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八

關燈
葛長庚 宋瓊州人,母以白玊蟾名之,應夢也。

    年十二,應童子科,後隐居于武夷山,号海瓊子。

    事陳翠虛九年,始得其道。

    蓬頭跣足,一衲弊甚,喜飲酒,未見其醉。

    博洽儒書,出言成章,文不加點,大字草書,若龍蛇飛動,兼善篆隸,尤妙梅竹。

    嘗自贊雲: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

    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

    吾家雷印,常佩肘間。

    祈禳則有異應。

    時言休咎,警省聾俗。

    嘗在京都遊西湖,至暮堕水,舟人驚尋不見,達旦,則玊蟾在水上,猶醺然也。

    一日,有持刀追脅者,玊蟾叱之,其人刀自堕而走。

    玊蟾招之曰:汝來,勿驚。

    以刀還之。

    時稱玊蟾入水不濡,逢兵不害。

    宋嘉定中,诏征赴阙,對禦稱旨,命館太一宮,一日不知所往。

    後每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诏封紫清明道真人。

    所著有上清、武夷二集行于世。

     彭耜 字季益,三山人。

    早有文聲,事白玊蟾,得太一刀圭火。

    符之傳九鼎金鉛砂永之書,紫霄嘯命風霆之文,隐居鶴林,以符治疾,與世絕交遊。

    其内子潘蕊珠,厥志惟一,後屍解福州,為鶴林真人。

     朱橘 号翠陽,淮西人。

    母夢吞一星,光大如鬥,有嫄懷十五月,母常憂焉。

    一日,遇道人于門,手持一橘曰:食此,子生矣。

    母喜而食之。

    請問姓氏,道人曰:鞠君子,吾姓氏也。

    言訖不見。

    移時橘生,父因命名橘焉。

    兩領鄉薦不遂,因臨池顧影,倏然警悟,遂厭名利,慕修煉。

    一日,複遇道人,手握一橘,狀若風狂,行歌曰:橘橘橘無人,識,惟有姓朱人。

    方知這端的。

    衆皆莫曉其意,獨橘有所感,尾至郊外,拜而問曰:真人非鞠君子乎?道人曰:子何人斯?橘以姓名告道人曰:子今何所欲,或富或貴,惟汝擇之。

    橘曰:人生富貴,如海上漚,空中雲何足慕,惟神仙不死之旨所願聞也。

    道人因點化之,且戒令往皖公山築室。

    依法修煉。

    橘拜謝訖,道人乘雲冉冉而去。

    道人即鞠君子,号九霞,陳翠虛之弟子也。

    橘遵教入皖公山。

    後有人見一小兒潔白如玊,洗手庵前池上,行如流星,随其所之,入庵不見惟橘端坐。

    人皆謂小兒是橘之分身也。

    一日,謂鄉人。

    陳六曰:吾今當立化于縣衙前,願将淨土護之。

    陳從其言,化後用泥塑之。

    博羅吏醉,怒曰:此假化也。

    乃執登鞭之,但堆泥堕地而巳。

    衆方知橘示化而屍解雲宋理宗淳佑二年也。

    掬君子附 郝大通 字太古,号恬然子,甯海人。

    少孤,事母甚孝,嘗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由是動曉陰陽律曆蔔筮之術。

    重陽至甯海,因點化入道。

    後至岐山,複遇神人,授以易義。

    凡言休咎,無有不驗。

    嘗坐趙州橋下而不語。

    時為小兒輩戲,累磚石為塔于頂,囑以勿壞,頭竟不側。

    河水泛濫,略不為動,而亦不傷。

    如是者六年。

    寶慶元年,仙蛻于甯海先天觀,年七十有三。

    前此三年,已預修葬事。

     賣姜翁 未詳姓字,在衡州荷擔賣姜,三十餘年,顔貌不改。

    偶遇一道人于茶肆,謂曰:吾有黃白之術,徧求有常德者授之。

    翁不應,但就擔頭取姜一塊,納口中,吐出,即成黃金。

    道士遂相顧而笑,自是皆不複見。

     李志方 初名益,安陽人。

    金宣宗時,為戶部令史。

    後棄官隐隆慮山修煉,谒丘處機,钖号重玄子。

    嘗主天慶宮,有萬鶴繞壇之異。

    生平不作詩,惟羽化時,留頌曰:四大既還本,一靈方到家。

    白雲歸洞府,明月落栖霞。

    投筆而逝。

     王處一 甯海東牟人,号玊陽。

    母周氏,孕時,夜夢紅霞繞身,驚寤而生。

    兒時遊戲山中,遇一老人,坐大石上,謂之曰:子異日揚名帝阙,為道教宗主。

    大定八年,遇重陽祖師于全真庵,請為弟子。

    後從重陽至煙霞,授以正法。

    其母亦拜重陽,願俱學道,号玄靜散人。

    處一獨在鐵查山。

    重陽與丹陽輩行龍泉道中,時日方熾,重陽執傘,忽騰空而去。

    自辰至晡,其傘堕于處一之庵前。

    傘上有祖師手字。

    龍泉距杳山幾二百裡,處一隐于雲光洞,常臨危崖,翹足駐立,不移者數曰,人以鐵腳仙人目之。

    二十七年,世宗征赴阙,凡所應對,無不時中。

    章宗二年,複征見于便殿,問曰:凡有所問而辄知之,何也?對曰:鏡明猶能鑒物,況天地之鑒,無幽不燭,何物可逃?所謂天地之鑒,即自已靈明之如也。

    童宗歎曰: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先生之謂也。

    明年,元妃施道經一藏,驿送诏旨玊虛觀。

    觀之水洞前有大石,斜出數丈,俯其下,過者懼怯,衆欲鑿去,攻之數日,僅去百分之一處。

    一笑曰:汝等安能辦此?遂躬詣其傍,運錘三擊,聲若雷霆,響震嚴谷,其石即墜,見者梀然。

    明年四月,忽語門人日:群仙巳我約矣。

    乃沐浴冠帶,焚香朝禮十方而逝。

    有雲光集行世。

     李靈陽 京兆人。

    為人沉哩寡言,博學好仙,遇至人,授以抱一符火大丹之訣。

    與玉蟾重陽為友。

    嘗謂重陽曰:子化曰道化九圍,教行四海,非吾輩可及。

    一日,丹陽挈丘、劉、譚來谒,靈陽預留錢于終南食肆,曰:今日有仙客丘、劉、譚、馬者,至則款之。

    四師至,食肆,道姓以邀之。

    丹陽笑曰:子何知予等姓氏?曰:李仙君預教,故知之。

    四子食畢,往谒靈陽,以其為重陽侶,鹹以師叔稱之。

     顔筆仙 高郵人。

    少落魄。

    宋寶慶初,鬻筆,遇仙,曰:售筆十矢則止。

    會轉運使過,見之,問曰:能飲不?曰:能飲一鬥。

    飲畢,長揖而去。

    遺所攜筆于舟中,運使令左右取還之,衆盡力莫能舉。

    凡得其筆者,剖管中必有詩偈,紀其破毀年月,及人姓氏禍福,無不奇中,故号筆仙。

    年九十七。

    一日,積葦庭中,坐其上,自舉火,人見烈焰中仙乘火雲而去。

     郭志空 金章丘人,遇異人,傳以秘法,遂坐而不卧。

    善運氣,或變為靈風而通透關節,或變為玊液而灌漑骨髓,神幻變化,非止一端。

     宋有道 字德芳,号黃房公,沔陽府人。

    無雲,具能以等而行。

    雲有雲,則能披雲而見鬥,故時号披雲真人。

    一日,遇丹陽,授以金丹火候秘訣,行之兩年,能二其身弗死。

    因遊東海。

    适元太祖召丘長春及諸真十八人為之輔行,公為首焉。

    後以至道授李太虛,寓燕之長春觀,坐逝。

     李雙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