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輕平原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們駐足俯瞰平原,聆聽阿亞的解說,再向前走一小段,眺望津輕富士的美景,贊不絕口,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山頂。
“這就是山頂嗎?”我問了阿亞,有些怅然若失。
“是的,這裡就是山頂。
” “就這樣哦?”我嘴上雖這麼說,卻沉醉在眼前津輕平原鋪展開來的春光美景之中。
岩木川宛如一條細細的銀線,熠熠發亮,而銀線盡頭那猶如古代明鏡般閃爍着混沌光輝的,應該是田光沼吧?再往更遠處看去,那片朦胧的白霧,好像是十三湖。
十三湖又叫作十三潟,在《十三往來》(78)中有記載:“津輕之大小河流共十三條,聚于此地合成大湖,且不失各河川之固有本色。
” 這座湖位于津輕平原的北端,包括岩木川在内的十三條大小河流,流經津輕平原彙聚于此,湖周大約三十公裡,但由于河水夾帶了大量的土石,以至于湖底較淺,最深處隻有三米而已。
湖水因為海水的流入而變成了鹹水,不過岩木川注入的河水也不少,所以接近河口處是淡水,而魚類也有淡水魚和鹹水魚一起栖息于此。
這座湖面向日本海開口的南側,有一個名叫十三的小村落。
有一種說法是,這一帶早在七八百年前已經由津輕的豪族安東氏開墾為根據地了。
此外在江戶時代,這裡曾和北方的小泊港協力運出津輕的木材和稻米,繁榮一時,如今已看不到過去的榮景了。
在這座十三湖的北邊,可以看到權現崎,不過這附近開始進入國防要地了。
讓我們換個角度,把目光放到比前方的岩木川更遠的那道清澈的藍,那裡是日本海,沿岸的七裡長濱同樣盡收眼底。
從北邊的權現崎,到南邊的大戶濑崎,視野遼闊,一覽無遺。
“這地方真好!要是我,就選在這裡建城——” 話沒說完,我就被陽子打斷了:“那到了冬天怎麼辦?” “唉,這地方要能不下雪就好了。
”我頓時有些憂郁,歎了一聲。
我們越過山頂,走到谷底,在河邊解開了飯盒。
浸在山溪裡的啤酒喝起來格外冰涼暢快。
侄女和阿亞喝的是蘋果汁。
吃喝之際,我陡然瞥見一物。
“蛇!” 侄女婿迅即一把抓起脫掉的上衣站起身來。
“别緊張,别緊張!”我伸手指向山溪對岸的岩壁說道,“那條蛇想爬上那面岩壁呢。
” 隻見那條蛇從湍流中猛然擡頭,眼看着爬上了岩壁一尺左右,便噗噜噜地掉下來了。
然後它又滑溜溜地爬上去,再一次落下來了。
那條蛇就這麼锲而不舍地試了二十趟左右,終于精疲力竭地放棄了爬上去的念頭,浮在水面上由着溪流将它長長的身軀推向我們這邊來。
這時,阿亞站了起來,拿起約莫兩米長的樹枝無聲地走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噗”地一下刺進溪裡,發出了“呲哧”的異聲。
我們三人都把視線移開了。
“死了嗎?死了嗎?”我語聲可悲地連連追問。
“被我解決掉了。
”阿亞連同樹枝一起扔進了溪裡。
“應該是蝮蛇吧?”盡管阿亞已經收拾了那條蛇,我還是很害怕。
“要是蝮蛇,我就活捉了。
剛剛的是青蛇。
蝮蛇膽可以拿來當藥材。
” “這山上也有蝮蛇吧?” “是的。
” 我悶悶不樂地喝着啤酒。
阿亞第一個吃完飯盒,接着拖來一根粗大的木材,扔進溪流充作踏腳處,旋即輕巧地縱身跳到了對岸,然後攀上對岸的山壁,看來像是在采集土當歸和薊草之類的山菜。
“太危險了啦,沒必要特地爬到那麼危險的地方,還有其他地方長得也不少呀!”我提心吊膽地數落了阿亞冒險的舉措,“阿亞一定是太興奮了,才會故意爬上危險的地方,想向咱們炫耀炫耀他的勇敢吧!” “對對對!”侄女大笑着同意我的分析。
“阿亞!”我大聲喚了他,“行啦,行啦!太危險了,别再采了!” “好的。
”阿亞答應了,利索地從山崖上滑下來。
我總算松了口氣。
回程的路上,由陽子背着阿亞摘采來的山菜。
我這個侄女從小就是這樣不拘小節。
歸途中,連我這個在外濱時被稱贊是“腳力依然寶刀未老”的人都疲憊不堪,連聊天的氣力都沒了。
從山上下來,聽到了布谷鳥的叫聲。
城鎮旁的木材加工廠裡,木料堆積如山,輕軌手推車來回穿梭,呈現出繁榮的盛景。
“金木町果真生氣勃勃啊!”我忽然有感而發。
“是嗎……”侄女婿像是也有些累了,提不起勁地應了話。
我突然覺得不大好意思:“哦,我這個離鄉背井的人其實也不大懂,隻是覺得十年前的金木町還不像這個樣子。
當時看起來似乎是個愈來愈蕭條的小鎮,不是現在這樣的。
現在感覺好像正逐漸發展起來了呢。
” 回到家裡,我告訴大哥金木町的風景比我想象中來得優美多了。
大哥回答我,上了年紀以後,就會愈發覺得自己家鄉的風光比京都和奈良還要美。
第二天,前一日出遊的四個再加上大哥大嫂,我們一行六人到一個叫鹿子川水塘的地方,位于金木町東南方大約六公裡處。
臨出發前,大哥有客人來訪,其他人便先走一步。
大嫂這天穿上了燈籠褲、白布襪和草屐。
自大嫂嫁來金木町後,或許這是她頭一回前往六公裡遠的地方。
這一天同樣風和日麗,比昨天還要暖一些。
幾個人由阿亞領路,帶我們沿着金木川旁森林鐵路的鐵軌不停地往前走。
軌道枕木的間隔很不好走,跨一個嫌窄,可跨兩個又嫌寬,簡直在刁難人。
我沒多久就累了,緘默無聲,隻管拼命抹汗。
出遊時,天氣太好反倒累得快,提不起興緻。
“這一帶是洪水泛濫過後留下來的模樣。
”阿亞停下腳步,向我們說明。
緊鄰河川旁數公頃的田地上散亂地放着巨大的樹根和木材,乍看去還以為是激戰過後的戰地。
就在前一年,金木町遭到了大水侵襲,連我那位八十八歲的外祖母都說她這輩子還沒遇過那樣吓人的天災。
“這些樹都是從山上沖下來的。
”說着,阿亞露出了難過的表情。
“太可怕了。
”我擦着汗說道,“簡直成了一片汪洋嘛!” “确實像是泡在海裡。
” 告别了金木川,我們又沿鹿子川向上走了一會兒,總算脫離森林鐵路的折磨。
拐進右邊走一小段,出現了一座池周目測應該超過兩公裡的大水塘,碧水滿盈,宛如一鳥啼鳴水更靜的仙境。
聽說這一帶以前是一處叫作莊右衛門沼澤的深谷,直到不久前的昭和十六年(79),才把谷底的鹿子川攔了下來,蓄出這座大水塘。
水塘邊的那座大石碑上,大哥的名字也刻在上面。
水塘周圍施工時刨挖後的紅土峭壁,迄今仍赤裸裸地暴露在外,以至于少了一股天然的肅穆氛圍,不過仍能感受到金木町這座小鎮的力量。
我這個輕浮的旅遊評論家站在那裡抽起煙來,欣賞着四周景觀,随口發表了一段不負責任的感言——這種人為改造的成果,亦不啻為賞心悅目的風景!接着,我又自信滿滿地領着大家沿着水塘邊散步。
“這兒好!這裡好極了!”說着,我坐在水塘邊一隅的樹蔭下,“阿亞,你過來看一下,這該不會是漆樹吧?” 我要是碰了漆樹會過敏發癢,接下去的旅程可就苦不堪言了。
阿亞回答這不是漆樹。
“那麼,那棵樹呢?我覺得不大對勁,你仔細瞧一瞧!” 大家都笑了起來,可我是認真的。
阿亞又說那棵也不是漆樹。
我這才真的安了心,決定在這裡揭開飯盒野餐了。
我喝着啤酒,高興地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了小學二三年級時遠足的趣事。
那一回去的是離金木町約莫十四公裡的西海岸,一個叫高山的地方。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非常興奮。
當時帶隊的老師比我們更興奮,一看到海就叫我們面對大海排成兩列,齊聲合唱《我是大海之子》(80)。
這本來該是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唱的歌,可我們分明是生來頭一回看到大海,卻非得要我們唱起“我是大海之子,站在白浪滔滔的岸邊松林裡”,實在太古怪了。
我雖還是個孩子,卻已感到難為情,沒法放聲大唱。
而且我在那一趟遠足時格外講究服裝,戴上寬邊的麥稈帽,持着哥哥攀爬富士山時用過的那根白木手杖,上面還清晰地烙有幾個神社的印記。
本來老師要求我們穿草屐,盡量輕裝出遊,可我偏要穿上累贅的裙褲、長襪和系帶高筒靴,就這麼風姿綽約地出發了。
結果走不到四公裡,我就累垮了。
先是脫去了裙褲和高筒靴。
接着,老師讓我穿上一雙快要磨穿底的草屐,而且還不成對,草屐上的夾帶一隻是紅的,另一隻則是草繩。
再過一陣子,麥稈帽摘掉了,手杖也交給别人幫忙拿,到最後終究上了學校雇來載病秧子的貨車。
等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出發時的光鮮亮麗,隻見我一手拄着手杖,另一手則拎着高筒靴,其狀可憫。
我活靈活現地轉述這段慘兮兮的經曆時,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
“嘿!” 有人在喊我們,是大哥的聲音! “在這兒!”我們也異口同聲地回應。
阿亞跑上前去迎接。
沒多久,大哥提着冰鎬出現了。
可這時我已把帶來的啤酒全都喝光了,頓覺非常尴尬。
大哥很快就吃完飯盒,然後大家一起往水塘的盡頭走去。
倏然傳來了好大的拍翅聲,有水鳥從塘面飛起。
我和侄女婿互看了一眼,同時不置可否地點了頭。
我們好像都沒自信說出來那到底是大雁抑或野鴨?總而言之,一定是野生的水鳥。
蓦然間,我感受到一股深山幽谷的靈氣。
在我前方的大哥駝着背,踽踽而行。
上一回和大哥這樣結伴同行,是幾年前的事呢?記得約莫在十年前,在東京近郊的鄉間小路上,大哥也是這樣駝着背,踽踽而行。
我落在他後面數步之遙,望着大哥的背影,一個人哭眼抹淚地跟在後面走。
或許從那次之後,我們就不曾像今天這樣走在一起了。
那起事件,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到大哥的原諒,也許他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了。
就如同一隻裂了縫的碗,再也無法複原一樣,任憑我百般努力,都無法回到從前。
津輕人的性格尤其無法盡釋前嫌。
我想,往後隻怕不再有機會和大哥相偕外出踏青。
水柱沖下的聲音愈來愈清晰。
水塘的盡頭有一處當地的名勝,叫作鹿子瀑布。
走沒多久,高約十五米的涓細瀑布,就在我們的腳下出現了。
換句話說,我們是沿着莊右衛門沼澤的邊緣,一條寬僅一尺的危險小徑走到這裡的,右手邊是陡峭絕壁,左腳下面就是深壑斷崖,而深不見底的幽青瀑潭則盤踞在谷底。
“我瞧着有些發昏了。
”大嫂半開玩笑地說着,抓着陽子的手臂怯懦懦地往前走。
右邊的山腰上,杜鵑花相互争奇鬥豔。
大哥把冰鎬扛在肩上,每看到一簇盛放的杜鵑花,都會放慢腳步。
除了杜鵑花,紫藤花也準備綻放了。
這條路逐漸變成下坡,我們走到了瀑布口。
大約兩米寬的小溪中間擺着一隻樹墩,以樹墩為途中的踏腳處,隻消兩步即可輕松跨過溪流。
我們一個接一個地騰步過溪,最後隻剩下大嫂一個。
“我不敢。
”大嫂直笑着說不行,遲遲無法過河。
瞧她腿腳癱軟,真沒法跨出步伐。
“你背她過來。
”大哥吩咐了阿亞。
可即便阿亞走到大嫂身邊,大嫂仍是連連笑着擺手,嚷着自己不成。
這時候,阿亞不曉得打哪兒來的氣力,抱來一個龐大的樹墩,撲通一聲扔到了瀑布口。
嗯,這麼一來,總算把橋架好了。
大嫂這才開始戰戰兢兢地踏出腳步,但還是遲疑着不敢邁開步伐。
她伸手搭着阿亞的肩頭,好不容易才過了一半,接下來的溪水比較淺,她幹脆從臨時搭的樹墩跳進溪裡,嘩啦啦地涉水而過,這一來,燈籠褲腳和白布襪及草屐全都濕透了。
“我這根本和從高山遠足回來沒兩樣嘛!”大嫂拿我方才轉述去高山遠足的慘痛記憶調侃,笑着打趣道。
陽子和她的夫婿也爆出了大笑。
唯獨大哥一人回頭問道:“啊?怎麼了?”大家立時噤口收住了笑聲。
我見到大哥滿臉的納悶,本想向他解釋緣由,又覺得說出來顯得傻氣,實在沒有勇氣再一次解釋“高山遠足”這個話題的來龍去脈。
大哥不發一語,兀自邁步而去。
大哥總是這般孤單。
(1)齊明天皇(五九四—六六一):日本第三十五代與第三十七代天皇,原為舒明天皇的皇後,舒明天皇崩殂之後,為避免皇子争奪皇位而親自即位,稱号皇極天皇,其後讓位孝德天
我們駐足俯瞰平原,聆聽阿亞的解說,再向前走一小段,眺望津輕富士的美景,贊不絕口,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山頂。
“這就是山頂嗎?”我問了阿亞,有些怅然若失。
“是的,這裡就是山頂。
” “就這樣哦?”我嘴上雖這麼說,卻沉醉在眼前津輕平原鋪展開來的春光美景之中。
岩木川宛如一條細細的銀線,熠熠發亮,而銀線盡頭那猶如古代明鏡般閃爍着混沌光輝的,應該是田光沼吧?再往更遠處看去,那片朦胧的白霧,好像是十三湖。
十三湖又叫作十三潟,在《十三往來》(78)中有記載:“津輕之大小河流共十三條,聚于此地合成大湖,且不失各河川之固有本色。
” 這座湖位于津輕平原的北端,包括岩木川在内的十三條大小河流,流經津輕平原彙聚于此,湖周大約三十公裡,但由于河水夾帶了大量的土石,以至于湖底較淺,最深處隻有三米而已。
湖水因為海水的流入而變成了鹹水,不過岩木川注入的河水也不少,所以接近河口處是淡水,而魚類也有淡水魚和鹹水魚一起栖息于此。
這座湖面向日本海開口的南側,有一個名叫十三的小村落。
有一種說法是,這一帶早在七八百年前已經由津輕的豪族安東氏開墾為根據地了。
此外在江戶時代,這裡曾和北方的小泊港協力運出津輕的木材和稻米,繁榮一時,如今已看不到過去的榮景了。
在這座十三湖的北邊,可以看到權現崎,不過這附近開始進入國防要地了。
讓我們換個角度,把目光放到比前方的岩木川更遠的那道清澈的藍,那裡是日本海,沿岸的七裡長濱同樣盡收眼底。
從北邊的權現崎,到南邊的大戶濑崎,視野遼闊,一覽無遺。
“這地方真好!要是我,就選在這裡建城——” 話沒說完,我就被陽子打斷了:“那到了冬天怎麼辦?” “唉,這地方要能不下雪就好了。
”我頓時有些憂郁,歎了一聲。
我們越過山頂,走到谷底,在河邊解開了飯盒。
浸在山溪裡的啤酒喝起來格外冰涼暢快。
侄女和阿亞喝的是蘋果汁。
吃喝之際,我陡然瞥見一物。
“蛇!” 侄女婿迅即一把抓起脫掉的上衣站起身來。
“别緊張,别緊張!”我伸手指向山溪對岸的岩壁說道,“那條蛇想爬上那面岩壁呢。
” 隻見那條蛇從湍流中猛然擡頭,眼看着爬上了岩壁一尺左右,便噗噜噜地掉下來了。
然後它又滑溜溜地爬上去,再一次落下來了。
那條蛇就這麼锲而不舍地試了二十趟左右,終于精疲力竭地放棄了爬上去的念頭,浮在水面上由着溪流将它長長的身軀推向我們這邊來。
這時,阿亞站了起來,拿起約莫兩米長的樹枝無聲地走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噗”地一下刺進溪裡,發出了“呲哧”的異聲。
我們三人都把視線移開了。
“死了嗎?死了嗎?”我語聲可悲地連連追問。
“被我解決掉了。
”阿亞連同樹枝一起扔進了溪裡。
“應該是蝮蛇吧?”盡管阿亞已經收拾了那條蛇,我還是很害怕。
“要是蝮蛇,我就活捉了。
剛剛的是青蛇。
蝮蛇膽可以拿來當藥材。
” “這山上也有蝮蛇吧?” “是的。
” 我悶悶不樂地喝着啤酒。
阿亞第一個吃完飯盒,接着拖來一根粗大的木材,扔進溪流充作踏腳處,旋即輕巧地縱身跳到了對岸,然後攀上對岸的山壁,看來像是在采集土當歸和薊草之類的山菜。
“太危險了啦,沒必要特地爬到那麼危險的地方,還有其他地方長得也不少呀!”我提心吊膽地數落了阿亞冒險的舉措,“阿亞一定是太興奮了,才會故意爬上危險的地方,想向咱們炫耀炫耀他的勇敢吧!” “對對對!”侄女大笑着同意我的分析。
“阿亞!”我大聲喚了他,“行啦,行啦!太危險了,别再采了!” “好的。
”阿亞答應了,利索地從山崖上滑下來。
我總算松了口氣。
回程的路上,由陽子背着阿亞摘采來的山菜。
我這個侄女從小就是這樣不拘小節。
歸途中,連我這個在外濱時被稱贊是“腳力依然寶刀未老”的人都疲憊不堪,連聊天的氣力都沒了。
從山上下來,聽到了布谷鳥的叫聲。
城鎮旁的木材加工廠裡,木料堆積如山,輕軌手推車來回穿梭,呈現出繁榮的盛景。
“金木町果真生氣勃勃啊!”我忽然有感而發。
“是嗎……”侄女婿像是也有些累了,提不起勁地應了話。
我突然覺得不大好意思:“哦,我這個離鄉背井的人其實也不大懂,隻是覺得十年前的金木町還不像這個樣子。
當時看起來似乎是個愈來愈蕭條的小鎮,不是現在這樣的。
現在感覺好像正逐漸發展起來了呢。
” 回到家裡,我告訴大哥金木町的風景比我想象中來得優美多了。
大哥回答我,上了年紀以後,就會愈發覺得自己家鄉的風光比京都和奈良還要美。
第二天,前一日出遊的四個再加上大哥大嫂,我們一行六人到一個叫鹿子川水塘的地方,位于金木町東南方大約六公裡處。
臨出發前,大哥有客人來訪,其他人便先走一步。
大嫂這天穿上了燈籠褲、白布襪和草屐。
自大嫂嫁來金木町後,或許這是她頭一回前往六公裡遠的地方。
這一天同樣風和日麗,比昨天還要暖一些。
幾個人由阿亞領路,帶我們沿着金木川旁森林鐵路的鐵軌不停地往前走。
軌道枕木的間隔很不好走,跨一個嫌窄,可跨兩個又嫌寬,簡直在刁難人。
我沒多久就累了,緘默無聲,隻管拼命抹汗。
出遊時,天氣太好反倒累得快,提不起興緻。
“這一帶是洪水泛濫過後留下來的模樣。
”阿亞停下腳步,向我們說明。
緊鄰河川旁數公頃的田地上散亂地放着巨大的樹根和木材,乍看去還以為是激戰過後的戰地。
就在前一年,金木町遭到了大水侵襲,連我那位八十八歲的外祖母都說她這輩子還沒遇過那樣吓人的天災。
“這些樹都是從山上沖下來的。
”說着,阿亞露出了難過的表情。
“太可怕了。
”我擦着汗說道,“簡直成了一片汪洋嘛!” “确實像是泡在海裡。
” 告别了金木川,我們又沿鹿子川向上走了一會兒,總算脫離森林鐵路的折磨。
拐進右邊走一小段,出現了一座池周目測應該超過兩公裡的大水塘,碧水滿盈,宛如一鳥啼鳴水更靜的仙境。
聽說這一帶以前是一處叫作莊右衛門沼澤的深谷,直到不久前的昭和十六年(79),才把谷底的鹿子川攔了下來,蓄出這座大水塘。
水塘邊的那座大石碑上,大哥的名字也刻在上面。
水塘周圍施工時刨挖後的紅土峭壁,迄今仍赤裸裸地暴露在外,以至于少了一股天然的肅穆氛圍,不過仍能感受到金木町這座小鎮的力量。
我這個輕浮的旅遊評論家站在那裡抽起煙來,欣賞着四周景觀,随口發表了一段不負責任的感言——這種人為改造的成果,亦不啻為賞心悅目的風景!接着,我又自信滿滿地領着大家沿着水塘邊散步。
“這兒好!這裡好極了!”說着,我坐在水塘邊一隅的樹蔭下,“阿亞,你過來看一下,這該不會是漆樹吧?” 我要是碰了漆樹會過敏發癢,接下去的旅程可就苦不堪言了。
阿亞回答這不是漆樹。
“那麼,那棵樹呢?我覺得不大對勁,你仔細瞧一瞧!” 大家都笑了起來,可我是認真的。
阿亞又說那棵也不是漆樹。
我這才真的安了心,決定在這裡揭開飯盒野餐了。
我喝着啤酒,高興地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了小學二三年級時遠足的趣事。
那一回去的是離金木町約莫十四公裡的西海岸,一個叫高山的地方。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非常興奮。
當時帶隊的老師比我們更興奮,一看到海就叫我們面對大海排成兩列,齊聲合唱《我是大海之子》(80)。
這本來該是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唱的歌,可我們分明是生來頭一回看到大海,卻非得要我們唱起“我是大海之子,站在白浪滔滔的岸邊松林裡”,實在太古怪了。
我雖還是個孩子,卻已感到難為情,沒法放聲大唱。
而且我在那一趟遠足時格外講究服裝,戴上寬邊的麥稈帽,持着哥哥攀爬富士山時用過的那根白木手杖,上面還清晰地烙有幾個神社的印記。
本來老師要求我們穿草屐,盡量輕裝出遊,可我偏要穿上累贅的裙褲、長襪和系帶高筒靴,就這麼風姿綽約地出發了。
結果走不到四公裡,我就累垮了。
先是脫去了裙褲和高筒靴。
接着,老師讓我穿上一雙快要磨穿底的草屐,而且還不成對,草屐上的夾帶一隻是紅的,另一隻則是草繩。
再過一陣子,麥稈帽摘掉了,手杖也交給别人幫忙拿,到最後終究上了學校雇來載病秧子的貨車。
等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出發時的光鮮亮麗,隻見我一手拄着手杖,另一手則拎着高筒靴,其狀可憫。
我活靈活現地轉述這段慘兮兮的經曆時,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
“嘿!” 有人在喊我們,是大哥的聲音! “在這兒!”我們也異口同聲地回應。
阿亞跑上前去迎接。
沒多久,大哥提着冰鎬出現了。
可這時我已把帶來的啤酒全都喝光了,頓覺非常尴尬。
大哥很快就吃完飯盒,然後大家一起往水塘的盡頭走去。
倏然傳來了好大的拍翅聲,有水鳥從塘面飛起。
我和侄女婿互看了一眼,同時不置可否地點了頭。
我們好像都沒自信說出來那到底是大雁抑或野鴨?總而言之,一定是野生的水鳥。
蓦然間,我感受到一股深山幽谷的靈氣。
在我前方的大哥駝着背,踽踽而行。
上一回和大哥這樣結伴同行,是幾年前的事呢?記得約莫在十年前,在東京近郊的鄉間小路上,大哥也是這樣駝着背,踽踽而行。
我落在他後面數步之遙,望着大哥的背影,一個人哭眼抹淚地跟在後面走。
或許從那次之後,我們就不曾像今天這樣走在一起了。
那起事件,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到大哥的原諒,也許他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了。
就如同一隻裂了縫的碗,再也無法複原一樣,任憑我百般努力,都無法回到從前。
津輕人的性格尤其無法盡釋前嫌。
我想,往後隻怕不再有機會和大哥相偕外出踏青。
水柱沖下的聲音愈來愈清晰。
水塘的盡頭有一處當地的名勝,叫作鹿子瀑布。
走沒多久,高約十五米的涓細瀑布,就在我們的腳下出現了。
換句話說,我們是沿着莊右衛門沼澤的邊緣,一條寬僅一尺的危險小徑走到這裡的,右手邊是陡峭絕壁,左腳下面就是深壑斷崖,而深不見底的幽青瀑潭則盤踞在谷底。
“我瞧着有些發昏了。
”大嫂半開玩笑地說着,抓着陽子的手臂怯懦懦地往前走。
右邊的山腰上,杜鵑花相互争奇鬥豔。
大哥把冰鎬扛在肩上,每看到一簇盛放的杜鵑花,都會放慢腳步。
除了杜鵑花,紫藤花也準備綻放了。
這條路逐漸變成下坡,我們走到了瀑布口。
大約兩米寬的小溪中間擺着一隻樹墩,以樹墩為途中的踏腳處,隻消兩步即可輕松跨過溪流。
我們一個接一個地騰步過溪,最後隻剩下大嫂一個。
“我不敢。
”大嫂直笑着說不行,遲遲無法過河。
瞧她腿腳癱軟,真沒法跨出步伐。
“你背她過來。
”大哥吩咐了阿亞。
可即便阿亞走到大嫂身邊,大嫂仍是連連笑着擺手,嚷着自己不成。
這時候,阿亞不曉得打哪兒來的氣力,抱來一個龐大的樹墩,撲通一聲扔到了瀑布口。
嗯,這麼一來,總算把橋架好了。
大嫂這才開始戰戰兢兢地踏出腳步,但還是遲疑着不敢邁開步伐。
她伸手搭着阿亞的肩頭,好不容易才過了一半,接下來的溪水比較淺,她幹脆從臨時搭的樹墩跳進溪裡,嘩啦啦地涉水而過,這一來,燈籠褲腳和白布襪及草屐全都濕透了。
“我這根本和從高山遠足回來沒兩樣嘛!”大嫂拿我方才轉述去高山遠足的慘痛記憶調侃,笑着打趣道。
陽子和她的夫婿也爆出了大笑。
唯獨大哥一人回頭問道:“啊?怎麼了?”大家立時噤口收住了笑聲。
我見到大哥滿臉的納悶,本想向他解釋緣由,又覺得說出來顯得傻氣,實在沒有勇氣再一次解釋“高山遠足”這個話題的來龍去脈。
大哥不發一語,兀自邁步而去。
大哥總是這般孤單。
(1)齊明天皇(五九四—六六一):日本第三十五代與第三十七代天皇,原為舒明天皇的皇後,舒明天皇崩殂之後,為避免皇子争奪皇位而親自即位,稱号皇極天皇,其後讓位孝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