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十七

關燈
子脾胃素弱,痘毒乘虛,故發在脾。

    但見嘔吐一證,熱才三日,姑待明旦再議。

    次日,以燈視之,皮下隐隐紅點,而唇邊已報痘矣。

    朱惟一子,心甚憂懼。

    全告曰:顆粒分明,部位正當,此順痘也。

    朱問宜服何藥?全曰:痘無病,不宜服藥,但适其寒溫,調其飲食,期十三日安。

    後果然。

     黃岡索希文為羅田吏,一子十三歲,發熱腹痛煩渴,萬世喬先作傷食治,熱不除,腹痛甚亟,複延予。

    予曰:此痘也。

    腹痛者,毒氣内攻也。

    煩渴者,神不得安,津液幹也。

    法當解毒托裡,不可緩也。

    世喬堅執為傷食證。

    五日後,其痘一齊湧出,未及起發,幹枯内陷而卒。

    其母泣曰:悔不用萬君之言。

     英山一富家子,年十六,患痘,發熱腰痛,來請予治。

    問曾婚否?曰:未也。

    連進人參敗毒散二服,痛止痘出而安。

    若曾有房室者,不可治也。

     邑人胡元溪一子,甚珍愛,未痘,延予視之。

    予曰:令嗣五嶽端立,三關明潤,骨堅肉實,神俊氣清,出痘必疏。

    壬寅五月末旬,發熱作搐,元溪夫婦憂惶無措。

    予曰:此佳兆也。

    以辰砂散投之,搐止痘出。

    予又曰:凡痘起脹,未有頭面不腫者,此痘顆粒緊小,必不大腫,面貌如常,期十二日安。

    果然。

     予次男邦孝辛卯春方四歲,發熱卒驚而絕,其母大哭。

    予曰:此痘疹也。

    乃掐合谷得蘇,與導赤散、瀉青丸,一服而搐止,痘出甚密,幸無他病,十三日而靥。

    予時制滿起複,追崔宗師至棗陽,往返半月,抵家,又出疹愈。

     邑人胡玉峯第三子,方二歲染痘,自利三日不止,請予治之。

    彼欲進理中湯加诃子、肉豆蔻。

    予曰:不可,此協熱利也,宜用黃芩芍藥湯。

    但觀其形色,利當自止,不必服藥。

    次日痘出,利果止。

     一小兒發熱之時,自利,大孔如竹筒狀,清水流出,逆證也。

    予思乃火盛于内,肺金不行收令也,以黃芩芍藥湯加烏梅一服而利止。

     邑人胡三溪子,己酉冬痘,時常以手自掩面,身下縮,頻呼曰:我怕,若有所見者。

    請予視之。

    予曰:逆證也。

    經曰:腎敗者失志,目中見鬼,死不治。

    錢氏雲:腎則病下竄,此痘發于腎,不可為也。

    果然。

     一婦人年二十餘,發熱五日,痘不出,常起摸床壁,昏不知人,口喃喃不休,請予視之,曰:死證。

    果然。

     本邑周璜子年十三,染痘發熱五日,痘不出,發狂谵語,請予治之。

    予往,見其族兄周尚貴在,亦明醫也,乃問曾服藥否?曰:連進保元湯三劑矣。

    予曰:悞矣!犯實實之戒也。

    凡治痘者,發熱之初,驚者平之,渴者潤之,吐利者和之,便秘者利之,熱甚者解之。

    如無他證,不須服藥。

    今觀此子,元氣素厚,飲食夙強,乃以保元湯助火為邪,毒氣郁遏至于狂妄,熱已劇矣,宜急下之。

    與三黃湯,得利狂止,痘出,至十七日靥。

     蕲水汪沙溪家,癸醜年出痘,請魯家湖黑神托巫語雲:爾家十八人,六人不可救也。

    初出痘,一婢死,急請予往。

    又一婢發熱颠狂,予見之曰:熱劇矣,當速解之。

    沙溪曰:專為吾孫請公,非為此婢也。

    且神言不吉者六人,奈何?予曰:人有貴賤,醫無分别,仆到當悉活之,神言不足信也。

    乃作三黃湯大劑與之,得利熱減,神清,痘出而安。

    餘十七人悉活之。

     裡中林霄年二十餘,染痘,初發熱,小便血,聞之,予歎曰:不可為矣。

    或問故?予曰:乙未春蕲水桃樹坳徐氏出痘死者十八人,皆小便血也。

    霄越三日殒。

     餘長孫祖善,邦孝長子,二歲時染痘發熱,三日内忽寒戰似瘧。

    孝泣曰:死矣。

    予笑曰:爾為醫,救病如篙工然,忽遇風浪,手足自亂,何以渡人?此兒元氣充盛,毒氣微少,邪不勝正,故作寒戰而退,試觀其痘必少也。

    果止五七粒,七月愈。

     胡三溪子己酉冬出痘,初發熱便咬牙,戛戛有聲,精神昏愦,予見之,歎曰:逆證也。

    乃腎虛證。

    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腎水不足則毒火無制,火氣扇動故上下相戛而有聲。

    陳氏所謂齒槁者是也。

    果卒。

     黃岡程旋溪子未一歲,時值家中出痘,請予視之。

    予見此兒多笑,知其心火有餘,乃令蔡朝扆用黃連一錢,山栀仁七分,辰砂五分,水為丸服之。

    三日後笑漸少,時辛未三月十九日也。

    廿一日發熱,忽作喘,喉中涎響,汨汨有聲。

    旋溪驚,予曰:肺熱證,幸不肩息足冷。

    乃作清金散火湯,一劑而減半,再劑而喘定。

     麻城周愚齋長媳寡,惟一女出痘,使使延予,予問狀曰:發熱五日餘,未見痘出,但背上發一腫毒。

    予曰:不可治也。

    非癰,乃痘母也。

    三日後,果有兇聞。

     蕲水李雙溪家出痘,長子病痘死;次子痘三四粒,未起發而隐,身亦無熱。

    幼子病,請予往。

    予曰:小令嗣神采明潤,形體充實,出痘必輕。

    次令嗣氣色昏黯,精神倦怠,出痘必重。

    衆皆曰:已出三二粒收矣。

    予曰:不然。

    痘出雖有輕重,未有不成膿結痂者。

    先者試痘,其證為逆,身無熱,伏在内也。

    時一日者,言次君有大災如予言,衆哂之。

    數日,次子作大熱,痘齊湧出,身無空膚,予用參、芪、歸、芎、甘草節以養氣血,荊、防、木通、青皮、牛蒡子、連翹、金銀花、酒炒芩、栀、桔梗以解毒,作大劑,一日一服。

    調理至十三日後,遍身潰爛,不即收靥,予改用十全大補湯去桂加白芷、防風,外用敗草散貼襯,前後三十餘日而安。

    日者亦抵掌曰:予言如何! 邑人王雲野子二歲發熱,出紅點一二粒,請予視之,見額紋青氣,年上赤光,乃告之曰:此險痘也。

    先出者名試痘,中氣不足,毒氣隐伏,故出不快也。

    以調元湯加防風、木香,服後有痘旋出,喜無他證,十三日安。

     邑人餘光庭,庠生也,年十九,染痘發熱,五日不出,請予及韓兩峯治之。

    兩峯佳醫,與予素善。

    予問其證,未解已三日,診其脈細而數,雖有下證,元氣怯弱,不可下也。

    乃謂兩峯使作膽導法,不得通。

    病者煩躁,家人惶惶。

    予思發熱日久,毒流其中,燥糞閉塞,肛腸幹枯,氣不得行,血不得潤,膽導力小,不能通也。

    自立一法,取豬尿胞一枚,以豬膽汁半杯,清油半杯,蜜半杯,三物攪勻入胞中,如作膽導法,取下燥屎二十餘枚,氣通熱解,神清痘出。

    予笑曰:此法外意也。

     胡三溪初生二子,丁酉年入監,乃以長子托予,次子托萬紹。

    戊戌春長子先出痘,予守治十一日安。

    随次子出痘,予聞其乍熱乍退,兩足冷,數日不大便,痘先出者,猶是紅點,亦不起發,念三溪之常好,往視之,驚曰:此逆痘也。

    紹曰:熱微毒亦微,熱甚毒亦甚。

    今熱不甚,順痘也。

    予曰:不然。

    痘本火毒,待熱而發。

    如發熱而不煩不渴,大小便如常,精神清爽者,此熱在表,其裡無邪,毒火發越,而痘易出易靥也。

    若煩躁不安,大小便艱,昏昏喜睡,此毒火内蘊,不得發越,表熱雖微,内熱則甚,何謂熱微毒亦微也?此子乍熱乍退者,毒火往來也;大便不通者,毒火郁遏也;痘見紅點而不起發者,毒火之陷伏也;足冷者,火之極而兼水化,謂之厥逆也。

    紹不以為然。

    至次日,紅點俱沒,煩躁轉甚。

    紹曰:此内收也。

    予嘿不應。

    因歎曰:醫貴同心,執己見以悞人命耶,此何為者!翌日死。

     麻城鄒清溪一子,五歲出痘,先請傅醫治之,服保元湯,熱益甚。

    又請李醫,到曰:險痘也。

    清溪不安,延予視之,曰:此順痘也。

    期十八日安,不須服藥。

    衆曰:今自發熱日計,已六日矣,何以須十八日?況痘不服藥,何以得痊?今進保元湯三劑,尚有一劑未服。

    予曰:痘不可以日期算,出已盡,發已透,膿已滿,而後收靥可期也。

    今痘出而熱轉甚者,出未盡也,由服保元湯犯實實之戒,故令出遲靥亦遲也。

    吾聞善攻不如善守,本無他病,何以藥為?吾為爾保全是子,無憂也!後果然。

     邑人胡近城次子庚午冬,未痘先兩頰赤燥,請予八子邦靖視之。

    予謂靖曰:《傷寒論》雲,面色緣緣赤者,陽明熱也。

    若不預解,至出痘時,此處必甚稠密而赤,貫串難靥。

    教以升麻葛根湯加防風、牛蒡子、連翹,三服而紅色盡去,痘出亦疏。

     汪懷江次子五歲,出痘甚密且紅豔。

    懷江恐其不吉,請予四子邦治醫。

    予謂治曰:險痘也。

    氣實血熱,可治也。

    教用當歸梢、赤芍藥、生地黃、防風、荊芥穗、牛蒡子、連翹、桔梗、甘草以解其毒,連進三劑,紅色盡退,猶未發透。

    再教用黃芪、防風、甘草、赤芍藥、牛蒡子、桔梗、青皮、山楂肉、連翹,調理十五日而靥。

     英山馬四衢一子五歲,出痘,痘不起發,延予視之。

    予曰:此順痘也。

    馬氏兄弟曰:不起發何如?曰:毒甚者則頭面腫,毒微者則頭面不腫,非不起發也。

    又呼咽痛,四衢憂之。

    予曰:此乃痘家常病,可喜者喉舌無瘡,頸項間痘稀,不足怪也。

    乃以甘桔湯加牛蒡子水煎,細細咽之,咽痛即止,飲食無阻,十三日安。

    四衢曰:向吾小兒咽痛,服藥辄效,何神也?予曰:痘疹者,火毒也。

    火氣上熏,咽喉豈不作痛?故用桔梗之苦以開其結,甘草之甘以瀉其火,牛蒡子之辛以解其毒,是以效也。

    若喉舌有瘡則壅塞潰爛,頸項多痘則封鎖熏炙,必為嗆水失聲之證,令嗣無之,故曰不足怪也。

    馬氏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