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見偶錄
關燈
小
中
大
產即有齒
凡初生幼孩,至七八月方生齒,漸次至三四歲,始全。
予石塘宗家喬生雲:國初,徐州民家一子產時齒即盈口,長能讀書,為貢生而卒。
瘞鶴銘 瘞鶴銘,在鎮江之焦山,為江南舊物。
其文自左至右首行為題,次行「華陽真逸譔,上皇山樵書。
」歐陽文忠《集古錄》雲:餘得六百餘字,獨為多。
又雲:字亦奇特類顏魯公。
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今不敢遂以為況者。
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同斯號者。
宋黃長睿《東觀餘論》雲:全文止百餘字,而集古謂所得六百餘字獨為多。
蓋印書者誤以十為百,文忠以為類顏魯公,又疑是顧況道號,又疑王瓚僕。
今審定字法殊類陶宏景,其著《真誥》,但雲己卯歲,而不著年名。
此銘壬辰歲、甲午歲又可證也。
壬辰者,梁天監十一年。
甲午者,十三年也。
按:隱居天監七年,東遊海嶽,權駐會稽永嘉後始還茅山。
十一年乙未,其弟子周子良仙去,為之作傳。
即:十一年、十三年正在華陽矣。
後題數字,唐王瓚詩、字畫頗似,但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或以銘即瓚書,誤矣。
又《西清詩話》雲:餘讀《道藏陶隱居外傳》,號華陽真人,晚號華陽真逸。
又趙明誠《金石錄》、歐陽公雲: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
餘遍檢唐史,及況文集皆無此號。
惟況譔湖州刺史廳記自稱華陽山人,不知歐陽公何所據也。
按諸家考核,則華陽真逸為陶宏景是巳。
但此碑原列上皇山樵書,「華陽真逸」乃譔銘者也。
茲辨為「華陽真逸陶宏景書」何耶?在宋時,石壁已殘,「某某」譔「某某」書業無可見。
豈古人亦有不加考核而涉率言之誤耶?或上皇山樵即係華陽真逸耶?何不為之明辯也。
至勒石之處,前人俱雲:在崖下水濱。
又雲:崖間震而墮者。
明都元敬《金薤琳琅》雲:宏治甲子嘗遊焦山,問僧銘之所在。
則雲已崩裂墮江,雖水落亦不復見。
正德丁醜冬,再至京口,錢逸人德孚為予言:嘗識其處,遂與德孚及俞貞明渡江登山,踏雪尋之。
果得於石壁之上,可讀二十字,因搨以歸。
至本朝康熙間蘇郡太守,湘潭陳鵬年被劾,而候於鎮江,偶舉豎立自為碑記。
其略雲:瘞鶴銘在焦山西麓,崩墮江中,遂名雷轟石,亦不紀何歲月。
宋元以降,傳錄傅會舛偽,相仍莫能考正。
餘自庚寅十月,再罷郡,羈繫東江且三歲,越壬辰冬,蒙天語昭雪,禁網始疏,乃閒以扁舟,一至山下尋探崖壁。
適雨雪稀少,水落石露,異乎常時。
乃命工人是相是伐,巉岩尋丈,力難全舁;是割是剔,不遺餘力,以求遺文出之重淵,躋之崇岡,乃得七十餘字。
質體完固,精采飛奕,巋然煥然,如還舊觀。
自冬徂春凡三閱月,厥工乃成。
是為癸巳二月既望,蓋茲銘沒於江者七百年,此七十餘字,自歐陽文忠公以至今日,宛然猶存,非山川鬼神護之、惜之,曷至此。
遵原刻行次,存者表之,亡者闕之,甃以山石,儼若摩崖,略循故蹟,覆以層軒,環以周垣,不事雕鏤,不施丹黃,以速厥成,毋俾散佚。
鳩工之次,餘滋懼焉,至是書譔造,確係何人,傳寫荒唐與補刻之謬妄。
古今人論辯頗載之別編,以備覽觀,餘不具論。
是役也,餘既典裘傭書,以為之倡。
勷事者,為同門友任城潘子兆遴。
餘及門黃山汪玉樹、京口李心祖、吳門勞城,老友雲閒林子企忠、齊昌徐子琮,而浮屠氏昌齡勝珠義果之力居多;其捐基立石為本山釋行載;以及建立亭宇、修築牆垣,將伯之助,不謂無人,並書碑陰,以示來世。
康熙五十二年,歲次癸巳,孟夏既望。
就此觀之,則碑銘崩裂江中,非謬,而都元敬所雲得於石壁之上,可讀二十字,又不符矣。
但都好古博學,迥非常流,既親至其地,摹搨以歸,安有疑義,此必是石壁之銘,崩於江中者多,而壁上所存,尚有二十字。
陳公將江中之石,割剔舁起,必並伐石壁所存,而並舁湊合矣。
後越三十八載,為乾隆十六年,禦駕南巡,所造亭軒園垣,悉為改作。
今二十二年又事修葺,未識能保無恙否?此碑原文連題並譔書及後題名,通計百七十九字。
內不可考者十一字,又不全三字。
明顧元慶纂《瘞鶴銘考》少十八字。
今存並不全,共七十九字,其文自左至右,今將小石依原舊行次錄刻,遺文自右至左,非也。
太守陳公將深淵之石躋之崇岡,豈非勝舉。
但識者謂剖割巨石,果易就舁,然石小則毀亦易,傍近題字,劚削無存,殊可惜耳。
彼時若為計長久,將層軒亭宇垣牆之費,增益人夫,采鑿大石,就故處堅築高基,全舁原石而豎立之。
不必上此巉岩,亦不緻割剔全石,豈不更善?今所舉如此,倘後復罹浩劫,欲施人力以冀瓦全,不亦難哉? 焦山古鼎 焦山寺有古鼎,高一尺三寸二分,腹徑一尺五寸八分,口徑一尺四寸五分,耳高三寸,闊四寸二分,足高六寸一分,深八寸二分。
其銘乃鐘鼎文,在腹內。
銘雲:維九月既望,甲戍,王如於周。
丙子,烝於圓室,司徒南仲佑,世惠僉立中廷,王呼史端冊令世惠曰:宣治佐王,頗側弗作,錫汝元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勒、鑾旂。
世惠敢對揚天子,丕顯敬休,用作尊鼎,用享于口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本朝王西樵、阮亭,俱有歌詩。
虎入城 蘇州城距山甚遠,即吳縣境內。
諸山居人多,而樵采頻,絕無禽獸潛藏。
康熙五十二年十月十八日,有巨虎潛於城北王氏之歸田園中。
其時俱謂於齊門城垣上跳進,然絕無見者,更無形跡。
王為王心一之後人,園亦為郡中名園,忽聞有此猛獸,好事者爭先往觀,傷及二十餘人。
官兵搏捕,驅至園傍一茅屋中擊殺之,時吳縣令張廷弼罷任居郡,作詩紀事,中二句雲:「昔聞渡河去,今見入城來。
」 火災 吳郡之閶門,人民雜遝,百貨聚集,每多火災,未有如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五日之甚。
因火而死於水者,擁擠蹴踏而死者甚多。
餘友蔣芳似夢蘭作詩敘述情景,雖極鋪張卻無已甚之詞,其詩曰: 康熙五十有二年,十月五日夜未眠。
闔閭城中聲震地,闔閭城外光連天。
是時秋冬久無雨,風日燥烈烘梁柱。
姚家衖口包氏居,偶一不警騰煙炷。
從此綿延百十家,流光走焰飛金蛇, 四方奇貨累百萬,一炬頃刻成塵沙。
大官小官急馳驟,反風無術何能救。
當其烈焰未息時,誰忍遲留獨居後, 城頭峨峨百尺高,其下十丈深鑿濠。
眾人攘攘互出入,一橋約束如蜂腰。
〈(謂吊橋)〉 橋窄人多腳蹴蹜,危闌一斷崩崖谷。
火光照水如血紅,數百生人水中哭, 深濠填塞水不流,先墮在底後上頭。
水濡人壓兩莫當,那得更試吳兒泅。
魂斷身沈不可記,下者翻為上者利。
雙鞵雖濕衣尚乾,屍上逃生若平地。
嗟嗟此火燔居民,奇贏灰燼存其身。
豈知因火而死水,水中死者皆途人。
橋西之火勢愈猛,火東之路縮如頸。
萬人擁擠火漸來,不出不入喉中鯁。
直北一路舊渡津,石橋高跨何嶙峋。
平時厯級尚不易,當此雜遝空逡巡。
下塘隔絕僅尋丈,肩連踵接迷來往。
來者欲南不得下,往者欲北何由上。
相持既久難支撐,一人蹉跌千人傾。
強者騰翻疾奔竄,弱者屍積橋梁平。
或者僵直或卷縮,或折手足或穿腹。
不如渰沒濠中人,縱死猶全骨與肉。
火止宵殘猶未歸,傳聞兩處心疑非。
耶孃妻子急相索,哭聲一片昏陰霏。
濠邊橋邊夾衢路,形骸細認齊鳴謼。
得屍似得活人還,餘者傷心不知處。
一夜西風白浪顛,漂流出沒隨波遷。
齊女門邊觀者眾,幾人失足沈深淵? 瓦礫場中拾餘燼,敗垣傾塌雷霆震。
何事餘威尚未收,又見零星買棺櫬。
天人之道孰可知,寬徵與材聊爾為。
後世敢希鄭子產,梓慎裨竈亦足師。
聖君享祚最悠久,況是今年聖人壽。
赦詔遙頒禁獄空,死囚且得延其首。
戊子之歲叛逆誅,肝腦狼藉膏血塗。
教場陳屍約五十,此輩齷齪皆至愚。
天地生生真大德,六府何為失其職? 哀哉無罪二百人,玉石無分在晷刻。
豈綠風薄俗更澆,真宰作意懲浮囂。
途中水中有定數,特以一火為招邀。
而今一路陰魂滿,薄暮依稀識長短, 啾啾鬼哭略可聞,路上行人跡欲斷。
騰騰烈火猶可防,軀命一失何由償? 城中城外招魂哭,怕見橋頭並水傍。
一產三十六子 康熙五十四年,蘇州民郭庭桂妻一胎產三十六子,其大如鼠,見風即與凡兒等。
巡撫趙宏燮雇乳母三十五人,並其母以哺之。
異物 康熙五十七年,予在大梁撫軍宜君楊公幕中,見京報川督鄂海奏:「六月間,有郭多裡地方陡出一獸,無頭,狀如人形,頸內生手,腹上生眼,臍中生口。
行至軍中,食米數鬥,不傷生獸,眾兵將刀追近,忽發怪風,刀箭不能近其身。
及追至哈喇忒地方山凹之內,有深坑數丈,此獸躍於坑中。
近視之,內有百餘,形類皆然。
臣一面差撥多弁防禦,理合奏聞。
」等語。
旋據提塘稟:「實無其事,係妄人捏造,現在查究。
」後又傳聞。
聖祖上論此物:「古時原有,亦非無者。
」緣是得寢。
深求未識確否,蓋此物《山海經》內舊有載入也。
九月牡丹 康熙五十七年戊戍,九月中,蘇州西禪寺內有牡丹一本,葉皆彫落,特開花一朵,淡紅鮮嫩,雜於菊花叢。
施一山先生作二絕句雲:「別擅輕紅色,重開黃菊時。
寶花應說法,無葉亦無枝。
」「漫道梨花瑞,茲花瑞若何?我來看霜葉,竟作踏春歌。
」 粉紅燕 康熙間,吳郡之吉由巷民家。
巢燕哺三雛,一潔白,二粉紅色。
時以為奇,紛紛往觀。
夫白燕已不多見,至於粉紅尤未聞也。
蔣氏妖鬼 蘇郡之西船場巷內,蔣氏止一子。
讀書家塾,夜有美人相就,既而夜夜必至。
至數月,其子形容消瘦,肢體憔悴。
父母詰其故,乃知妖也,不勝憂慮。
因令避於他處,固不至。
後以為無妨,稍為出遊,仍復相遇。
謂其子曰:「相聚數月,不意又散,今請言故:子前生盛才貌,我為處子,少有顏色,曾私約終身,後子負約,我即抑鬱而死。
所以不能忘情,今之相遇,本當殺子,見子尚有儒行,家中素無大過,又惟汝一子,我不忍也。
自後不必相避,安處家中。
」言訖不見。
亦康熙五十幾年事。
刻闆名手 吳郡專諸巷內,有刻版者,姓朱名圭,字上如。
雕刻書畫精細工緻,無出其右。
有河南畫家劉源,繪《淩煙閣功臣像》,上如雕刻,尤為絕倫。
又南陵詩人金史,字古良,擇兩漢至宋名人各圖形像,題以樂府,名曰《無雙譜》。
傳聞亦是上如雕刻,繼而選入養心殿供事。
凡大內字畫,俱出其手,後以效力,授為鴻臚寺敘班。
王梅庵 康熙中,吳郡畫人物名手,稱王基,為第一,王字太禦,號梅庵,乃顧雲程見龍之高弟,更善畫馬,兼能音律、圍棋。
為人瀟灑出塵,不趨榮利,與人交極其誠信,年六十餘而卒,不娶無後,惜哉!後出者欲求如此之藝,如此為人,不可得也。
又徐玫,字燦若者,人物亦善,又能花鳥。
細膩鮮媚,挾技出遊大行於京師,名利兼收,但其品望遜於王耳。
掘地得物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蘇城富人俞鶴年家無故而牆忽倒,倩工修築,掘地得一物,員軟如肉而色黃,其大如甕,頭甚小。
俞以鐵索纏之,砍以利刃,刃屈而物不傷。
但有血水,其聲如鼠,緣地而滾,血書「火陽現命」四字於地,忽不見。
忘八移家 友人邵賜笏自公車回,雲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七月中旬,京師海岱門外北城兵馬司署下,有龜於河中,浮首南去者絡釋不絕,直至通州。
初,兵馬司署前有橋,橋下以磚壘斷。
先是,兵馬司尚之傑見一白鬚老者,乘一白馬,謂尚曰:「今有忘八移家,橋下磚石宜拆去,否則不利於居民。
」尚如其言。
未幾,即見大龜如輪,越橋浮水而去,隨後行者五六日始完。
大星南移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戍刻,有星大如雞子,自西北移往東南,過處光如白練。
是年十一月十三日,聖祖升遐。
戒石 今凡府州縣衙署,於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
官每升堂,即對此石也。
或有惡其中立,出入必須旁行,意欲去之。
但所刻係君上誥戒之語,而不敢擅動。
欲駕言稟於上台,又難措詞。
曾見易以牌坊者,南北兩向,照依石刻字樣書寫,以代立石。
迨問立石所自,人皆茫然,予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之十六字,乃宋太宗書賜郡國,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時時在目。
不敢忽忘之意。
先是後蜀孟昶撰《戒官僚》雲:「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
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賦輿是切,足國是資。
朕之賞罰,固不逾時。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
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計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國朝,未有更易。
王梅溪十朋所至有《修戒石》詩,其在夔州雲: 爾俸爾祿民膏脂,下民易虐天難欺。
聖訓昭昭日月垂,刻石於庭勵官師。
臣庭堅字尤瓌奇,光堯宸翰增光輝。
坤維門戶州名夔,庭前戒石陋且庳。
筆畫微茫觀者疑,太歲在酉嘉平時。
吉日丁亥刑不施,命工舉石少高之。
一新欄檻嚴護持,銀鉤照眼光陸離。
天威咫尺顏不違,虐民之事焉可為? 勿謂蒼蒼不吾知,與爾同僚共孜孜。
後移官清源,修戒石,又詩雲: 君以民脂膏,祿爾大夫士。
脂膏飽其腹,曾不念赤子。
貪暴以自誅,誅求不知恥。
指呼有鷹犬,嗜欲肆蛇豕。
但言民至愚,孰謂天在邇。
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爾。
聖訓十有六,簡嚴具天理。
大字刻山骨,朝夕臨坐起。
一念苟或違,方寸寧不愧。
清源庭中石,整頓自今始。
何敢警同僚,兢兢惟敕巳。
可見古人到處,奉以自勵,今人處此,雖係前朝之物,然天理人情並無二緻,以之自警,亦人所宜。
安可因出入不能中道,而欲去之耶? 碑帖考 重刻古人著作,務覓善本,詳加校讎,庶不緻於舛繆。
如勝國錢塘胡文煥,重刻古書甚多,內有《碑帖考》。
予購得,詳閱之,乃割裂先樂圃《墨池編》內碑刻二卷,妄為此名也。
先樂圃,名長文,字伯原,宋元、豐間人,能書,纂次《墨池編》計二十卷,書家皆秘重之。
最後碑刻二卷,所載止於唐末至明隆慶間,四明薛晨續入五季宋元明,重刻以行。
胡則於此本內割裂二卷,另以《碑帖考》名,而帙首著作姓名竟刻「吳郡朱晨伯原纂次」,以薛之名、以先樂圃之地名,姓氏混為一人,豈不令人噴飯?何以傳於後世耶! 坊本書籍 專以鬻書為業者,謂之「書坊」,江南、江西、浙江有之,他處則無。
偶有店鋪,亦此三省人也。
但書坊止知趨利,並不顧是非錯謬。
如書首序文此種,則用此篇他種,即將此序略易幾句,即列彼書之首。
舊闆有朽腐者,或於目內刊去,或改補號數,充為全帙。
又書有行者,有不行
予石塘宗家喬生雲:國初,徐州民家一子產時齒即盈口,長能讀書,為貢生而卒。
瘞鶴銘 瘞鶴銘,在鎮江之焦山,為江南舊物。
其文自左至右首行為題,次行「華陽真逸譔,上皇山樵書。
」歐陽文忠《集古錄》雲:餘得六百餘字,獨為多。
又雲:字亦奇特類顏魯公。
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今不敢遂以為況者。
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同斯號者。
宋黃長睿《東觀餘論》雲:全文止百餘字,而集古謂所得六百餘字獨為多。
蓋印書者誤以十為百,文忠以為類顏魯公,又疑是顧況道號,又疑王瓚僕。
今審定字法殊類陶宏景,其著《真誥》,但雲己卯歲,而不著年名。
此銘壬辰歲、甲午歲又可證也。
壬辰者,梁天監十一年。
甲午者,十三年也。
按:隱居天監七年,東遊海嶽,權駐會稽永嘉後始還茅山。
十一年乙未,其弟子周子良仙去,為之作傳。
即:十一年、十三年正在華陽矣。
後題數字,唐王瓚詩、字畫頗似,但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或以銘即瓚書,誤矣。
又《西清詩話》雲:餘讀《道藏陶隱居外傳》,號華陽真人,晚號華陽真逸。
又趙明誠《金石錄》、歐陽公雲: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
餘遍檢唐史,及況文集皆無此號。
惟況譔湖州刺史廳記自稱華陽山人,不知歐陽公何所據也。
按諸家考核,則華陽真逸為陶宏景是巳。
但此碑原列上皇山樵書,「華陽真逸」乃譔銘者也。
茲辨為「華陽真逸陶宏景書」何耶?在宋時,石壁已殘,「某某」譔「某某」書業無可見。
豈古人亦有不加考核而涉率言之誤耶?或上皇山樵即係華陽真逸耶?何不為之明辯也。
至勒石之處,前人俱雲:在崖下水濱。
又雲:崖間震而墮者。
明都元敬《金薤琳琅》雲:宏治甲子嘗遊焦山,問僧銘之所在。
則雲已崩裂墮江,雖水落亦不復見。
正德丁醜冬,再至京口,錢逸人德孚為予言:嘗識其處,遂與德孚及俞貞明渡江登山,踏雪尋之。
果得於石壁之上,可讀二十字,因搨以歸。
至本朝康熙間蘇郡太守,湘潭陳鵬年被劾,而候於鎮江,偶舉豎立自為碑記。
其略雲:瘞鶴銘在焦山西麓,崩墮江中,遂名雷轟石,亦不紀何歲月。
宋元以降,傳錄傅會舛偽,相仍莫能考正。
餘自庚寅十月,再罷郡,羈繫東江且三歲,越壬辰冬,蒙天語昭雪,禁網始疏,乃閒以扁舟,一至山下尋探崖壁。
適雨雪稀少,水落石露,異乎常時。
乃命工人是相是伐,巉岩尋丈,力難全舁;是割是剔,不遺餘力,以求遺文出之重淵,躋之崇岡,乃得七十餘字。
質體完固,精采飛奕,巋然煥然,如還舊觀。
自冬徂春凡三閱月,厥工乃成。
是為癸巳二月既望,蓋茲銘沒於江者七百年,此七十餘字,自歐陽文忠公以至今日,宛然猶存,非山川鬼神護之、惜之,曷至此。
遵原刻行次,存者表之,亡者闕之,甃以山石,儼若摩崖,略循故蹟,覆以層軒,環以周垣,不事雕鏤,不施丹黃,以速厥成,毋俾散佚。
鳩工之次,餘滋懼焉,至是書譔造,確係何人,傳寫荒唐與補刻之謬妄。
古今人論辯頗載之別編,以備覽觀,餘不具論。
是役也,餘既典裘傭書,以為之倡。
勷事者,為同門友任城潘子兆遴。
餘及門黃山汪玉樹、京口李心祖、吳門勞城,老友雲閒林子企忠、齊昌徐子琮,而浮屠氏昌齡勝珠義果之力居多;其捐基立石為本山釋行載;以及建立亭宇、修築牆垣,將伯之助,不謂無人,並書碑陰,以示來世。
康熙五十二年,歲次癸巳,孟夏既望。
就此觀之,則碑銘崩裂江中,非謬,而都元敬所雲得於石壁之上,可讀二十字,又不符矣。
但都好古博學,迥非常流,既親至其地,摹搨以歸,安有疑義,此必是石壁之銘,崩於江中者多,而壁上所存,尚有二十字。
陳公將江中之石,割剔舁起,必並伐石壁所存,而並舁湊合矣。
後越三十八載,為乾隆十六年,禦駕南巡,所造亭軒園垣,悉為改作。
今二十二年又事修葺,未識能保無恙否?此碑原文連題並譔書及後題名,通計百七十九字。
內不可考者十一字,又不全三字。
明顧元慶纂《瘞鶴銘考》少十八字。
今存並不全,共七十九字,其文自左至右,今將小石依原舊行次錄刻,遺文自右至左,非也。
太守陳公將深淵之石躋之崇岡,豈非勝舉。
但識者謂剖割巨石,果易就舁,然石小則毀亦易,傍近題字,劚削無存,殊可惜耳。
彼時若為計長久,將層軒亭宇垣牆之費,增益人夫,采鑿大石,就故處堅築高基,全舁原石而豎立之。
不必上此巉岩,亦不緻割剔全石,豈不更善?今所舉如此,倘後復罹浩劫,欲施人力以冀瓦全,不亦難哉? 焦山古鼎 焦山寺有古鼎,高一尺三寸二分,腹徑一尺五寸八分,口徑一尺四寸五分,耳高三寸,闊四寸二分,足高六寸一分,深八寸二分。
其銘乃鐘鼎文,在腹內。
銘雲:維九月既望,甲戍,王如於周。
丙子,烝於圓室,司徒南仲佑,世惠僉立中廷,王呼史端冊令世惠曰:宣治佐王,頗側弗作,錫汝元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勒、鑾旂。
世惠敢對揚天子,丕顯敬休,用作尊鼎,用享于口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本朝王西樵、阮亭,俱有歌詩。
虎入城 蘇州城距山甚遠,即吳縣境內。
諸山居人多,而樵采頻,絕無禽獸潛藏。
康熙五十二年十月十八日,有巨虎潛於城北王氏之歸田園中。
其時俱謂於齊門城垣上跳進,然絕無見者,更無形跡。
王為王心一之後人,園亦為郡中名園,忽聞有此猛獸,好事者爭先往觀,傷及二十餘人。
官兵搏捕,驅至園傍一茅屋中擊殺之,時吳縣令張廷弼罷任居郡,作詩紀事,中二句雲:「昔聞渡河去,今見入城來。
」 火災 吳郡之閶門,人民雜遝,百貨聚集,每多火災,未有如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五日之甚。
因火而死於水者,擁擠蹴踏而死者甚多。
餘友蔣芳似夢蘭作詩敘述情景,雖極鋪張卻無已甚之詞,其詩曰: 康熙五十有二年,十月五日夜未眠。
闔閭城中聲震地,闔閭城外光連天。
是時秋冬久無雨,風日燥烈烘梁柱。
姚家衖口包氏居,偶一不警騰煙炷。
從此綿延百十家,流光走焰飛金蛇, 四方奇貨累百萬,一炬頃刻成塵沙。
大官小官急馳驟,反風無術何能救。
當其烈焰未息時,誰忍遲留獨居後, 城頭峨峨百尺高,其下十丈深鑿濠。
眾人攘攘互出入,一橋約束如蜂腰。
〈(謂吊橋)〉 橋窄人多腳蹴蹜,危闌一斷崩崖谷。
火光照水如血紅,數百生人水中哭, 深濠填塞水不流,先墮在底後上頭。
水濡人壓兩莫當,那得更試吳兒泅。
魂斷身沈不可記,下者翻為上者利。
雙鞵雖濕衣尚乾,屍上逃生若平地。
嗟嗟此火燔居民,奇贏灰燼存其身。
豈知因火而死水,水中死者皆途人。
橋西之火勢愈猛,火東之路縮如頸。
萬人擁擠火漸來,不出不入喉中鯁。
直北一路舊渡津,石橋高跨何嶙峋。
平時厯級尚不易,當此雜遝空逡巡。
下塘隔絕僅尋丈,肩連踵接迷來往。
來者欲南不得下,往者欲北何由上。
相持既久難支撐,一人蹉跌千人傾。
強者騰翻疾奔竄,弱者屍積橋梁平。
或者僵直或卷縮,或折手足或穿腹。
不如渰沒濠中人,縱死猶全骨與肉。
火止宵殘猶未歸,傳聞兩處心疑非。
耶孃妻子急相索,哭聲一片昏陰霏。
濠邊橋邊夾衢路,形骸細認齊鳴謼。
得屍似得活人還,餘者傷心不知處。
一夜西風白浪顛,漂流出沒隨波遷。
齊女門邊觀者眾,幾人失足沈深淵? 瓦礫場中拾餘燼,敗垣傾塌雷霆震。
何事餘威尚未收,又見零星買棺櫬。
天人之道孰可知,寬徵與材聊爾為。
後世敢希鄭子產,梓慎裨竈亦足師。
聖君享祚最悠久,況是今年聖人壽。
赦詔遙頒禁獄空,死囚且得延其首。
戊子之歲叛逆誅,肝腦狼藉膏血塗。
教場陳屍約五十,此輩齷齪皆至愚。
天地生生真大德,六府何為失其職? 哀哉無罪二百人,玉石無分在晷刻。
豈綠風薄俗更澆,真宰作意懲浮囂。
途中水中有定數,特以一火為招邀。
而今一路陰魂滿,薄暮依稀識長短, 啾啾鬼哭略可聞,路上行人跡欲斷。
騰騰烈火猶可防,軀命一失何由償? 城中城外招魂哭,怕見橋頭並水傍。
一產三十六子 康熙五十四年,蘇州民郭庭桂妻一胎產三十六子,其大如鼠,見風即與凡兒等。
巡撫趙宏燮雇乳母三十五人,並其母以哺之。
異物 康熙五十七年,予在大梁撫軍宜君楊公幕中,見京報川督鄂海奏:「六月間,有郭多裡地方陡出一獸,無頭,狀如人形,頸內生手,腹上生眼,臍中生口。
行至軍中,食米數鬥,不傷生獸,眾兵將刀追近,忽發怪風,刀箭不能近其身。
及追至哈喇忒地方山凹之內,有深坑數丈,此獸躍於坑中。
近視之,內有百餘,形類皆然。
臣一面差撥多弁防禦,理合奏聞。
」等語。
旋據提塘稟:「實無其事,係妄人捏造,現在查究。
」後又傳聞。
聖祖上論此物:「古時原有,亦非無者。
」緣是得寢。
深求未識確否,蓋此物《山海經》內舊有載入也。
九月牡丹 康熙五十七年戊戍,九月中,蘇州西禪寺內有牡丹一本,葉皆彫落,特開花一朵,淡紅鮮嫩,雜於菊花叢。
施一山先生作二絕句雲:「別擅輕紅色,重開黃菊時。
寶花應說法,無葉亦無枝。
」「漫道梨花瑞,茲花瑞若何?我來看霜葉,竟作踏春歌。
」 粉紅燕 康熙間,吳郡之吉由巷民家。
巢燕哺三雛,一潔白,二粉紅色。
時以為奇,紛紛往觀。
夫白燕已不多見,至於粉紅尤未聞也。
蔣氏妖鬼 蘇郡之西船場巷內,蔣氏止一子。
讀書家塾,夜有美人相就,既而夜夜必至。
至數月,其子形容消瘦,肢體憔悴。
父母詰其故,乃知妖也,不勝憂慮。
因令避於他處,固不至。
後以為無妨,稍為出遊,仍復相遇。
謂其子曰:「相聚數月,不意又散,今請言故:子前生盛才貌,我為處子,少有顏色,曾私約終身,後子負約,我即抑鬱而死。
所以不能忘情,今之相遇,本當殺子,見子尚有儒行,家中素無大過,又惟汝一子,我不忍也。
自後不必相避,安處家中。
」言訖不見。
亦康熙五十幾年事。
刻闆名手 吳郡專諸巷內,有刻版者,姓朱名圭,字上如。
雕刻書畫精細工緻,無出其右。
有河南畫家劉源,繪《淩煙閣功臣像》,上如雕刻,尤為絕倫。
又南陵詩人金史,字古良,擇兩漢至宋名人各圖形像,題以樂府,名曰《無雙譜》。
傳聞亦是上如雕刻,繼而選入養心殿供事。
凡大內字畫,俱出其手,後以效力,授為鴻臚寺敘班。
王梅庵 康熙中,吳郡畫人物名手,稱王基,為第一,王字太禦,號梅庵,乃顧雲程見龍之高弟,更善畫馬,兼能音律、圍棋。
為人瀟灑出塵,不趨榮利,與人交極其誠信,年六十餘而卒,不娶無後,惜哉!後出者欲求如此之藝,如此為人,不可得也。
又徐玫,字燦若者,人物亦善,又能花鳥。
細膩鮮媚,挾技出遊大行於京師,名利兼收,但其品望遜於王耳。
掘地得物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蘇城富人俞鶴年家無故而牆忽倒,倩工修築,掘地得一物,員軟如肉而色黃,其大如甕,頭甚小。
俞以鐵索纏之,砍以利刃,刃屈而物不傷。
但有血水,其聲如鼠,緣地而滾,血書「火陽現命」四字於地,忽不見。
忘八移家 友人邵賜笏自公車回,雲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七月中旬,京師海岱門外北城兵馬司署下,有龜於河中,浮首南去者絡釋不絕,直至通州。
初,兵馬司署前有橋,橋下以磚壘斷。
先是,兵馬司尚之傑見一白鬚老者,乘一白馬,謂尚曰:「今有忘八移家,橋下磚石宜拆去,否則不利於居民。
」尚如其言。
未幾,即見大龜如輪,越橋浮水而去,隨後行者五六日始完。
大星南移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戍刻,有星大如雞子,自西北移往東南,過處光如白練。
是年十一月十三日,聖祖升遐。
戒石 今凡府州縣衙署,於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
官每升堂,即對此石也。
或有惡其中立,出入必須旁行,意欲去之。
但所刻係君上誥戒之語,而不敢擅動。
欲駕言稟於上台,又難措詞。
曾見易以牌坊者,南北兩向,照依石刻字樣書寫,以代立石。
迨問立石所自,人皆茫然,予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之十六字,乃宋太宗書賜郡國,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時時在目。
不敢忽忘之意。
先是後蜀孟昶撰《戒官僚》雲:「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
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賦輿是切,足國是資。
朕之賞罰,固不逾時。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
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計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國朝,未有更易。
王梅溪十朋所至有《修戒石》詩,其在夔州雲: 爾俸爾祿民膏脂,下民易虐天難欺。
聖訓昭昭日月垂,刻石於庭勵官師。
臣庭堅字尤瓌奇,光堯宸翰增光輝。
坤維門戶州名夔,庭前戒石陋且庳。
筆畫微茫觀者疑,太歲在酉嘉平時。
吉日丁亥刑不施,命工舉石少高之。
一新欄檻嚴護持,銀鉤照眼光陸離。
天威咫尺顏不違,虐民之事焉可為? 勿謂蒼蒼不吾知,與爾同僚共孜孜。
後移官清源,修戒石,又詩雲: 君以民脂膏,祿爾大夫士。
脂膏飽其腹,曾不念赤子。
貪暴以自誅,誅求不知恥。
指呼有鷹犬,嗜欲肆蛇豕。
但言民至愚,孰謂天在邇。
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爾。
聖訓十有六,簡嚴具天理。
大字刻山骨,朝夕臨坐起。
一念苟或違,方寸寧不愧。
清源庭中石,整頓自今始。
何敢警同僚,兢兢惟敕巳。
可見古人到處,奉以自勵,今人處此,雖係前朝之物,然天理人情並無二緻,以之自警,亦人所宜。
安可因出入不能中道,而欲去之耶? 碑帖考 重刻古人著作,務覓善本,詳加校讎,庶不緻於舛繆。
如勝國錢塘胡文煥,重刻古書甚多,內有《碑帖考》。
予購得,詳閱之,乃割裂先樂圃《墨池編》內碑刻二卷,妄為此名也。
先樂圃,名長文,字伯原,宋元、豐間人,能書,纂次《墨池編》計二十卷,書家皆秘重之。
最後碑刻二卷,所載止於唐末至明隆慶間,四明薛晨續入五季宋元明,重刻以行。
胡則於此本內割裂二卷,另以《碑帖考》名,而帙首著作姓名竟刻「吳郡朱晨伯原纂次」,以薛之名、以先樂圃之地名,姓氏混為一人,豈不令人噴飯?何以傳於後世耶! 坊本書籍 專以鬻書為業者,謂之「書坊」,江南、江西、浙江有之,他處則無。
偶有店鋪,亦此三省人也。
但書坊止知趨利,並不顧是非錯謬。
如書首序文此種,則用此篇他種,即將此序略易幾句,即列彼書之首。
舊闆有朽腐者,或於目內刊去,或改補號數,充為全帙。
又書有行者,有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