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列仙全傳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授子書矣。
但有三一,長生不滅,況複守之乎?能存三三,名利王劄,況三一相見乎?吾餌術養精三百年,服氣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三,三百年守洞房,六百年守玄丹。
五百年中間,複周遊名山,回翔四嶽,休息洞室,守形思真,二千八百餘年。
今始被召,上補天位,子其勖之。
林省書流涕,乃奉法精修,道成,周遊天下,分形散影,寝息丘陵,賣履市巷,以試世人,人莫能識也。
漢元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語弟子周季通曰:我昨被玄洲召為真人,上領太極中侯大夫,今别汝矣。
明旦,果有雲車羽蓋,骖龍駕虎,侍從數百人迎林。
林即日登天,冉冉從西北而去。
仇先生附 江妃二女。
不知何許人。
時鄭交甫出遊江湄,逢二女,解所佩雙明珠與之。
交甫行數十步,女忽不見,珠亦随失。
劉根,京兆長安人,漢成帝時,入嵩。
山學道,遇神人,授以秘訣,遂得仙,用術濟人。
穎川太守史祈以為妖,欲戮之,遣吏召根至府,曰:能召鬼即至,不爾當戮。
根曰:甚易,但借筆書符。
須臾,見兵甲?二囚,德前。
祈熟視,乃父母也,即驚伏流涕。
鬼責祈曰:汝何得罪神仙,乃累親至此!太守伏罪,求赦方解。
根遂不見。
一雲:根初學道,到華山,見二人乘白鹿,從十餘玉女。
根稽首乞一言。
仙人曰:汝聞有韓衆否?曰:聞之。
仙人曰:我是也。
谷春,栎陽人,漢成帝時為郎,疫死而屍不冷,家為棺殡,猶不敢下釘。
三年,更着冠帻,坐縣門上。
邑中人大驚,報家人迎之,不肯歸。
發棺,有衣無屍,留門上。
三日,去之。
長女坐橫門上。
家人知而追之,複去之太白山。
後立祠于山上,春時間來祠中宿焉。
梅福字子直,壽春人。
仕漢為南昌尉,見王莽專政,乃歎曰:生為我酷,形為我辱,知為我毒,身為我桎梏。
遂棄家求不,遍遊鴈蕩南閩諸山。
至仙霞山,遇空同仙君,授以内外丹法,入雞籠山修煉不成,乃至劍江西嶺,再遇空同仙君自雲中而降,謂福曰:汝緣在飛鴻山也。
福遂往飛鴻山結庵修煉。
丹成,趣裝,複還壽春。
一日,紫霧浮空,雲中樂奏,金童玉女捧诏控鸾,從空而下。
福拜诏辭家,乘青鸾飛升而去。
史雲:梅福知王莽必篡漢祚,一朝棄妻子去,不知所之。
後人見福于金稽,變姓名為吳門市卒。
今城中有吳市門,即其隐處。
宋元豐間,封壽春真人。
龍述,字伯高,京兆人。
漢建武中為零陵太守。
後于金山得神芝,實大如梧桐子,伯高治而服之,日餌一刀圭。
服二年,得仙,屍解去。
姚光,不知何許人,得神丹,能分形散影,坐在立亡,火之不。
唯刃之不傷。
吳主親試之,積柴數千束,令光坐其中,四面發火,煙焰蔽天,觀者盈都下,鹹謂光必煨燼矣。
火息,光從灰中振衣而起,補容晏如也。
手嘗把一卷書高,吳主讀不能解。
後複見于唐武德中。
魏伯陽,吳人,性好道術,不樂仕宦,乃入山作神丹。
時三弟子知兩弟子心不盡誠,冊成,試之曰:金丹雖成,當先試之犬,犬無患,方可服,若犬死,不可服也。
伯陽入山時,曾攜一白犬自随。
凡丹數轉未足,和合未至者,稍有毒,服之則暫死。
伯陽即以丹與犬食之,犬即死。
伯陽曰:作丹未成,今犬死,無乃未得神明之意耶?服之恐複如犬,奈何?弟子曰:先生服之不?伯陽曰:吾背違世路,委家于此,不得仙,吾亦恥歸,死與生同,吾當服之。
伯陽服丹,入口即死。
一弟子曰: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無有意乎?亦服之,入口亦死。
二弟子乃相謂曰:作丹求長生爾,今服丹即死,不如不服,尚得數十年活。
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
及死,弟子求殡具。
二人去後,伯陽即起,将煉成妙丹,納死弟子及犬口中,須臾皆活。
于是将服丹弟子姓虞者,同大仙去。
逢入山伐薪人,作手書寄謝二弟子。
弟子見書,始大懊惱。
伯陽嘗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寓作丹之旨。
虞生附 王老村居慕道,有老道士造之,留月餘,忽遍身瘡瘍,謂王老曰:得酒數斛,浸之方愈。
王老遂置酒滿甕,道士坐甕中,三日方出,須發皆黑,顔如少童,謂王老曰:能飲此酒,可仙去。
時正打麥,王老全家飲之,須臾皆醉,忽風動雲。
蒸,一時舉舍皆升天而去。
時人猶聞空中打麥聲。
張道陵,字輔漢,子房八世孫。
身長九尺三寸,龐眉廣經,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王枕峰起,嶽□過膝,美髭髯,龍樽虎步,豐下銳上,望之俨然。
漢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
母初夢大人自北魁星中降至地,長丈餘,衣繡衣,以蘅薇香授之。
既覺,衣服居室皆有異香,經月不散,感而有孕。
及生日,黃雲籠室,紫氣盈庭,室中光氣如日月,複聞昔日之香,浃日方散。
七歲,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皆極其奧。
舉賢良方正,身雖仕,而志在修煉。
無何,隐北邙山,有白虎銜符文置座傍。
和帝征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诏不就。
入蜀,愛蜀中溪嶺深秀,遂隐于鶴鳴山。
山有石鶴,每鳴則有得道者。
道陵居此,苦節學道,啬氣養神,鶴乃鳴。
弟子有王長者,習天文,通黃老,相與煉龍虎大丹。
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青龍白虎繞護丹鼎。
三年丹成。
真人年六十餘,餌之若三十許人,行及奔馬。
與王長入北嵩山,遇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上三皇内文,黃帝九鼎太清丹經,得而修之,乃升天也。
于是真人齋戒七日,入石室,足所履處,跫然有聲,即掘其地取之,果得丹書。
精思修煉,能飛行遙聽,得分形散影之妙。
每泛舟池中,誦經堂上,隐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并赴,人皆莫測其靈異。
西城、房陵間有白虎神,好飲人血,每歲其鄉殺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滅。
又梓州有大蛇,鳴則山石振動,時吐毒霧。
行人中毒辄死,真人以法禁之,不複為害。
順帝壬午歲正月十五夜,真人在鶴鳴山夢覺,惟聞銮佩珊□,天樂隐隐,香化覆地,紫雲滿空。
瞪自東瞻,見紫雲中素車二乘,駕五白龍,車傍旌旗儀衛甚盛。
車中二神人,容儀□冰玉,手執五明寶扇,項負八景圓光,身丈六餘,神光照人,不可正視。
車前一人敕真人曰:子勿驚怖,即太上老君也。
真人禮拜,老君曰:近蜀中有六大鬼神,枉暴生民,深可痛惜。
子其為吾治之,使晝夜各分,人鬼有别,以福生靈,則子功無量,而名錄丹台矣。
乃授以正一盟威秘簏、三清衆經九百三十卷,符簏、丹竈秘訣七十二卷,雌雄劍二把,都功印一枚,冠衣、方裙、朱履各一副,且曰:與子千日為期後。
會阆苑。
真人乃叩頭領訖,日味秘文,按法遵修千日内。
顧五髒,外集三萬六千神。
又感玊女教以吐納清和。
之氣,攝伏精邪。
符簏中三步九迹,魁罡七元交乾,履鬥之道随其所。
指,隐遁出沒,皆得自然。
時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間。
劉元達領鬼行雜病張元伯行瘟病,趙公明行下痢,鐘子季行瘡腫史文業行寒。
瘧,範巨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
但有三一,長生不滅,況複守之乎?能存三三,名利王劄,況三一相見乎?吾餌術養精三百年,服氣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三,三百年守洞房,六百年守玄丹。
五百年中間,複周遊名山,回翔四嶽,休息洞室,守形思真,二千八百餘年。
今始被召,上補天位,子其勖之。
林省書流涕,乃奉法精修,道成,周遊天下,分形散影,寝息丘陵,賣履市巷,以試世人,人莫能識也。
漢元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語弟子周季通曰:我昨被玄洲召為真人,上領太極中侯大夫,今别汝矣。
明旦,果有雲車羽蓋,骖龍駕虎,侍從數百人迎林。
林即日登天,冉冉從西北而去。
仇先生附 江妃二女。
不知何許人。
時鄭交甫出遊江湄,逢二女,解所佩雙明珠與之。
交甫行數十步,女忽不見,珠亦随失。
劉根,京兆長安人,漢成帝時,入嵩。
山學道,遇神人,授以秘訣,遂得仙,用術濟人。
穎川太守史祈以為妖,欲戮之,遣吏召根至府,曰:能召鬼即至,不爾當戮。
根曰:甚易,但借筆書符。
須臾,見兵甲?二囚,德前。
祈熟視,乃父母也,即驚伏流涕。
鬼責祈曰:汝何得罪神仙,乃累親至此!太守伏罪,求赦方解。
根遂不見。
一雲:根初學道,到華山,見二人乘白鹿,從十餘玉女。
根稽首乞一言。
仙人曰:汝聞有韓衆否?曰:聞之。
仙人曰:我是也。
谷春,栎陽人,漢成帝時為郎,疫死而屍不冷,家為棺殡,猶不敢下釘。
三年,更着冠帻,坐縣門上。
邑中人大驚,報家人迎之,不肯歸。
發棺,有衣無屍,留門上。
三日,去之。
長女坐橫門上。
家人知而追之,複去之太白山。
後立祠于山上,春時間來祠中宿焉。
梅福字子直,壽春人。
仕漢為南昌尉,見王莽專政,乃歎曰:生為我酷,形為我辱,知為我毒,身為我桎梏。
遂棄家求不,遍遊鴈蕩南閩諸山。
至仙霞山,遇空同仙君,授以内外丹法,入雞籠山修煉不成,乃至劍江西嶺,再遇空同仙君自雲中而降,謂福曰:汝緣在飛鴻山也。
福遂往飛鴻山結庵修煉。
丹成,趣裝,複還壽春。
一日,紫霧浮空,雲中樂奏,金童玉女捧诏控鸾,從空而下。
福拜诏辭家,乘青鸾飛升而去。
史雲:梅福知王莽必篡漢祚,一朝棄妻子去,不知所之。
後人見福于金稽,變姓名為吳門市卒。
今城中有吳市門,即其隐處。
宋元豐間,封壽春真人。
龍述,字伯高,京兆人。
漢建武中為零陵太守。
後于金山得神芝,實大如梧桐子,伯高治而服之,日餌一刀圭。
服二年,得仙,屍解去。
姚光,不知何許人,得神丹,能分形散影,坐在立亡,火之不。
唯刃之不傷。
吳主親試之,積柴數千束,令光坐其中,四面發火,煙焰蔽天,觀者盈都下,鹹謂光必煨燼矣。
火息,光從灰中振衣而起,補容晏如也。
手嘗把一卷書高,吳主讀不能解。
後複見于唐武德中。
魏伯陽,吳人,性好道術,不樂仕宦,乃入山作神丹。
時三弟子知兩弟子心不盡誠,冊成,試之曰:金丹雖成,當先試之犬,犬無患,方可服,若犬死,不可服也。
伯陽入山時,曾攜一白犬自随。
凡丹數轉未足,和合未至者,稍有毒,服之則暫死。
伯陽即以丹與犬食之,犬即死。
伯陽曰:作丹未成,今犬死,無乃未得神明之意耶?服之恐複如犬,奈何?弟子曰:先生服之不?伯陽曰:吾背違世路,委家于此,不得仙,吾亦恥歸,死與生同,吾當服之。
伯陽服丹,入口即死。
一弟子曰: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無有意乎?亦服之,入口亦死。
二弟子乃相謂曰:作丹求長生爾,今服丹即死,不如不服,尚得數十年活。
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
及死,弟子求殡具。
二人去後,伯陽即起,将煉成妙丹,納死弟子及犬口中,須臾皆活。
于是将服丹弟子姓虞者,同大仙去。
逢入山伐薪人,作手書寄謝二弟子。
弟子見書,始大懊惱。
伯陽嘗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寓作丹之旨。
虞生附 王老村居慕道,有老道士造之,留月餘,忽遍身瘡瘍,謂王老曰:得酒數斛,浸之方愈。
王老遂置酒滿甕,道士坐甕中,三日方出,須發皆黑,顔如少童,謂王老曰:能飲此酒,可仙去。
時正打麥,王老全家飲之,須臾皆醉,忽風動雲。
蒸,一時舉舍皆升天而去。
時人猶聞空中打麥聲。
張道陵,字輔漢,子房八世孫。
身長九尺三寸,龐眉廣經,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王枕峰起,嶽□過膝,美髭髯,龍樽虎步,豐下銳上,望之俨然。
漢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
母初夢大人自北魁星中降至地,長丈餘,衣繡衣,以蘅薇香授之。
既覺,衣服居室皆有異香,經月不散,感而有孕。
及生日,黃雲籠室,紫氣盈庭,室中光氣如日月,複聞昔日之香,浃日方散。
七歲,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皆極其奧。
舉賢良方正,身雖仕,而志在修煉。
無何,隐北邙山,有白虎銜符文置座傍。
和帝征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诏不就。
入蜀,愛蜀中溪嶺深秀,遂隐于鶴鳴山。
山有石鶴,每鳴則有得道者。
道陵居此,苦節學道,啬氣養神,鶴乃鳴。
弟子有王長者,習天文,通黃老,相與煉龍虎大丹。
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青龍白虎繞護丹鼎。
三年丹成。
真人年六十餘,餌之若三十許人,行及奔馬。
與王長入北嵩山,遇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藏上三皇内文,黃帝九鼎太清丹經,得而修之,乃升天也。
于是真人齋戒七日,入石室,足所履處,跫然有聲,即掘其地取之,果得丹書。
精思修煉,能飛行遙聽,得分形散影之妙。
每泛舟池中,誦經堂上,隐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并赴,人皆莫測其靈異。
西城、房陵間有白虎神,好飲人血,每歲其鄉殺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滅。
又梓州有大蛇,鳴則山石振動,時吐毒霧。
行人中毒辄死,真人以法禁之,不複為害。
順帝壬午歲正月十五夜,真人在鶴鳴山夢覺,惟聞銮佩珊□,天樂隐隐,香化覆地,紫雲滿空。
瞪自東瞻,見紫雲中素車二乘,駕五白龍,車傍旌旗儀衛甚盛。
車中二神人,容儀□冰玉,手執五明寶扇,項負八景圓光,身丈六餘,神光照人,不可正視。
車前一人敕真人曰:子勿驚怖,即太上老君也。
真人禮拜,老君曰:近蜀中有六大鬼神,枉暴生民,深可痛惜。
子其為吾治之,使晝夜各分,人鬼有别,以福生靈,則子功無量,而名錄丹台矣。
乃授以正一盟威秘簏、三清衆經九百三十卷,符簏、丹竈秘訣七十二卷,雌雄劍二把,都功印一枚,冠衣、方裙、朱履各一副,且曰:與子千日為期後。
會阆苑。
真人乃叩頭領訖,日味秘文,按法遵修千日内。
顧五髒,外集三萬六千神。
又感玊女教以吐納清和。
之氣,攝伏精邪。
符簏中三步九迹,魁罡七元交乾,履鬥之道随其所。
指,隐遁出沒,皆得自然。
時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間。
劉元達領鬼行雜病張元伯行瘟病,趙公明行下痢,鐘子季行瘡腫史文業行寒。
瘧,範巨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