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像列仙全傳卷之五

關燈
,山栖獲安,允蒙聖祐,丹之與劍,未敢辄取。

    神人肯首曰:但勤修無怠,劍丹當自緻也。

     後三年,神人以劍丹付去奢,果張天師七星劍丹,貯石瓶中,約有鬥餘,如麻子,紅色光明。

    去奢自服,或施,病人皆愈。

    時粗水縣人華造,因中和荒亂之後,擁土人據縣,朝廷遂授造刺史。

    造素兇肆,聞去奢神與丹劍,率兵圍其山,執去奢弁劍丹到州,藏其劍丹,而囚??去奢于空室。

    時方炎暑,一月不通飲食。

    造謂去奢巳斃矣。

    及開室,奢神色俨然,顔容紅白,愈佳于來時。

    造驚異,乃送去奢歸山,留其劍丹。

    當夜風雷,劍丹飛去,仍歸去奢所居山十五年。

    自言雷雨隻在山半,常見飛龍、雷公、電姥、神鬼甚衆,相見鹹緻禮焉。

    又寄宿道觀,道士夜聞去奢所居室,若與人談話,竊窺之,惟聞異香環佩聲。

    或見有戴遠遊冠,绛服,螺髻垂發,碧绡衣,男女數人共坐,侍從皆童男女,光明照身,複有神明遠伺于側,殊為虔敬。

     一日,去奢告觀中道士曰:恐當離此山去,不能常相見也。

    後數曰,有彩雲鸾鳴天樂滿空,徘徊山頂。

    俄有靈官駕五色龍鹿來迎去奢,白日升天。

    山下居民鹹得睹焉。

     韓越 南陵冠軍人,心慕神仙,形類狂愚,随師長齋誦詠,口不辍響。

    常着屐,行無遠近,入山或數百裡,當日辄還家。

    人每問,未嘗實對。

     後鄉人斫柘木作弓,于大陽山絕岸。

    石室中見越與六七仙人讀經。

    越後自山中還,至蠻村,暴亡,家迎喪,覺棺輕,發看,惟竹杖耳。

    宋孝武大明中,越鄉人為台将,北使,于青州南門,遇越,容貌更少,訪問親故存亡,共語移時。

    又雲:吾婦患嗽未差,今寄散藥一囊,令溫酒頓服之。

    台将還,具傳越言。

    越婦服散,嗽即愈。

     孫博 河東人。

    好讀書,善屬文。

    晚學道,能使草木皆為火光,行水中,衣不沾濡。

    人有疾,指之,言命即愈。

    出入山間,石壁如有穴者。

    後入林慮山,合神丹仙去。

     孫遊嶽 東陽人,潛神希微。

    宋太初中,遇簡寂先生,授以三洞經法。

    後茹芝卻粒,顔色精爽,久而愈少。

    齊求明初,诏主興世館,由是奇逸之士,争相趨赴。

    後安坐羽化,門弟子數百人,惟陶弘景為入室。

     陶弘景 字道明,秣陵人。

    初,母夢青龍自懷而出,兩天人皆傍執香爐,巳而有娠。

    生而幼有異操。

     十歲見葛洪神仙傳書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

    謂人曰:仰青雲,睹白曰,不覺為遠矣。

    父為妾所害,終身不娶。

     及長,身長七尺七寸,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額,聳耳,耳各有七十餘毛,出外二寸許。

    右膝有數十黑子,作七星文。

    讀書萬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善琴棋,工草隸。

     弱冠,齊高帝作相,引為諸王侍讀。

    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惟以披閱為務。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十年,脫朝服挂神武門,上表辭祿,诏許之。

    敕所在月給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助服餌。

    公卿祖之,供帳甚盛,鹹雲:宋齊以來,未有斯事。

    朝野榮之,乃止于句容之茅山立館,号曰華陽隐居。

    書劄,即以隐居代名。

     始從東陽孫遊嶽,受符圖經法,徧曆名山,尋訪仙藥。

    每經澗谷,必坐??其間,吟詠盤桓不能巳。

    謂門人曰:向永明中求祿,得辄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曰之事?不惟身有仙分,抑亦緣勢使然。

    沈約為東陽守,高其志節,累書邀之,竟不至。

    弘景為人員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言無煩瑣,人亦随覺。

    永元初,架三層樓,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與物遂絕,惟一家僮得至其所。

     元善騎射,晚皆不為,雅聽,吹笙而巳。

    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

    有時獨遊泉石,望見者鹹以為仙人。

    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陰,老而彌笃。

    尤明陰陽五行、風角星筭、山川地理、方圓産物、醫術本草。

     帝代年曆,深慕張良為人,每雲:古賢無比。

    齊未有,謠曰:木醜木,為梁字。

    及梁武禅代,弘景援引圖誠,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

    武帝既早與之遊,即位後,恩禮愈笃。

    及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

    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物,乃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

    帝服亦有驗,益敬重之。

    屢加禮聘,并不就。

    惟盡兩牛。

    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策驅之。

    武帝笑曰:此人欲敩曳尾之龜,豈可複緻?國家每有太事,無不咨之。

    時謂山中宰相。

    年逾八十,無異壯容。

     仙書雲:眼方者,壽千歲。

    弘景未年,一眼有時而方。

    曾夢佛授其菩提記,雲:名為勝力菩薩。

    乃詣??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後簡文帝臨南徐州,欽其風素。

    退居後堂召之,弘景葛市進見,與談,數曰而去,帝甚為敬異。

    其弟子桓闿得道,将升天,弘景問曰:某行教修道,勤亦至矣,得非有過,尚淹延在世乎?乃托闿探之。

     闿升天後還,謂弘景曰:師之陰功極著,但所修本草,多用事蟲、水蛭之類,功雖及人,亦傷物命。

    以此一紀後,方得解形拂世,為蓬萊都水監耳。

    弘景複以草木之藥可代物命者,著别行本草三卷,以贖其過。

    一日無疾,自知應逝,逆克亡日,仍作告逝詩。

     大同二年卒,時年八十五,顔色不變,屈伸如常,香氣累日,氤氲滿山。

    所著有學苑百卷、孝經、論語集注、帝代年曆、本草集注、效驗方、肘後百一方、今古州郡記、圖像集要、王匝記、七曜新舊術疏、占候、合丹法式諸書,行于世。

     桓闿者 不知何詐人役事陶隐君。

    居茅山十餘年,立性端謹,執役之外,寂然無為。

     一日,有二青童、一白鶴,自空而下,集于庭。

    隐君欣然而接,謂必巳當之。

    青童曰:太上所召者桓先生耳。

    隐君默計,門人皆無姓桓者。

    頃之,雲是執役桓闿诘其所緻,曰:常修默朝之道,親朝大帝,巳九年矣。

    闿乃服天衣,駕白鶴,升虛而去,如前雲雲。

     寇謙之 昌平人。

    少遇仙人成功興,與之遊嵩華,拾仙藥,遂隐嵩陽。

     元魏始光中,召至阙,崔浩師事之。

    一日,謂弟子曰:昨夢功興召我于中嶽仙宮。

    遂坐化,有青氣如煙,從口出,至半天乃消,其體漸縮,識者謂其屍船。

     後東郡沈猷見謙之在嵩山,身作銀色,光明如日,始知其為仙矣。

    一雲:功興嘗出遊,謂謙之曰:吾去後,當有人持藥相遺。

    但食之,果如所言。

    視其藥,皆臭蟲惡物。

    謙之難之,其人還以對,功興歎曰:謙之味易得仙耶! 一日,功興謂謙之曰:吾明日午時當去,子奉為沐浴,自當有人見迎。

    功興即入石室而卒。

    謙之親為沐浴,浴畢,果有扣石室者。

    謙之出視,見二童子,一持法服,一持缽杖,謙之引入,至功興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