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清史之特點

關燈
選舉之制則大體同于前代。

    《明史·食貨志二》(78):“賦役之法,唐租庸調猶為近古。

    自楊炎作兩稅法,簡而易行,曆代相沿,至明不改。

    ”《明史·兵志一》(89):“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

    &hellip&hellip蓋得唐府兵之遺意。

    ”《明史·職官志一》(72):“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

    ”《明史·選舉志二》(70):“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

    ” 四、明清兩代對于近代之影響 1.民間禮俗多沿明清之舊。

    如民間喪葬嫁娶。

     2.一切制度除新興者外多沿明清之舊。

    如房屋之黑門鐵環(六品以下官,見《明史·輿服志四》卷六十八)定于洪武二十六年;田賦之魚鱗冊始于洪武二十年。

    (見《明史·食貨志一》〔77〕) 3.一切文化思想,受清末改革之影響,如教育等。

     4.國勢之治危亦鴉片戰争後之結果。

     5.社會一切事物狀況均自明清蛻變而來。

     五、明清史在曆史上之地位 1.欲闡明現今中國之國勢及文化、制度、經濟、社會之變遷原因,必須知明清史。

     2.欲明了中國舊文化、舊思想之成績與總結帳,必須知明清史。

     六、清史特點 清史特點,除明清史共同特點以外,清史本身尚有其特點。

     1.清史尚未正式修,數年前所修之《清史稿》已封禁。

    無正史可資準繩。

     2.清史史料所存者已甚微,國外之材料甚多,搜集為難。

     七、對于明清史應具之認識 1.明初,元未亡而清已興,明代小王子等均元裔,清肇祖蒙哥帖木耳在洪武時已有活動,故應知在此期中國而外尚有兩個堅強的組織在中國邊境,所以中國政治每受其影響。

     2.研究此期曆史應具客觀的态度。

    如明末之流寇,其起由于經濟壓迫,我人不應以其未成功而不憫憐其動機;同時不應因其動機可憫而寬容其“紀律之紊亂與政治知識之幼稚”。

    又如太平天國,吾人固應承認贊賞其“民族意識”與“革命精神”,但不必贊賞其“幼稚的制度”與“紊亂的政治”。

    固然不必口口聲聲稱之曰賊,亦不必尊之為神聖,總要一一還他本來面目,是者是之而非者非之。

     3.每當易代之際,新人對于前朝多污蔑之傳說,遺臣對先帝多過分之稱贊,民國初年之于清代亦然,吾人應超越了易代觀念來看曆史。

     八、明清史中幾個可注意的問題 明史: 1.元末起兵者多,張士誠富,陳友諒強,何以朱元璋獨能統一? 2.西洋學術于嘉靖萬曆至中國,何以對中國學術無大影響,而不能與西洋并駕齊驅前進? 3.太祖創制周密,何以末季兼有前數代之禍? 4.對外武力及文化推擴,何以不及漢唐及元代? 清史: 1.元與清同為外族入主中原,何以享國修短不同? 2.清未入關前因八旗制度而成功、強大,何以入關後後失其功用? 3.中國接受現代文明在日本以前,何以日本成為近代國家而中國反未成? 注意其因果關系,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