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這裡,著者明确了中國的标準文本是&ldquo開成石經&rdquo,而日本的标準文本是&ldquo教隆本&rdquo。
此外,著者更深究正平版《論語》,并得出了一個結論,&ldquo教隆本&rdquo是進入關東的清原家的證本[4],與之相對的是,正平版《論語》則是摹寫京都的清家家傳本付梓的[5]。
此外,著者還言及,前述兩種标準文本似乎即是河北本和江南本之别。
在文本的校勘之後,第二章則是對《論語》原典的高等批判。
首先談及的是何晏《論語集解》的序中所謂《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的問題。
著者經過綿密的論證,證明這當中的區别無非隻是因為文字變遷而導緻的異本而已。
而據說是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挖出來的《古文論語》就是這些異本的源頭。
著者調查了在漢武帝以前的文獻中所征引過的孔子之語,發現不見于今本《論語》者衆多。
據此可知,當時人所見的孔子語錄,恐怕不是今天的《論語》。
自然,這也衍生出一種想象,《論語》這樣的書名在當時也是沒有的,當時唯有幾種被稱為《傳》的孔子語錄。
著者引用了《論衡》之語,作為這一推測的根據。
據《論衡》來看的話,至少應當承認,齊魯二篇本和河間七篇本,在西漢中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如果在現存的《論語》中來探尋這兩者,那麼,《學而》《鄉黨》兩篇可以比定為齊魯二篇本,《為政》至《泰伯》七篇則可以比定為河間七篇本。
如果以同樣的方法分析《論語》的後半部分,則可以認為,《季氏》《陽貨》《微子》三篇非常之新,剩下的七篇則是齊人所傳《論語》,很像是獨立的孔子語錄。
作者的結論是,河間七篇本是曾子、孟子學派所傳,最古;其次則是齊人所傳七篇本,這是以子貢為中心的學派所傳,在孟子以後得到編纂;齊魯二篇本是将齊魯學派所傳,折中之後編纂而成的,也像是在孟子以後才有的。
就這樣,著者将現存的《論語》分解為四組。
每一組都作為一種作品來考察,詳細論述了每一組當中各篇章的順序,以及按照這一順序之下各篇所談的内容。
換言之,該書第三章讨論河間七篇本的思想,第四章讨論下論中齊人所傳的《論語》,第五章讨論屬于最晚近部分的《季氏》《陽貨》《微子》三篇,第六章讨論齊魯二篇本。
通過這樣的考察方式,可以看出,《論語》各篇不是随意散漫編成的語錄,而是有一定的組織框架的。
此外,曾子學派的編纂、子貢學派的編纂,也因不同的立場而有鮮明的表現,而這種差異也會在其他方面體現出時間的先後差異。
換言之,《論語》當中就包含着原始儒教的成立、發展、變化等跨越幾個世紀的曆史。
我們不禁要慶賀,對《論語》這部書,在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原典批判終于在此達成了。
如上所述,這是一件劃時代的事情。
不過,需要意識到的是,這樣一種工作,是在繼承了仁齋、徂徕[6]、昆侖等日本先儒的工作之上才得以完成的。
在我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昭和十五(1940)年四月 [1]這裡是就日文版頁碼而言,實為第三章中談《論語》版本的部分。
[2]伊藤仁齋(1627&mdash1705),日本儒學者,著有《論語古義》,倡導&ldquo古義學&rdquo。
[3]山井鼎(?&mdash1728),号昆侖,日本儒學者,被譽為江戶時代儒學者中考證學第一人,著有《七經孟子考文》。
[4]清原教隆(1199&mdash1265),日本鐮倉時代儒學者。
他于仁治三(1243)年抄寫的《論語集解》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論語》完整抄本,稱&ldquo教隆本&rdquo。
清原教隆為出仕朝廷,而離開本家,赴關東鐮倉。
日本所謂&ldquo證本&rdquo,指的是能保證家學淵源的、流傳有序的版本。
[5]日本南北朝正平九(1364)年,道祐居士出版《論語集解》,世稱正平版《論語》,為日本最早的《論語》刻本。
[6]荻生徂徕(1666&mdash1728),日本儒學者,著有《論語征》。
《論語》目錄 學而第一 先進第十一 為政第二 顔淵第十二 八佾第三 子路第十三 裡仁第四 憲問第十四 公冶長第五衛靈公第十五 雍也第六 季氏第十六 述而第七 陽貨第十七 泰伯第八 微子第十八 子罕第九 子張第十九 鄉黨第十 堯曰第二十
此外,著者更深究正平版《論語》,并得出了一個結論,&ldquo教隆本&rdquo是進入關東的清原家的證本[4],與之相對的是,正平版《論語》則是摹寫京都的清家家傳本付梓的[5]。
此外,著者還言及,前述兩種标準文本似乎即是河北本和江南本之别。
在文本的校勘之後,第二章則是對《論語》原典的高等批判。
首先談及的是何晏《論語集解》的序中所謂《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的問題。
著者經過綿密的論證,證明這當中的區别無非隻是因為文字變遷而導緻的異本而已。
而據說是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挖出來的《古文論語》就是這些異本的源頭。
著者調查了在漢武帝以前的文獻中所征引過的孔子之語,發現不見于今本《論語》者衆多。
據此可知,當時人所見的孔子語錄,恐怕不是今天的《論語》。
自然,這也衍生出一種想象,《論語》這樣的書名在當時也是沒有的,當時唯有幾種被稱為《傳》的孔子語錄。
著者引用了《論衡》之語,作為這一推測的根據。
據《論衡》來看的話,至少應當承認,齊魯二篇本和河間七篇本,在西漢中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如果在現存的《論語》中來探尋這兩者,那麼,《學而》《鄉黨》兩篇可以比定為齊魯二篇本,《為政》至《泰伯》七篇則可以比定為河間七篇本。
如果以同樣的方法分析《論語》的後半部分,則可以認為,《季氏》《陽貨》《微子》三篇非常之新,剩下的七篇則是齊人所傳《論語》,很像是獨立的孔子語錄。
作者的結論是,河間七篇本是曾子、孟子學派所傳,最古;其次則是齊人所傳七篇本,這是以子貢為中心的學派所傳,在孟子以後得到編纂;齊魯二篇本是将齊魯學派所傳,折中之後編纂而成的,也像是在孟子以後才有的。
就這樣,著者将現存的《論語》分解為四組。
每一組都作為一種作品來考察,詳細論述了每一組當中各篇章的順序,以及按照這一順序之下各篇所談的内容。
換言之,該書第三章讨論河間七篇本的思想,第四章讨論下論中齊人所傳的《論語》,第五章讨論屬于最晚近部分的《季氏》《陽貨》《微子》三篇,第六章讨論齊魯二篇本。
通過這樣的考察方式,可以看出,《論語》各篇不是随意散漫編成的語錄,而是有一定的組織框架的。
此外,曾子學派的編纂、子貢學派的編纂,也因不同的立場而有鮮明的表現,而這種差異也會在其他方面體現出時間的先後差異。
換言之,《論語》當中就包含着原始儒教的成立、發展、變化等跨越幾個世紀的曆史。
我們不禁要慶賀,對《論語》這部書,在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原典批判終于在此達成了。
如上所述,這是一件劃時代的事情。
不過,需要意識到的是,這樣一種工作,是在繼承了仁齋、徂徕[6]、昆侖等日本先儒的工作之上才得以完成的。
在我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昭和十五(1940)年四月 [1]這裡是就日文版頁碼而言,實為第三章中談《論語》版本的部分。
[2]伊藤仁齋(1627&mdash1705),日本儒學者,著有《論語古義》,倡導&ldquo古義學&rdquo。
[3]山井鼎(?&mdash1728),号昆侖,日本儒學者,被譽為江戶時代儒學者中考證學第一人,著有《七經孟子考文》。
[4]清原教隆(1199&mdash1265),日本鐮倉時代儒學者。
他于仁治三(1243)年抄寫的《論語集解》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論語》完整抄本,稱&ldquo教隆本&rdquo。
清原教隆為出仕朝廷,而離開本家,赴關東鐮倉。
日本所謂&ldquo證本&rdquo,指的是能保證家學淵源的、流傳有序的版本。
[5]日本南北朝正平九(1364)年,道祐居士出版《論語集解》,世稱正平版《論語》,為日本最早的《論語》刻本。
[6]荻生徂徕(1666&mdash1728),日本儒學者,著有《論語征》。
《論語》目錄 學而第一 先進第十一 為政第二 顔淵第十二 八佾第三 子路第十三 裡仁第四 憲問第十四 公冶長第五衛靈公第十五 雍也第六 季氏第十六 述而第七 陽貨第十七 泰伯第八 微子第十八 子罕第九 子張第十九 鄉黨第十 堯曰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