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才造就出那片壯麗的風光。
千萬不可以驕傲自大啊!” 曆史悠久的城邑都市,在日本各地可以說多不勝數,為何弘前城邑的居民們那般執拗地為其封建性感到自豪呢?毋庸贅言,與九州島、西國、大和(45)等地相比,津輕這裡幾乎可以說都是新開發的地區,哪裡有值得向全國誇耀的曆史呢?即便把時間拉到近代的明治維新時期,這個津輕藩可曾出現過哪些保皇志士嗎?而藩府的心态又是什麼呢?說得露骨一些,津輕藩充其量隻是跟在其他藩國後面亦步亦趨罷了,根本沒有足以拿出來說嘴的優秀傳統。
可弘前人卻固執地端起架子,無論面對任何強悍的勢力始終深信“此為鄙賤之人,僅憑一時之運而顯耀威力,堅不屈從”。
據聞,本地出身的陸軍大将一戶兵衛(46)閣下歸鄉之時,必定身穿和服與毛織斜紋裙褲。
因為他很清楚,倘若身穿戎裝回鄉,鄉親們必定會瞪大眼睛叉着腰斥罵:“他算什麼東西?不過碰巧時來運轉罷了嘛!”因此他回家省親時,必定明智地換穿和服與毛織斜紋裙褲。
即便這不盡然是事實,這種傳言也未必是空穴來風。
弘前城邑的居民們就是擁有一身莫名的凜然反骨。
說穿了,我其實也有一副同樣難以對付的硬骨頭。
或許不能把這個當成唯一的因素,可總之我到今天始終沒能脫離大雜院(47)的生活。
幾年前,我接到了某家雜志社索稿,希望我根據“寄語故鄉”的主題寫幾句話,我給的回複是: “愛之深,恨之切。
” 我在這裡說了不少弘前的壞話,但這些并不是因為厭惡弘前,而是筆者對自身的反省。
我是津輕人,我的曆代祖先都是津輕藩的子民。
正因為我是血統純正的津輕人,才能如此肆無忌憚地大講津輕的壞話。
但是,如果其他地方的人聽到我講這些壞話,因而全盤盡信并且瞧不起津輕,我想自己還是會覺得不大高興。
再怎麼說,我畢竟深愛着津輕。
弘前市。
目前當地的居民有一萬戶,總共五萬多人。
弘前城和最勝院(48)的五重塔已被指定為國寶。
據說田山花袋(49)曾經贊譽櫻花時節的弘前公園為日本最美的景緻。
弘前師團(50)的司令部也設在這裡。
另外,有個叫“拜山”的民俗儀式,民衆于每年陰曆的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一日前後三天之内,上山參拜位于津輕靈峰之岩木山頂的奧宮,參拜的人數多達數萬,往返時都要穿過這座城市,那幾天整個市鎮滿是人潮,熱鬧極了。
以上便是旅遊指南裡簡要介紹弘前市的信息。
可在我看來,如果在介紹弘前市時隻提到這幾項,實在沒法讓我服氣。
我因而試着依循年少時光的種種回憶,竭力讓弘前的樣貌透過我的描寫得以躍然紙上;可我想了老半天,淨是一些乏善可陳的瑣事,寫來總不順心,到頭來竟然寫成了大出自己意料的連篇惡言,把筆者自身給逼上了窮途末路。
這是因為我太在意這座津輕舊藩的城邑。
這裡本該是我們津輕人的精神原鄉,但依照我前文的介紹,根本還沒把這處城邑居民的性格講解清楚。
天守閣的四周有櫻花環繞,這并不是這座弘前城所獨有的景緻,日本全國各地的城池多數都長滿了櫻花,不是嗎?單是因為旁邊有一座櫻花掩映的天守閣,就認定大鳄溫泉還留有津輕的氣息,這未免過于武斷了吧?我方才一時得意忘形,愚蠢地寫下了“隻要這座弘前城始終巍然屹立,大鳄溫泉就不會舔吮了都會的殘瀝而宿酒難醒”的文字;可經過了一番仔細的推敲,那似乎隻是筆者以華麗的辭藻堆砌出放蕩的感傷而已,令我心裡一下子沒了底,仿佛抓不到任何依靠。
說到底,都怪這座城邑不争氣!往昔藩主世襲的城池就坐落于此,可縣廳的所在地卻被另一座新興城市給搶走了。
日本全國各縣的縣廳所在地大都選在藩國的城邑,然而青森縣的縣廳卻不是設在弘前市,而被青森市奪去了這份殊榮。
我甚至認為,這是整個青森縣的悲哀。
我對青森市絕對沒有偏見,能夠看到新興城市的繁榮景象也備感欣慰。
我隻是生氣這座弘前市分明落敗了,卻還是吊兒郎當,滿不在乎。
想幫落敗者加油打氣是人之常情,我想方設法要回護弘前市,盡管文辭拙劣,仍竭盡全力振筆疾揮,卻終究沒能寫出弘前市最關鍵的優點,以及弘前城得天獨厚的強項。
我在此重申:這裡是津輕人的精神原鄉!這裡應該有不同凡響之處!這裡應該有日本各地都找不着的獨特并且了不起的傳統!我确實有一股強烈的急切,卻不知道那是什麼,也沒辦法具體描繪出來,自傲地展現給讀者看。
這令我萬分懊悔,心焦如焚。
記得那是在一個春天的黃昏,當時還是弘前高中文科生的我獨自走訪了弘前城。
當我站在城前廣場一隅眺望岩木山時,陡然驚覺一座夢幻的城鎮在我腳下悄悄地鋪展開來,令我頓時心頭一凜。
我此前一直以為,這座弘前城隻是孑然孤立于弘前街市的邊緣,沒有想到,瞧,城腳下竟有一處我從未見過的古典小鎮!鎮上連棟相依的小巧屋舍,屏聲斂息地蜷縮着,就和數百年前一模一樣。
年少的我宛如身在夢中,不由得深深歎了一聲:“唉,連這種地方也有小鎮呢!” 那一刻,我領略到經常出現在《萬葉集》(51)等和歌集裡的“隐沼”(52)一詞的意涵。
不知道為什麼,我當下對弘前,對津輕,似乎都有了頓悟。
隻要這座小鎮存在,弘前就絕不會成為俗庸之地。
雖說如此,但這僅僅是我自以為是的看法,或許讀者根本一頭霧水,然而現下的我也隻能強硬地主張:正因為弘前城擁有這處隐沼,這才堪稱為稀世名城。
隻要隐沼之畔繁花滿枝、白牆雪壁的天守閣默然聳立,這座城必然是天下名城,并且,在這座名城近旁的溫泉,也永遠不會失去淳樸的特質。
對此,我想套用一句流行語:我嘗試“抱持高度的信心”(53),與這座心愛的弘前城訣别。
想想,叙述自己的至親是那麼困難,而談起故鄉的本質也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究竟該贊揚,抑或該貶損,我真的不知道。
我在這部《津輕》的序章中,就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淺蟲、大鳄,分享了我年少時代的回憶,并且不知天高地厚地拼湊出一連串冒渎的批評,可我對這六座城鎮的看法究竟是否真确呢?一想到這裡,我不由得又悶悶不樂起來。
也許我口出狂言,罪該萬死吧。
在我過往的人生當中,這六座城鎮是我最為熟悉,也是養成了我的性格、決定了我的命運的地方,或許這反倒成為我探讨它們時的盲點。
我此刻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絕不是講述這些城鎮的最佳人選。
在以下的正文中,我會盡量避免談起這六座城鎮。
那麼,我就說一說津輕的其他城鎮吧。
我在序章的開頭寫過:“某年春天,我首度到本州島北端的津輕半島遊曆了一趟。
那段三星期左右的旅行,堪可在我三十幾年的人生中記上一筆。
”而今,我即将踏上歸途。
這一趟旅行,我有生以來頭一次看到了津輕的其他城鎮。
此前,除了那六座城鎮之外,我真的從來不曾去過其他地方。
讀小學的時候,我在遠足或郊遊時到過鄰近金木町的幾個村落,然而那些并沒有讓現在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懷念的記憶。
即使上中學時的暑假回到金木町的老家,我也成天懶躺在二樓西式房間的長椅上,一邊就着瓶口猛灌汽水,一邊随手翻閱哥哥們的藏書,從不外出旅遊。
即使上了高中,一放假總要去東京找最小的哥哥(54)玩(我這個哥哥學習雕刻,二十七歲的時候去世),高中畢業後就到東京讀大學,此後有十年之久都不曾返鄉。
所以,此一趟津輕之旅對我來說,不能說不是一樁重大的事件。
關于我此次旅途中造訪過的各個村鎮的地勢、地質、天文、财政、沿革、教育、衛生等方面,我想盡量避免提出以專家自居、佯裝精通的見解。
即便提出了若幹看法,亦不過是臨陣磨槍、借花獻佛而已。
倘若有人想了解得更為透徹,請咨詢當地的專家。
我有我另外的專長,世人姑且将它稱為“愛”。
這是一項研究人與人心靈交流的科目。
在這趟旅程中,我主要鑽研的是這個課題。
不管從哪個角度切入研究,我想,隻要終究能把津輕目前的生活樣貌,如實地傳達出來,那麼作為昭和年代的“津輕紀行”
千萬不可以驕傲自大啊!” 曆史悠久的城邑都市,在日本各地可以說多不勝數,為何弘前城邑的居民們那般執拗地為其封建性感到自豪呢?毋庸贅言,與九州島、西國、大和(45)等地相比,津輕這裡幾乎可以說都是新開發的地區,哪裡有值得向全國誇耀的曆史呢?即便把時間拉到近代的明治維新時期,這個津輕藩可曾出現過哪些保皇志士嗎?而藩府的心态又是什麼呢?說得露骨一些,津輕藩充其量隻是跟在其他藩國後面亦步亦趨罷了,根本沒有足以拿出來說嘴的優秀傳統。
可弘前人卻固執地端起架子,無論面對任何強悍的勢力始終深信“此為鄙賤之人,僅憑一時之運而顯耀威力,堅不屈從”。
據聞,本地出身的陸軍大将一戶兵衛(46)閣下歸鄉之時,必定身穿和服與毛織斜紋裙褲。
因為他很清楚,倘若身穿戎裝回鄉,鄉親們必定會瞪大眼睛叉着腰斥罵:“他算什麼東西?不過碰巧時來運轉罷了嘛!”因此他回家省親時,必定明智地換穿和服與毛織斜紋裙褲。
即便這不盡然是事實,這種傳言也未必是空穴來風。
弘前城邑的居民們就是擁有一身莫名的凜然反骨。
說穿了,我其實也有一副同樣難以對付的硬骨頭。
或許不能把這個當成唯一的因素,可總之我到今天始終沒能脫離大雜院(47)的生活。
幾年前,我接到了某家雜志社索稿,希望我根據“寄語故鄉”的主題寫幾句話,我給的回複是: “愛之深,恨之切。
” 我在這裡說了不少弘前的壞話,但這些并不是因為厭惡弘前,而是筆者對自身的反省。
我是津輕人,我的曆代祖先都是津輕藩的子民。
正因為我是血統純正的津輕人,才能如此肆無忌憚地大講津輕的壞話。
但是,如果其他地方的人聽到我講這些壞話,因而全盤盡信并且瞧不起津輕,我想自己還是會覺得不大高興。
再怎麼說,我畢竟深愛着津輕。
弘前市。
目前當地的居民有一萬戶,總共五萬多人。
弘前城和最勝院(48)的五重塔已被指定為國寶。
據說田山花袋(49)曾經贊譽櫻花時節的弘前公園為日本最美的景緻。
弘前師團(50)的司令部也設在這裡。
另外,有個叫“拜山”的民俗儀式,民衆于每年陰曆的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一日前後三天之内,上山參拜位于津輕靈峰之岩木山頂的奧宮,參拜的人數多達數萬,往返時都要穿過這座城市,那幾天整個市鎮滿是人潮,熱鬧極了。
以上便是旅遊指南裡簡要介紹弘前市的信息。
可在我看來,如果在介紹弘前市時隻提到這幾項,實在沒法讓我服氣。
我因而試着依循年少時光的種種回憶,竭力讓弘前的樣貌透過我的描寫得以躍然紙上;可我想了老半天,淨是一些乏善可陳的瑣事,寫來總不順心,到頭來竟然寫成了大出自己意料的連篇惡言,把筆者自身給逼上了窮途末路。
這是因為我太在意這座津輕舊藩的城邑。
這裡本該是我們津輕人的精神原鄉,但依照我前文的介紹,根本還沒把這處城邑居民的性格講解清楚。
天守閣的四周有櫻花環繞,這并不是這座弘前城所獨有的景緻,日本全國各地的城池多數都長滿了櫻花,不是嗎?單是因為旁邊有一座櫻花掩映的天守閣,就認定大鳄溫泉還留有津輕的氣息,這未免過于武斷了吧?我方才一時得意忘形,愚蠢地寫下了“隻要這座弘前城始終巍然屹立,大鳄溫泉就不會舔吮了都會的殘瀝而宿酒難醒”的文字;可經過了一番仔細的推敲,那似乎隻是筆者以華麗的辭藻堆砌出放蕩的感傷而已,令我心裡一下子沒了底,仿佛抓不到任何依靠。
說到底,都怪這座城邑不争氣!往昔藩主世襲的城池就坐落于此,可縣廳的所在地卻被另一座新興城市給搶走了。
日本全國各縣的縣廳所在地大都選在藩國的城邑,然而青森縣的縣廳卻不是設在弘前市,而被青森市奪去了這份殊榮。
我甚至認為,這是整個青森縣的悲哀。
我對青森市絕對沒有偏見,能夠看到新興城市的繁榮景象也備感欣慰。
我隻是生氣這座弘前市分明落敗了,卻還是吊兒郎當,滿不在乎。
想幫落敗者加油打氣是人之常情,我想方設法要回護弘前市,盡管文辭拙劣,仍竭盡全力振筆疾揮,卻終究沒能寫出弘前市最關鍵的優點,以及弘前城得天獨厚的強項。
我在此重申:這裡是津輕人的精神原鄉!這裡應該有不同凡響之處!這裡應該有日本各地都找不着的獨特并且了不起的傳統!我确實有一股強烈的急切,卻不知道那是什麼,也沒辦法具體描繪出來,自傲地展現給讀者看。
這令我萬分懊悔,心焦如焚。
記得那是在一個春天的黃昏,當時還是弘前高中文科生的我獨自走訪了弘前城。
當我站在城前廣場一隅眺望岩木山時,陡然驚覺一座夢幻的城鎮在我腳下悄悄地鋪展開來,令我頓時心頭一凜。
我此前一直以為,這座弘前城隻是孑然孤立于弘前街市的邊緣,沒有想到,瞧,城腳下竟有一處我從未見過的古典小鎮!鎮上連棟相依的小巧屋舍,屏聲斂息地蜷縮着,就和數百年前一模一樣。
年少的我宛如身在夢中,不由得深深歎了一聲:“唉,連這種地方也有小鎮呢!” 那一刻,我領略到經常出現在《萬葉集》(51)等和歌集裡的“隐沼”(52)一詞的意涵。
不知道為什麼,我當下對弘前,對津輕,似乎都有了頓悟。
隻要這座小鎮存在,弘前就絕不會成為俗庸之地。
雖說如此,但這僅僅是我自以為是的看法,或許讀者根本一頭霧水,然而現下的我也隻能強硬地主張:正因為弘前城擁有這處隐沼,這才堪稱為稀世名城。
隻要隐沼之畔繁花滿枝、白牆雪壁的天守閣默然聳立,這座城必然是天下名城,并且,在這座名城近旁的溫泉,也永遠不會失去淳樸的特質。
對此,我想套用一句流行語:我嘗試“抱持高度的信心”(53),與這座心愛的弘前城訣别。
想想,叙述自己的至親是那麼困難,而談起故鄉的本質也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究竟該贊揚,抑或該貶損,我真的不知道。
我在這部《津輕》的序章中,就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淺蟲、大鳄,分享了我年少時代的回憶,并且不知天高地厚地拼湊出一連串冒渎的批評,可我對這六座城鎮的看法究竟是否真确呢?一想到這裡,我不由得又悶悶不樂起來。
也許我口出狂言,罪該萬死吧。
在我過往的人生當中,這六座城鎮是我最為熟悉,也是養成了我的性格、決定了我的命運的地方,或許這反倒成為我探讨它們時的盲點。
我此刻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絕不是講述這些城鎮的最佳人選。
在以下的正文中,我會盡量避免談起這六座城鎮。
那麼,我就說一說津輕的其他城鎮吧。
我在序章的開頭寫過:“某年春天,我首度到本州島北端的津輕半島遊曆了一趟。
那段三星期左右的旅行,堪可在我三十幾年的人生中記上一筆。
”而今,我即将踏上歸途。
這一趟旅行,我有生以來頭一次看到了津輕的其他城鎮。
此前,除了那六座城鎮之外,我真的從來不曾去過其他地方。
讀小學的時候,我在遠足或郊遊時到過鄰近金木町的幾個村落,然而那些并沒有讓現在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懷念的記憶。
即使上中學時的暑假回到金木町的老家,我也成天懶躺在二樓西式房間的長椅上,一邊就着瓶口猛灌汽水,一邊随手翻閱哥哥們的藏書,從不外出旅遊。
即使上了高中,一放假總要去東京找最小的哥哥(54)玩(我這個哥哥學習雕刻,二十七歲的時候去世),高中畢業後就到東京讀大學,此後有十年之久都不曾返鄉。
所以,此一趟津輕之旅對我來說,不能說不是一樁重大的事件。
關于我此次旅途中造訪過的各個村鎮的地勢、地質、天文、财政、沿革、教育、衛生等方面,我想盡量避免提出以專家自居、佯裝精通的見解。
即便提出了若幹看法,亦不過是臨陣磨槍、借花獻佛而已。
倘若有人想了解得更為透徹,請咨詢當地的專家。
我有我另外的專長,世人姑且将它稱為“愛”。
這是一項研究人與人心靈交流的科目。
在這趟旅程中,我主要鑽研的是這個課題。
不管從哪個角度切入研究,我想,隻要終究能把津輕目前的生活樣貌,如實地傳達出來,那麼作為昭和年代的“津輕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