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名理,崇慶州人。
既得黃房公金丹之道,改名栖真,号太虛。
即往武夷,潛修半載餘,道将成,乃回。
道經龍虎山。
先夕,雩壇有夢真人至者。
時久旱,祈禱弗應。
次日,真人果至,衆皆弗知,惟夢者曰:是此人也。
衆請祈雨,應時沾沛。
至真州玊虛庵,結寰而坐。
後出寰,以道授張紫瓊,囑曰:金丹宜潛修,太道當人授。
後入青城山,莫知所終。
盧六 上林人,生不食肉。
一日,往樵大山,見二白衣對奕,六從旁觀之,一白衣曰:汝且去,十日可再來。
忽不見。
木還家,如約而往,不見白衣。
人。
遂覓至大山之巅,有平石方丈,六乃坐其上,即化。
鄉人以為仙去,建祠祀焉。
李賤子 宋融州人。
初傭于柳城龍氏家,為其耕牧,性喜眠,龍氏常責之,賤子乃結草為人,驅使代耕。
凡賤子驅邪魅,不假符咒。
嘉禧中,仙去。
張留孫 貴溪人。
少時入龍虎山為道士,有相者謂曰:神仙宰相也。
元世祖時,從天師張宗演入朝。
世祖與語稱旨,遂留阙下。
世祖嘗親祠幄殿,忽風雨暴至,留孫禱之即止,授為玄教宗師,居崇真宮。
留孫嘗論治道貴清淨之旨,深契世祖意,加号大宗師。
武宗時,升大真人。
吳全節 安仁人。
年十三,學道于龍虎山。
至元中,至京師,從張留孫見世祖。
後成宗召見,授玄教嗣師,贈封其祖父。
母進玄教大宗師玄德真人全節,雅好結士大夫,推毂善類,振窮周乏,唯恐不盡其力。
年八十二而逝。
黃公望 富陽人,聰敏絕倫,通百氏說,尤工畫山水,運思落筆,出人意表。
元至元中,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書史,未幾,竟棄去,更名堅,号一峰,又自稱大癡道人,放浪江湖,八十餘,端坐而解。
張仙姑 南陽人。
人有疾,姑辄瞑目,潛為布氣攻之。
俄病者腹熱如火,鳴響如雷,雖沉痼立愈。
宋沒,不複見。
張谟 字君範,德興人。
後聞道,改名道心,号紫瓊。
初,太虛偶寓安仁熙春宮,紫瓊求授金丹,太虛弗與。
繼而适市,因見施,丐錢三十文,乃曰:可授已。
遂以金丹之道付之。
次年,複金真州,始全火候。
紫瓊後以至道授于趙緣督,乃即隐去。
趙友欽 字緣督,饒郡人,為趙宗子。
幼遭兵火,早有山林之趣,極聰敏,天文經緯、地理術數,莫不精究。
及得紫璎師,授以金丹大道,乃搜群書經傳,作三教一家之文,名曰仙佛同源。
又作金丹難問等書。
巳巳之秋,寓衡陽,以金丹妙道授上陽子陳觀吾。
今衢州龍遊縣治南二裡雞鳴塔下,尚有趙緣督葬衣冠墓存焉。
周史卿 浦城人。
宋淳祐中,遇異人,得養生之要,隐油果山二十年,煉丹垂成。
一夕風雷大作,丹失去,遂出神求之,囑妻曰:七日複來。
有一僧謂其妻曰:學道者視形如糞土,當焚之,實釋其贅累也。
妻遂從之。
明曰:史卿來,空中啞啞。
貴其妻而去。
張拱宋 汴州人。
舉進士不第,賣藥宜春門。
忽有道士抵其肆,授棗七枚食之。
自是不食二年,溲矢俱絕,曰行數百裡。
後遊名山,不返。
洪志 不知何不人,高才傳學,學文廬山,常乘青牛來往,忽遇異人,授以神方,自是能明六甲,役使鬼神,變化不測。
常攜一小籃,籃中脯果,取之無盡。
嘗宿旅舍,時天寒,人見其單服,試暗窺之,見其于小籃内取出,錦衾繡褥,畢盡富麗,始異之。
後丹成仙去,因名其常往來山谷為青牛谷焉。
李笑 字定國,濟南人。
一日,往西湖淨慈寺,過長橋,忽于竹徑迷路,見一道人林下斷筍,笑揖問之。
道人曰:何往?曰:往淨慈。
道人曰:未須去,且來同食。
燒筍食之甚美。
俄風雨晦冥,失道人所在。
少頃雨霁,出寺門外,即覺身輕神逸,行步如飛。
及歸舍,不複飲食,乃入蜀,隐青城山。
其從兄李莫為梓州路提刑,使人至蜀訪文。
蜀守報書,數年前,巳輕舉,乘雲而去,今惟繪像存耳。
洞真子 元涿州人,姓丘。
壯年學道,嘗遊砀山縣,創建聚仙宮。
北遊京師,賜張寶岩大師道侶,号為洞真子。
寶祐中,邀裡中故舊會茶,雲有他适,告别。
次旦,人見其向西去,弟子鬥戶視之,巳羽化矣。
嶽真人 涿州人。
其母夢老人皓首長身,冠劍莊偉,告之曰:我今當寄母家矣。
明曰,州人見有青氣西北起,自天而有随往視之,止于嶽家。
真人乃生。
則幼不嗜酒肉,長即辭親學道,師太玄真人,卒得其秘。
元至正中,封崇玄廣化真人。
丞相安童病,真人視之即愈。
大德初,升仙而去。
景素陽 ??陵道士,師事梁古賓,居阜山道院。
元末兵亂,鄉人匿山中,唯素陽與師不去。
兵至,索财不得,欲殺古賓。
素陽曰:師老矣,願以身代。
兵即以刀欲素陽,刀忽斷為三,兵皆驚異,羅拜而去。
莫月鼎 諱洞一,字起炎,湖州人。
生而秀朗,肌膚如玉雪,雙目有光射人。
入青城山丈人觀,見徐無極,受五雷之法。
又聞南豐有鄒錢壁者,得王侍宸斬勘雷書,秘重不傳,乃委身僮隸事之。
會鄒病革,将遣去,月鼎拜且泣,具以實告。
鄒稱歎,即以書相授。
于是月鼎自名雷師,驅破鬼魅,動與天合,時嬉笑怒罵,皆若有神物從之者。
元世祖召見,時天色爽霁,帝曰:可聞雷否?月鼎曰:可。
即取胡桃擲地,雷應聲而發,震撼殿廷。
元主為之改容。
複命,請雨立至。
元主大悅,賜以金缯。
月鼎碎截之,以濟寒窭者。
性愛酒,無曰不醉,醉辄白眼,望天陰風倏倏起衣袖間。
嘗與客飲西胡舟中,當赤日如火,客請借片雲覆之。
月鼎笑拾果殼浮觞,而頃之,雲自湖濱起,翳于日下。
蕃厘觀道士,中秋方會飲,觞既舉,有雲蔽月,久不解。
月鼎時寓觀中,道士知其所為,急請赴筵,且謝過。
月鼎以手指之,雲散如洗。
山民為鬼物所憑,狂不可制,月鼎以酒潠其面,鬼即解去。
賣餅師積餅于筐,時被精怪竊去。
月鼎召雷轟雲中,斬猢孫首于市。
一人娶婦,半路為白猿精所攝,至門,但空車焉。
月鼎禹步,如有指麾狀,狂風忽作,飄婦還舍。
婦雲:适在北高峰,何以忽然至此?七十三歲。
一日,
既得黃房公金丹之道,改名栖真,号太虛。
即往武夷,潛修半載餘,道将成,乃回。
道經龍虎山。
先夕,雩壇有夢真人至者。
時久旱,祈禱弗應。
次日,真人果至,衆皆弗知,惟夢者曰:是此人也。
衆請祈雨,應時沾沛。
至真州玊虛庵,結寰而坐。
後出寰,以道授張紫瓊,囑曰:金丹宜潛修,太道當人授。
後入青城山,莫知所終。
盧六 上林人,生不食肉。
一日,往樵大山,見二白衣對奕,六從旁觀之,一白衣曰:汝且去,十日可再來。
忽不見。
木還家,如約而往,不見白衣。
人。
遂覓至大山之巅,有平石方丈,六乃坐其上,即化。
鄉人以為仙去,建祠祀焉。
李賤子 宋融州人。
初傭于柳城龍氏家,為其耕牧,性喜眠,龍氏常責之,賤子乃結草為人,驅使代耕。
凡賤子驅邪魅,不假符咒。
嘉禧中,仙去。
張留孫 貴溪人。
少時入龍虎山為道士,有相者謂曰:神仙宰相也。
元世祖時,從天師張宗演入朝。
世祖與語稱旨,遂留阙下。
世祖嘗親祠幄殿,忽風雨暴至,留孫禱之即止,授為玄教宗師,居崇真宮。
留孫嘗論治道貴清淨之旨,深契世祖意,加号大宗師。
武宗時,升大真人。
吳全節 安仁人。
年十三,學道于龍虎山。
至元中,至京師,從張留孫見世祖。
後成宗召見,授玄教嗣師,贈封其祖父。
母進玄教大宗師玄德真人全節,雅好結士大夫,推毂善類,振窮周乏,唯恐不盡其力。
年八十二而逝。
黃公望 富陽人,聰敏絕倫,通百氏說,尤工畫山水,運思落筆,出人意表。
元至元中,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書史,未幾,竟棄去,更名堅,号一峰,又自稱大癡道人,放浪江湖,八十餘,端坐而解。
張仙姑 南陽人。
人有疾,姑辄瞑目,潛為布氣攻之。
俄病者腹熱如火,鳴響如雷,雖沉痼立愈。
宋沒,不複見。
張谟 字君範,德興人。
後聞道,改名道心,号紫瓊。
初,太虛偶寓安仁熙春宮,紫瓊求授金丹,太虛弗與。
繼而适市,因見施,丐錢三十文,乃曰:可授已。
遂以金丹之道付之。
次年,複金真州,始全火候。
紫瓊後以至道授于趙緣督,乃即隐去。
趙友欽 字緣督,饒郡人,為趙宗子。
幼遭兵火,早有山林之趣,極聰敏,天文經緯、地理術數,莫不精究。
及得紫璎師,授以金丹大道,乃搜群書經傳,作三教一家之文,名曰仙佛同源。
又作金丹難問等書。
巳巳之秋,寓衡陽,以金丹妙道授上陽子陳觀吾。
今衢州龍遊縣治南二裡雞鳴塔下,尚有趙緣督葬衣冠墓存焉。
周史卿 浦城人。
宋淳祐中,遇異人,得養生之要,隐油果山二十年,煉丹垂成。
一夕風雷大作,丹失去,遂出神求之,囑妻曰:七日複來。
有一僧謂其妻曰:學道者視形如糞土,當焚之,實釋其贅累也。
妻遂從之。
明曰:史卿來,空中啞啞。
貴其妻而去。
張拱宋 汴州人。
舉進士不第,賣藥宜春門。
忽有道士抵其肆,授棗七枚食之。
自是不食二年,溲矢俱絕,曰行數百裡。
後遊名山,不返。
洪志 不知何不人,高才傳學,學文廬山,常乘青牛來往,忽遇異人,授以神方,自是能明六甲,役使鬼神,變化不測。
常攜一小籃,籃中脯果,取之無盡。
嘗宿旅舍,時天寒,人見其單服,試暗窺之,見其于小籃内取出,錦衾繡褥,畢盡富麗,始異之。
後丹成仙去,因名其常往來山谷為青牛谷焉。
李笑 字定國,濟南人。
一日,往西湖淨慈寺,過長橋,忽于竹徑迷路,見一道人林下斷筍,笑揖問之。
道人曰:何往?曰:往淨慈。
道人曰:未須去,且來同食。
燒筍食之甚美。
俄風雨晦冥,失道人所在。
少頃雨霁,出寺門外,即覺身輕神逸,行步如飛。
及歸舍,不複飲食,乃入蜀,隐青城山。
其從兄李莫為梓州路提刑,使人至蜀訪文。
蜀守報書,數年前,巳輕舉,乘雲而去,今惟繪像存耳。
洞真子 元涿州人,姓丘。
壯年學道,嘗遊砀山縣,創建聚仙宮。
北遊京師,賜張寶岩大師道侶,号為洞真子。
寶祐中,邀裡中故舊會茶,雲有他适,告别。
次旦,人見其向西去,弟子鬥戶視之,巳羽化矣。
嶽真人 涿州人。
其母夢老人皓首長身,冠劍莊偉,告之曰:我今當寄母家矣。
明曰,州人見有青氣西北起,自天而有随往視之,止于嶽家。
真人乃生。
則幼不嗜酒肉,長即辭親學道,師太玄真人,卒得其秘。
元至正中,封崇玄廣化真人。
丞相安童病,真人視之即愈。
大德初,升仙而去。
景素陽 ??陵道士,師事梁古賓,居阜山道院。
元末兵亂,鄉人匿山中,唯素陽與師不去。
兵至,索财不得,欲殺古賓。
素陽曰:師老矣,願以身代。
兵即以刀欲素陽,刀忽斷為三,兵皆驚異,羅拜而去。
莫月鼎 諱洞一,字起炎,湖州人。
生而秀朗,肌膚如玉雪,雙目有光射人。
入青城山丈人觀,見徐無極,受五雷之法。
又聞南豐有鄒錢壁者,得王侍宸斬勘雷書,秘重不傳,乃委身僮隸事之。
會鄒病革,将遣去,月鼎拜且泣,具以實告。
鄒稱歎,即以書相授。
于是月鼎自名雷師,驅破鬼魅,動與天合,時嬉笑怒罵,皆若有神物從之者。
元世祖召見,時天色爽霁,帝曰:可聞雷否?月鼎曰:可。
即取胡桃擲地,雷應聲而發,震撼殿廷。
元主為之改容。
複命,請雨立至。
元主大悅,賜以金缯。
月鼎碎截之,以濟寒窭者。
性愛酒,無曰不醉,醉辄白眼,望天陰風倏倏起衣袖間。
嘗與客飲西胡舟中,當赤日如火,客請借片雲覆之。
月鼎笑拾果殼浮觞,而頃之,雲自湖濱起,翳于日下。
蕃厘觀道士,中秋方會飲,觞既舉,有雲蔽月,久不解。
月鼎時寓觀中,道士知其所為,急請赴筵,且謝過。
月鼎以手指之,雲散如洗。
山民為鬼物所憑,狂不可制,月鼎以酒潠其面,鬼即解去。
賣餅師積餅于筐,時被精怪竊去。
月鼎召雷轟雲中,斬猢孫首于市。
一人娶婦,半路為白猿精所攝,至門,但空車焉。
月鼎禹步,如有指麾狀,狂風忽作,飄婦還舍。
婦雲:适在北高峰,何以忽然至此?七十三歲。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