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卷主要記述了燕太子丹身質于秦,不堪忍受屈辱,終于逃歸燕國,積極謀劃複仇大計的活動。
介紹了整個故事的背景和起因。
燕太子丹逃歸一事,史書記載十分簡略,在這裡卻充滿了神話傳說的色彩。
燕丹仰天長歎,&ldquo烏即白頭,馬生角”路過機發之橋,&ldquo橋為不發”&ldquo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衆雞皆鳴,遂得逃歸&rdquo。
這些怪異的情節,反映了人們援助和同情弱小的社會心理。
燕太子丹與其傅鞠(麹)武商讨複仇大計一節,用書信往返與當面對答的手法展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物個性。
燕太子為報仇雪恥急不可待,&ldquo得書不悅&rdquo、&ldquo睡卧不聽&rdquo八個字即暗示了他的複仇計劃必遭失敗的結局,也使他心急氣傲、剛愎自用的形象躍然紙上。
其傅鞠武的回信與進言,則表現了他忠心為國、深謀遠慮、循循善誘的長者風範。
但他終不能使太子從其長遠之計,于無可奈何中舉薦田光而身退。
&ldquo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rdquo的勸谏為燕丹決計刺秦埋下了必然失敗的伏筆。
燕太子丹質于秦〔1〕,秦王遇之無禮〔2〕,不得意,欲求歸。
秦王不聽,謬言曰〔3〕:&ldquo令烏白頭〔4〕,馬生角,乃可許耳〔5〕!&rdquo丹仰天歎,烏即白頭,馬生角〔6〕。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7〕。
為機發之橋〔8〕,欲陷丹。
丹過之,橋為不發〔9〕。
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衆雞皆鳴,遂得逃歸〔10〕。
深怨于秦,求欲複之〔11〕。
奉養勇士,無所不至。
丹與其傅麹武書〔12〕,曰:&ldquo丹不肖〔13〕,生于僻陋之國〔14〕,長于不毛之地〔15〕,未嘗得覩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16〕。
然鄙意欲有所陳〔17〕,幸傅垂覽之〔18〕!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于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19〕。
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20〕,斯豈樂死而忘生哉〔21〕!其心有所守也〔22〕。
今秦王反戾天常〔23〕,虎狼其行,遇丹無禮,為諸侯最〔24〕,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計燕國之衆不能敵之,曠年相守〔25〕,力固不足。
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國空藏〔26〕,以奉養之。
重币甘辭〔27〕,以市于秦〔28〕。
秦貪我賂〔29〕,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于天下〔30〕,死懷恨于九泉〔31〕。
必令諸侯無以為歎〔32〕,易水之北〔33〕,未知誰有,此蓋亦子大夫之恥也〔34〕,謹遣書〔35〕,願熟思之〔36〕。
&rdquo麹武報書曰〔37〕:&ldquo臣聞快于意者虧于行〔38〕,甘于心者傷于性〔39〕。
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40〕,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麋軀碎首而不避也〔41〕。
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42〕,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43〕。
事必成然後舉〔44〕,身必安而後行。
故發無失舉之尤〔45〕,動無蹉跌之愧也〔46〕。
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47〕。
臣願合從于楚〔48〕,并勢于趙〔49〕,連衡于韓、魏〔50〕,然後圖秦,秦可破也。
且韓、魏與秦,外親内疏。
若有倡兵〔51〕,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
今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52〕!太子慮之!&rdquo太子得書不說〔53〕,召麹武而問之。
武曰:&ldquo臣以為太子行臣言,則易水之北永無秦憂,四鄰諸侯必有求我者矣。
&rdquo太子曰:&ldquo此引日缦缦〔54〕,心不能須也〔55〕!&rdquo麹武曰:&ldquo臣為太子計熟矣。
夫有秦〔56〕,疾不如徐,走不如坐〔57〕。
今合楚、趙〔58〕,并韓、魏,雖引歲月〔59〕,其事必成,臣以為良。
&rdquo太子睡卧不聽〔60〕。
麹武曰:&ldquo臣不能為太子計。
臣所知田光〔61〕,其人深中有謀〔62〕,願令見太子。
&rdquo太子曰:&ldquo敬諾〔63〕。
&rdquo 【
介紹了整個故事的背景和起因。
燕太子丹逃歸一事,史書記載十分簡略,在這裡卻充滿了神話傳說的色彩。
燕丹仰天長歎,&ldquo烏即白頭,馬生角”路過機發之橋,&ldquo橋為不發”&ldquo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衆雞皆鳴,遂得逃歸&rdquo。
這些怪異的情節,反映了人們援助和同情弱小的社會心理。
燕太子丹與其傅鞠(麹)武商讨複仇大計一節,用書信往返與當面對答的手法展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物個性。
燕太子為報仇雪恥急不可待,&ldquo得書不悅&rdquo、&ldquo睡卧不聽&rdquo八個字即暗示了他的複仇計劃必遭失敗的結局,也使他心急氣傲、剛愎自用的形象躍然紙上。
其傅鞠武的回信與進言,則表現了他忠心為國、深謀遠慮、循循善誘的長者風範。
但他終不能使太子從其長遠之計,于無可奈何中舉薦田光而身退。
&ldquo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rdquo的勸谏為燕丹決計刺秦埋下了必然失敗的伏筆。
燕太子丹質于秦〔1〕,秦王遇之無禮〔2〕,不得意,欲求歸。
秦王不聽,謬言曰〔3〕:&ldquo令烏白頭〔4〕,馬生角,乃可許耳〔5〕!&rdquo丹仰天歎,烏即白頭,馬生角〔6〕。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7〕。
為機發之橋〔8〕,欲陷丹。
丹過之,橋為不發〔9〕。
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衆雞皆鳴,遂得逃歸〔10〕。
深怨于秦,求欲複之〔11〕。
奉養勇士,無所不至。
丹與其傅麹武書〔12〕,曰:&ldquo丹不肖〔13〕,生于僻陋之國〔14〕,長于不毛之地〔15〕,未嘗得覩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16〕。
然鄙意欲有所陳〔17〕,幸傅垂覽之〔18〕!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于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19〕。
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20〕,斯豈樂死而忘生哉〔21〕!其心有所守也〔22〕。
今秦王反戾天常〔23〕,虎狼其行,遇丹無禮,為諸侯最〔24〕,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計燕國之衆不能敵之,曠年相守〔25〕,力固不足。
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國空藏〔26〕,以奉養之。
重币甘辭〔27〕,以市于秦〔28〕。
秦貪我賂〔29〕,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于天下〔30〕,死懷恨于九泉〔31〕。
必令諸侯無以為歎〔32〕,易水之北〔33〕,未知誰有,此蓋亦子大夫之恥也〔34〕,謹遣書〔35〕,願熟思之〔36〕。
&rdquo麹武報書曰〔37〕:&ldquo臣聞快于意者虧于行〔38〕,甘于心者傷于性〔39〕。
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40〕,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麋軀碎首而不避也〔41〕。
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42〕,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43〕。
事必成然後舉〔44〕,身必安而後行。
故發無失舉之尤〔45〕,動無蹉跌之愧也〔46〕。
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47〕。
臣願合從于楚〔48〕,并勢于趙〔49〕,連衡于韓、魏〔50〕,然後圖秦,秦可破也。
且韓、魏與秦,外親内疏。
若有倡兵〔51〕,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
今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52〕!太子慮之!&rdquo太子得書不說〔53〕,召麹武而問之。
武曰:&ldquo臣以為太子行臣言,則易水之北永無秦憂,四鄰諸侯必有求我者矣。
&rdquo太子曰:&ldquo此引日缦缦〔54〕,心不能須也〔55〕!&rdquo麹武曰:&ldquo臣為太子計熟矣。
夫有秦〔56〕,疾不如徐,走不如坐〔57〕。
今合楚、趙〔58〕,并韓、魏,雖引歲月〔59〕,其事必成,臣以為良。
&rdquo太子睡卧不聽〔60〕。
麹武曰:&ldquo臣不能為太子計。
臣所知田光〔61〕,其人深中有謀〔62〕,願令見太子。
&rdquo太子曰:&ldquo敬諾〔63〕。
&r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