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李綱奏陳開國計
關燈
小
中
大
冗官,誠号令以感人心,信賞罰以作士氣,擇帥臣以任方面,選監司、郡守以奉行新政,俟吾所以自治者。
政事已修,然後可以問罪金人,迎還二帝。
此謂規模也。
至于所當急而先者,則在于料理河北、河東。
蓋河北、河東者,國之屏蔽也。
料理稍就,然後中原可保,東南可安。
今河東所失者,恒、代、太原、澤、潞、汾、晉,餘郡猶有也。
河北所失者,不過真定、懷、衛、浚四州,其餘二十餘郡,皆為朝廷守。
兩路士民兵将所以戴宋者,其心甚堅。
皆推豪傑以首領,多者數萬,少者亦不下萬人。
朝廷不因此時置司遣使,以恩慰撫之,分兵以援其危急,臣恐糧盡力疲,坐受金人之因,雖懷忠義之心,援兵不至,危迫無告,必且憤怨朝廷。
金人因得撫而用之,皆精兵也。
莫若于河北置招撫司,河東置經制司,擇有才略者為之。
使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棄兩河于敵國之意。
有能全一州、複一郡者,以為節度、防禦團練使,如唐方鎮之制,使自守。
非惟絕其從敵之心,又可資其禦敵之力,使朝廷永無北顧之憂,最今日之先務也。
”帝善其言,問曰:“誰可以任其職?”綱曰:“張所、傅亮二人,才智充足,可當其任。
”高宗即封張所為河北路招撫使,傅亮為河東路招撫使。
是日,二人領職已去。
卻說宗澤在襄陽,聞金人有割地之謀,遣人入京上疏,奏知高宗。
高宗設朝,閣門大使進上宗澤章疏奏。
高宗于禦案揭開視之。
其疏雲:天下者,太祖之天下。
陛下當兢兢業業,思傳之萬世,柰何遽議割河之東西,又議陝之蒲解乎?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嘗命一将、出一師,但聞奸邪之臣,朝進一言告和,暮入一說以乞盟,終至二聖北遷,宗社蒙恥。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朝黜陟,以再造王室。
今即位四十日矣,未聞有大号令,但見刑部指揮雲,不得騰播赦文于河之東西、陝之蒲解者,是褫天下忠義之氣,而自絕其民也。
臣雖驽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将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 帝覽其言而壯之,因問李綱曰:“宗澤其人可任否?”綱曰:“陛下欲中振王室,綏複舊邦,非澤不可。
”帝笑曰:“澤在磁州時,凡下令一切聽于崔府君。
”綱奏曰:“古人亦有用權術假于神以行其令者,如田單是也。
澤之所為,恐類于此。
京師根本之地,新經擾攘,人心未安,非得人以鎮撫之,不獨外寇為患,亦有内變可憂。
使澤當職,必有可觀。
”帝大悅,即封澤為東京留守知開封府事,遣使者赍诰命詣襄陽見宗澤。
宗澤正府中議事,聞天朝有使命來到,即出帳迎接。
使者宣谕聖谕聖旨已畢,澤叩首謝恩領受。
遂排筵席款待使臣,因問:“朝廷衆臣節目,誰人秉政?”使臣以李綱為對,澤曰:“靖康之初,若用此人為政,豈有二聖塵蒙之禍?今李丞相複用,天下百姓蒙福矣!”酒罷,打發使人回朝,自走馬赴任。
前至東京按視,樓橹盡廢,兵民離居其中,盜賊縱橫,人情洶洶,并不得安業。
澤坐在府堂,召鄉老問之。
皆言:“自金兵剽掠過後,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相聞。
城中居民罷乎農桑,幾二年矣。
今得相公來此為民之主,實吾百姓再造父母也。
”澤各安慰而遣之。
次日出榜文張挂四門,下令曰:“從今軍民不安生業,仍為盜賊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
”澤威望素着,及見其軍令嚴肅,由是盜賊屏息。
遠近聞之,無不悅服。
澤又遣軍民修治樓橹,深溝高壑,預備防守之計。
卻說河東巨寇王善聚衆七十萬,攻掠傍郡,往來東京地界,官軍莫敢撄其鋒。
但見其出,百姓望風逃避。
稱言欲來擄奪京城。
消息報入東京城來,宗澤即聚幕屬議曰:“此賊本是烏合之衆,迫于時勢,遽爾猖獗,若急之則散于異境,複為他方之患矣。
莫若宣布朝廷威德,撫而用之,則皆精兵也。
彼有妻子父母者,豈忍遽爾就誅戮哉!”從官陳良曰:“留守此意雖善,緣王善小人至頑,今因官軍屢挫其刃,彼自以無敵于天下。
留守如化之以德,彼為空言終無聲。
不如會知鄰郡,各出精兵,邀其歸路,則彼不暇為謀,自當滅矣。
”澤曰:“不然,方今國家用人之際,是輩皆朝廷赤子,非饑寒所迫,必官府不知存恤,以至于是。
若驅之于死地,非惟損皇上之大恩,亦吾輩失撫馭之過也。
”遂不聽陳良之言。
次日,吩咐部下軍士謹守城池,自不帶張弓隻箭,單騎馳至善營。
政事已修,然後可以問罪金人,迎還二帝。
此謂規模也。
至于所當急而先者,則在于料理河北、河東。
蓋河北、河東者,國之屏蔽也。
料理稍就,然後中原可保,東南可安。
今河東所失者,恒、代、太原、澤、潞、汾、晉,餘郡猶有也。
河北所失者,不過真定、懷、衛、浚四州,其餘二十餘郡,皆為朝廷守。
兩路士民兵将所以戴宋者,其心甚堅。
皆推豪傑以首領,多者數萬,少者亦不下萬人。
朝廷不因此時置司遣使,以恩慰撫之,分兵以援其危急,臣恐糧盡力疲,坐受金人之因,雖懷忠義之心,援兵不至,危迫無告,必且憤怨朝廷。
金人因得撫而用之,皆精兵也。
莫若于河北置招撫司,河東置經制司,擇有才略者為之。
使宣谕天子恩德,所以不忍棄兩河于敵國之意。
有能全一州、複一郡者,以為節度、防禦團練使,如唐方鎮之制,使自守。
非惟絕其從敵之心,又可資其禦敵之力,使朝廷永無北顧之憂,最今日之先務也。
”帝善其言,問曰:“誰可以任其職?”綱曰:“張所、傅亮二人,才智充足,可當其任。
”高宗即封張所為河北路招撫使,傅亮為河東路招撫使。
是日,二人領職已去。
卻說宗澤在襄陽,聞金人有割地之謀,遣人入京上疏,奏知高宗。
高宗設朝,閣門大使進上宗澤章疏奏。
高宗于禦案揭開視之。
其疏雲:天下者,太祖之天下。
陛下當兢兢業業,思傳之萬世,柰何遽議割河之東西,又議陝之蒲解乎?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嘗命一将、出一師,但聞奸邪之臣,朝進一言告和,暮入一說以乞盟,終至二聖北遷,宗社蒙恥。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朝黜陟,以再造王室。
今即位四十日矣,未聞有大号令,但見刑部指揮雲,不得騰播赦文于河之東西、陝之蒲解者,是褫天下忠義之氣,而自絕其民也。
臣雖驽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将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 帝覽其言而壯之,因問李綱曰:“宗澤其人可任否?”綱曰:“陛下欲中振王室,綏複舊邦,非澤不可。
”帝笑曰:“澤在磁州時,凡下令一切聽于崔府君。
”綱奏曰:“古人亦有用權術假于神以行其令者,如田單是也。
澤之所為,恐類于此。
京師根本之地,新經擾攘,人心未安,非得人以鎮撫之,不獨外寇為患,亦有内變可憂。
使澤當職,必有可觀。
”帝大悅,即封澤為東京留守知開封府事,遣使者赍诰命詣襄陽見宗澤。
宗澤正府中議事,聞天朝有使命來到,即出帳迎接。
使者宣谕聖谕聖旨已畢,澤叩首謝恩領受。
遂排筵席款待使臣,因問:“朝廷衆臣節目,誰人秉政?”使臣以李綱為對,澤曰:“靖康之初,若用此人為政,豈有二聖塵蒙之禍?今李丞相複用,天下百姓蒙福矣!”酒罷,打發使人回朝,自走馬赴任。
前至東京按視,樓橹盡廢,兵民離居其中,盜賊縱橫,人情洶洶,并不得安業。
澤坐在府堂,召鄉老問之。
皆言:“自金兵剽掠過後,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相聞。
城中居民罷乎農桑,幾二年矣。
今得相公來此為民之主,實吾百姓再造父母也。
”澤各安慰而遣之。
次日出榜文張挂四門,下令曰:“從今軍民不安生業,仍為盜賊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
”澤威望素着,及見其軍令嚴肅,由是盜賊屏息。
遠近聞之,無不悅服。
澤又遣軍民修治樓橹,深溝高壑,預備防守之計。
卻說河東巨寇王善聚衆七十萬,攻掠傍郡,往來東京地界,官軍莫敢撄其鋒。
但見其出,百姓望風逃避。
稱言欲來擄奪京城。
消息報入東京城來,宗澤即聚幕屬議曰:“此賊本是烏合之衆,迫于時勢,遽爾猖獗,若急之則散于異境,複為他方之患矣。
莫若宣布朝廷威德,撫而用之,則皆精兵也。
彼有妻子父母者,豈忍遽爾就誅戮哉!”從官陳良曰:“留守此意雖善,緣王善小人至頑,今因官軍屢挫其刃,彼自以無敵于天下。
留守如化之以德,彼為空言終無聲。
不如會知鄰郡,各出精兵,邀其歸路,則彼不暇為謀,自當滅矣。
”澤曰:“不然,方今國家用人之際,是輩皆朝廷赤子,非饑寒所迫,必官府不知存恤,以至于是。
若驅之于死地,非惟損皇上之大恩,亦吾輩失撫馭之過也。
”遂不聽陳良之言。
次日,吩咐部下軍士謹守城池,自不帶張弓隻箭,單騎馳至善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