,或得異藥,問之必為言生出本末物色名貌差别之詳,退而考之皆合。

    末年,攣痹寖劇,知不可為,召親戚訣别,易衣待盡,遂卒。

    年八十二。

     按《古今醫統》:錢乙着有《傷寒指微》、《嬰孩論》若幹卷。

     按《醫學入門》:乙建為五髒之方,各随所宜。

    謂肝有相火,有瀉而無補;腎有真水,有補而無瀉,皆啟《内經》之秘。

    厥後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政盡皆取法。

     僧奉真【元覺法琮了初】 按《夢溪筆談》:四明僧奉真善醫,熙甯中名聞東都,其診視妙,不差铢分。

    天章閣待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奏課京師,時欲入對,而其子疾亟,瞑而不食,惙惙欲死逾宿矣。

    使奉真視之,曰:脾已絕,不可治,死在明日。

    元曰:固然。

    今方有事,須陛對,能延數日否?奉真曰:此可為也。

    諸髒已衰,唯肝髒獨過,脾為肝勝,其氣先絕,絕則死。

    若急瀉肝氣令衰,則脾少緩,可延三日,過此無術也。

    乃投之藥,至晚遂能張目,稍稍啜粥,明日漸蘇能食。

    元極喜,奉真笑曰:此不足喜,肝氣暫舒耳,無能為也。

    越三日果卒。

     按《鄞縣志》:僧奉真傳之元覺,元覺傳之法琮及了初,皆能續其術焉。

     黃冠道人 按《曹州志》:黃冠道人,姓名不傳。

    熙甯間,曾見于楚丘棗垌村,黃冠青衣。

    以醫名,一方有疾者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