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棗記 第三回 薩君秉誠心修道 三神仙傳授法術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薩君既棄了醫術,為一個道人,頭上戴一幅道巾,身上穿一領破衲,腰間系一條麻縧,腳下着一雙芒履。
一入着玄關就悟些仙訣,以人生皆為這個皮囊牽纏受害。
皮囊是甚麼東西?即血肉軀也。
人隻有了這個包囊,便沉滞欲海,漂浪愛河。
豈不是牽纏受害?薩君因唱個《歎皮囊谛語》雲: 這皮囊,多窒礙,與我靈台為患害。
随行逐步作機謀,左右教吾不自在。
筋一團,肉一塊,系綴百骸成四大。
有饑有渴有貧窮,有病有災有敗壞。
要飯喂,要衣蓋,更要榮華貪世态。
使我心上不得閑,為伊始下來生債。
細思量,真難耐,招引群魔難禁戒。
滋生五鬼及三屍,長養八邪并六害。
屎尿軀.脈血聚,看來有甚風流處。
九竅都為不淨坑,六門盡是狼藉鋪。
堕三途,沉六趣,蓋為皮囊教我做。
如今識汝是冤家,所以教予生厭惡。
問明師,求便路,得法方能自回互。
隻為生從愛欲來,欲心數盡無來去。
斷欲心,要堅固,休戀皮囊自失誤。
淡飯粗茶且給時,其餘更複生貪妒。
主人公,休慕顧,識取其中玄妙處。
内隐一顆大神珠,晝夜光明常顯露。
不拘言,難詞訴,耳不能聞眼不觑。
不空不有不中間,晃晃明明無定度。
養皮囊,要純素,純素之中生解悟。
忽爾心中解悟明,皮囊變作明珠庫。
放光明,遍法界,内外相通無挂礙。
照見堂堂出世人,端嚴具足神通在。
也無罪,也無福,也無天堂并地獄。
一朝擺脫這皮囊,自在縱橫無管束。
也不來,也不去,來去中間無定住。
蕩蕩嵬嵬爍天虛,誰能更覓成佛處。
薩君歎罷了《皮囊谛語》,又以為人心莫測,躁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乃口裡又念不住的《心經》雲: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思(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淨(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破礙故死有恐怖。
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缪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縛呵。
卻說薩君精心修行,又以為萬法總歸一,無師孰與傳授?此時聞得江西廣信府有個張虛靖天師,江西建昌府有個王方平,江西九江府有個葛仙翁,這三人皆道法高妙。
薩君欲自蜀而下,先至九江谒葛仙翁,由九江往廣信谒張虛靖,由廣信過建昌谒王方平。
合此三人為師,叩以妙道。
時乃桃紅柳綠,出了九溪十八洞,又過了巫山十二峰,負着些碎米粟,迳來龍虎風雲會的山,欲學取火煉丹也。
隻見他曉行夜宿,跋涉驅馳。
行過了幾多春水渡傍渡,又行過幾多夕陽山外山,方才出得個峽口。
時精神困倦,卻在亭子歇息片時,忽見有三位道人而來,一位稱“靖道人”,一位稱“平道人”,一位稱“翁道人”。
此三道人正是乃張虛靖、王方平、葛仙翁也。
因見這個薩君誠心慕道,遠來叩已,于是三人共議,就在半路之中傳他妙法,剛剛的來至峽口亭。
薩君見了這三位道丈,仙風道氣,潇灑離生,連忙起身說道:“列位道丈,貧道稽首
一入着玄關就悟些仙訣,以人生皆為這個皮囊牽纏受害。
皮囊是甚麼東西?即血肉軀也。
人隻有了這個包囊,便沉滞欲海,漂浪愛河。
豈不是牽纏受害?薩君因唱個《歎皮囊谛語》雲: 這皮囊,多窒礙,與我靈台為患害。
随行逐步作機謀,左右教吾不自在。
筋一團,肉一塊,系綴百骸成四大。
有饑有渴有貧窮,有病有災有敗壞。
要飯喂,要衣蓋,更要榮華貪世态。
使我心上不得閑,為伊始下來生債。
細思量,真難耐,招引群魔難禁戒。
滋生五鬼及三屍,長養八邪并六害。
屎尿軀.脈血聚,看來有甚風流處。
九竅都為不淨坑,六門盡是狼藉鋪。
堕三途,沉六趣,蓋為皮囊教我做。
如今識汝是冤家,所以教予生厭惡。
問明師,求便路,得法方能自回互。
隻為生從愛欲來,欲心數盡無來去。
斷欲心,要堅固,休戀皮囊自失誤。
淡飯粗茶且給時,其餘更複生貪妒。
主人公,休慕顧,識取其中玄妙處。
内隐一顆大神珠,晝夜光明常顯露。
不拘言,難詞訴,耳不能聞眼不觑。
不空不有不中間,晃晃明明無定度。
養皮囊,要純素,純素之中生解悟。
忽爾心中解悟明,皮囊變作明珠庫。
放光明,遍法界,内外相通無挂礙。
照見堂堂出世人,端嚴具足神通在。
也無罪,也無福,也無天堂并地獄。
一朝擺脫這皮囊,自在縱橫無管束。
也不來,也不去,來去中間無定住。
蕩蕩嵬嵬爍天虛,誰能更覓成佛處。
薩君歎罷了《皮囊谛語》,又以為人心莫測,躁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乃口裡又念不住的《心經》雲: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思(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淨(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破礙故死有恐怖。
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缪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縛呵。
卻說薩君精心修行,又以為萬法總歸一,無師孰與傳授?此時聞得江西廣信府有個張虛靖天師,江西建昌府有個王方平,江西九江府有個葛仙翁,這三人皆道法高妙。
薩君欲自蜀而下,先至九江谒葛仙翁,由九江往廣信谒張虛靖,由廣信過建昌谒王方平。
合此三人為師,叩以妙道。
時乃桃紅柳綠,出了九溪十八洞,又過了巫山十二峰,負着些碎米粟,迳來龍虎風雲會的山,欲學取火煉丹也。
隻見他曉行夜宿,跋涉驅馳。
行過了幾多春水渡傍渡,又行過幾多夕陽山外山,方才出得個峽口。
時精神困倦,卻在亭子歇息片時,忽見有三位道人而來,一位稱“靖道人”,一位稱“平道人”,一位稱“翁道人”。
此三道人正是乃張虛靖、王方平、葛仙翁也。
因見這個薩君誠心慕道,遠來叩已,于是三人共議,就在半路之中傳他妙法,剛剛的來至峽口亭。
薩君見了這三位道丈,仙風道氣,潇灑離生,連忙起身說道:“列位道丈,貧道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