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輕平原

關燈
皇,再于孝德天皇崩殂之後于飛鳥闆蓋宮之皇居即位,稱号齊明天皇,翌年遷都至飛鳥岡本宮,在位七年。

     (2)越:古代對現今北陸地區及奧羽地區之日本海沿岸的通稱。

     (3)國司:律令制中的首長,此處借用為該地的首長。

     (4)阿倍比羅夫(五九二—七一○):日本飛鳥時代的武将。

     (5)郡領:律令制的地方官,層級較國司為低,統治一郡,多半由當地的豪族擔任與世襲。

     (6)坂合部連石布:齊明天皇時代的遣唐使。

     (7)熟蝦夷:順服朝廷的蝦夷族民。

     (8)都加留:日文發音與“津輕”相同。

     (9)元慶:日本年号,用于八七七年至八八五年。

     (10)出羽之夷:蝦夷族民。

     (11)藤原保則(八二五—八九五):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官僚,八七八年出任出羽權守,鎮壓蝦夷叛亂。

     (12)鬥南:鬥南藩。

    一八六九年,設于北郡(下北、上北郡)、三戶郡、二戶郡之藩屬,藩主為松平容大。

    會津藩于東北戰争敗仗後被移封此處。

     (13)鎮守府:奈良至平安時代(七一○—一一九二年),于陸奧國負責管轄蝦夷事務之軍政官廳,及至鐮倉幕府(一一八五年)成立後才廢止。

     (14)藤原秀鄉(生卒年不詳):俗稱俵藤太,平安時代初期的武将,于讨伐平将門時消滅了平将門而立下大功,受封下野守,後代子孫成為支配關東中央地區的武士家族諸氏之祖。

    相傳其曾一箭射中作亂鄉裡的大蜈蚣,為民除害。

     (15)藤原秀榮(一○九六—一一九三?):津輕族譜上的津輕氏遠祖,十三氏之祖,居于十三湊。

     (16)康和:日本年号,用于一○九九年至一一○四年。

     (17)明應:日本年号,用于一四九二年至一五○一年。

     (18)天文:日本年号,用于一五三二年至一五五五年。

     (19)元龜:日本年号,用于一五七○年至一五七三年。

     (20)天正:日本年号,用于一五七三年至一五九二年。

     (21)豐臣秀吉征伐并消滅了北條氏政與北條氏直父子的戰役,從此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

     (22)文祿:日本年号,用于一五九二年至一五九六年。

     (23)肥前名護屋:佐賀縣東松浦郡鎮西町的地名。

    豐臣秀吉出兵攻打朝鮮時,以此地作為陣地。

     (24)上野國:現在的群馬縣。

     (25)孝德天皇(五九六—六五四,在位期間為六四五—六五四年):日本第三十六代天皇,即位前原名輕皇子,齊明天皇之弟,由中大兄、中臣鐮足發動宮廷政變後即位,在位期間推行政治與經濟改革,史稱大化革新,并定年号大化,創日本年号之始。

     (26)中大兄皇子(六二六—六七一,在位期間為六六八—六七一年),日本第三十八代天皇天智天皇即位前的名字。

    與中臣鐮足一同發動宮廷政變,消滅蘇我氏之後,以皇太子身份于孝德天皇與齊明天皇兩朝代間協助推行大化革新,不遺餘力。

     (27)皇紀:日本的一種紀年體,以《日本書紀》中記載的神武天皇即位之年(公元前六六○年)定為皇紀元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已不常使用。

     (28)四道将軍:崇神天皇為鎮撫諸國,派遣四位皇族将軍前往北陸、東海、西海、丹波等四地平定,合稱四道将軍。

    崇神天皇為日本第十代天皇,為考古上可考證之最早一代天皇。

     (29)日本武尊(生卒年不詳):景行天皇之子,原名小碓尊,相傳魁梧而力大,足智多謀,先奉天皇之命前往九州島讨伐熊襲民族的川上枭帥,後又東征蝦夷之亂。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均對這位遠古英雄有傳奇性的描寫。

     (30)大化革新:大化元年(六四五年)六月,中大兄皇子與中臣鐮足等人發動宮廷政變,誅滅蘇我一族之後,孝德天皇即位并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革新”。

     (31)鎮所:奈良時代為鎮衛陸奧與出羽之蝦夷族而設置的兵将駐地,之後改稱為鎮守府。

     (32)弘仁:日本年号,用于八一○年至八二四年。

     (33)奧州十二年合戰,前九年是指平安時代後期,源賴義與源義家父子率領關東的武士鎮壓陸奧豪族安倍賴時、安倍貞任、安倍宗任父子,實際上這場戰争自永承六年至康平五年(一○五一—一○六二年)前後陸陸續續打了十二年,源氏的勢力亦随着後三年的戰役奠定其在關東地區的勢力。

    後三年:平安時代後期,自永保三年至寬治三年(一○八三—一○八七年),緊接着前九年的戰争于奧羽地區發生的戰争,為清原真衡與清原家衡、清原清衡之間的紛争,清原真衡死後,換成清原家衡和清原清衡對戰。

    陸奧守源義家在清原清衡的請托之下進攻金澤栅,協助清原清衡取得最後勝利,結束了整場戰争。

     (34)文治:日本年号,用于一一八五年至一一九○年。

     (35)薩長土三藩: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又合稱“勤皇三藩”。

     (36)本書寫于一九四四年,換算為皇紀二六○四年。

     (37)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域。

    東海道從伊勢、志摩開始到常陸的沿海區域,以及甲斐武藏;東山道包括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等八國。

     (38)喜田貞吉(一八七一—一九三九):日本的曆史學家與考古學家,于東京帝國大學研習本國史,後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

     (39)藤原秀衡(一一二二?—一一八七):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将,藤原基衡之長子,奧州藤原氏之第三代當家主,曆任鎮守府将軍、陸奧守。

     (40)藤原泰衡(一一五五或一一六五—一一八九):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鐮倉時代初期的武将,藤原秀衡之長子,奧州藤原氏之第四代,亦是末代當家主。

     (41)土豪:津輕地區的豪族。

    源賴朝平定奧州後,任命安東氏為津輕代官,亦即地方官。

     (42)蝦夷管領:鐮倉幕府的官銜,又稱蝦夷代官,由安東氏世襲,管轄奧州及北海道渡島的蝦夷族,負責防衛邊境、征收貢稅。

     (43)松前藩:日本江戶時代位于津輕郡(位于現今北海道的南端)的藩國,在幕府認可下統治蝦夷地。

     (44)五铢錢:中國古代銅币之一,重量五铢,漢武帝于公元前一一八年開始鑄造,流通至隋代。

     (45)《今昔物語集》: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民間故事集,全書共有三十一卷,收錄一千多則故事,其中第八、十八、二十一卷已佚失,分為天竺(印度)、震旦(中國)和本朝(日本)三部分。

     (46)安倍賴時(?—一○五七):日本平安時代後期陸奧國的豪族武士,擔任奧六郡之郡司,因不服從中央指示,發動前九年戰役,遭到源義家殲滅。

     (47)安倍貞任(一○一九—一○六二):日本平安時代後期武将,與父親安倍賴時不服朝廷而叛變,遭到源賴義與源義家讨伐,于廚川栅戰敗而亡。

     (48)安倍高星(生卒年不詳):安倍貞任之子,相傳為藤崎安東氏之遠祖。

     (49)長髓彥:日本神話中人物,大和國鳥見的土豪。

    神武天皇東征時遭其奮力抵抗,僵持不下之際忽然飛來一隻金色的老鷹停在神武天皇的弓上,其耀眼的光芒使得長髓彥頓時目眩而無法作戰。

     (50)安日:藤崎安東氏的遠祖。

     (51)鐮倉役:需要繳納稅賦給鐮倉幕府之地區。

     (52)無役:無須繳納稅賦。

     (53)守護使不得擅入之地。

    由幕府劃定特定區域禁止守護使(地方官)入征收賦稅與逮捕罪犯,例如寺院神社、權貴莊園。

    亦即免除諸役,不可侵犯之地。

     (54)北條高時(一三○三—一三三三):日本鐮倉幕府第十四代執權,在位期間動亂疊起,先後有正中之亂、元弘之亂,并于元弘之亂遭到新田義貞大敗而自殺身亡。

     (55)吉野朝:日本的南北朝時代(一三三六—一三九二年),屬于室町時代(一三三六—一五七三年)的初期,朝廷分裂為以大和國吉野行宮為首都的南朝,還有以山城國平安京為首都的北朝,雙方各自主張其正統性,後世學者主張以南朝為正統的,則稱此時期為“吉野朝時代”。

     (56)被官:日本律令制度下,從屬于上級官廳的下屬官廳,或是下屬官廳的官吏。

     (57)《奧州小徑》:日文原名《奧の細道》,日本江戶時代俳諧遊記,松尾芭蕉之代表作,記叙其自元祿二年(一六八九年)三月至九月間遊曆東北與北陸地區的旅行記事,于元祿七年出版。

     (58)佛堂:設有日式佛龛的房間。

    日式佛龛外觀為木雕小閣,日本一般家庭多半用以奉祀祖先牌位,與中國安放佛像的用途不盡相同。

     (59)背靠壁龛而坐的位置為該房間的上座。

     (60)太宰治的二哥津島英治。

     (61)平福穗庵(一八四四—一八九○):日本畫家,生于秋田縣。

     (62)平福百穗(一八七七—一九三三):日本畫家,生于秋田縣,畫家平福穗庵的四男。

    于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組成無聲會,在畫壇緻力推展自然主義潮流,報紙插畫作品廣受好評,晚年的寫實畫作具有南畫風格。

    此外,其亦為阿羅羅木派的歌人。

     (63)建部绫足(一七一九—一七七四):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國學家、讀本作者、俳人、畫家。

    生于江戶,于青森弘前長大,二十四歲時離開家鄉輾轉諸國,師事賀茂真淵,活躍于各領域。

     (64)農會:據一八九九年日本頒布的《農會法》,為達改良與發展農業之目的而成立之地主與農民團體,分為市町村農會、道府縣農會、帝國農會等層級,于一九四三年改制為農業會。

     (65)檀林派:于松尾芭蕉成為主流之前的俳風,诙諧而幽默,首位倡導者為西山宗因。

     (66)根據各務支考的《葛之松原》記載,最初隻有“忽聞蛙躍蕩水鏡,餘音尚飄空”而已,寶井其角原想将前五字吟作“棣棠花金燦”,但松尾芭蕉吟為“幽然古池寂”。

     (67)寶井其角(一六六一—一七○七):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俳人,初期以母系姓氏自稱本,其後改稱寶井,為松尾芭蕉門下弟子,蕉門十哲之第一門徒,與松尾芭蕉一同确立并推廣蕉式俳風,及至松尾芭蕉死後,以輕妙而潇灑的俳諧開設江戶座,成為江戶俳諧的領導主流。

     (68)語出江戶時代知名俳諧師小林一茶(一七六三—一八二八)的俳句。

     (69)Femme:法文的“女性”。

     (70)這兩個名稱的日語發音相近,“高流”讀作“takanagare”,“高長根”讀作“takanagane”。

     (71)拓士:前往中國東北“滿洲”殖民之人。

     (72)秩父親王(一九○二—一九五三):日本昭和天皇之弟,大正天皇之第二皇子雍仁親王,于一九二二年創立秩父宮家。

    陸軍大學畢業,官拜少将,于一九四○年結核病發病後離開軍隊療養。

    酷愛運動,亦擔任日本田徑聯盟、日本橄榄球協會等總裁。

     (73)一九三五年。

     (74)朝香親王(一八八七—一九八一):日本久迩宮朝彥親王(伏見宮邦家親王之第四子)第八皇子鸠彥王于一九○六年創設的宮家,于一九四七年廢止宮号。

     (75)高松親王(一九○五—一九八七):日本大正天皇第三皇子光宮宣仁親王于一九一三年賜号。

    曾任日法協會、日義協會、日本丹麥協會等總裁。

     (76)一九三八年。

     (77)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女性的朝服,依身份季節由五至十二件和服配搭組成。

    在中衣外面一件件套上和服,愈外層的袖長愈短,可看到疊穿的多層袖口。

     (78)《十三往來》:相傳于建武年間(一三三四—一三三八年)由相内山王坊阿吽寺的弘智僧人所撰寫,描述十三安東氏的繁榮景貌。

     (79)一九四一年。

     (80)《我是大海之子》:首支被日本文部省選入小學音樂課本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