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像列仙全傳卷之五

關燈
功與倏然而起,着衣持缽,執本而去。

     魏明帝神揣二年,一日,老君乘白馬車,九龍骖駕,降嵩陽山頂,命仙伯王方平引謙之至前曰:汝向通殊處,今授汝天師之任,汝其勉之。

    又遇神人李譜文,雲:老子之玄孫也。

    授以圖簏真經六十餘卷。

    自是道益精,羽化而去。

    成功興附。

     韋節 京兆杜陵人。

    後魏時,棄官谒趙法師,入華山,因号華陽子。

    餌黃精,撰三洞儀序、老子易論,周武帝賜号精思法師。

    有白鶴臨??,天和四年,忽彩雲如蓋覆其廬,節曰:吾當乘此而去。

    遂化升。

     鹿皮翁 淄川人。

    少精木工,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至也。

    翁于泉上作轉輪閣,又于山颠作祠舍,留止其傍七十年。

    一日,下山,呼宗族六十餘人上山半,俄淄水盡漂一郡。

    後百餘年,複賣藥于市。

     王知遠 系本琅琊,父昙選,陳楊州剌史。

    母書,夢鳳集其身,有娠。

    浮屠朱寶志謂昙選曰:生子當為世外士。

    後知遠警敏通書,得侍陶弘景,傳其術為道士。

    後主聞其名,召入,甚見咨挹。

    隋炀帝亦執弟子禮。

    又嘗識唐太宗于微時。

    貞觀初,诏即茅山為觀居之。

    忽謂弟子曰:吾今署少室仙伯矣。

    将行,冰浴衣冠若寝而卒,時年一百二十六歲雲。

     張屺 字巴玉,齊封川縣人。

    官至司空。

     慕長生久視之方,全家齋戒,誦太洞真經,持三百大戒二十年,有神人持藜一杖,至屺家,謂屺曰:吾葛洪也。

    奉上帝命,授子金丹火鼎之訣,汝可秘而行之,以濟貧苦,他時功滿,再相見也。

    後點石為金,曰濟孤老貧困。

     梁武天監二年秋,夜半,聞空中喚屺雲:清晨可挈家入山。

    屺遵神言,全家而往,惟留使女盧瓊在家。

    至辰巳間,有一道流,身生疥癞,問盧女曰:司空在否?曰:司空入山未歸。

    問酒庫何在?盧女指示之。

    道者脫衣入酒缸中,浴疥癞,良久而去,且謂盧女曰:傳诏司空葛道士,特來相訪。

    司空歸聞之,喜甚,開庫酒有異香,遂令合家飲之。

    惟盧女見其浴,托疾不飲。

    司空飲罷,乃沭浴更衣,集諸弟子曰:上帝召予,今将與汝辭矣。

    言訖,祥雲擁鸾鶴下迎,舉家八十餘口,白曰升天。

    惟盧女至半空,從雲而墜。

    繼上帝命女為土地,以守仙??。

     萬振 字長生,南昌人,得長生久視之道,顯晦齊、梁間,人莫知其年。

    或雲是旌陽栾巴之徒。

    唐高宗時,漁者得青石,長七尺,扣之有音樂聲。

    郡守獻于朝,高宗命碎之,得二劍镡,上刻天師姓名。

    帝異之,召見曜日殿。

    後屍解于京師。

    數曰啟棺,惟有一杖一劍。

    诏以銅函盛劍杖,葬于酉山天寶洞之側。

     鄧郁 隐居衡山三十餘載,魏夫人乘雲而至,謂郁曰:君有仙分,故來相訪。

    天監十四年,忽見二青鳥如鶴大,張翼鳴舞,移晷方歇。

    郁謂弟子曰:青鳥既來,期會至矣。

    乃乘青鳥而去。

     羅郁 号萼綠華,九疑山得道女也。

    梁簡文帝時,降黃門郎。

    羊權家贈權詩及火浣布、金玉縧脫各一,時巳九百歲。

     韋防 蜀人,夜泊涪陵江,忽遇龍女,遣騎迎入宮。

    後昉登第十年,知??州,龍女複遺書相迎雲:敕命昉充北海水仙。

     曾文迪 雲都人,天文谶緯、黃庭内景之書,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

    梁貞明間,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愛其縣北西山,謂其徒曰:死葬我于此。

    卒葬其地。

    後其徒于豫章,複見之如初。

     徐則 東海剡人,沉靜寡欲,少懷栖隐之志,入缙雲修道日久,太極徐真人降,謂曰:汝年出八十,當為王者師,然後得道。

    囚廬天台山絕粒,所資惟松術而巳。

    隋炀帝為晉王,鎮楊州,時以書召之,謂門人曰:吾今年八十一,而王召我,徐真人之言驗矣。

    既至,晉王請授道法,辭以時日不利,其夕忽返。

    真王使人送榇還天台。

    江都道中人有見其徒步歸者。

    則至天台,以經書道法遺弟子,仍掃一室,曰:當有客使至,宜延之于此。

    乃跨石梁而去,時年八十二也。

    明曰,果使者至。

    後晉王使圖其形,命柳誓為贊。

     蕭子雲 字景慕,南齊高帝之孫,封郡公。

    好仙術,師事杜昙永,頗得其秘,兼善草隸,名重一時。

    忽有神人降,言郁木坑可以久居,乃移家寓焉。

    一旦,上帝賜玊冊,封為玄洲長史。

    後人入其居址,往往有見之者。

     楊義 句容人,學道于茅山,後師魏夫人。

    太和十三年,乘雲上升,為東華上佐。

     白鶴道人 梁武帝時,方士愛舒州潛山奇絕,時有浮屠寶志者,亦欲之。

    武帝命二人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以鶴止處為記,寶志以卓钖處為記,巳而鶴先飛去。

    忽聞空中飛钖聲,遂卓于山麓,而鶴複止他處,遂各以所識築室焉。

     王延 字子元,扶風人。

    九歲即好道,師焦曠真人,授三洞秘訣,惟松餐水飲。

    周武帝召至都,久之,得請還山。

    嘗寓西嶽,乏油,乃置一器,經反自滿。

    凡賓客将至,先有二青鳥報之。

    居處常有虎豹馴繞,若相保衛。

    隋文帝禅位,置仙都觀,诏延主之。

    仁壽四年春,謂門人曰:吾欲歸西嶽,但恐上耒許。

    乃委化于仙都觀。

    帝遣使護葬于西嶽。

    及就圹,但空棺而巳。

     季順興 柱陵人。

    年十五,乍愚乍知,言未來事,多中常冠道。

    士冠,好飲酒。

    蕭寶寅反,召問曰:朕王可幾多年?對曰,天子有百年者,有百日者。

    及寶寅敗,裁百曰也。

    其黨棒殺順興,置城隍中,頃複起如初。

    又嘗卧太傳梁覽家,以衣倒覆身上。

    及覽通使東魏,事覺被誅,其衣倒覆,果如順興之為。

    又嘗乞骊山下廢地十周文,周文曰:何用?曰有用。

    未幾,周文至溫湯,遇患,卒于其地。

     孫思邈 華原人。

    七歲日誦千言。

    獨孤信是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耳。

    及長,好談老、莊。

     周宣帝時,以王室多事,隐于太白山學道,煉氣養神,求度世之術。

    洞曉天文推步,精究醫藥,務行陰德。

    偶見牧童傷小蛇,血出,思邈脫衣贖而救乏,以藥封裹,放于草内。

    旬餘,出遊,見一白衣少年,下馬拜謝曰:吾弟蒙道者所救。

    思邈未即省,少年複邀思邈至家,易以巳馬,偕行如飛。

    至一城郭,花木盛開,金碧炳耀,俨若王者之居。

    少年延思邈入,見一人祫帽绛衣,侍從甚衆,忻喜趨接,謝思邈曰:深蒙道者厚恩。

    故遣兒子相迎。

    因指一青衣小兒雲:前者此兒獨出,為牧豎所傷,賴道者脫衣贖救,得有今曰。

    乃令青衣小兒拜謝。

    思邈始省昔日脫衣救青蛇之事。

    潛問左右:此為何所?對曰:此泾陽水府也。

    绛衣王者命設酒馔、妓樂宴思邈。

    思邈辭以辟榖服氣,惟飲酒耳。

    留連三日,乃以輕绡金珠相贈,思邈堅辭不受。

    乃命其子取龍宮奇方三十首與思邈,曰:此可以助道者濟世救人。

    複以仆馬送思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