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七 章
關燈
小
中
大
電報能否及時回電,而軍委的回電我們是否能收到等都是未知數。
所以,不能在這裡等回電。
” 黃晔春接上說:“回電不回電,不是什麼大問題。
我們已經把情況報告上級了。
對于情況的處理原則,軍事委員會曾經發過訓令,要求各蘇區紅軍高度保存有生力量,同時指出執行命令的方法,不要機械執行詞句,而要靈活執行命令的意旨。
我們現在的情況,如果要保存有生力量,不僅不能北進,還要快點回頭;不是停止等待命令,而是機斷專行,我們今天的決定,應該敢于向軍委負責……” 杜崇惠說:“你們說的都對,”這是會議中他對行動方向第一次作了肯定,“我總感到上級沒有批準就走不好。
我正是要對上級負責,而不是敢不敢問題。
如果搞得不好……” 郭楚松謙和地看着他說:“老杜,你關于要對上級負責的精神是對的。
不過今天沒有得到上級指示就行動,也不違背上級的意圖。
當年朱毛紅軍下井岡山,中央曾指示把兵力分為若幹支隊打遊擊,并要朱毛離隊。
這個指示是根據白區報紙上說紅軍已經不多了的情況下決定的,但實際上我們還有三千來人。
二月中旬在大柏地一戰,打敗了追來的敵人獨立十五旅,又走到東固,與李文林領導的二四團會合。
不久,蔣桂戰争爆發了,紅軍打開汀州,大大發展了革命形勢。
後來中央了解了紅軍情況,不僅沒有責難,還說紅四軍打得好,并向其他地區紅軍介紹經驗。
中國的兵家之祖孫武對這個問題就有精辟的解釋,他說君王的命令如果不利于國家,可以不接受,叫做‘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說,作為一個将軍,對于‘國之大事’,要敢于負責,‘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
’意思是說,隻要于君王于國家有利,應該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奴隸社會末期的将軍還有這樣的氣概,我們過了兩個社會發展時期,更要有這樣的氣概。
我們現處于強敵進攻和吃糧緊張的特殊情況下,及時決定行動方案,上級是不會無原則地責備我們的。
即便責備,也應該不怕處分,‘退不避罪’啊!”杜崇惠被郭楚松說得無話可說,便不再言語。
黎蘇回到他房裡,把幾個參謀找來,作明天的行軍安排。
他們發現南面敵人有北上的征候。
在南下途中會和敵人遭遇。
但自己的情況,是不允許和敵人大打的。
他們估計敵人兵多,會走大道,于是提出行軍路線的兩個方案。
一條是一出小蘇區就向西走,再由西轉向南,這樣就避開了大路;另一條是從大道向南,如果敵人來了,就打個遭遇戰,再向西南轉移。
這兩個方案,要郭楚松取決。
郭楚松已回到自己的房子,燈下默坐,是在思考行軍路線。
黎蘇和馮進文到他房裡,把意思說了後,他瞪着眼睛,閉着嘴。
一會兒,他把帽子向桌上一甩,堅定地說: “第一條不行。
我們估計敵人會向北來。
但我們明天南進,無法估計他什麼時候進到哪裡。
如果預先繞道向南,被他的飛機或其他偵察通信手段發覺了,就會走直路來堵截。
”稍停一下,又說,“第二個方案可行。
但要作點修改,就是準備和敵人預期遭遇,但不正式打遭遇戰。
叫前衛的偵察隊注意,一發現敵人,前衛團以一部分掩護,其餘部隊全部向後轉,向北走一段,敵人以為我們向北退了,會拚命追,如果他追來,我們掩護部隊就引誘敵人向北,我們走到适當地點,就轉向西面,再由西轉南。
敵人發覺我們向西,他的前衛一時很難判斷我們的意圖,就會繼續向西追。
當他向西,我們前衛又向南了,當他發覺我們向南,就掉了一個方向。
如果他回頭堵我們,比跟着我們走要用更多的時間。
我們的行軍計劃,要主動地調動敵人。
這次我們向北來到湖北地界,敵人不會想到我們會突然向南,這個行動,實際上起孫子說的‘示形’作用。
就是示之以北,而轉向西;示之以西,而轉向南。
這樣就可以把大量敵人由堵變為追,由前掉到後。
後面多甩掉一個,前面就少一個。
” 黎蘇立即接受郭楚松的意見,連聲說:“好!好!敵人從後面追,無論多少,總比前面來堵好對付些。
” “那就走向南的大道。
”郭楚松又指着地圖,“現在馬上查明天向南大道上有多少條通到西面的道路。
命令上要說明,如果前衛遇到大的敵人或得到上級臨時通知,後衛就迅速向後轉,改為前衛,前衛則改為後衛。
前衛走到适當地點就轉向西面,然後斟酌轉向南面,這樣就可以調動敵人,争取主動。
” 黎蘇和參謀們忙到深夜,在緊張的工作中有時聽到笑聲。
所以,不能在這裡等回電。
” 黃晔春接上說:“回電不回電,不是什麼大問題。
我們已經把情況報告上級了。
對于情況的處理原則,軍事委員會曾經發過訓令,要求各蘇區紅軍高度保存有生力量,同時指出執行命令的方法,不要機械執行詞句,而要靈活執行命令的意旨。
我們現在的情況,如果要保存有生力量,不僅不能北進,還要快點回頭;不是停止等待命令,而是機斷專行,我們今天的決定,應該敢于向軍委負責……” 杜崇惠說:“你們說的都對,”這是會議中他對行動方向第一次作了肯定,“我總感到上級沒有批準就走不好。
我正是要對上級負責,而不是敢不敢問題。
如果搞得不好……” 郭楚松謙和地看着他說:“老杜,你關于要對上級負責的精神是對的。
不過今天沒有得到上級指示就行動,也不違背上級的意圖。
當年朱毛紅軍下井岡山,中央曾指示把兵力分為若幹支隊打遊擊,并要朱毛離隊。
這個指示是根據白區報紙上說紅軍已經不多了的情況下決定的,但實際上我們還有三千來人。
二月中旬在大柏地一戰,打敗了追來的敵人獨立十五旅,又走到東固,與李文林領導的二四團會合。
不久,蔣桂戰争爆發了,紅軍打開汀州,大大發展了革命形勢。
後來中央了解了紅軍情況,不僅沒有責難,還說紅四軍打得好,并向其他地區紅軍介紹經驗。
中國的兵家之祖孫武對這個問題就有精辟的解釋,他說君王的命令如果不利于國家,可以不接受,叫做‘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說,作為一個将軍,對于‘國之大事’,要敢于負責,‘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
’意思是說,隻要于君王于國家有利,應該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奴隸社會末期的将軍還有這樣的氣概,我們過了兩個社會發展時期,更要有這樣的氣概。
我們現處于強敵進攻和吃糧緊張的特殊情況下,及時決定行動方案,上級是不會無原則地責備我們的。
即便責備,也應該不怕處分,‘退不避罪’啊!”杜崇惠被郭楚松說得無話可說,便不再言語。
黎蘇回到他房裡,把幾個參謀找來,作明天的行軍安排。
他們發現南面敵人有北上的征候。
在南下途中會和敵人遭遇。
但自己的情況,是不允許和敵人大打的。
他們估計敵人兵多,會走大道,于是提出行軍路線的兩個方案。
一條是一出小蘇區就向西走,再由西轉向南,這樣就避開了大路;另一條是從大道向南,如果敵人來了,就打個遭遇戰,再向西南轉移。
這兩個方案,要郭楚松取決。
郭楚松已回到自己的房子,燈下默坐,是在思考行軍路線。
黎蘇和馮進文到他房裡,把意思說了後,他瞪着眼睛,閉着嘴。
一會兒,他把帽子向桌上一甩,堅定地說: “第一條不行。
我們估計敵人會向北來。
但我們明天南進,無法估計他什麼時候進到哪裡。
如果預先繞道向南,被他的飛機或其他偵察通信手段發覺了,就會走直路來堵截。
”稍停一下,又說,“第二個方案可行。
但要作點修改,就是準備和敵人預期遭遇,但不正式打遭遇戰。
叫前衛的偵察隊注意,一發現敵人,前衛團以一部分掩護,其餘部隊全部向後轉,向北走一段,敵人以為我們向北退了,會拚命追,如果他追來,我們掩護部隊就引誘敵人向北,我們走到适當地點,就轉向西面,再由西轉南。
敵人發覺我們向西,他的前衛一時很難判斷我們的意圖,就會繼續向西追。
當他向西,我們前衛又向南了,當他發覺我們向南,就掉了一個方向。
如果他回頭堵我們,比跟着我們走要用更多的時間。
我們的行軍計劃,要主動地調動敵人。
這次我們向北來到湖北地界,敵人不會想到我們會突然向南,這個行動,實際上起孫子說的‘示形’作用。
就是示之以北,而轉向西;示之以西,而轉向南。
這樣就可以把大量敵人由堵變為追,由前掉到後。
後面多甩掉一個,前面就少一個。
” 黎蘇立即接受郭楚松的意見,連聲說:“好!好!敵人從後面追,無論多少,總比前面來堵好對付些。
” “那就走向南的大道。
”郭楚松又指着地圖,“現在馬上查明天向南大道上有多少條通到西面的道路。
命令上要說明,如果前衛遇到大的敵人或得到上級臨時通知,後衛就迅速向後轉,改為前衛,前衛則改為後衛。
前衛走到适當地點就轉向西面,然後斟酌轉向南面,這樣就可以調動敵人,争取主動。
” 黎蘇和參謀們忙到深夜,在緊張的工作中有時聽到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