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
關燈
小
中
大
雲: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氣血,但見虛病便用參芪,屬氣虛者固宜矣,若是血虛,豈不助氣而反耗陰血耶?是謂血病治氣,則血愈虛耗,甚而至于氣血俱虛。
故治病用藥,須要分别氣血明白,不可混淆。
昔人有雲:我但卧病,即于胷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于服藥。
此真無上妙方也。
蓋病而不慎,則死必至。
達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凡百謹慎而病可獲痊,否則雖有良藥無救也。
世人遇病而猶恣情任性以自戕賊者,是固不知畏死者矣。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态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也。
東垣、丹溪治病多自制方,蓋二公深明本草藥性,洞究《内經》處方要法,故能自制。
自宋以來,《局方》盛行,人皆遵用,不敢輕率自為。
《局方》論證治病,雖多差謬,丹溪曾辨論之。
然方皆名醫所制,其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多寡之法,則不差也。
近見東垣、丹溪之書大行,世醫見其不用古方也,率皆效颦治病,辄自制方。
然藥性不明,處方之法莫究,鹵莽亂雜,反緻生變,甚有變證多端,遂難識治耳。
且夫藥之氣味不同,如五味子之味厚,故東垣方少者五六粒,多者十數粒,今世醫或用二三錢。
石膏味淡薄,故白虎湯用半兩,今世醫不敢多用。
補上治上,濟宜輕小。
今不論上下,率用大劑。
丸散湯液,各有攸宜。
今不論緩急,率用湯煎。
如此類者多矣。
今之醫者,若不熟讀《本草》,深究《内經》,而輕自制方,鮮不誤人也。
或問:今人有言東垣之法宜用于北,丹溪之法可行于南,如何?曰:東垣,北醫也,羅謙甫傳其法,以聞于江浙。
丹溪,南醫也,劉宗厚世其學,以鳴于陝西。
果如人言,則《本草》、《内經》,皆神農黃帝岐伯之說,亦止宜施于北方耶?夫五行所生異病,及治之異宜,《内經》異法方宜論、五常政大論,已詳言之矣。
又如北方多寒,南方多熱,江湖多濕,嶺南多瘴,謂其得此氣多,故亦多生此病,非謂北病無熱,南病無寒也。
至于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則五方皆同,豈有南北之異耶?但人之髒腑,火各居二,天之六氣,熱居三分又半,故天下之病,熱多而寒少。
觀《内經》至真大論病機一篇可見。
又濕熱相火,緻病甚多,自太仆注文湮沒,以緻《局方》偏用濕熱之藥,故丹溪出而闡《内經》之旨,辨《局方》之偏,論濕熱相火之病,以補前人之未備耳。
後人不識,見其多用芩、連、栀、蘗等苦寒之藥,遂以為宜于南,淺矣哉! 柏齋三書 治療須法《素問》 凡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人之強弱;必問起居飲食,暴樂暴苦。
病從内而之外者,先治其内。
後治其外:病從外而之内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
内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先其所因而後其所主。
補上治下制以緩,補下治上制以急。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必養必和,俟其來複。
此皆《素問》之文,而醫家之所當知也,不能盡錄,姑撮其要,以示其概雲。
原機啟微【元?倪維德[元?倪維德原作無名氏,據本書醫術名流列傳卷五百十倪維德改。
按倪氏生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卒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本書列為明代醫家,或因取材于《明外史》之故。
]】 序 醫為儒者之一事,不知何代而兩途之。
父母至親者,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之無親者,反操父母之死生,一有誤謬,則終身不複。
平日以仁推于人者,獨不能以仁推于父母乎?故于仁缺。
朋友以義合,故赴其難,難雖水火兵革弗顧;故周其急,急雖金玉粟帛弗吝。
或疾則曰素不審,他者曰甲審遂求甲者,渠曰乙審又更乙者,紛紛錯擾,竟不能辨,此徒能周赴于瘡痍,而不能攜友于死生也,故于義缺。
己身以愛為主。
飲食滋味。
必欲美也;衣服玩好,必欲佳也;嗣上續下,不敢輕也。
疾至而不識,任之婦人女子也,任之宗戚朋友也,任之狂巫瞽蔔也,至危猶不能辨藥誤病焉也,故于知缺。
夫五常之中,三缺而不備,故為儒者不可不兼夫醫也。
故曰:醫為儒者之一事。
醫說【宋?張杲[宋?張杲原缺,據本書醫術名流列傳卷五百八張季明補。
]】 醫藥之難 五經四部,軍國禮服,若講用乖越者,止于事迹非宜耳。
至于湯藥一物,少有乖謬,便性命及之。
千乘之君,百金之長,可不深思戒慎耶?昔許太子侍藥不嘗,加以弒君之罪;季康子饋藥,仲尼有未達之辭,知其醫藥之不可輕也。
晉時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與袓讷共論辯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于湯藥,小小不達,便緻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何可輕以裁斷?袓之此言,可謂仁識,足為龜鑒矣。
醫通神明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絕馳骛利名之心,專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則心識自明,神物來相,又何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不然,則曷止姜撫沽譽之慚逮,華佗之矜能受戮乎。
醫不貪色 宣和間,有一士人抱病纏年,百治不瘥。
有何澄者善醫,其妻請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疾日久,典賣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
澄正色曰:娘子何為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
不有人誅,必有鬼神譴責。
未幾,良人疾愈。
何澄一夜夢入神祠,判官語之曰:汝醫藥有功,不于艱急之際,以色欲為貪,上帝令賜錢五萬貫,官一員。
未幾月,東宮疾,國醫不能治,有诏召草澤醫,澄應诏進劑而愈,朝廷賜官賜錢一如夢。
隐醫 醫之為道,由來尚矣。
原百病之愈,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
此三聖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化育,其有功于萬世大矣。
萬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
賈誼曰: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隐于醫蔔。
孰謂方技之中而無豪傑也哉? 治病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夫醫之道大矣!自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而下,無非聖哲開其源,賢知導其流,故能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
世道既降,士大夫以此為技藝,不屑為之,而畀之凡流。
是以至精至微之理,而出于至卑至賤之思,其不能起人之疾,反以夭其命者多矣。
此範文正公所以自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伊川先生有雲治病而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自昔卓然名家者,如和緩、扁鵲、淳于意、張仲景、孫真人等,其論醫也,莫不以保養為先,藥石為輔。
至于察形診脈,必緻辯于毫芒疑似之末。
而深痛夫世之醫者,苟簡虛憍,顧乃以醫之伐病,如将之伐敵,當用背水陣以決勝。
是徒見夫華佗之說,時出其間,緻于剖臆續筋之法,乃别術所得,非《神農本草》經方條理藥性常道爾。
今惟仲景一書,為衆方之袓,學者當取法雲。
續醫說【明?俞弁[明?俞弁原缺,據文補]】 處方貴簡 醫者,識脈方能識病。
病與藥對,古人惟用一藥治之,氣純而功愈速。
今之人不識病源,不辨脈理,藥品數多,每至十五六味,攻補雜施,弗能專力,故治病難為功也。
韓天爵雲:處方正不必多品,但看仲景方何等簡便。
丹溪雲:東垣用藥如用兵,多多益善者,蓋諱之也。
醫貴權變 王文忠公雲:李明之弟子多在中州,獨劉守真之學傳之荊山浮屠師。
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之悌,而南方之醫皆宗之矣。
及國朝天下之言醫者,非劉氏之學弗道也。
劉李之法,雖攻補不同,會而通之,随證而用之,不存其人乎?近時吳中稱良醫師,則以能持東垣者謂之王道,持張劉者謂之伯道。
噫!堯舜以揖讓,湯武以幹戈,苟合道濟世,何必曰同。
餘常病世之專于攻伐者,邪氣未退而真氣先苶然矣。
專于補養者,或緻氣道壅塞,為禍不少,正氣未複而邪氣愈熾矣。
古人有雲:藥貴合宜,法當應變。
泥其常者,人參反以殺人;通其變者,烏頭可以活命。
孫真人所謂随時增損,物無定方。
真知言哉!
故治病用藥,須要分别氣血明白,不可混淆。
昔人有雲:我但卧病,即于胷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于服藥。
此真無上妙方也。
蓋病而不慎,則死必至。
達此理者,必能清心克己,凡百謹慎而病可獲痊,否則雖有良藥無救也。
世人遇病而猶恣情任性以自戕賊者,是固不知畏死者矣。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态度以欺人者,斯又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也。
東垣、丹溪治病多自制方,蓋二公深明本草藥性,洞究《内經》處方要法,故能自制。
自宋以來,《局方》盛行,人皆遵用,不敢輕率自為。
《局方》論證治病,雖多差謬,丹溪曾辨論之。
然方皆名醫所制,其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多寡之法,則不差也。
近見東垣、丹溪之書大行,世醫見其不用古方也,率皆效颦治病,辄自制方。
然藥性不明,處方之法莫究,鹵莽亂雜,反緻生變,甚有變證多端,遂難識治耳。
且夫藥之氣味不同,如五味子之味厚,故東垣方少者五六粒,多者十數粒,今世醫或用二三錢。
石膏味淡薄,故白虎湯用半兩,今世醫不敢多用。
補上治上,濟宜輕小。
今不論上下,率用大劑。
丸散湯液,各有攸宜。
今不論緩急,率用湯煎。
如此類者多矣。
今之醫者,若不熟讀《本草》,深究《内經》,而輕自制方,鮮不誤人也。
或問:今人有言東垣之法宜用于北,丹溪之法可行于南,如何?曰:東垣,北醫也,羅謙甫傳其法,以聞于江浙。
丹溪,南醫也,劉宗厚世其學,以鳴于陝西。
果如人言,則《本草》、《内經》,皆神農黃帝岐伯之說,亦止宜施于北方耶?夫五行所生異病,及治之異宜,《内經》異法方宜論、五常政大論,已詳言之矣。
又如北方多寒,南方多熱,江湖多濕,嶺南多瘴,謂其得此氣多,故亦多生此病,非謂北病無熱,南病無寒也。
至于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則五方皆同,豈有南北之異耶?但人之髒腑,火各居二,天之六氣,熱居三分又半,故天下之病,熱多而寒少。
觀《内經》至真大論病機一篇可見。
又濕熱相火,緻病甚多,自太仆注文湮沒,以緻《局方》偏用濕熱之藥,故丹溪出而闡《内經》之旨,辨《局方》之偏,論濕熱相火之病,以補前人之未備耳。
後人不識,見其多用芩、連、栀、蘗等苦寒之藥,遂以為宜于南,淺矣哉! 柏齋三書 治療須法《素問》 凡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人之強弱;必問起居飲食,暴樂暴苦。
病從内而之外者,先治其内。
後治其外:病從外而之内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
内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急則治其标,緩則治其本,先其所因而後其所主。
補上治下制以緩,補下治上制以急。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必養必和,俟其來複。
此皆《素問》之文,而醫家之所當知也,不能盡錄,姑撮其要,以示其概雲。
原機啟微【元?倪維德[元?倪維德原作無名氏,據本書醫術名流列傳卷五百十倪維德改。
按倪氏生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卒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本書列為明代醫家,或因取材于《明外史》之故。
]】 序 醫為儒者之一事,不知何代而兩途之。
父母至親者,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之無親者,反操父母之死生,一有誤謬,則終身不複。
平日以仁推于人者,獨不能以仁推于父母乎?故于仁缺。
朋友以義合,故赴其難,難雖水火兵革弗顧;故周其急,急雖金玉粟帛弗吝。
或疾則曰素不審,他者曰甲審遂求甲者,渠曰乙審又更乙者,紛紛錯擾,竟不能辨,此徒能周赴于瘡痍,而不能攜友于死生也,故于義缺。
己身以愛為主。
飲食滋味。
必欲美也;衣服玩好,必欲佳也;嗣上續下,不敢輕也。
疾至而不識,任之婦人女子也,任之宗戚朋友也,任之狂巫瞽蔔也,至危猶不能辨藥誤病焉也,故于知缺。
夫五常之中,三缺而不備,故為儒者不可不兼夫醫也。
故曰:醫為儒者之一事。
醫說【宋?張杲[宋?張杲原缺,據本書醫術名流列傳卷五百八張季明補。
]】 醫藥之難 五經四部,軍國禮服,若講用乖越者,止于事迹非宜耳。
至于湯藥一物,少有乖謬,便性命及之。
千乘之君,百金之長,可不深思戒慎耶?昔許太子侍藥不嘗,加以弒君之罪;季康子饋藥,仲尼有未達之辭,知其醫藥之不可輕也。
晉時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與袓讷共論辯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于湯藥,小小不達,便緻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何可輕以裁斷?袓之此言,可謂仁識,足為龜鑒矣。
醫通神明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絕馳骛利名之心,專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則心識自明,神物來相,又何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不然,則曷止姜撫沽譽之慚逮,華佗之矜能受戮乎。
醫不貪色 宣和間,有一士人抱病纏年,百治不瘥。
有何澄者善醫,其妻請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疾日久,典賣殆盡,無以供醫藥,願以身酬。
澄正色曰:娘子何為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
不有人誅,必有鬼神譴責。
未幾,良人疾愈。
何澄一夜夢入神祠,判官語之曰:汝醫藥有功,不于艱急之際,以色欲為貪,上帝令賜錢五萬貫,官一員。
未幾月,東宮疾,國醫不能治,有诏召草澤醫,澄應诏進劑而愈,朝廷賜官賜錢一如夢。
隐醫 醫之為道,由來尚矣。
原百病之愈,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
此三聖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化育,其有功于萬世大矣。
萬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
賈誼曰: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隐于醫蔔。
孰謂方技之中而無豪傑也哉? 治病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夫醫之道大矣!自神農、黃帝、岐伯、雷公而下,無非聖哲開其源,賢知導其流,故能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
世道既降,士大夫以此為技藝,不屑為之,而畀之凡流。
是以至精至微之理,而出于至卑至賤之思,其不能起人之疾,反以夭其命者多矣。
此範文正公所以自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伊川先生有雲治病而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
自昔卓然名家者,如和緩、扁鵲、淳于意、張仲景、孫真人等,其論醫也,莫不以保養為先,藥石為輔。
至于察形診脈,必緻辯于毫芒疑似之末。
而深痛夫世之醫者,苟簡虛憍,顧乃以醫之伐病,如将之伐敵,當用背水陣以決勝。
是徒見夫華佗之說,時出其間,緻于剖臆續筋之法,乃别術所得,非《神農本草》經方條理藥性常道爾。
今惟仲景一書,為衆方之袓,學者當取法雲。
續醫說【明?俞弁[明?俞弁原缺,據文補]】 處方貴簡 醫者,識脈方能識病。
病與藥對,古人惟用一藥治之,氣純而功愈速。
今之人不識病源,不辨脈理,藥品數多,每至十五六味,攻補雜施,弗能專力,故治病難為功也。
韓天爵雲:處方正不必多品,但看仲景方何等簡便。
丹溪雲:東垣用藥如用兵,多多益善者,蓋諱之也。
醫貴權變 王文忠公雲:李明之弟子多在中州,獨劉守真之學傳之荊山浮屠師。
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之悌,而南方之醫皆宗之矣。
及國朝天下之言醫者,非劉氏之學弗道也。
劉李之法,雖攻補不同,會而通之,随證而用之,不存其人乎?近時吳中稱良醫師,則以能持東垣者謂之王道,持張劉者謂之伯道。
噫!堯舜以揖讓,湯武以幹戈,苟合道濟世,何必曰同。
餘常病世之專于攻伐者,邪氣未退而真氣先苶然矣。
專于補養者,或緻氣道壅塞,為禍不少,正氣未複而邪氣愈熾矣。
古人有雲:藥貴合宜,法當應變。
泥其常者,人參反以殺人;通其變者,烏頭可以活命。
孫真人所謂随時增損,物無定方。
真知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