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語》原典批判
關燈
小
中
大
對(《滕文公上》)。
此外,據《孔子世家》的話,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立為師,像對待孔子那樣對待他。
不過,由于他不能像孔子那樣應對問答,因此又被趕了下來(《孔子全集》二〇〇九)。
這樣一個有若,在《學而篇》中被處理成孔子弟子中最大的那一個,原因何在呢?我以為,上述的傳說,實則就導緻了我在這裡提出的這個問題。
有若的話,在《學而篇》中被非常地看重。
然而,在河間七篇的弟子評骘之中,他卻完全被忽視了。
這樣看來,有若這個人,一開始雖為弟子們所重,結果實際上卻是個無能之人,隻不過外貌和孔子有幾分神似罷了。
這樣就能解釋何以會形成上述的傳說。
不過,這隻是基于有若的話存在于《學而篇》中這樣一個事實之上的想象罷了,也不能解釋這句話何以會被放在這裡。
想要解釋,可以從《學而篇》的内容本身出發,找到答案。
如前所說,這一篇是對孔子學徒們展現學徒的心得,而并非要講述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傳記。
如果是這樣的話,有若的話被放到了這裡,就可以從編輯目的的角度得到解釋。
緊随着學園的根本精神而來的,是學徒們必須學習的道,這句話展現的是這種道要從什麼地方開始。
據聞孔子的弟子們大多要比孔子年輕三十到四十歲,由此可知,入此學園者,以青年居多。
對這樣的青年而言,首先要加以勸導的、最淺近的道,隻能是孝悌。
青年們到眼下為止所體驗過的家族生活,正是這種道的所在。
有若之語,說這種孝悌乃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放在這裡,正可謂是得其所哉。
有若這個人怎麼樣都無所謂,在這個地方放這樣的話,乃是當然之事。
據此,則: (三)子曰:&ldquo巧言令色,鮮矣仁。
&rdquo 這句孔子之話會被放在這裡,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這句話在《陽貨篇》中也出現了,恐怕是孔子很有名的一句話吧。
不過,這裡所揭示的,是必須學習的道的第二階段。
孝悌是道(也即仁)之本,而在實現孝悌之際,僅僅從外在的語言和表情着手,則是不行的。
對父母兄弟,倘若沒有衷心的愛,則孝悌無從談起。
專門使用令人愉悅的語言,專門表現出令人高興的表情,這樣的人,實際上是缺乏誠實之愛的。
誠實之愛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東西并不重要。
在這裡,實現道(也即仁)所需要的不是外在,而是要将其作為一個内在的問題,這種心得是非常必要的。
這就是說: (四)曾子曰:&ldquo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交不信乎?傳不習乎?&rdquo 曾子,也是一個在《論語》中出場次數很少的弟子,除了《學而篇》之外,也就隻見于《裡仁篇》一章、《泰伯篇》五章、《憲問篇》一章而已。
不過,在《泰伯篇》中,他臨死之際說的話,有兩章中都記載了,據此可知,曾子是孔子學派中非常有力的學者之一。
《孝經》便是曾子和孔子間的問答,也彰顯了曾子作為一個學者的影響力。
上述句子中,&ldquo傳不習乎&rdquo這樣一種反省,也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才會有的。
不過,這個章節被放在這裡,還是因為内省這樣一個問題吧。
與人交往之中的一個&ldquo忠&rdquo,與朋友交往的一個&ldquo信&rdquo&mdash&mdash自己未能熟習的[3],就不要傳給弟子,這是對弟子的&ldquo忠&rdquo,也是對弟子的&ldquo信&rdquo&mdash&mdash這些東西都不是靠巧言令色就能夠實現的,唯有依賴于良心的審判,故而是一個誠意的問題。
曾子之語,将這個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現了出來。
那麼,在将實現這種道的意義清晰地呈現出來之後,就終于該揭示出人倫之道的大綱了: (五)子曰:&ldquo道(治)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rdquo (六)子曰:&ldquo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rdquo (七)子夏曰:&ldquo賢(尊)賢易(輕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rdquo 這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人倫之道不僅僅隻是家族生活中的孝,同樣在治國中也被列為第一。
孔子學派中,道的實現,說到底還是以衷心、誠意為綱領,不過,并不能因此就認為人倫之道隻是一個單純的主觀道德意識層面的問題。
人倫之大,及于治國。
國,是人倫在組織層面的實現。
隻要能夠有&ldquo信&rdquo,能夠愛人,并且愛衆,那麼這種人倫之道就能夠實現。
當然,這種人倫之道在組織層面的實現,還必須有賴于更細節的孝、悌。
對孔子學派而言,抛卻家庭絕非實現這種道的途徑。
不過,将孝認作一個比什麼都重要的東西,并非是初期孔子學派的思想。
(五)(六)兩章中分别呈現的孔子之語,顯然是将&ldquo信&rdquo與&ldquo愛人&rdquo作為人倫之道的中樞,并沒有單獨來講家族道德的問題。
到了(七)中子夏之語,終于算是接近于&ldquo五倫&rdquo的思想了。
所謂尊賢,基本可以等同于長幼有序;不看重色,則近于所謂夫婦之别。
後面則是講在侍奉父母、侍奉君、對待朋友的時候,都要有一個&ldquo信&rdquo。
依照子夏之言,這五倫均屬于&ldquo學&rdquo。
不過,這裡并不是因為年長就要去尊重,而是因為長者有賢人之德,故而要尊重;也并不是單純地要在夫婦間建立差别,而是為了貶弱&ldquo色&rdquo的影響,故而要讓夫妻之間有端正的禮儀。
據此來看,子夏的思想還不能說是那種完全形式化的五倫思想。
尊敬賢德,貶抑色,這些觀念較之于家族道德,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家族道德,隻不過是五項中的一項而已。
如果可以認同以上乃是孔子學派的人倫的大綱,那麼可以說,初期的孔子學派并沒有特别注重家族道德。
通過陳說這種人倫大綱,必須學習的道,也就呈現出來了。
接下來就展示學習此道的學徒們的品行: (八)子曰:&ldquo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rdquo 毫無疑問,上述品行并不隻适用于孔子的學徒們。
然而在一般的人世間,如果要嚴格貫徹&ldquo不如自己的人,絕不能和他做朋友&rdquo,那麼,所謂的友誼關系恐怕就不可能建立起來。
因為即便我想要和一個比我更優秀的人成為朋友,那個更優秀的人也一定會因為我般配不上他,而拒絕和我成為朋友。
這樣一來的話,人也就隻能同那些對等于自己的人成為朋友了。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指導他人,還是受到他人的指導,都變得不可能了。
不過,學徒是處在一個受他人指導的立場之上。
如果不能夠經常和那些高于自己的優秀之人接觸,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導。
因此,這種品德,對學徒而言,是最合适的。
如果有了過錯,就坦率地加以改正,這種品行,對學問的精進而言也是必需的。
培養出這種柔韌的、富有彈性的心态,才能防止陷入頑固的危險。
對君子而言,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意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一味地陷入頑固,也絕非一件益事。
以上所說的,乃是學園的根本精神、當學之道,以及在學道之時的态度。
接下來所要談的,則是得到這樣的一番修養之後的模範者的樣子: (九)曾子曰:&ldquo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rdquo (十)子禽問于子貢曰:&ldquo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夫子)求之與?抑(或)(人君)與之與?&rdquo子貢曰:&ldquo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dquo (十一)子曰:&ldquo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rdquo &ldquo終&rdquo往往被疏忽大意,而&ldquo遠&rdquo往往被遺忘。
得道之人,則正好相反,慎重于&ldquo終&rdquo,追念&ldquo遠&rdquo。
唯有這樣的人所率領的民衆才能實現自我德化。
孔子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是因為自己有溫良恭儉讓之德,才會接受政治上的問詢。
在統領民衆和政治方面是如此,在孝這個問題上,也是一樣的。
父親生前,要努力達成父親的志願,父親去世以後,三年之内也應當尊重其處世之道,這便是真正的孝。
得道之人,應踐行如此無微不至的孝行。
當然,這樣的解釋乃是基于《學而篇》的編輯目的推測出來的,這些話語最開始恐怕并不是以這樣的意思被講出來的。
原本是獨立的三個章節,到這一篇裡卻并立存在,唯一能給出的解釋也就是像上面這樣。
不過,将這幾個章節作為獨立章節來解釋,在意思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将曾子之語解釋為喪祭之義,則是拘泥于曾子是《孝經》的作者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見。
這一句比《孝經》更古老,因此必須脫離于《孝經》來理解。
以上均是對第一章所揭示的三綱領中的第一條,也即學問之喜的論述。
從學的内容、方法、目的等角度加以展開論述。
三綱領中的第二條,也即學問的共同體問題,則見于接下來的三個章節: (十二)有子曰:&ldquo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和)為美;小大(之事)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rdquo (十三)有子曰:&ldquo信近于義,言可複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rdquo (十四)子曰:&ldquo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rdquo 在這裡,有子之語占了兩個章節,據此不難想見,有若同初期的孔子學園有某種特殊的關系。
不過在這裡,很明顯的一點是,有子講的話都和這種共同體的秩序有關。
&ldquo和&rdquo,比什麼都重要,但是&ldquo和&rdquo的實現,卻也需要&ldquo禮&rdquo的共同作用。
&ldquo信&rdquo,也并非一種盲目的感情,而是近于&ldquo義&rdquo。
&ldquo恭&rdquo,也并非一種谄媚,而是近于&ldquo禮&rdquo。
&ldquo親&rdquo,也并非一種感情,而是不離于一種&ldquo親&rdquo之道的東西。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話都是告誡學問共同體之中的青年們,不要出現一種殉情式的關系。
孔子對食、居均談及了一些注意事項,而且就放在《論語》的這個地方,讓人不難想到,孔子對青年學徒應當是提供了寄宿設施的。
最後兩章則涉及三綱領中的最後一項,也即學問修養的目的隻在自己身上: (十五)子貢曰:&ldquo貧而無谄,富而無驕。
何如?&rdquo子曰:&ldquo可也。
(然)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rdquo子貢曰:&ldquo詩雲:&lsqu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rsquo其斯之謂與?&rdquo子曰:&ldquo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rdquo (十六)子曰:&ldquo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rdquo 同《學而篇》首章的第三句,&ldquo人不知而不愠&rdquo,幾乎同一意思的這句話,被放到了該篇最末的位置,這一點絕不可輕視。
這顯示,第三項綱領将在這裡展開。
不花心思于為他人所知,隻是一門心思地探求新知,這種精神,就是學問的目的唯在自己身上。
更何況像是貧富這類事情,根本就不會入好學者之眼。
雖然貧窮,卻不谄媚,即便富裕,卻不驕傲,這種用心,說到底還是拘泥于貧富之中。
學者,則應當超越貧富,唯樂于道,唯好于禮而已。
這種道,便是無限的修養。
所謂&ldquo切磋琢磨&rdquo,則是用來形容這樣一種沒有止境的、無限的道。
也即是說,孔子學徒之中,這種對道的追求乃是無限性的。
這些人全然不講求學問的實用性。
以上的《學而篇》,乃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編訂而成。
當然,這是原本獨立存在的話,都被編輯到了一起,因此,對各個章節,視為獨立的話來理解也無妨。
誠然,即便作為獨立的話來理解,我們也能從中汲取一些深刻的含義,但并不能借此就否認這一篇的整體有一種構思的意圖在其中。
在孔子之語的這些最初的編纂工作的背後,始終存在着孔子的徒孫輩(甚或是曾孫輩)所經營的學園的身影,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學而篇》主要是向孔子的學徒們揭示學問的方針,因此,是以傳達孔子的思想為核心。
與之相反,作為齊魯二篇中的另一篇,《鄉黨篇》則完全是展現孔子面貌的一篇。
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是最早的孔子傳。
不過,這也不是傳達孔子在某個時候、對誰,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隻是對孔子的日常行為方式,或者說動作姿态,進行一種類型化的描述。
唯有前面曾舉過的&ldquo康子饋藥&rdquo一節稍稍有些例外而已。
《鄉黨篇》的最開頭,所展現出來的是孔子在公共生活中是怎樣的行為舉止。
與鄉黨之人接觸時,孔子恭順樸讷。
在宗廟朝廷上則有閑雅之态,言語謹慎[4]。
與下大夫說話時,态度和樂;與上大夫對話時,态度恭謹;面見君主時,則以恭敬、安舒之态[5]。
此外,還一一描繪了孔子在公衆禮儀的場合,與人問候的方式[6],入公門時的踱步方法,在君主面前的舉止動作[7],等等。
接下來則是孔子在私人生活中的狀态。
衣服是什麼樣的衣服,怎麼穿[8]。
食物是什麼樣的食物,怎麼吃[9]。
這些内容都非常細緻地記載了下來。
其中還夾雜了一些超越于具體的衣食樣式,但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句子,例如&ldquo惟酒無量,不及亂&rdquo&ldquo不多食&rdquo&ldquo食不語&rdquo等等。
随後,則列舉了一個生活的斷片,據此我們仿佛可以窺見孔子這一人物的樣子: (十七)廄焚。
子退朝,曰:&ldquo傷人乎?&rdquo不問馬。
這件事,當然不是隻有孔子一個人才能辦到。
然而
此外,據《孔子世家》的話,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立為師,像對待孔子那樣對待他。
不過,由于他不能像孔子那樣應對問答,因此又被趕了下來(《孔子全集》二〇〇九)。
這樣一個有若,在《學而篇》中被處理成孔子弟子中最大的那一個,原因何在呢?我以為,上述的傳說,實則就導緻了我在這裡提出的這個問題。
有若的話,在《學而篇》中被非常地看重。
然而,在河間七篇的弟子評骘之中,他卻完全被忽視了。
這樣看來,有若這個人,一開始雖為弟子們所重,結果實際上卻是個無能之人,隻不過外貌和孔子有幾分神似罷了。
這樣就能解釋何以會形成上述的傳說。
不過,這隻是基于有若的話存在于《學而篇》中這樣一個事實之上的想象罷了,也不能解釋這句話何以會被放在這裡。
想要解釋,可以從《學而篇》的内容本身出發,找到答案。
如前所說,這一篇是對孔子學徒們展現學徒的心得,而并非要講述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傳記。
如果是這樣的話,有若的話被放到了這裡,就可以從編輯目的的角度得到解釋。
緊随着學園的根本精神而來的,是學徒們必須學習的道,這句話展現的是這種道要從什麼地方開始。
據聞孔子的弟子們大多要比孔子年輕三十到四十歲,由此可知,入此學園者,以青年居多。
對這樣的青年而言,首先要加以勸導的、最淺近的道,隻能是孝悌。
青年們到眼下為止所體驗過的家族生活,正是這種道的所在。
有若之語,說這種孝悌乃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的根本所在,也是仁之本,放在這裡,正可謂是得其所哉。
有若這個人怎麼樣都無所謂,在這個地方放這樣的話,乃是當然之事。
據此,則: (三)子曰:&ldquo巧言令色,鮮矣仁。
&rdquo 這句孔子之話會被放在這裡,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這句話在《陽貨篇》中也出現了,恐怕是孔子很有名的一句話吧。
不過,這裡所揭示的,是必須學習的道的第二階段。
孝悌是道(也即仁)之本,而在實現孝悌之際,僅僅從外在的語言和表情着手,則是不行的。
對父母兄弟,倘若沒有衷心的愛,則孝悌無從談起。
專門使用令人愉悅的語言,專門表現出令人高興的表情,這樣的人,實際上是缺乏誠實之愛的。
誠實之愛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東西并不重要。
在這裡,實現道(也即仁)所需要的不是外在,而是要将其作為一個内在的問題,這種心得是非常必要的。
這就是說: (四)曾子曰:&ldquo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交不信乎?傳不習乎?&rdquo 曾子,也是一個在《論語》中出場次數很少的弟子,除了《學而篇》之外,也就隻見于《裡仁篇》一章、《泰伯篇》五章、《憲問篇》一章而已。
不過,在《泰伯篇》中,他臨死之際說的話,有兩章中都記載了,據此可知,曾子是孔子學派中非常有力的學者之一。
《孝經》便是曾子和孔子間的問答,也彰顯了曾子作為一個學者的影響力。
上述句子中,&ldquo傳不習乎&rdquo這樣一種反省,也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才會有的。
不過,這個章節被放在這裡,還是因為内省這樣一個問題吧。
與人交往之中的一個&ldquo忠&rdquo,與朋友交往的一個&ldquo信&rdquo&mdash&mdash自己未能熟習的[3],就不要傳給弟子,這是對弟子的&ldquo忠&rdquo,也是對弟子的&ldquo信&rdquo&mdash&mdash這些東西都不是靠巧言令色就能夠實現的,唯有依賴于良心的審判,故而是一個誠意的問題。
曾子之語,将這個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現了出來。
那麼,在将實現這種道的意義清晰地呈現出來之後,就終于該揭示出人倫之道的大綱了: (五)子曰:&ldquo道(治)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rdquo (六)子曰:&ldquo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rdquo (七)子夏曰:&ldquo賢(尊)賢易(輕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rdquo 這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人倫之道不僅僅隻是家族生活中的孝,同樣在治國中也被列為第一。
孔子學派中,道的實現,說到底還是以衷心、誠意為綱領,不過,并不能因此就認為人倫之道隻是一個單純的主觀道德意識層面的問題。
人倫之大,及于治國。
國,是人倫在組織層面的實現。
隻要能夠有&ldquo信&rdquo,能夠愛人,并且愛衆,那麼這種人倫之道就能夠實現。
當然,這種人倫之道在組織層面的實現,還必須有賴于更細節的孝、悌。
對孔子學派而言,抛卻家庭絕非實現這種道的途徑。
不過,将孝認作一個比什麼都重要的東西,并非是初期孔子學派的思想。
(五)(六)兩章中分别呈現的孔子之語,顯然是将&ldquo信&rdquo與&ldquo愛人&rdquo作為人倫之道的中樞,并沒有單獨來講家族道德的問題。
到了(七)中子夏之語,終于算是接近于&ldquo五倫&rdquo的思想了。
所謂尊賢,基本可以等同于長幼有序;不看重色,則近于所謂夫婦之别。
後面則是講在侍奉父母、侍奉君、對待朋友的時候,都要有一個&ldquo信&rdquo。
依照子夏之言,這五倫均屬于&ldquo學&rdquo。
不過,這裡并不是因為年長就要去尊重,而是因為長者有賢人之德,故而要尊重;也并不是單純地要在夫婦間建立差别,而是為了貶弱&ldquo色&rdquo的影響,故而要讓夫妻之間有端正的禮儀。
據此來看,子夏的思想還不能說是那種完全形式化的五倫思想。
尊敬賢德,貶抑色,這些觀念較之于家族道德,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家族道德,隻不過是五項中的一項而已。
如果可以認同以上乃是孔子學派的人倫的大綱,那麼可以說,初期的孔子學派并沒有特别注重家族道德。
通過陳說這種人倫大綱,必須學習的道,也就呈現出來了。
接下來就展示學習此道的學徒們的品行: (八)子曰:&ldquo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rdquo 毫無疑問,上述品行并不隻适用于孔子的學徒們。
然而在一般的人世間,如果要嚴格貫徹&ldquo不如自己的人,絕不能和他做朋友&rdquo,那麼,所謂的友誼關系恐怕就不可能建立起來。
因為即便我想要和一個比我更優秀的人成為朋友,那個更優秀的人也一定會因為我般配不上他,而拒絕和我成為朋友。
這樣一來的話,人也就隻能同那些對等于自己的人成為朋友了。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指導他人,還是受到他人的指導,都變得不可能了。
不過,學徒是處在一個受他人指導的立場之上。
如果不能夠經常和那些高于自己的優秀之人接觸,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導。
因此,這種品德,對學徒而言,是最合适的。
如果有了過錯,就坦率地加以改正,這種品行,對學問的精進而言也是必需的。
培養出這種柔韌的、富有彈性的心态,才能防止陷入頑固的危險。
對君子而言,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意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一味地陷入頑固,也絕非一件益事。
以上所說的,乃是學園的根本精神、當學之道,以及在學道之時的态度。
接下來所要談的,則是得到這樣的一番修養之後的模範者的樣子: (九)曾子曰:&ldquo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rdquo (十)子禽問于子貢曰:&ldquo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夫子)求之與?抑(或)(人君)與之與?&rdquo子貢曰:&ldquo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rdquo (十一)子曰:&ldquo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rdquo &ldquo終&rdquo往往被疏忽大意,而&ldquo遠&rdquo往往被遺忘。
得道之人,則正好相反,慎重于&ldquo終&rdquo,追念&ldquo遠&rdquo。
唯有這樣的人所率領的民衆才能實現自我德化。
孔子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是因為自己有溫良恭儉讓之德,才會接受政治上的問詢。
在統領民衆和政治方面是如此,在孝這個問題上,也是一樣的。
父親生前,要努力達成父親的志願,父親去世以後,三年之内也應當尊重其處世之道,這便是真正的孝。
得道之人,應踐行如此無微不至的孝行。
當然,這樣的解釋乃是基于《學而篇》的編輯目的推測出來的,這些話語最開始恐怕并不是以這樣的意思被講出來的。
原本是獨立的三個章節,到這一篇裡卻并立存在,唯一能給出的解釋也就是像上面這樣。
不過,将這幾個章節作為獨立章節來解釋,在意思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将曾子之語解釋為喪祭之義,則是拘泥于曾子是《孝經》的作者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見。
這一句比《孝經》更古老,因此必須脫離于《孝經》來理解。
以上均是對第一章所揭示的三綱領中的第一條,也即學問之喜的論述。
從學的内容、方法、目的等角度加以展開論述。
三綱領中的第二條,也即學問的共同體問題,則見于接下來的三個章節: (十二)有子曰:&ldquo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和)為美;小大(之事)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rdquo (十三)有子曰:&ldquo信近于義,言可複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rdquo (十四)子曰:&ldquo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rdquo 在這裡,有子之語占了兩個章節,據此不難想見,有若同初期的孔子學園有某種特殊的關系。
不過在這裡,很明顯的一點是,有子講的話都和這種共同體的秩序有關。
&ldquo和&rdquo,比什麼都重要,但是&ldquo和&rdquo的實現,卻也需要&ldquo禮&rdquo的共同作用。
&ldquo信&rdquo,也并非一種盲目的感情,而是近于&ldquo義&rdquo。
&ldquo恭&rdquo,也并非一種谄媚,而是近于&ldquo禮&rdquo。
&ldquo親&rdquo,也并非一種感情,而是不離于一種&ldquo親&rdquo之道的東西。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話都是告誡學問共同體之中的青年們,不要出現一種殉情式的關系。
孔子對食、居均談及了一些注意事項,而且就放在《論語》的這個地方,讓人不難想到,孔子對青年學徒應當是提供了寄宿設施的。
最後兩章則涉及三綱領中的最後一項,也即學問修養的目的隻在自己身上: (十五)子貢曰:&ldquo貧而無谄,富而無驕。
何如?&rdquo子曰:&ldquo可也。
(然)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rdquo子貢曰:&ldquo詩雲:&lsqu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rsquo其斯之謂與?&rdquo子曰:&ldquo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rdquo (十六)子曰:&ldquo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rdquo 同《學而篇》首章的第三句,&ldquo人不知而不愠&rdquo,幾乎同一意思的這句話,被放到了該篇最末的位置,這一點絕不可輕視。
這顯示,第三項綱領将在這裡展開。
不花心思于為他人所知,隻是一門心思地探求新知,這種精神,就是學問的目的唯在自己身上。
更何況像是貧富這類事情,根本就不會入好學者之眼。
雖然貧窮,卻不谄媚,即便富裕,卻不驕傲,這種用心,說到底還是拘泥于貧富之中。
學者,則應當超越貧富,唯樂于道,唯好于禮而已。
這種道,便是無限的修養。
所謂&ldquo切磋琢磨&rdquo,則是用來形容這樣一種沒有止境的、無限的道。
也即是說,孔子學徒之中,這種對道的追求乃是無限性的。
這些人全然不講求學問的實用性。
以上的《學而篇》,乃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編訂而成。
當然,這是原本獨立存在的話,都被編輯到了一起,因此,對各個章節,視為獨立的話來理解也無妨。
誠然,即便作為獨立的話來理解,我們也能從中汲取一些深刻的含義,但并不能借此就否認這一篇的整體有一種構思的意圖在其中。
在孔子之語的這些最初的編纂工作的背後,始終存在着孔子的徒孫輩(甚或是曾孫輩)所經營的學園的身影,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學而篇》主要是向孔子的學徒們揭示學問的方針,因此,是以傳達孔子的思想為核心。
與之相反,作為齊魯二篇中的另一篇,《鄉黨篇》則完全是展現孔子面貌的一篇。
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是最早的孔子傳。
不過,這也不是傳達孔子在某個時候、對誰,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而隻是對孔子的日常行為方式,或者說動作姿态,進行一種類型化的描述。
唯有前面曾舉過的&ldquo康子饋藥&rdquo一節稍稍有些例外而已。
《鄉黨篇》的最開頭,所展現出來的是孔子在公共生活中是怎樣的行為舉止。
與鄉黨之人接觸時,孔子恭順樸讷。
在宗廟朝廷上則有閑雅之态,言語謹慎[4]。
與下大夫說話時,态度和樂;與上大夫對話時,态度恭謹;面見君主時,則以恭敬、安舒之态[5]。
此外,還一一描繪了孔子在公衆禮儀的場合,與人問候的方式[6],入公門時的踱步方法,在君主面前的舉止動作[7],等等。
接下來則是孔子在私人生活中的狀态。
衣服是什麼樣的衣服,怎麼穿[8]。
食物是什麼樣的食物,怎麼吃[9]。
這些内容都非常細緻地記載了下來。
其中還夾雜了一些超越于具體的衣食樣式,但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句子,例如&ldquo惟酒無量,不及亂&rdquo&ldquo不多食&rdquo&ldquo食不語&rdquo等等。
随後,則列舉了一個生活的斷片,據此我們仿佛可以窺見孔子這一人物的樣子: (十七)廄焚。
子退朝,曰:&ldquo傷人乎?&rdquo不問馬。
這件事,當然不是隻有孔子一個人才能辦到。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