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吳郡王世貞編次新都汪雲鵬校梓
武志士
不知何處人,修煉于來賓之武禅山。
每出赴齋供,即樂。
青布幕為橋,去五七裡,或至市廛。
人見而奇之,數年道成。
宋建炎初,白日上升。
薩守堅 蜀西河人,少有利物心,嘗學醫,誤用藥殺人,遂棄醫。
聞江南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及林、王二侍文道法,步往師之。
至陜行囊巳盡,見三道人來,問堅何所往,堅告以故。
道人曰:天師羽化矣。
薩方怅恨。
一道人雲: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之有舊,當為作字,可往訪之。
遂授以 武志士 薩守堅 咒棗之術。
曰:咒一棗,可取七文。
一日但咒十棗,得七十文則有一日資。
矣。
一道人雲:吾亦有一法相授,與之機扇一把,曰:有病者,扇之即愈。
一道人雲: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
及達信州,見天師投書,聞舉家恸哭,雲虛靜天師手筆吾與。
林侍宸、王侍宸遇薩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盡之文。
薩由是道法大顯。
嘗經潭州居,人聞神言曰:提刑來日,至,次日伺之,但見真人攜甕笠,至身懸提。
點刑獄之牌焉。
繼至湘陰,寓城隍廟。
數日,太守夢城隍告之,曰:薩先生寓此,令我起處不安,幸為我善遺之。
太守至廟,逐薩使去,薩恨之。
行數十裡,遇人舁豕往廟酬願,薩以少許香附之曰:願畢,願為置爐中焚之。
其人如約,忽迅雷火焚其廟。
越三年,薩至,渡無操舟者,舉篙自刺,置三文錢于舟中,以償舟金。
因掬水浣羊,見一神鐵冠紅袍,手執王斧,立于水中。
薩呵之曰:汝何物,速見形?答曰:我王善,即湘陰城隍也。
向君無故焚我廟,我無依,因訴之上帝,帝賜玊斧,今我相随遇真官。
有犯天律,便宜行官。
今隋真官巳三年,并無犯律事,且置錢舟中,以此微暗助不欺,無可報君之時矣。
今願為部将,奉行法旨。
薩曰:更随三年,亦隻如是。
乃詞奏玊帝,擢為部将。
每有行持,報應若響。
後遊閩中,一日,諸将現形環侍,雲:天诏召君,天樞領位真人。
起身立化。
馮觀國 邵武人,遊方之外,遇異人,得内丹法,自稱無町畦道人。
寓宜春,言人吉兇盡應。
或有講其醉狂者,觀國以詩謝曰:踏遍紅塵四百州,幾多風月是良俦。
朝來應笑酡顔叟,道不相伴風馬牛。
紹興中,端坐而逝。
郡守李觀民塑仙像于治平觀。
王哲 号重陽子,戚陽人。
母感異夢而妊,二十有四月始生。
身修長,貌雄偉。
弱冠業進士,善屬文,才思敏捷。
僞齊劉豫改元阜昌。
初大饑,人相食。
哲家富厚,為鄰裡劫取,家财一空。
有司率兵捕得,哲曰:吾不忍置之死地。
有司賢之。
一日,遇呂純陽于醴泉,授以修仙口訣,并秘語五篇,且曰:速去東海,投譚捉馬。
巳而亡失所在。
哲乃捐妻子,送次女于姻家,竟委家去。
哲性不檢束,人呼為王害風。
常攜鐵罐乞食,經行藍田、登州、昆侖之間。
其随行馬钰、譚玊、劉處玄、丘處機,皆其傳道弟子也。
一日,作詩别衆親友,奄然而逝,年五十八歲。
馬钰嗣其教,與譚、劉、丘繼為宗盟。
元至元六年,贈為重陽全真開元真君。
有前後韬光集行于世。
宋耕 号雪溪先生,世家雙流,遷崇慶。
宋紹興中,為阆中令,得道仙去。
後其孫德之聞其在四明,親往訪焉。
至雪窦山,有蜀僧言,聞諸耆老雲:山後有爛平山,有二居士焉,其一,宋宣教也。
德之跻攀至爛平,果見有丹而仙蹤。
不可複尋矣。
乃置祠其上而歸。
孔元 不知何許人。
嘗服松脂、松實、茯芩,容更少壯,年巳□百七十餘歲。
酒筵間或請元作酒令,元乃以杖拄地,倒頭向下,持酒倒飲,人不能為之也。
常于水邊鑒地,作一方丈,住其中,絕不飲食,月餘複出。
後入華嶽,得道不返。
石坦 渤海人,遍遊趙、魏諸名山,遇異人得道,能分身,同時詣十餘家,各家皆雲,坦于某時到。
所言各異,後不知所之。
馬钰 甯海人,孫仙姑其妻也。
初名從義,字宜甫,後改名钰,号丹陽子。
母初孕時,夢麻姑賜丹一粒,吞之,覺而分瑞。
時金太宗天會五年也。
兒時常誦乘雲駕鶴之詩。
李無夢見而奇之曰:額有三山,手垂過膝,真大仙之材。
孫君以女妻之,生三子。
嘗題詩雲: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
終日銜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
衆皆不曉其意。
一日,王重陽祖師自終南來訪之,雲宿有仙契。
既食瓜,從帝食起。
钲問其故,曰:甘向苦中來。
又問:從何方來?曰:不遠千裡,特來扶醉人。
钰默念與前所作詩合,異之,遂師事焉。
始钰夢一鶴從地湧出,至是起庵南園,供事重陽,名其庵曰全真。
重陽欲挽西遊,钰未能,辄棄家業。
重陽多方點化,乃命鎖其庵,曰饋一食時風雪四入,然重陽神形沖暢,如在春風中。
且日與钰夫妻梨芋與栗。
钰念始決,遂以赀産付三子,從居昆侖之煙霞洞。
孫仙姑在家結庵,各行其所傳,修煉二十餘年。
一曰钲謂門人曰:今日當有非常之喜。
辄歌舞自娛。
俄聞空中樂聲,仰見仙姑乘雲而過,仙童玊女,旌節儀仗擁導前。
後俯而告宜甫曰:先歸蓬島待君也。
于是夜坐,談将二鼓,風雨大雷震動,遂東首枕肱而逝。
是夜,钰扣酒監郭複中門,索筆書頌雲:長年六十一,在世無人識。
烈雷吼一聲,浩浩随風逸。
又書劉钖屋壁一頌,少頃,人雲:師巳逝矣。
方悟所見者皆其陽神也。
後進士徐紹祖等見重陽雲冠绛服,丹陽三髻素衣,現于雲際,移時方去。
孫仙姑 名不二,号清靜散人,馬宜甫妻也。
俱甯海人。
母夢鶴入懷,覺而有孕。
姑生而聰慧,好濟人。
重陽祖師自終南來化,宜甫洎仙姑入道,夫婦雖敬奉若神,未能辄棄家從之。
一日,仙姑見重陽大醉,徑卧于仙姑寝室。
姑怒,鎖門,使仆人呼宜甫歸而告之。
宜甫曰:師與我談道,未離幾席,甯有此事?及開鎖,其室巳空。
複窺所鎮之庵,祖師睡正濃也。
姑愈敬信,乃始作庵修煉,時年五十矣。
後複從鳳仙姑遊,至洛陽,六年道成。
一日,忽謂弟子曰:師。
真有命,當赴瑤池。
遂沐浴更衣,書頌雲:三千功滿超三界,跳出陰陽包裹外。
隐顯縱橫得自由,醉魂不複歸
每出赴齋供,即樂。
青布幕為橋,去五七裡,或至市廛。
人見而奇之,數年道成。
宋建炎初,白日上升。
薩守堅 蜀西河人,少有利物心,嘗學醫,誤用藥殺人,遂棄醫。
聞江南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及林、王二侍文道法,步往師之。
至陜行囊巳盡,見三道人來,問堅何所往,堅告以故。
道人曰:天師羽化矣。
薩方怅恨。
一道人雲: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之有舊,當為作字,可往訪之。
遂授以 武志士 薩守堅 咒棗之術。
曰:咒一棗,可取七文。
一日但咒十棗,得七十文則有一日資。
矣。
一道人雲:吾亦有一法相授,與之機扇一把,曰:有病者,扇之即愈。
一道人雲: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
及達信州,見天師投書,聞舉家恸哭,雲虛靜天師手筆吾與。
林侍宸、王侍宸遇薩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盡之文。
薩由是道法大顯。
嘗經潭州居,人聞神言曰:提刑來日,至,次日伺之,但見真人攜甕笠,至身懸提。
點刑獄之牌焉。
繼至湘陰,寓城隍廟。
數日,太守夢城隍告之,曰:薩先生寓此,令我起處不安,幸為我善遺之。
太守至廟,逐薩使去,薩恨之。
行數十裡,遇人舁豕往廟酬願,薩以少許香附之曰:願畢,願為置爐中焚之。
其人如約,忽迅雷火焚其廟。
越三年,薩至,渡無操舟者,舉篙自刺,置三文錢于舟中,以償舟金。
因掬水浣羊,見一神鐵冠紅袍,手執王斧,立于水中。
薩呵之曰:汝何物,速見形?答曰:我王善,即湘陰城隍也。
向君無故焚我廟,我無依,因訴之上帝,帝賜玊斧,今我相随遇真官。
有犯天律,便宜行官。
今隋真官巳三年,并無犯律事,且置錢舟中,以此微暗助不欺,無可報君之時矣。
今願為部将,奉行法旨。
薩曰:更随三年,亦隻如是。
乃詞奏玊帝,擢為部将。
每有行持,報應若響。
後遊閩中,一日,諸将現形環侍,雲:天诏召君,天樞領位真人。
起身立化。
馮觀國 邵武人,遊方之外,遇異人,得内丹法,自稱無町畦道人。
寓宜春,言人吉兇盡應。
或有講其醉狂者,觀國以詩謝曰:踏遍紅塵四百州,幾多風月是良俦。
朝來應笑酡顔叟,道不相伴風馬牛。
紹興中,端坐而逝。
郡守李觀民塑仙像于治平觀。
王哲 号重陽子,戚陽人。
母感異夢而妊,二十有四月始生。
身修長,貌雄偉。
弱冠業進士,善屬文,才思敏捷。
僞齊劉豫改元阜昌。
初大饑,人相食。
哲家富厚,為鄰裡劫取,家财一空。
有司率兵捕得,哲曰:吾不忍置之死地。
有司賢之。
一日,遇呂純陽于醴泉,授以修仙口訣,并秘語五篇,且曰:速去東海,投譚捉馬。
巳而亡失所在。
哲乃捐妻子,送次女于姻家,竟委家去。
哲性不檢束,人呼為王害風。
常攜鐵罐乞食,經行藍田、登州、昆侖之間。
其随行馬钰、譚玊、劉處玄、丘處機,皆其傳道弟子也。
一日,作詩别衆親友,奄然而逝,年五十八歲。
馬钰嗣其教,與譚、劉、丘繼為宗盟。
元至元六年,贈為重陽全真開元真君。
有前後韬光集行于世。
宋耕 号雪溪先生,世家雙流,遷崇慶。
宋紹興中,為阆中令,得道仙去。
後其孫德之聞其在四明,親往訪焉。
至雪窦山,有蜀僧言,聞諸耆老雲:山後有爛平山,有二居士焉,其一,宋宣教也。
德之跻攀至爛平,果見有丹而仙蹤。
不可複尋矣。
乃置祠其上而歸。
孔元 不知何許人。
嘗服松脂、松實、茯芩,容更少壯,年巳□百七十餘歲。
酒筵間或請元作酒令,元乃以杖拄地,倒頭向下,持酒倒飲,人不能為之也。
常于水邊鑒地,作一方丈,住其中,絕不飲食,月餘複出。
後入華嶽,得道不返。
石坦 渤海人,遍遊趙、魏諸名山,遇異人得道,能分身,同時詣十餘家,各家皆雲,坦于某時到。
所言各異,後不知所之。
馬钰 甯海人,孫仙姑其妻也。
初名從義,字宜甫,後改名钰,号丹陽子。
母初孕時,夢麻姑賜丹一粒,吞之,覺而分瑞。
時金太宗天會五年也。
兒時常誦乘雲駕鶴之詩。
李無夢見而奇之曰:額有三山,手垂過膝,真大仙之材。
孫君以女妻之,生三子。
嘗題詩雲: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
終日銜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
衆皆不曉其意。
一日,王重陽祖師自終南來訪之,雲宿有仙契。
既食瓜,從帝食起。
钲問其故,曰:甘向苦中來。
又問:從何方來?曰:不遠千裡,特來扶醉人。
钰默念與前所作詩合,異之,遂師事焉。
始钰夢一鶴從地湧出,至是起庵南園,供事重陽,名其庵曰全真。
重陽欲挽西遊,钰未能,辄棄家業。
重陽多方點化,乃命鎖其庵,曰饋一食時風雪四入,然重陽神形沖暢,如在春風中。
且日與钰夫妻梨芋與栗。
钰念始決,遂以赀産付三子,從居昆侖之煙霞洞。
孫仙姑在家結庵,各行其所傳,修煉二十餘年。
一曰钲謂門人曰:今日當有非常之喜。
辄歌舞自娛。
俄聞空中樂聲,仰見仙姑乘雲而過,仙童玊女,旌節儀仗擁導前。
後俯而告宜甫曰:先歸蓬島待君也。
于是夜坐,談将二鼓,風雨大雷震動,遂東首枕肱而逝。
是夜,钰扣酒監郭複中門,索筆書頌雲:長年六十一,在世無人識。
烈雷吼一聲,浩浩随風逸。
又書劉钖屋壁一頌,少頃,人雲:師巳逝矣。
方悟所見者皆其陽神也。
後進士徐紹祖等見重陽雲冠绛服,丹陽三髻素衣,現于雲際,移時方去。
孫仙姑 名不二,号清靜散人,馬宜甫妻也。
俱甯海人。
母夢鶴入懷,覺而有孕。
姑生而聰慧,好濟人。
重陽祖師自終南來化,宜甫洎仙姑入道,夫婦雖敬奉若神,未能辄棄家從之。
一日,仙姑見重陽大醉,徑卧于仙姑寝室。
姑怒,鎖門,使仆人呼宜甫歸而告之。
宜甫曰:師與我談道,未離幾席,甯有此事?及開鎖,其室巳空。
複窺所鎮之庵,祖師睡正濃也。
姑愈敬信,乃始作庵修煉,時年五十矣。
後複從鳳仙姑遊,至洛陽,六年道成。
一日,忽謂弟子曰:師。
真有命,當赴瑤池。
遂沐浴更衣,書頌雲:三千功滿超三界,跳出陰陽包裹外。
隐顯縱橫得自由,醉魂不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