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三

關燈
總論 吳文定公家藏集 醫僧庸妄治病速死 陳汝中嘗病脾胃郁火之證,求治于盛用美,診其脈曰:如此冶可生,如彼治即死;如此治可以少生,如彼治則緻速死。

    既而治之,汝中遲其效。

    或以浮屠善醫薦者,汝中惑其說,遂求冶,飲其藥,嘔血一升而死。

    噫!醫以用藥,藥以攻病,病不能去而反以緻死,則何以醫藥為哉?彼浮屠者,乃庸妄人也,目不識醫經,口不辨藥性,指不察脈候,人之虛實,病之新久,一切置之不問,而惟毒藥攻擊,其殺人蓋亦多矣。

    今予咎汝中之不善擇醫而緻速死,特書此以為世人輕服藥者之戒。

     醫學集成【明?傅滋[明?傅滋原缺,據文補。

    ]】 醫學須會羣書之長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

    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讀儒書,明易理,《素》、《難》、《本草》、《脈經》而不少略者,何也?蓋非四書無以通義理之精微,非《易》無以知陰陽之消長,非《素問》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以從診候而知寒熱虛實之證。

    故前此數者,缺一不可。

    且人之生命至重,病之變化無窮,年有老幼,禀有厚薄,治分五方,令别四時,表裡陰陽,寒熱須辨,髒腑經絡,氣血宜分。

    六氣之交傷,七情之妄發,運氣變遷不常,制方緩急尤異。

    更複合其色脈,問其起居,證有相似,治實不同。

    聖賢示人,略舉其端而已。

    後學必須會羣書之長,參所見而施治之,然後為可。

     九靈山房集【元?戴良[元?戴良原脫,據文補。

    ]】 醫儒同道 金華戴叔明曰:醫以活人為務,與吾儒道最切近。

    自唐書列之技藝,而吾儒不屑為之。

    世之習醫者,不過誦一家之成說,守一定之方,以幸病之偶中,不複深為探索,上求聖賢之意,以明夫陰陽造化之會歸;又不能博極羣書,采擇衆議,以資論治之權變。

    甚者至于屏棄古方,附會臆見,展轉以相迷,而其為患不少矣,是豈聖賢慈惠生民之盛意哉? 大學衍義補【明?邱浚[明?邱浚原脫,據文補。

    ]】 國設醫學 今世之業醫者,挾技以診療則有之矣,求其從師以講習者,何鮮也?我太袓内設太醫院,外設府州縣學,而以醫學為名,蓋欲聚其人,以斆學既成而試之,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由是進之為國醫,其嘉惠天下生民也至矣。

    間嘗考成周所以謂之醫師,國朝所以立為醫學之故,精擇使判以上官,聚天下習醫者,俾其教之養之,讀軒岐之書,研張李之技,試之通而後授之職,因其長而專其業,稽其事以制其祿,則天下之人,皆無夭阏之患,而跻仁壽之域矣。

    是以醫為王政之一端也。

     本草衍義【宋?寇宗奭宋?寇宗奭原脫,據文補。

    】 醫有八要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

    非病不去,醫無可去之術也。

    故須辨審八要,庶不有誤。

    其一曰虛,五虛是也。

    脈細,皮寒,氣少,前後洩瀉,飲食不進,此為五虛。

    二曰實,五實是也。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五實也。

    三曰冷,髒腑受其積冷是也。

    四曰熱,髒腑受其積熱是也。

    五曰邪,非髒腑正病也。

    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

    七曰内,病不在外也。

    八曰外,病不在内也。

    既先審此八要,參之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綴以望聞問切,何有不可治之疾也! 本草類方【清?年希堯[清?年希堯原脫,據文補。

    ]】 醫不可用孟浪 夫用藥如用刑,誤即便隔死生。

    然刑有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

    蓋人命一死不可複生,故須如此詳謹。

    用藥亦然。

    今醫者至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相當,如此即應手奏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施湯劑,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殺人,何太容易!良由病家不善擇醫,平日未嘗留心于醫術也,可不慎哉! 古今醫統【明?徐春甫】 慎疾慎醫 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謂已病而不治,亦非謂已病而不能治也。

    蓋謂治未病,在謹厥始,防厥微,以治之,則成功多而受害少也。

    惟治于始微之際,則不至于已着而後治之,亦自無已病而後治也。

    今人治已病,不治未病,蓋謂病形未着,不加慎防,直待病勢已着,而後求醫以治之,則其微之不謹,以至于着,斯可見矣。

    聖人起居動履,罔不攝養有方,間有幾微隐晦之疾,必加意以防之,用藥以治之,聖人之治未病,不治已病有如此。

    《論語》曰:子之所慎,齊戰疾。

    程雲:齊,所以交神明,誠至而神格;疾為身之生死所關;戰為國家存亡所系。

    然此三慎,誠為最大,而疾與乎其中,得非以身為至重耶?康子饋藥,則曰未達不敢嘗,可見聖人慎疾慎醫之心,至且盡矣。

    世之人非惟不知治未病,及至已病,尚不知謹。

    始初微略,恣意無忌,釀成大患,方急而求醫,曾不加擇,惟以其風聞,或憑其吹薦,委之狂愚,卒以巨壞,皆其平日慢不究心于醫,至于倉卒不暇擇請,殊不知醫藥人人所必用,雖聖人有所不免,顧在平昔講求,稔知某為明醫,偶有微疾,則速求之以藥,治如反掌。

    譬能曲突徙薪,豈有焦頭爛額之诮?丹溪論之,固亦詳矣。

    甫之膚見,尤有未悉之意焉。

    續貂之訝,誠所不免。

    有志養生者,擴而充之,亦未必無小補雲。

     古醫十四科 古醫十四科中有脾胃科,而今亡之矣。

    《道藏經》中頗有是說。

    自宋元以來,止用十三科考醫政。

    其一為風科,次傷寒科,次大方脈科,次小方脈科,次婦人胎産科,次針灸科,次眼科,次咽喉口齒科,次瘡瘍科,次正骨科,次金镞科,次養生科,次祝由科。

    國朝亦惟取十三科而已,其脾胃一科,終莫之續。

    元李杲着《脾胃論》,極其精詳。

    但不言十四科之阙,此不知其得舊本而加以己意欤?抑盡為創着而得上古之同然欤?是誠醫道之大幸也。

    甫觀今世醫者,多不工于脾胃,隻用反治之法,攻擊疾病以治其标,惟知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通治塞,以塞治通而已。

    用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所謂從治之法,則漠然無所知也。

    及緻脾胃損傷,猶不加察,元氣一壞,變證多端。

    如脾虛而氣短不能以續,變而似喘促,醫尚用降氣定喘之藥;如脾虛衛氣不行,變而為浮腫,醫尚用耗氣利水之藥;如脾虛郁滞,變而作寒熱,醫尚謂外感,用發散之藥。

    大段類此,虛而益虛,直以氣盡身亡,始用人參湯、附子湯灌之于殒絕之後,豈有能生之理乎?自今觀之,不足者十常八九,況其時勢競馳驅于名利之塗,勞思傷脾而緻病者,居其大半。

    若體實而偶為風寒暑濕之邪襲,則惟攻之而即愈者,亦不多見矣。

    此則中醫治之易成功也。

    及遇脾胃虛而緻風寒暑濕之邪襲,一同體實者而施治之,則大有間然者矣。

    攻之不已,則曰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必大攻之,脾胃益傷而疾益笃,技窮無措則曰難醫。

    時弊如斯,曷可勝紀?要皆不知本之故也。

    經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又曰: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

    然則胃氣谷氣,得非人身之本欤? 時醫 俗雲:明醫不如時醫。

    蓋謂時醫雖不讀書明理,以其有時運造化,亦能僥效。

    常自雲:趁我十年時,有病早來醫。

    又雲:饒你熟讀王叔和,不如我見病證多。

    裡諺有雲:左心小腸肝膽賢,時來每日有千錢。

    所謂明醫不如時醫,良以此也。

    《衛生寶鑒》所謂福醫,深足為戒。

    今之患者,不達此理,委命于時醫,亦猶自暴自棄,甘于溝壑者,何異哉? 巫醫 以巫而替醫,故曰巫醫也。

     《論語》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孔子歎人不可以無恒,而善其言之有理。

    朱子注雲: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

    岐而二之,似未當也。

    夫醫之為道,始于神農,闡于黃帝,按某病用某藥,着有《内經》、《素問》,所謂聖人墳典之書,以援民命,安可與巫觋之流同日而語耶?但學醫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異。

    精于醫者曰明醫,善于醫者曰良醫,壽君保相曰國醫,粗工昧理曰庸醫,擊鼓舞趨祈禳疾病曰巫醫。

    是則巫觋之徒,不知醫藥之理者也。

    故南人謂之巫醫者,此也。

    今世謂之端公太保,又稱為夜行蔔士,北方名之師婆,雖是一切虛誕之輩,則亦不可以無恒也,矧他乎? 名醫 醫為司命之寄,不可權飾妄造。

    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

    蓋謂學功精深故也。

    今之承借者,多恃衒名騰價,不能精心研習,京邑諸人皆尚虛譽,不取實學,聞風競獎,其新學該博而名稱未振,以為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