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的教師: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稣
關燈
小
中
大
出了完結的旨趣,并且就這樣保留在了《舊約》中。
不過,這種猶太文化和耶稣的福音相結合,征服了羅馬帝國;再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征服了整個歐洲。
這樣,使歐洲諸民族将其背負的各族傳統通通抛棄,并且讓他們堅信,《舊約》所傳為人類唯一正确的曆史。
以一族之文化,對他族進行教育,能夠将感化浸潤到這個程度,這是獨一無二的例子。
即便進入近代,在希臘文化重生以後,這種感化也不易衰退。
又或者可以說,隻是在歐洲有所衰退,卻在世界其他地方實現了複蘇。
在這樣的情形下,耶稣作為猶太人的救世主,卻獲得了作為全人類的救世主的普遍性。
那麼,釋迦牟尼又是如何呢?孕育了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在他之後就迎來終章了嗎?我認為是這樣的。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反省,所謂&ldquo印度&rdquo究竟是什麼。
印度,并非像希臘或者羅馬那樣,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文化圈的名稱;印度和歐羅巴一樣,是一個地域的名稱。
這個地域之内居住着多種民族,各式各樣的國家先後興亡,各式各樣的文化在此形成。
從印度以西過來的雅利安人侵入這一地域,并在恒河流域定居,從《吠陀》到《奧義書》的文化先後形成之後,釋迦牟尼才出現。
這裡有着牢固的四姓制度,基于貴族政治,小國林立。
作為對這種古老文化傳統的革新者,釋迦牟尼嘗試挑戰婆羅門的權威,摒斥&ldquo我&rdquo(man)的形而上學,從内部打破四姓制度。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釋迦牟尼是對一種悠久古代文化的否定性的總結。
果然,釋迦牟尼死後五十年(或者是一百五十年),在亞曆山大的影響之下,印度地域建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這颠覆了一直以來壓制武士階層的婆羅門的權威。
印度社會,由此就和釋迦牟尼以前的印度社會産生了差異。
而後,希臘人入侵印度西北,建設成了希臘風的城市和國家。
再往後,斯基泰人由北進入印度,建設成了強大的國度,勢力範圍甚至延及恒河上遊。
不得不說,釋迦牟尼以前的古代文化,到這一時期已經一度中斷了。
不過,作為一種古老文化結晶的釋迦牟尼的教誨,卻教育了這些新的國度。
因為佛教興隆而聞名的阿育王,深深沉醉于佛教之中,這一點通過其遺留下來的碑文能明顯看到。
他想要打破四姓的差異,在政治之中注入慈悲。
而後,希臘人在進入印度之後也被佛教所感化,知名的《那先比丘經》便是明證。
再往後的斯基泰人受佛教的感化,可以見諸迦膩色伽一世的事迹。
佛教在教化這些新的國度和民族時,自身也不斷革新。
為了教化這麼龐大的帝國,一種&ldquo轉輪聖王&rdquo的理想被創造了出來,這是釋迦牟尼的時代未曾想過的。
在教化希臘人和斯基泰人的時候,過去印度人未曾想象過的佛像雕刻也開始了。
從《吠陀》到《奧義書》,印度人在表現思想時隻運用過抒情詩這一種形式而已,而從這一時期開始,有着戲曲般結構的佛教經典就被創作出來了。
就這樣,佛教當中元氣淋漓的大乘佛教迎來興盛,華麗的藝術和深遠的哲理并行展開。
這樣的大乘佛教從印度向北,傳播到中亞地區,也逐步東漸,影響日本。
在這種情況之下,四姓制度社會之下的&ldquo覺者&rdquo釋迦牟尼,就獲得了作為人類&ldquo覺者&rdquo的普遍性。
那麼,最後的孔子又是如何呢?如果要說孕育了孔子的中國文化,在孔子之後就走向了終章,恐怕沒有人能夠同意。
印度在中世紀以後受到伊斯蘭信徒的蹂躏,佛教被驅逐,作為佛教之地的印度全然成了過去。
或許有人會說,在中國,孔子之教,不是在漢代迎來了繁榮,在唐宋也迎來了繁榮,在明清同樣迎來了繁榮嗎?然而,我所見并非如此。
孕育了孔子的先秦文化,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宣告閉幕了。
在這裡,我們也需要銘記一點,那就是所謂&ldquo中國&rdquo,與&ldquo印度&rdquo一樣,更近于一個地域之名,而非一個國家之名,或者一個民族之名。
在這個地域之内,種種民族融合交替,種種小國相繼興亡,這和歐羅巴之中,繼希臘、羅馬之後,種種民族相互混雜,近代諸多國家相繼興盛的情況并無二緻。
先秦文化,完成于傳說中的周文化,至其末期的春秋時代迎來反省,而後因為戰國時代的混亂與破壞,因此讓位于新的文化。
這和希臘演變為羅馬,幾乎有着相同的意味。
戰國時代,中原與戎狄的融合,已是顯著的事實。
由此,在結局中成功實現大一統的秦國,也是同突厥、蒙古融合得最明顯的一國。
繼承這一統一大業的漢,同樣發源于異民族融合最顯著的山西地帶。
換言之,到這個時候,黃河流域的民族已煥然一新。
由此,其社會結構也全然變了一番模樣。
當然,漢代也繼承了先秦文化。
然而,人們一般都說,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反過來為
不過,這種猶太文化和耶稣的福音相結合,征服了羅馬帝國;再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征服了整個歐洲。
這樣,使歐洲諸民族将其背負的各族傳統通通抛棄,并且讓他們堅信,《舊約》所傳為人類唯一正确的曆史。
以一族之文化,對他族進行教育,能夠将感化浸潤到這個程度,這是獨一無二的例子。
即便進入近代,在希臘文化重生以後,這種感化也不易衰退。
又或者可以說,隻是在歐洲有所衰退,卻在世界其他地方實現了複蘇。
在這樣的情形下,耶稣作為猶太人的救世主,卻獲得了作為全人類的救世主的普遍性。
那麼,釋迦牟尼又是如何呢?孕育了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在他之後就迎來終章了嗎?我認為是這樣的。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反省,所謂&ldquo印度&rdquo究竟是什麼。
印度,并非像希臘或者羅馬那樣,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文化圈的名稱;印度和歐羅巴一樣,是一個地域的名稱。
這個地域之内居住着多種民族,各式各樣的國家先後興亡,各式各樣的文化在此形成。
從印度以西過來的雅利安人侵入這一地域,并在恒河流域定居,從《吠陀》到《奧義書》的文化先後形成之後,釋迦牟尼才出現。
這裡有着牢固的四姓制度,基于貴族政治,小國林立。
作為對這種古老文化傳統的革新者,釋迦牟尼嘗試挑戰婆羅門的權威,摒斥&ldquo我&rdquo(man)的形而上學,從内部打破四姓制度。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說,釋迦牟尼是對一種悠久古代文化的否定性的總結。
果然,釋迦牟尼死後五十年(或者是一百五十年),在亞曆山大的影響之下,印度地域建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這颠覆了一直以來壓制武士階層的婆羅門的權威。
印度社會,由此就和釋迦牟尼以前的印度社會産生了差異。
而後,希臘人入侵印度西北,建設成了希臘風的城市和國家。
再往後,斯基泰人由北進入印度,建設成了強大的國度,勢力範圍甚至延及恒河上遊。
不得不說,釋迦牟尼以前的古代文化,到這一時期已經一度中斷了。
不過,作為一種古老文化結晶的釋迦牟尼的教誨,卻教育了這些新的國度。
因為佛教興隆而聞名的阿育王,深深沉醉于佛教之中,這一點通過其遺留下來的碑文能明顯看到。
他想要打破四姓的差異,在政治之中注入慈悲。
而後,希臘人在進入印度之後也被佛教所感化,知名的《那先比丘經》便是明證。
再往後的斯基泰人受佛教的感化,可以見諸迦膩色伽一世的事迹。
佛教在教化這些新的國度和民族時,自身也不斷革新。
為了教化這麼龐大的帝國,一種&ldquo轉輪聖王&rdquo的理想被創造了出來,這是釋迦牟尼的時代未曾想過的。
在教化希臘人和斯基泰人的時候,過去印度人未曾想象過的佛像雕刻也開始了。
從《吠陀》到《奧義書》,印度人在表現思想時隻運用過抒情詩這一種形式而已,而從這一時期開始,有着戲曲般結構的佛教經典就被創作出來了。
就這樣,佛教當中元氣淋漓的大乘佛教迎來興盛,華麗的藝術和深遠的哲理并行展開。
這樣的大乘佛教從印度向北,傳播到中亞地區,也逐步東漸,影響日本。
在這種情況之下,四姓制度社會之下的&ldquo覺者&rdquo釋迦牟尼,就獲得了作為人類&ldquo覺者&rdquo的普遍性。
那麼,最後的孔子又是如何呢?如果要說孕育了孔子的中國文化,在孔子之後就走向了終章,恐怕沒有人能夠同意。
印度在中世紀以後受到伊斯蘭信徒的蹂躏,佛教被驅逐,作為佛教之地的印度全然成了過去。
或許有人會說,在中國,孔子之教,不是在漢代迎來了繁榮,在唐宋也迎來了繁榮,在明清同樣迎來了繁榮嗎?然而,我所見并非如此。
孕育了孔子的先秦文化,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宣告閉幕了。
在這裡,我們也需要銘記一點,那就是所謂&ldquo中國&rdquo,與&ldquo印度&rdquo一樣,更近于一個地域之名,而非一個國家之名,或者一個民族之名。
在這個地域之内,種種民族融合交替,種種小國相繼興亡,這和歐羅巴之中,繼希臘、羅馬之後,種種民族相互混雜,近代諸多國家相繼興盛的情況并無二緻。
先秦文化,完成于傳說中的周文化,至其末期的春秋時代迎來反省,而後因為戰國時代的混亂與破壞,因此讓位于新的文化。
這和希臘演變為羅馬,幾乎有着相同的意味。
戰國時代,中原與戎狄的融合,已是顯著的事實。
由此,在結局中成功實現大一統的秦國,也是同突厥、蒙古融合得最明顯的一國。
繼承這一統一大業的漢,同樣發源于異民族融合最顯著的山西地帶。
換言之,到這個時候,黃河流域的民族已煥然一新。
由此,其社會結構也全然變了一番模樣。
當然,漢代也繼承了先秦文化。
然而,人們一般都說,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反過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