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紐曼把自己拜訪德·辛特雷夫人無果的消息告訴了特裡斯特拉姆太太,她勸他不要氣餒,先在夏天去完成&ldquo歐洲旅遊&rdquo計劃,秋天回到巴黎,冬天就可以舒适地安頓下來。
&ldquo和德·辛特雷夫人的關系可以繼續,&rdquo她說,&ldquo她不是個一兩天就可以搞定的女人。
&rdquo紐曼沒有明确表态是否還返回巴黎,他甚至談及羅馬和尼羅河,對德·辛特雷夫人的寡居狀态并沒有表現出多麼特别的興趣。
他一反平日表現出的坦誠,也許這就是愛情初期階段的特征,神秘不可言說。
然而,事實是那明亮而又溫柔的雙眸散發出的深情已經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腦海,他不會輕言放棄,定會再次探尋那眼神裡的奧秘。
他和特裡斯特拉姆太太談了很多其他事情,有重要的,也有不太重要的,随興所至,但在與德·辛特雷夫人的關系問題上他卻三緘其口。
他和尼奧什先生客氣道别,讓他寬心,說自己和諾埃米小姐再見面時,那位身着藍袍的聖母本人也可能會來到現場。
老人撫弄着胸前的口袋,内心狂喜,那個最倒黴的背運也許就要被驅散彌盡了。
接着,紐曼按照往日悠閑散漫的節奏、既定的方向和強度開啟了旅行。
人人都在趕時間,但沒有人可以在短時間内獲得更多的東西。
紐曼注重實用的本能在他的旅行中給了他極大的幫助,他用占卦的方式在陌生的城市中開路,一旦他真地投入關注,他的記憶力好得驚人,他用自己一竅不通的外語和别人交流,卻能完全搞明白他希望查明的某一個事實。
他對了解事實真相的胃口大得驚人,記錄的很多事實對于普通感性的旅遊者來說乏味無聊,一點也不浪漫,但仔細檢查他記錄的清單就可以發現他在想象力方面确實存在短闆。
在他離開巴黎後的第一站&mdash&mdash迷人的布魯塞爾市,他問了很多關于有軌電車的問題,對見到這一熟悉的美國文明象征表示滿意。
但是,他也為城市旅館漂亮的哥特式塔樓而震驚,并且開始考慮是否可能在舊金山也建造同樣的塔樓。
他在樓前川流不息的廣場上冒着被車輪碾壓的極大風險站了半個小時,聽一位掉了牙齒的老導遊用支離破碎的英語含糊不清地講述着艾格蒙特和霍恩[86]的動人曆史,他把這些紳士的名字記在一封舊信的背面,這樣做的理由隻有他自己知道。
剛離開巴黎時,他的好奇心并不強烈。
在香榭麗舍大街和巴黎歌劇院,他期待的似乎也不過是被動消遣,正如他曾對特裡斯特拉姆先生說過的那樣,雖然他想看看那既富神秘色彩又令人愉快的最好的東西,但他并沒有有意識地去進行一場盛大旅行,也沒有深究這些旅途時光到底有多大程度讓他感到快樂。
他相信歐洲是為他而存在的,而他則可以超脫這種存在。
他說過想要提升自己的思想,但當他理智地反躬自省時,卻感覺到了某種難堪,某種難為情,也許那隻是一種虛假的難為情。
不管是在這方面還是在任何其他方面,紐曼都沒有太高的責任感,他的首要信念就是人的一生要從容度過,要把榮耀做成順理成章的事。
按他的理解,世界就是一個大集市,人們在其中閑逛,然後購得大量物品,而不要承受超量的社會壓力,把購物當成迫不得已的事情。
對于一些令人不快的想法,他既不喜歡,在道德上也表示懷疑;被迫按一定标準生活,既讓人感到不舒服,也有那麼點兒可鄙。
标準應該是對那種愉快成功的理想追求,這種成功可以讓一個人在獲取的同時也能給予。
具體來說,不要去考慮什麼标準,既不要不思進取、膽怯不前,也不要急功近利、喋喋不休,全面把握所謂的&ldquo愉快&rdquo體驗就是紐曼最明确的生活目标。
他總是讨厭急急忙忙趕火車,但他總是能趕上;所以那種對&ldquo教養&rdquo的過分擔憂似乎隻會是在火車站愚蠢的磨蹭,這種現象特别多地發生在女性、外國人和不切實際的人身上。
所有這些表明,一旦紐曼加入旅人的行列,他對旅行的享受堪比最熱情的外行[87]。
畢竟,一個人的理論知識無足輕重,關鍵是他的感受。
我們的朋友很聰明,那是無可抑制的智慧。
他在比利時、荷蘭、萊茵蘭、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一路閑逛,不做任何計劃,但卻看盡了一切風光,導遊[88]都稱他是位優秀的遊客。
他總是那麼和藹可親,因為他喜歡站在酒店的前廳和門廊附近,而不像歐洲長途旅行的紳士那樣給人以離群索居的印象。
每次出門遊覽,參觀教堂、博物館和羅馬廢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頭到尾默默檢查行裝之後,坐在一張小桌旁要一些飲料喝。
這個時候導遊通常都對他敬而遠之,否則,我敢斷定紐曼會邀導遊坐下來也喝上一杯,然後誠實地告訴他那個教堂或博物館是否真的值得一看。
最後,他會站起身,伸伸自己的大長腿,示意導遊,看看手表,然後盯着對方問:&ldquo幾點了?去那兒有多遠?&rdquo不管對方怎麼回答,雖然他看上去有些猶豫,但他從不反駁。
他登上敞篷馬車,讓導遊坐在自己身邊回答問題,命令趕車的人快馬加鞭(他對慢速行駛特别反感),隻見一路滾滾紅塵,直奔他朝聖的目标而去。
如果遊覽的目的地令人失望,教堂一派蕭條,或者廢墟是一
&ldquo和德·辛特雷夫人的關系可以繼續,&rdquo她說,&ldquo她不是個一兩天就可以搞定的女人。
&rdquo紐曼沒有明确表态是否還返回巴黎,他甚至談及羅馬和尼羅河,對德·辛特雷夫人的寡居狀态并沒有表現出多麼特别的興趣。
他一反平日表現出的坦誠,也許這就是愛情初期階段的特征,神秘不可言說。
然而,事實是那明亮而又溫柔的雙眸散發出的深情已經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腦海,他不會輕言放棄,定會再次探尋那眼神裡的奧秘。
他和特裡斯特拉姆太太談了很多其他事情,有重要的,也有不太重要的,随興所至,但在與德·辛特雷夫人的關系問題上他卻三緘其口。
他和尼奧什先生客氣道别,讓他寬心,說自己和諾埃米小姐再見面時,那位身着藍袍的聖母本人也可能會來到現場。
老人撫弄着胸前的口袋,内心狂喜,那個最倒黴的背運也許就要被驅散彌盡了。
接着,紐曼按照往日悠閑散漫的節奏、既定的方向和強度開啟了旅行。
人人都在趕時間,但沒有人可以在短時間内獲得更多的東西。
紐曼注重實用的本能在他的旅行中給了他極大的幫助,他用占卦的方式在陌生的城市中開路,一旦他真地投入關注,他的記憶力好得驚人,他用自己一竅不通的外語和别人交流,卻能完全搞明白他希望查明的某一個事實。
他對了解事實真相的胃口大得驚人,記錄的很多事實對于普通感性的旅遊者來說乏味無聊,一點也不浪漫,但仔細檢查他記錄的清單就可以發現他在想象力方面确實存在短闆。
在他離開巴黎後的第一站&mdash&mdash迷人的布魯塞爾市,他問了很多關于有軌電車的問題,對見到這一熟悉的美國文明象征表示滿意。
但是,他也為城市旅館漂亮的哥特式塔樓而震驚,并且開始考慮是否可能在舊金山也建造同樣的塔樓。
他在樓前川流不息的廣場上冒着被車輪碾壓的極大風險站了半個小時,聽一位掉了牙齒的老導遊用支離破碎的英語含糊不清地講述着艾格蒙特和霍恩[86]的動人曆史,他把這些紳士的名字記在一封舊信的背面,這樣做的理由隻有他自己知道。
剛離開巴黎時,他的好奇心并不強烈。
在香榭麗舍大街和巴黎歌劇院,他期待的似乎也不過是被動消遣,正如他曾對特裡斯特拉姆先生說過的那樣,雖然他想看看那既富神秘色彩又令人愉快的最好的東西,但他并沒有有意識地去進行一場盛大旅行,也沒有深究這些旅途時光到底有多大程度讓他感到快樂。
他相信歐洲是為他而存在的,而他則可以超脫這種存在。
他說過想要提升自己的思想,但當他理智地反躬自省時,卻感覺到了某種難堪,某種難為情,也許那隻是一種虛假的難為情。
不管是在這方面還是在任何其他方面,紐曼都沒有太高的責任感,他的首要信念就是人的一生要從容度過,要把榮耀做成順理成章的事。
按他的理解,世界就是一個大集市,人們在其中閑逛,然後購得大量物品,而不要承受超量的社會壓力,把購物當成迫不得已的事情。
對于一些令人不快的想法,他既不喜歡,在道德上也表示懷疑;被迫按一定标準生活,既讓人感到不舒服,也有那麼點兒可鄙。
标準應該是對那種愉快成功的理想追求,這種成功可以讓一個人在獲取的同時也能給予。
具體來說,不要去考慮什麼标準,既不要不思進取、膽怯不前,也不要急功近利、喋喋不休,全面把握所謂的&ldquo愉快&rdquo體驗就是紐曼最明确的生活目标。
他總是讨厭急急忙忙趕火車,但他總是能趕上;所以那種對&ldquo教養&rdquo的過分擔憂似乎隻會是在火車站愚蠢的磨蹭,這種現象特别多地發生在女性、外國人和不切實際的人身上。
所有這些表明,一旦紐曼加入旅人的行列,他對旅行的享受堪比最熱情的外行[87]。
畢竟,一個人的理論知識無足輕重,關鍵是他的感受。
我們的朋友很聰明,那是無可抑制的智慧。
他在比利時、荷蘭、萊茵蘭、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一路閑逛,不做任何計劃,但卻看盡了一切風光,導遊[88]都稱他是位優秀的遊客。
他總是那麼和藹可親,因為他喜歡站在酒店的前廳和門廊附近,而不像歐洲長途旅行的紳士那樣給人以離群索居的印象。
每次出門遊覽,參觀教堂、博物館和羅馬廢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頭到尾默默檢查行裝之後,坐在一張小桌旁要一些飲料喝。
這個時候導遊通常都對他敬而遠之,否則,我敢斷定紐曼會邀導遊坐下來也喝上一杯,然後誠實地告訴他那個教堂或博物館是否真的值得一看。
最後,他會站起身,伸伸自己的大長腿,示意導遊,看看手表,然後盯着對方問:&ldquo幾點了?去那兒有多遠?&rdquo不管對方怎麼回答,雖然他看上去有些猶豫,但他從不反駁。
他登上敞篷馬車,讓導遊坐在自己身邊回答問題,命令趕車的人快馬加鞭(他對慢速行駛特别反感),隻見一路滾滾紅塵,直奔他朝聖的目标而去。
如果遊覽的目的地令人失望,教堂一派蕭條,或者廢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