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李綱奏陳開國計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康王因群臣之請,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大赦天下。
诏曰: 誤國害民如蔡京、童貫、王黼、朱勔、孟昌齡、李彥、梁師成、譚稹,及其子孫見流竄者,更不複叙。
又诏雲:民貸常平錢,悉與蠲赦,青苗錢罷去。
祖宗上供,自有常數,後緣歲增,不勝其弊,當裁損以纾民力。
比來州縣受納租稅,務加概量,以規出剩,可令禁止。
應臨難死節之臣,許其家自陳。
應違法賦斂與民間疾苦,許臣庶具陳。
辛卯,尊元佑皇後為元佑太後,诏改宣仁皇後。
榜文播告中外,止貶蔡确、蔡子、刑恕等。
十月,罷耿南仲,議者謂:“陛下欲進兵京城,為南仲父子所阻。
”高宗曰:“南仲誤淵聖,天下共知,朕嘗欲手劍擊之。
”命南仲安置南雄州。
又論主和誤國之臣如李邦彥、吳敏、蔡懋、李?、宇文虛中、鄭望之、李邺等,各竄嶺南軍州。
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
遙尊幹龍皇帝為孝慈淵聖皇帝,尊哲宗廢後孟氏為元佑太後。
以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
大赦天下,改元建炎,召李綱為尚書右仆射。
先是綱再貶甯江。
金兵複至,淵聖誤和議之非,召綱為開封尹。
行至長沙,即率湖南勤王之師入援,未至而京城失陷,至是召拜右相。
時黃潛善、汪伯彥二人倚有攀附之功,不得為相,而召李綱,二人甚不悅。
李綱至京,入朝高宗,固辭相位。
不允,隻得就職。
因上疏曰:“興衰撥亂之主,非英哲不足以當之。
惟其英,故用心剛,足以臨大事,而不為小故之所搖;惟其哲,故見善明,足以君子而不為小人之所間。
在昔人君,體此道者,惟漢之高、光,唐之太宗,本朝之藝祖、太宗。
願陛下以為法。
”高宗深嘉納之,因問曰:“朕欲因民心奮厲,六軍效勇,直出太原、雲中,掃清胡虜,迎還二帝,卿以為何如?”綱曰:“陛下初登大寶,遠方之民猶未周知。
即今河北,經虜賊殘破,民無适從,正宜班诏,宣示遠近,使兩河百姓知中國有主,各引領而望義旗。
那時陛下征伐一行,豪傑響應,親率六軍,直抵沙漠,金兵不患不滅,二聖不患不回,天下幸甚!”高宗大悅。
正議論間,忽閣門大使奏曰:“監察禦史張所公幹回。
”綱曰:“張所深得河北民心,陛下正可與計大事。
”高宗即命宣人内殿。
張所入見帝。
起居畢,帝勞之曰:“近聞卿往河北募其兵士,得幾何?”所奏曰:“臣披罪谪置江州,時河北居民被金兵屢屢打攪,不得安生。
及臣以聖德宣布招募之,始知朝廷不棄斯民,來應募者,近十七萬人。
”高宗大悅,曰:“此卿之功能也。
”所曰:“皆出陛下洪福。
”因上言曰:“河東、河北,天下之根本。
昨者誤用奸臣之謀,始割三鎮,繼割兩河,民兵無所系望,陛下之事去矣。
”帝曰:“執政者每請朕居京城,卿意如何?”所曰:“陛下若居京城,實有五利:奉宗廟、保陵寝,一也;慰安人心,二也;系四海之望,三也;釋河北割地之疑,四也;早有定處,而一意于邊防,五也。
夫國之安危,在乎兵之強弱,與将相之賢不肖,而不在乎都之遷與不遷也。
誠使兵弱而将士不肖,雖曰渡江而南,安能自保!”帝然之,欲以國事付張所。
黃潛善等力谮之,帝遂不果。
卻說李綱自入朝後,高宗五日不召之議論國政。
時六月己未朔,李綱入對,内廷見帝,涕淚交流,帝亦為之動容。
綱因奏曰:“金人不道,專以詐謀取勝中國,而朝廷不悟,一切堕其計中。
賊既登城矣,猶假和議已定之說,以疑四方勤王之師。
凡都城子女玉帛、乘輿服禦、曆代所傳寶器,下至百工技藝,無不卷擄而去。
然後劫遷二聖,并東宮、後妃、嫔禦、親王、宗室,凡系于屬籍者,悉驅以行。
遣奸臣傳命,廢滅趙氏,而立張邦昌僞号大楚。
在京侍從百官,皆北面屈膝,奉賊稱臣,莫有一能死節者。
自古夷之禍中國,未有若此之甚。
賴天佑我宋,使陛下總師于外,為天下臣民之所推戴而承大統,此非人力,乃天授也。
然而興衰撥亂,持危扶颠,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以撫萬邦,以還二聖,皆責在陛下與宰相。
更得有大過人之智略者,相與圖治,以成中興之業,天下幸甚。
”上曰:“朕知卿忠義智略甚久,在靖康時,用力為多。
隻為同列所不容,故使卿以非罪去國,緻國家有禍如此。
那時朕嘗要在淵聖皇帝前言,欲使夷狄畏
诏曰: 誤國害民如蔡京、童貫、王黼、朱勔、孟昌齡、李彥、梁師成、譚稹,及其子孫見流竄者,更不複叙。
又诏雲:民貸常平錢,悉與蠲赦,青苗錢罷去。
祖宗上供,自有常數,後緣歲增,不勝其弊,當裁損以纾民力。
比來州縣受納租稅,務加概量,以規出剩,可令禁止。
應臨難死節之臣,許其家自陳。
應違法賦斂與民間疾苦,許臣庶具陳。
辛卯,尊元佑皇後為元佑太後,诏改宣仁皇後。
榜文播告中外,止貶蔡确、蔡子、刑恕等。
十月,罷耿南仲,議者謂:“陛下欲進兵京城,為南仲父子所阻。
”高宗曰:“南仲誤淵聖,天下共知,朕嘗欲手劍擊之。
”命南仲安置南雄州。
又論主和誤國之臣如李邦彥、吳敏、蔡懋、李?、宇文虛中、鄭望之、李邺等,各竄嶺南軍州。
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同知樞密院事。
遙尊幹龍皇帝為孝慈淵聖皇帝,尊哲宗廢後孟氏為元佑太後。
以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
大赦天下,改元建炎,召李綱為尚書右仆射。
先是綱再貶甯江。
金兵複至,淵聖誤和議之非,召綱為開封尹。
行至長沙,即率湖南勤王之師入援,未至而京城失陷,至是召拜右相。
時黃潛善、汪伯彥二人倚有攀附之功,不得為相,而召李綱,二人甚不悅。
李綱至京,入朝高宗,固辭相位。
不允,隻得就職。
因上疏曰:“興衰撥亂之主,非英哲不足以當之。
惟其英,故用心剛,足以臨大事,而不為小故之所搖;惟其哲,故見善明,足以君子而不為小人之所間。
在昔人君,體此道者,惟漢之高、光,唐之太宗,本朝之藝祖、太宗。
願陛下以為法。
”高宗深嘉納之,因問曰:“朕欲因民心奮厲,六軍效勇,直出太原、雲中,掃清胡虜,迎還二帝,卿以為何如?”綱曰:“陛下初登大寶,遠方之民猶未周知。
即今河北,經虜賊殘破,民無适從,正宜班诏,宣示遠近,使兩河百姓知中國有主,各引領而望義旗。
那時陛下征伐一行,豪傑響應,親率六軍,直抵沙漠,金兵不患不滅,二聖不患不回,天下幸甚!”高宗大悅。
正議論間,忽閣門大使奏曰:“監察禦史張所公幹回。
”綱曰:“張所深得河北民心,陛下正可與計大事。
”高宗即命宣人内殿。
張所入見帝。
起居畢,帝勞之曰:“近聞卿往河北募其兵士,得幾何?”所奏曰:“臣披罪谪置江州,時河北居民被金兵屢屢打攪,不得安生。
及臣以聖德宣布招募之,始知朝廷不棄斯民,來應募者,近十七萬人。
”高宗大悅,曰:“此卿之功能也。
”所曰:“皆出陛下洪福。
”因上言曰:“河東、河北,天下之根本。
昨者誤用奸臣之謀,始割三鎮,繼割兩河,民兵無所系望,陛下之事去矣。
”帝曰:“執政者每請朕居京城,卿意如何?”所曰:“陛下若居京城,實有五利:奉宗廟、保陵寝,一也;慰安人心,二也;系四海之望,三也;釋河北割地之疑,四也;早有定處,而一意于邊防,五也。
夫國之安危,在乎兵之強弱,與将相之賢不肖,而不在乎都之遷與不遷也。
誠使兵弱而将士不肖,雖曰渡江而南,安能自保!”帝然之,欲以國事付張所。
黃潛善等力谮之,帝遂不果。
卻說李綱自入朝後,高宗五日不召之議論國政。
時六月己未朔,李綱入對,内廷見帝,涕淚交流,帝亦為之動容。
綱因奏曰:“金人不道,專以詐謀取勝中國,而朝廷不悟,一切堕其計中。
賊既登城矣,猶假和議已定之說,以疑四方勤王之師。
凡都城子女玉帛、乘輿服禦、曆代所傳寶器,下至百工技藝,無不卷擄而去。
然後劫遷二聖,并東宮、後妃、嫔禦、親王、宗室,凡系于屬籍者,悉驅以行。
遣奸臣傳命,廢滅趙氏,而立張邦昌僞号大楚。
在京侍從百官,皆北面屈膝,奉賊稱臣,莫有一能死節者。
自古夷之禍中國,未有若此之甚。
賴天佑我宋,使陛下總師于外,為天下臣民之所推戴而承大統,此非人力,乃天授也。
然而興衰撥亂,持危扶颠,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以撫萬邦,以還二聖,皆責在陛下與宰相。
更得有大過人之智略者,相與圖治,以成中興之業,天下幸甚。
”上曰:“朕知卿忠義智略甚久,在靖康時,用力為多。
隻為同列所不容,故使卿以非罪去國,緻國家有禍如此。
那時朕嘗要在淵聖皇帝前言,欲使夷狄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