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清史之特點
關燈
小
中
大
一、明清史之特點
1.此時期系以漢族為中心,向外拓展之時期(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清宣統三年〔1911〕,凡540年)。
如明之于雲南;清之于蒙、藏、回、疆,蒙、藏雖仍保持其固有語言、文字、生活、文化,而漢族之勢力甚大;滿洲人雖平定各地而勢力遠不及漢人。
近日史家或以為“從漢到唐,中國是征服異族的;從宋到清,中國是給異族征服的。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427頁)其意或在激揚民氣;然對我國有野心者&mdash&mdash如日本,遂謂中國是久被外族征服之國家,不能自立之民族。
此點不能不正。
尤其在堅民族信念一方面不能不糾正,所謂同一民族必有其共同點(另見),滿洲人雖似異族,但在七種共同點上不能謂為外族,今日與中國無共同點之野心國家欲以侵略中國,分化中國民族,尤不能不糾正。
東三省滿洲故土所遺留之滿洲文化是什麼?荊州、鎮江、成都、福州、廣州有駐防旗人之地所遺留之滿洲文化是什麼?蒙、藏、回、疆表面上被滿州征服之地方所遺留之滿洲文化是什麼?明乎此,可知此時期實以漢族為中心向外拓展之時期。
2.此時期為中華民族吸收外族文化,效法外族文明之時期。
如明末基督教之思想,關于天算輿地之知識,廣東人與西人之商務,清代與外族貿易,以及與外族之戰争直接間接所受之影響;鴉片戰争而後若曾、李派遣留學生,效法外國軍備,效法外國制度諸事,前古所無也。
二、近古史與中古史之不同&mdash&mdash呂思勉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第三編第一章:“從漢到唐,和從宋到清,其間的曆史有一個大不相同之點。
便是&lsquo從漢到唐,中國是征服異族的;從宋到清,中國是給異族征服的。
&rsquo五胡雖然是異族,然而入居内地久了,其實隻算得中國的編氓。
他們除據有中國的土地外,都是别無根據地的。
所以和中國割據的群雄無異。
到遼、金、元卻不然。
&hellip&hellip&lsquo中國前此,不曾以一個國家的形式,和别一個國家相接觸而失敗,這時代卻不然了。
&rsquo從契丹割據燕雲十六州起,至元順帝退出中國的一年為止,其間凡四百二十四年。
” “明太祖起而恢複中原二百七十五年,清朝人又入據之者二百六十八年,所以這時代中國有十分之七,在被征服的狀态之下。
”(427&mdash428頁) 案:此說餘不以為然,另寫。
天。
三、明清史與前代之異同 1.此期五百四十四年間,為一最長之統一期,雖有南明三王、清初三藩,究與曆代之有分立者不同。
此是政制之進步。
(唐290年;前漢220年、新莽16年、後漢146年,前後漢共432年。
) 2.此其政治舞台上之民族文化、語文較元代為簡單,而與外族之交涉關系較曆代均複雜,此是國際交通之進步。
3.明清兩代與前代最不同者為無公田,《明史·食貨志》:“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
初,官田皆宋、元時入官田地&hellip&hellip”此與曆代易代之收天下之土田分之于人民者不同。
4.賦稅之制、兵衛之制、職官之制、
如明之于雲南;清之于蒙、藏、回、疆,蒙、藏雖仍保持其固有語言、文字、生活、文化,而漢族之勢力甚大;滿洲人雖平定各地而勢力遠不及漢人。
近日史家或以為“從漢到唐,中國是征服異族的;從宋到清,中國是給異族征服的。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427頁)其意或在激揚民氣;然對我國有野心者&mdash&mdash如日本,遂謂中國是久被外族征服之國家,不能自立之民族。
此點不能不正。
尤其在堅民族信念一方面不能不糾正,所謂同一民族必有其共同點(另見),滿洲人雖似異族,但在七種共同點上不能謂為外族,今日與中國無共同點之野心國家欲以侵略中國,分化中國民族,尤不能不糾正。
東三省滿洲故土所遺留之滿洲文化是什麼?荊州、鎮江、成都、福州、廣州有駐防旗人之地所遺留之滿洲文化是什麼?蒙、藏、回、疆表面上被滿州征服之地方所遺留之滿洲文化是什麼?明乎此,可知此時期實以漢族為中心向外拓展之時期。
2.此時期為中華民族吸收外族文化,效法外族文明之時期。
如明末基督教之思想,關于天算輿地之知識,廣東人與西人之商務,清代與外族貿易,以及與外族之戰争直接間接所受之影響;鴉片戰争而後若曾、李派遣留學生,效法外國軍備,效法外國制度諸事,前古所無也。
二、近古史與中古史之不同&mdash&mdash呂思勉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第三編第一章:“從漢到唐,和從宋到清,其間的曆史有一個大不相同之點。
便是&lsquo從漢到唐,中國是征服異族的;從宋到清,中國是給異族征服的。
&rsquo五胡雖然是異族,然而入居内地久了,其實隻算得中國的編氓。
他們除據有中國的土地外,都是别無根據地的。
所以和中國割據的群雄無異。
到遼、金、元卻不然。
&hellip&hellip&lsquo中國前此,不曾以一個國家的形式,和别一個國家相接觸而失敗,這時代卻不然了。
&rsquo從契丹割據燕雲十六州起,至元順帝退出中國的一年為止,其間凡四百二十四年。
” “明太祖起而恢複中原二百七十五年,清朝人又入據之者二百六十八年,所以這時代中國有十分之七,在被征服的狀态之下。
”(427&mdash428頁) 案:此說餘不以為然,另寫。
天。
三、明清史與前代之異同 1.此期五百四十四年間,為一最長之統一期,雖有南明三王、清初三藩,究與曆代之有分立者不同。
此是政制之進步。
(唐290年;前漢220年、新莽16年、後漢146年,前後漢共432年。
) 2.此其政治舞台上之民族文化、語文較元代為簡單,而與外族之交涉關系較曆代均複雜,此是國際交通之進步。
3.明清兩代與前代最不同者為無公田,《明史·食貨志》:“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
初,官田皆宋、元時入官田地&hellip&hellip”此與曆代易代之收天下之土田分之于人民者不同。
4.賦稅之制、兵衛之制、職官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