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語》原典批判

關燈
&ldquo點!爾何如?&rdquo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

    對曰:&ldquo異乎三子者之撰。

    &rdquo子曰:&ldquo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rdquo曰:&ldquo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沿)乎沂(水之上),風乎舞雩(之下),詠而歸。

    &rdquo夫子喟然歎曰:&ldquo吾與點也!&rdquo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ldquo夫三子者之言何如?&rdquo子曰:&ldquo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rdquo曰:&ldquo夫子何哂由也?&rdquo曰:&ldquo為國以禮(禮貴讓),(而)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rdquo&ldquo唯求則非邦也與?&rdquo&ldquo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rdquo&ldquo唯赤則非邦也與?&rdquo&ldquo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rdquo(《論語·先進·二十六》) 如果将這裡的(一)(二)和(三)加以比照,(三)的問答結構和(二)如出一轍,均是圍繞着孔子,弟子們各自言說各自的志向。

    侍奉于孔子身邊的人員的構成,(一)和(三)也是類似的,隻是(三)當中追加了一個曾皙而已。

    而在大家各言其志的時候,(一)則展現出子路、冉有、公西華獨有的特性,将其各自的氣勢都表現了出來。

    隻是,(一)當中隻是簡而言之,而(三)當中則如注釋一般有了更加詳細的記載。

    換言之,在(一)當中,子路被評價為有治理千乘之國的賦稅的能力,而在(三)當中,子路則自诩,即便這樣的千乘之國遭逢戰争和饑馑的災難,自己也能在三年之内打造出一個有忠勇之氣,而且知道尊奉法律的國度。

    雖然這裡并沒有忘了前面曾有過的&ldquo由也好勇&rdquo這樣一句,但卻加了一個孔子&ldquo哂&rdquo子路的細節,這一點值得深深留意。

    冉有也是一樣的。

    &ldquo千室之邑,百乘之家&rdquo被置換為&ldquo方六七十,如五六十&rdquo,從面積上加以表現,而&ldquo可使為之宰也&rdquo則置換為&ldquo可使足民&rdquo。

    但禮樂之事,則非冉有所能辦到的了。

    而接下來的公西華呢,在(一)中是一個可以束帶立于朝堂之上的人,到了(三)則變為一個可以穿玄端、戴章甫,長于宗廟祭典之人。

    雖然用的措辭均不一樣,但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尚無證據可以證明《先進篇》的這一章是基于(一)以外的何種材料。

    換言之,(三)就是基于(一)而來的。

     那麼,曾皙的回答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曾皙在(一)中全然未曾出現,但(二)中孔子的回答,則有必要放在這裡加以比較。

    如同剛開始所言,這種問答場景的設計,與(二)是相似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最後出來的回答。

    孔子在這裡回答的&ldquo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rdquo,是極為平凡、安康的共同生活。

    與之完全相同的氛圍,再加上些許隐遁生活的色彩,就是曾皙所說出的話了。

    孔子的回答和人間生活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曾皙的回答則不如說是将重心移向了對自然的品味。

    不過,如果擱置這些相異點不論,孔子所說的&ldquo朋友信之,少者懷之&rdquo,同曾皙所說的&ldquo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rdquo,實在是不由得讓人感到有某種聯系在其中。

    即便是這些地方,恐怕也不會是基于(二)以外的任何特别資料吧。

    說起來,曾皙這個人,也是除了這個地方以外,齊魯二篇河間七篇尚且不論,就是通覽整篇《論語》也未曾現身過的弟子。

    《孔子家語》将其視為曾子之父,但《史記·孔子世家》則未曾記下這一說法。

    這樣一個無名弟子,突然就出現了,而且還排擠掉了孔子非常知名的三個弟子。

    在這一番問答以後,孔子隻向曾皙一人透露了自己哂笑子路的理由。

    比照其他的人類教師的傳記資料加以考量的話,幾乎足以斷定,這一段記錄乃是晚出之物。

     自然,(三)這一章屬于較新的曆史斷層,這一點并不足以減損其本身的價值。

    &ldquo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rdquo這一句,自古以來就為世人所愛。

    這确實是一句值得深愛的句子。

    不過,這和《論語》當中究竟哪一部分是屬于更古老的曆史斷層這一問題,全然不是一個問題。

    恐怕,這一章乃是孔子學派的運動之外,獨立誕生的民謠一類的東西,而《先進篇》的編者則将其采納進了孔子的傳記之中。

     關于《論語》的原典批判,還遺留有諸多問題。

    不過,單就考察孔子的傳記資料而言,以上的探究已經基本夠用了。

     [1]此處文本及斷句悉遵作者原文,與國内通行版本有差異。

     [2]這裡跳過了《泰伯》。

     [3]值得留意的是,和辻哲郎在這裡将&ldquo傳不習乎&rdquo訓讀為&ldquo習わざるを伝うるか&rdquo,意即是說&ldquo自己所傳授的東西,是否是自己都還沒有很好掌握的&rdquo。

     [4]《論語·鄉黨·一》: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5]《論語·鄉黨·二》: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6]《論語·鄉黨·三》: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揖所與立,左右手。

    衣前後,襜如也。

    趨進,翼如也。

    賓退,必複命曰:&ldquo賓不顧矣。

    &rdquo [7]《論語·鄉黨·四》: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阈。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顔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翼如也。

    複其位,踧踖如也。

     《論語·鄉黨·五》: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上如揖,下如授。

    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禮,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8]《論語·鄉黨·六》:君子不以绀緅飾。

    紅紫不以為亵服。

    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亵裘長,短右袂。

    必有寝衣,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必殺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論語·鄉黨·七》:齊,必有明衣,布。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9]《論語·鄉黨·八》:食不厭精,脍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

    失饪,不食。

    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論語·鄉黨·九》: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論語·鄉黨·十》:食不語,寝不言。

     《論語·鄉黨·十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10]《論語·泰伯·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ldquo啟予足!啟予手!《詩》雲:&lsquo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rsquo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rdquo 《論語·泰伯·四》: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ldquo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rdquo 《論語·泰伯·五》:曾子曰:&ldquo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rdquo 《論語·泰伯·六》:曾子曰:&ldquo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rdquo 《論語·泰伯·七》:曾子曰:&ldquo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rdquo [11]《論語·泰伯·十八》:子曰:&ldquo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rdquo 《論語·泰伯·十九》:子曰:&ldquo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rdquo 《論語·泰伯·二十》: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ldquo予有亂臣十人。

    &rdquo孔子曰:&ldquo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rdquo 《論語·泰伯·二十一》:子曰:&ldquo禹,吾無間然矣。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禹,吾無間然矣。

    &rdquo [12]《論語·為政·五》:孟懿子問孝。

    子曰:&ldquo無違。

    &rdquo樊遲禦,子告之曰:&ldquo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

    &rdquo樊遲曰:&ldquo何謂也?&rdquo子曰:&ldquo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rdquo《論語·為政·六》:孟武伯問孝。

    子曰:&ldquo父母唯其疾之憂。

    &rdquo 《論語·為政·七》:子遊問孝。

    子曰:&ldquo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rdquo 《論語·為政·八》:子夏問孝。

    子曰:&ldquo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rdquo [13]《論語·為政·九》:子曰:&ldquo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rdquo [14]《論語·為政·十》:子曰:&ldquo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rdquo [15]《論語·為政·十一》:子曰:&ldquo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rdquo [16]《論語·為政·十二》:子曰:&ldquo君子不器。

    &rdquo [17]《論語·為政·十三》:子貢問君子。

    子曰:&ldquo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rdquo [18]《論語·為政·十四》:子曰:&ldquo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rdquo [19]《論語·為政·十五》:子曰:&ldqu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rdquo [20]《論語·為政·十六》:子曰:&ldquo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rdquo [21]《論語·為政·十七》:子曰:&ldquo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rdquo [22]《論語·為政·十八》:子張學幹祿。

    子曰:&ldquo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rdquo [23]《論語·為政·二十二》:子曰:&ldquo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rdquo [24]《論語·為政·二十三》:子張問:&ldquo十世可知也?&rdquo子曰:&ldquo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rdquo [25]《論語·子罕·十一》:顔淵喟然歎曰:&ldquo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rdquo [26]《論語·顔淵·一》:顔淵問仁。

    子曰:&ldquo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rdquo顔淵曰:&ldquo請問其目。

    &rdquo子曰:&ldquo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rdquo顔淵曰:&ldquo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rdquo [27]《論語·顔淵·十一》:顔淵問為邦。

    子曰:&ldquo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放鄭聲,遠佞人。

    鄭聲淫,佞人殆。

    &rdquo [28]《論語·子路·三》:子路曰:&ldquo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rdquo子曰:&ldquo必也正名乎!&rdquo子路曰:&ldquo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rdquo子曰:&ldquo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