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

關燈
,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

    《太平禦覽》卷八七八咎征部 案:《存真》、《輯校》入輯。

    《輯校》雲:‘案《史記》無此事,殆《紀年》文也。

    ’《存真》、《輯校》‘大’下有‘雨’字,‘動’作‘凍’。

    《輯校》又删‘厲王生’三字,《訂補》雲:‘朱氏蓋誤從今本《紀年》,王氏删去,是也。

    ’案影宋本、鮑刻本《禦覽》皆有此三字,《訂補》之說非是。

    《存真》又注雲‘《通鑒外紀》’。

    《外紀》卷三雲:‘孝王七年,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不明着何書,以為《紀年》,亦非是。

    案《禦覽》引《史記》而不見于《太史公書》者頗多,《存真》、《輯校》凡采錄九條。

    其标準為與古本《紀年》近似,或見于今本者。

    然《禦覽》卷八七六連續引此《史記》者三條,一在晉莊伯八年,一在晉幽公十二年(以上皆見《存真》、《輯校》),一在秦二世時,三條皆記‘無雲而雷’,顯為一書。

    《紀年》戰國時魏史,安能記秦二世時事,此《史記》自不得為《紀年》。

    陳夢家雲:‘此《史記》似作于《紀年》出土以後,間錄《紀年》的記事于其天時異象之中。

    故不能因此《史記》曾應用《紀年》材料,即視作《紀年》。

    ’(《六國紀年表》,《燕京學報》第三四期頁一八五)此亦非是。

    考《漢書·五行志》所錄劉向《洪範五行傳》,即曾引此《史記》,上引秦二世一條亦見該書,自不能謂此《史記》‘作于《紀年》出土以後’。

    此《史記》自《史記》,《紀年》自《紀年》,其間固毫無淵源可尋。

    其書蓋作于西漢早期,雜記災異,正其時流行之天人感應說的反映。

    詳詩銘所作《<漢書·五行志>所引<史記>考》。

     [八]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後漢書·東夷傳》 案:《輯校》據此列于周厲王下,雲:‘案此條章懷太子注不雲出《紀年》,然範史四裔傳三代事皆用《史記》及《紀年》修之。

    此條不見《史記》,當出《紀年》也。

    ’今本《紀年》厲王三年有‘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伐之,不克’。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下亦據此為說。

    《存真》未收,《訂補》雲:‘終屬揣測之詞,不能确定其必為《紀年》文。

    ’是。

     [九](《史記》)又曰: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

    伯和篡位立,故有大旱。

    其年,周厲王奔彘而死,立宣王。

    《太平禦覽》卷八七九咎征部 案:《存真》、《輯校》入輯。

    《輯校》雲:‘《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

    ’《存真》、《輯校》‘故有大旱’作‘秋又大旱’,蓋據鮑刻,此從影宋本。

    《存真》、《輯校》删‘奔彘而’三字,《存真》又删‘伯和篡位立’五字。

    《訂補》雲:‘疑《禦覽》與《路史》注所引之《史記》或為《世紀》,聲近緻誤,恐非《紀年》。

    ’案《帝王世紀》記此事作‘共伯和幹王位’(《史記·三代世表》索隐引),與此異,《訂補》之說非是。

     [一0]《汲冢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啟。

    殇帝升平二年,天一夕再啟于鄭,又有天裂,見其流水人馬。

    《開元占經》卷三 案:‘懿王元年’條已見周紀。

    ‘殇帝升平二年’條,《存真》、《輯校》未收,《訂補》補于晉殇叔二年,雲:‘《開元占經》三引《汲冢紀年》,作“殇帝升平二年”。

    按《紀年》書至魏哀王止,不當有殇帝及升平年号。

    《占經》此文在“懿王元年,天再啟”下,同為一條,詳上下文詞相似,亦非他書羼入之語。

    但升平是晉穆帝年号,殇帝僅有後漢一君,年号為延平,延平隻一年,兩不相涉,此必有誤。

    疑“殇帝升平”原為“殇叔”二字。

    草書叔字與升字相似,“叔”遂誤為“升”。

    後人見“殇升”二字不文,因下“二年”語,以為脫去帝号與年号字,乃于殇下妄增帝字,升下增平字為年号,不知與《紀年》相悖也。

    今辨于此,并補輯之。

    ’所辨似嫌迂曲。

    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四亦引及此條,‘殇帝’作‘穆帝’,‘再啟于鄭’作‘再旦于鄭’,不知是否有别本《占經》為據,抑屬迳改,雲‘近本(詩銘案:指今本《紀年》。

    )及《太平禦覽》二、《事類賦》注一引紀俱作“天再旦于鄭”’,下即引《占經》雲雲,以為‘據此是天再旦于鄭乃晉穆帝時事,非懿王時事也’。

    則《考訂》以此非《紀年》文甚明。

    案據《禦覽》、《事類賦》注所引,《占經》原文似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穆帝升平二年,天一夕再啟,又有天裂,見其流水人馬’。

    《考訂》所引‘穆帝’如無版本依據,‘穆’、‘殇’形近,亦易緻訛。

     [一一]臣瓒曰:……四年而滅虢。

    《漢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