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再見才是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吳明益
一九〇二年,二十二歲的魯迅赴日,兩年後進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成為仙台唯一的中國學生。
二十多年後,才有那篇知名的《藤野先生》,以及裡頭所回憶的“幻燈片事件”。
《藤野先生》裡魯迅陳述的日本經曆成為魯迅傳奇的一部分,文章中提及課堂上觀看日俄戰争的其中一張幻燈片,引起日本同學歡呼,讓魯迅意識到自己同胞的麻木病源,也成為他棄醫從文的關鍵。
許多論者認為,魯迅後來到東京着手翻譯俄國與東歐文學,參與革命活動,寫出《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都跟這個“幻燈片事件”有關。
彼時一代文學家太宰治尚未出生。
一九四四年,三十五歲的太宰治受日本内閣情報局與文學報國會将所謂的“大東亞共同宣言”予以小說化的委托,開始閱讀魯迅,并且于暮冬之際赴仙台探尋魯迅事迹。
翌年,日本戰敗,《惜别》出版。
太宰多數小說都有很濃厚的個人色彩,但《惜别》卻是“他傳”,寫的是魯迅在仙台的生活。
太宰治虛構了一位名叫田中卓的醫師,在記者的來訪下,回憶和魯迅相處的點點滴滴。
太宰為了寫作魯迅,将七卷本《大魯迅全集》(改造社)細讀過,作為他理解魯迅的基礎。
小說中魯迅對田中的自白,内容顯然都來自于魯迅的作品。
與此同時,太宰治還讀了兩本魯迅的傳記,分别是太宰治評述“像春花一樣甘美”的《魯迅傳》(小田嶽夫),以及“像秋霜一樣冷峻”的《魯迅》(竹内好)。
《惜别》在日本文學界的評價并不高,竹内好甚至批評太宰誤讀魯迅,但我卻認為它是一部極有意味的作品。
原因之一在于,這部受政府委托的著作裡,太宰借魯迅之口,某種程度上批判了軍國主義思想。
其次是,太宰也借由魯迅的文學觀,發揮了自己的文學觀。
更有意思的是,在接受委托寫作的同年,他也受了小山書店之邀寫作故鄉,這就是你手中這部美麗的重訪(或告别)故鄉之書——《津輕》。
普通讀者對太宰治的認識,多半建立在《人間失格》與《斜陽》這兩部作品上。
放蕩酒色、心靈矛盾、哀傷為人的掙紮,是太宰文學的典型。
而他五次自殺的經曆,也常讓人與其小說聯想在一起。
相對地,閱讀《津輕》将是完全不一樣的明亮經驗。
《津輕》分為“序章”及“正文”(《巡禮》《蟹田》《外濱》《津輕平原》《西海岸》五章),乍看像是以地理與特色進行“導覽”的遊記,實質上則不然。
太宰認真閱讀了大量地方曆史文獻,再穿插訪友經驗與回憶片段,寫出了這部“不隻是遊記”的作品。
書中内容我自不必贅述,但不妨提醒讀者注意幾個部分:論者多半認為太宰治的憂郁性格,與他的家族有關。
選擇文學為志業的太宰,很想逃離父親與兄長的權力環境(他的父親津島源右衛門是地方名紳,也是縣議員、衆議院議員、貴族院議員,同時經營銀行與鐵路),而《津輕》正好為此觀點,埋藏了情感線索。
另外,讀者當會發現,除了嘲弄、戲谑的“無賴派風格”外,太宰寫景與叙事都十分出色。
《津輕》與《惜别》裡的景色都十分溫暖,那些小酒館、漁村巷弄、堤川、觀瀾山,在港口緩緩落下的粉雪、粒雪、綿雪、水雪、硬雪、糙雪、冰雪(隻有雪國的子民才能分得
二十多年後,才有那篇知名的《藤野先生》,以及裡頭所回憶的“幻燈片事件”。
《藤野先生》裡魯迅陳述的日本經曆成為魯迅傳奇的一部分,文章中提及課堂上觀看日俄戰争的其中一張幻燈片,引起日本同學歡呼,讓魯迅意識到自己同胞的麻木病源,也成為他棄醫從文的關鍵。
許多論者認為,魯迅後來到東京着手翻譯俄國與東歐文學,參與革命活動,寫出《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都跟這個“幻燈片事件”有關。
彼時一代文學家太宰治尚未出生。
一九四四年,三十五歲的太宰治受日本内閣情報局與文學報國會将所謂的“大東亞共同宣言”予以小說化的委托,開始閱讀魯迅,并且于暮冬之際赴仙台探尋魯迅事迹。
翌年,日本戰敗,《惜别》出版。
太宰多數小說都有很濃厚的個人色彩,但《惜别》卻是“他傳”,寫的是魯迅在仙台的生活。
太宰治虛構了一位名叫田中卓的醫師,在記者的來訪下,回憶和魯迅相處的點點滴滴。
太宰為了寫作魯迅,将七卷本《大魯迅全集》(改造社)細讀過,作為他理解魯迅的基礎。
小說中魯迅對田中的自白,内容顯然都來自于魯迅的作品。
與此同時,太宰治還讀了兩本魯迅的傳記,分别是太宰治評述“像春花一樣甘美”的《魯迅傳》(小田嶽夫),以及“像秋霜一樣冷峻”的《魯迅》(竹内好)。
《惜别》在日本文學界的評價并不高,竹内好甚至批評太宰誤讀魯迅,但我卻認為它是一部極有意味的作品。
原因之一在于,這部受政府委托的著作裡,太宰借魯迅之口,某種程度上批判了軍國主義思想。
其次是,太宰也借由魯迅的文學觀,發揮了自己的文學觀。
更有意思的是,在接受委托寫作的同年,他也受了小山書店之邀寫作故鄉,這就是你手中這部美麗的重訪(或告别)故鄉之書——《津輕》。
普通讀者對太宰治的認識,多半建立在《人間失格》與《斜陽》這兩部作品上。
放蕩酒色、心靈矛盾、哀傷為人的掙紮,是太宰文學的典型。
而他五次自殺的經曆,也常讓人與其小說聯想在一起。
相對地,閱讀《津輕》将是完全不一樣的明亮經驗。
《津輕》分為“序章”及“正文”(《巡禮》《蟹田》《外濱》《津輕平原》《西海岸》五章),乍看像是以地理與特色進行“導覽”的遊記,實質上則不然。
太宰認真閱讀了大量地方曆史文獻,再穿插訪友經驗與回憶片段,寫出了這部“不隻是遊記”的作品。
書中内容我自不必贅述,但不妨提醒讀者注意幾個部分:論者多半認為太宰治的憂郁性格,與他的家族有關。
選擇文學為志業的太宰,很想逃離父親與兄長的權力環境(他的父親津島源右衛門是地方名紳,也是縣議員、衆議院議員、貴族院議員,同時經營銀行與鐵路),而《津輕》正好為此觀點,埋藏了情感線索。
另外,讀者當會發現,除了嘲弄、戲谑的“無賴派風格”外,太宰寫景與叙事都十分出色。
《津輕》與《惜别》裡的景色都十分溫暖,那些小酒館、漁村巷弄、堤川、觀瀾山,在港口緩緩落下的粉雪、粒雪、綿雪、水雪、硬雪、糙雪、冰雪(隻有雪國的子民才能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