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李綱谏車駕南行

關燈
陛下從未能行上策,猶當适襄、鄧,示不去中原以系天下之心。

     選任将帥,屯列軍馬,控扼要害,以折虜人之謀。

    使今冬無虞,車駕遠阙,天下之勢遂定。

    不然中原非複我有,車駕遠阙無期,天下之勢不複振矣!”高宗曰:“但欲迎奉元佑太後及津遣六宮往東南耳。

    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将士,益兵聚馬,雖都城可守,金賊可戰矣。

    ”綱賀曰:“陛下英斷如此,雖漢之高祖、光武,唐之太宗不過是也。

    ”因言:“履艱難之運者,不宜懷安,昔高祖、光武、太宗皆身将兵、披甲冑、冒矢石,于馬上得之。

    今陛下固不待如此,但車駕不去中原,則将士思奮,人倍其勇,虜寇不敢觊觎兩河,天下指日可定也。

    今中外未知陛下聖意,乞降诏以告谕之。

    ”帝即命李綱撰诏文頒降,榜挂于兩京。

    诏曰:朕惟祖宗都汴,垂二百年。

    天下安定,重熙累洽,未嘗少有變故,承平之久,超轶漢、唐。

    比年以來,圖慮弗臧,禍生所忽,金人一歲之間,再犯都城。

    信其詐謀,終堕賊計,盡取子女玉帛,遂邀二聖銮輿,六宮戚屬,悉擁以行。

    夷狄之禍,振古未有。

    四海臣子,孰不痛心!肆朕纂承,求念先列,眷懷舊京,潸然出涕。

    思欲整駕還京,谒款宗廟,以慰士大夫、軍民之心。

    而兵火之餘,民物如故,朕之父母、兄弟、宗族,靡有留者。

    顧瞻宮室,何以為懷?是用權時之宜,法古巡狩。

    駐跸近甸,号召軍馬,以防金人秋高氣寒再來入寇。

    朕将親督六師,以援京城及河北、河東諸路,與之決戰。

    已诏奉迎元佑太後,津遣六宮及衛士家屬,置之東南。

    朕與群臣将士,獨留中原,以為爾京城及萬方百姓請命于皇天。

    庶幾天意昭答,中國之勢浸強,歸宅故都,迎還二聖,以稱朕夙夜憂勤之意。

    應在京屯兵聚糧,修治樓橹、器具,并令留守司京城所、戶部疾速措置施行。

    咨爾士大夫、軍民,體朕至懷,無憂疑慮。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兩京軍民讀了,皆感泣思奮。

    後人有詩贊雲: 一點丹心立兩朝,忠言懇懇動天遙。

    高宗不惑謀臣計,從此中原日見牢。

     宋帝依李綱所議,乃措置迎奉元佑太後,津遣六宮。

    以徽猷閣待制孟忠厚為提舉指揮使,郭仲荀統兵扈衛從行,其餘俱令有司排辦。

    黃潛善知車駕欲留中原,力陳其不可。

    帝曰:“朕欲留中原,與卿等議畫兩河之計,有何不可?”潛善奏曰:“中原殘破,樓橹城郭未完,且又兵甲不利。

    今兩河盜賊橫行,非一朝之故。

    況今金陵,前阻長江,城郭完固,陛下正宜巡幸東南,聚士馬,儲峙糧,布恩澤,以結民心。

    不出一年,功績漸備。

    那時車駕所臨,人效其力,胡虜必不敢正視中原,盜賊甯有竊窺兩河之地乎?”高宗本不欲幸關中,及聞黃潛善所議,即降手诏,欲巡幸東南。

    李綱極奏:“自古中興之主起于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漢光武、唐太宗是也。

    起于東南則不足複中原而有西北,晉元帝是也。

    蓋天下之精兵健馬,皆出于西北,而中興主撥亂定功,以兵馬為先,一失西北,則二者無自得之。

    形格勢禁,非特失地利而已。

    今車駕倘或南幸,委中原而棄之,豈惟金人将乘間以擾吾關輔,盜賊且将蠭起為亂,跨州連邑,陛下雖欲還阙,不可得矣。

    況欲治兵勝敵,以歸二聖哉!夫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

    西鄰關、陝,可以召将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貨财;北距王都,可以遣救援。

    暫議駐跸,乃還汴都,策無出于此者。

    今乘舟順流而适東南,固甚安便,第恐一失中原,則東南不能必其無事,雖欲退保一隅不可得也。

    況當降诏許留中原,人心悅服。

    奈何诏墨未幹,遽失大信于天下?願斷自淵衷,以定大計。

    ”帝乃許幸南陽。

    令措置合行事件,将以秋末冬初,擇日啟行。

    黃潛善、汪伯彥陰以幸東南之計動上意,其議頗傳于外,僚屬謂綱曰:“士論洶洶,皆謂密有建議者,東幸已決,丞相何不從其議乎?”綱曰:“天下大計,在此一舉。

    國之安危存亡于是乎分。

    倘車駕必欲幸東南,吾當以去就争之。

    且君上英睿,必不為異議所惑。

    不然,吾可貪冒寵祿,為保身計虛受天下之責哉!”次日入對,内廷未嘗有改議巡幸之命。

     忽閣門大使奏河東經制使副王王燮、傅亮具書申奏進呈。

    帝命當禦案拆視之:一申朝廷以謂河東州縣,多為金人所陷沒,至與陝西接連如河中府、解州,亦為所據,與陝府相對,以河為界。

     今經制司所得兵才及萬人,皆烏合之衆。

    其間多系招安盜賊及潰散之兵,未經訓練拊循,難以取勝。

    乞于陝府置司訓練,措置召募陝西正兵弓箭手之在民間不出者及将家子弟,不旬月間,可得二萬人,與正兵相為表裹,其勝可必。

     且一面結連河東山寨豪傑,度州縣可複即複之,可以渡河即乘機進讨,以複河陽、河中、解州、汾河一帶,據險以扼其沖。

    漸議深入,以複潞、澤、太原,願當方面之寄。

     高宗見奏,與李綱商議。

    綱曰:“傅亮所奏,深得治兵之術。

    陛下可允其請。

    ”高宗即命陝西、京西轉運司悉力應副王燮、亮,使召募西兵。

    使者領命去訖。

    傅亮經畫未才十日,複有旨令東京留守宗澤節制傅亮軍。

    即日傅亮得此消息大驚,即具申遣人詣京師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