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藝文
關燈
小
中
大
陳筍湄先生年譜序
士君子以緻君澤民為己任,而所遇或不同:有坐而言者,有起而行者。
文章、政事,二而一者也。
然居秩清要,黼黻皇猷,或不能親曆民間,得尺寸之柄,以展其所蘊蓄。
往往未及見之實事而托之空言,或釋屩登朝,即剖符作吏。
其有德積上章,曆階而進,久且建旄持節,揚曆封圻,而陳善閉邪,思有以啟沃天心,又未免君門萬裡之感。
且簿書之瑣、保障之難,由牧令内跻卿貳者,十不獲一。
蓋非大有為之才不能也。
晉江陳筍湄先生,年逾強仕,始通籍。
初任臨漳縣,興利除弊,善政不可更仆數。
教民七年,内升中書科舍人,父老如失慈母,紛紛請留。
上台奏聞,以民情愛戴,暫任事。
未久,仍召入朝。
旋以禦史記名,為儀部主政,升太常寺少卿,典試粵東。
六旬有餘,聞太夫人訃歸裡,以目疾閑居終老,壽至七十有六。
考其經進講義及封章奏疏,猶見古名臣風烈。
夫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先生念典勤學,着為谟猷,皆本數十年化民成俗之精意而出之。
坐言起行,為經、為法,先生兼之矣。
其曾孫淑梯,肄業海東講院,奉年譜丐為弁言,簡書棼如,無暇及之。
茲瓜代賦閑,展卷三複,爰叙其崖略,書于簡端以付之。
是為序。
台灣周邠圖(維新)島上闡幽錄序 曩官山左,曆任泰山、高唐、濟甯各州邑,仿吾鄉陽湖彙報節婦請建總坊之例,詳請旌獎者,統計凡數百人。
慮其畏難也,刊呈式(□)于鄉塾;懼其索費也,備冊格存于學宮;恐其徇私也,書姓氏榜于通衢。
徑禀台司,捐餘俸,備官書,防舞文也;告示闾裡,奉印文為憑證,杜逛報也;勸富家,鸠衆資建總坊,恤貧窭也。
或先書額于祠門、或并留名于志乘,潛德幽光,庶不至泯滅無聞耳。
自莅台陽,随地谘訪,非無白首苦節而茹蘖終身者、非無青年矢志而冰雪為心者;海外風氣靡靡,而官師莅斯土者,又以勵翼民俗為緩圖,多漠然視之。
彼窮鄉蓬荜,生長深閨,不知激揚為何事;但行其心之所安、率其性之所具,懷清履潔,特立獨行于泯棼污濁之中,無所為而為者,不更為難能可貴乎?年來采訪條約責之師生,卒無以應。
今将回帆内渡,周生邠圖以所編島上闡幽錄相質問,雖搜輯不無遺漏,而叙次百餘人,已思過半矣。
周谘而集成之,是所厚望也。
邠圖為乙酉拔萃科所取士,維時聞其敦行不怠,鄉評翕然,非徒以文采炫者。
今而知其能崇尚氣節,無負期勉,且自信取士之尚無謬戾焉。
是為序。
渡海後記 甲寅三月初九日,奉檄調省考察,計待罪已六年矣。
自鹹豐紀元以後,孱軀漸不勝任,屢辭弗許。
至癸醜軍興,不敢再作退計。
一時告援之書,誤為蜚語所中。
事平,自奏請罪,仍荷天恩簡任臬事,而當道先未知之也。
四月初八日卸任,小住過夏五,時伏汛多風,且洋匪充斥,而不敢遲遲吾行,由廈門覓銅底夾闆船商夷所合造者,初約放至台郡鹿耳門出洋,直抵福州五虎港口。
因官紳有附便回嘉義者,乃收泊五條港口,須移以就彼,蓋去處仍來處也。
适又有粵艇至,兼用為副駕。
前數日蔔簽于天後宮,有「中流自在任夷猶」之句,是夷船已為之兆也。
六月十七日,由郡起程,駐茅港尾。
四日行至海濱樸仔腳地方候風。
二十一日祭海如初禮。
二十二日,東南風起,即登舟。
中艙極精潔,而别有臭味,不可一刻居,挈兒女并坐桅艙下。
上有方井,可接天光。
鄉人王禮堂、顧廷棟、族侄榮秋,皆同舟。
文武随員程榮春、陳朝安、兵丁楊魁、勇首蔡得勝等,與家丁湛周、金扣、張卷諸人,以及商民之求附渡者,計百餘人,群枕藉乎其中。
程雨生内侄婿,海兒師也,坐副駕從之;武弁王啟亮等随焉。
方由港口乘小舟出,風逆潮湧,頗颠簸;近大舟,以紅繩缒而登。
潮平,風亦定。
二十四日寅刻開行,安穩如室中。
姬女輩入肩輿眺望,海兒嬉戲于帆樯下。
秉燭夜話者,但聞笑聲。
二十五日辰已間,已見五虎山影,旋入閩安港口。
二十六日,泊省垣南台。
二十七日,登岸,旋入城。
台商米艘聯樯相從,一路無萑符之警。
自來航海罕有如此之順且速者。
抵省後,上台具疏保留者再,然已因前奏解組矣。
籲!有形之風波易涉,無形之風波難行。
出瘴海、離愁城,萬死得生,仍有餘閑課兒讀經書,吚唔不離左右間,與二、三知己談風月,雖前路茫茫、險夷不可知,而眼前則脫坎窞而行康莊也。
覺乎?否乎?嘉平月上澣,書于福州五福巷旅邸。
覺岸圖記 放于海為夢,登于岸為覺。
人見岸則覺其安而不覺其危,往往失事者,每于近港時或下碇而暴風拔起,或觸礁而沙汕擱沈。
但得見岸,或覓小舟、或附漁筏,且出坎窞為吉。
當其在中流時,似極可危,而卒無害。
餘舟夜間放洋,風濤聲中,忽聞砉然如石破山頹,由懸床左右皆堆積木闆釜蓋以千百計,每起一浪則滾倒如演團牌陣。
既而思之,置于艙面,防有變可持之凫水耳。
又聞铮铮金鐵聲,則排列巨炮,将以禦洋盜也。
維時生死在呼吸間,而舟人夜語若無事者。
及東方既向,駛過鹿港,不得泊。
旋近嘉義笨港,漸覺風正潮平,隐隐見煙樹一線。
餘方謂得其所矣,舟人乃皇皇然時引領望雲色,停桡二日,始移港口,仍趦趄不進。
且終宵無敢寐,曰:寇盜竊發,近港口為多。
夫而後知自以為安者,覺其安不覺其危也。
又越日,始得小舟登陸。
設此三晝夜中,風雲不測,或漂流進港時有所觸礙,亦岌岌乎殆矣。
人苦于夢而未覺,又苦于覺而不覺。
夢而未覺,其害猶輕;覺而不覺,其禍尤烈。
嗚乎!有路先登岸、有港便收帆,夢夢者悔之何及?豈獨浮海也哉(曩有漳人蒲玉田者,為餘作登岸圖,時抵台之次年也;屬沂泉書前篇于卷端。
癸醜寇警,仆人窟地深藏,蝼蟻蝕之為齑粉矣。
及回帆内涉,于役漳南,漳人賴覺臨複繪此,記歸舟登岸也。
歸而登則真登岸矣,仍檢舊作補錄存之,亦不忘其初之意也)! 楊述臣一經堂詩錄序 曩者鄉先達馬文悫公倡經義會,諸父執集講之日,各子弟環侍敬聽。
其中年長而學邃者,述臣也。
嗣于諸同人文壇詩社間,欽其言論豐采,為今之文人、古之學者,閉戶著書,矻矻孳孳數十年矣。
幹薄宦遠遊,不以為俗吏而遐棄之,每書成脫稿,必附郵緘寄,心印神交,天涯若比鄰焉。
近年從戎海外,仍音問時通。
先大夫遺稿曾荷采入耆舊集,尊祖廉州公平台勳績于赤嵌紀聞謹備書之。
桑梓在望,而雲水茫茫,未蔔歸田何日,與知好相見何時?年已衰矣,力已憊矣!耐瘴疠而冒風濤,處危島孤懸之地,當軍興孔棘之秋,何幸而竟得生還握手一譚也。
初抵裡門,驩然道故,老儒髦而忘倦,詩人窮而益工;豪态猶存,逸興如昨。
讀其一經堂詩錄,正變并為雅音,詩而經也;朝野同此直筆,詩而史也。
忠孝之心郁于中,而大作于外,則又當痛飲與離騷并讀也。
嗚乎!有懷投筆,無路請纓。
設得操尺寸,借箸一籌,仗劍登壇,磨盾草檄,豈不勝作一書生?而乃伏處衡茅,蒿目時艱,徒為慷慨悲歌之士,良可慨已!然而著作等身,名山千古,又豈一時之功名所可同日而語哉?幹将有都門之役,追億五十年前同執經于諸父老左右,三複斯編,為之徘徊不能去。
畏此簡書,骊歌在門矣。
謹綴數語于簡端而遂行。
時鹹豐乙卯夏五也。
王文慎公遺稿序 從來有德者必有言。
言者心之聲,惟慎德者能慎言。
德行、文藝,二而一者也;知此者可與讀王文慎公之文。
公嘗問舉業于先大夫,曾評其文以為有古名臣風度。
餘弱冠失怙,遺命兄事之,與公先後設館于社友葵原家塾,屢肩随公弟士安、佐卿輩以文會諸友,限一日夜完三藝。
公貌獨清癯,每夜闌燭炧,諸同人皆欠伸,公兀坐以手摩其面,即神思煥發,而涉筆不作一寒瘦語。
自嘉慶癸酉鄉薦後,僑寓都門,課徒資膏火;蕭然一榻,幞被外無長物。
缊袍脫粟,泊如也。
餘庚辰初應春官試,幸報捷,公欣然來旅館,夜同坐小樓,迄天曉報罷。
公曰:吾無望矣,當助汝。
即邀至禁城居停某宅,督習楷書,諄諄以宴遊為戒。
及廷試,居停主人為授餐設榻曰:吾師之友,即吾師也。
旋以縣令用,公為怫然者久之。
餘移寓準提禅寺,适公從父旬宣先生由浙入都同居,公仍歸館城内,相距數裡,約十日來一叙。
屆期,日初出,甫入門,即呼叔父,問起居;并喚餘起,為設尊酒,作竟日談。
将暮,則含淚去。
旬宣先生戲言:如新婦别母家也。
餘分符将出都,公與鄉人餞别,并約往梨園觀劇。
餘謂前言宴遊之戒不敢忘。
公曰:君即行,毋慮留連也。
酒酣,歌且泣,留别有句雲:臨歧默默空相對,萬感都從别後生。
為之三複不已。
道光癸未夏五,時任武城,聞公以進士第二人及第。
吾通狀元胡印諸先生、探花馬遜諸先生,公适補其阙。
鄉人豔羨之。
然半生勤苦,距鄉薦已十年矣。
越數年,餘移任泰安,公請假歸,道出山左,飄然玉堂中人,睟面盎背,無曩時瘦削态。
留登泰山,時十月九日,為餘生辰,邀飲于岱麓之王母池。
适試童子,延駐試院同校;翦燭烹茶,宛然昔年在文社中。
試卷糊名,公首薦一卷,拆視之,為王生廣涵;笑曰:此吾弟也;可望冠軍,勿效餘作第二人。
臨别設祖帳,天氣漸寒,烹羔羊,嘗春釀,攜手不忍去。
以煙壺互易曰:彼此臭味毋相忘。
抵京為百韻詩寄贈。
厥後,曆居清要,洊列公卿,疊掌文衡,跻升台輔;而敝裘羸馬,僦居寺院,儉約自守,仍如待試春明時。
持己接人,恭而讓、嚴而和,殆所謂斷斷無技、而休休有容者乎!餘由蜀而閩,後巡台至海外,郵筒往複,縷樓數千言,時以謹慎盡職為勖。
嘗選輯公與諸同人文稿,入齊魯課士錄,公緻書戒以有遺無濫。
蓋謹小慎微,翰墨不輕衍于人,終其身如一日焉。
餘于庚寅、戊戌、壬寅凡三至京,仲弟霁吟掌科中書,每同往待漏;退朝,即與餘兄弟終日相聚,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公聘餘幼女,字其季子;而遠隔海洋,鴻雁罕便,适有調任台灣太守某出京,赍采币航海而至。
方期秩滿挈眷内渡,入都驩然團聚,而越年即驚聞赴報。
公于某月日薨于位,中外震悼、飾終之典,備極優崇,賜谥「文慎」;華衮之褒,洵乎名實相副,而當之無愧也。
鹹豐己未冬,餘由浙藩解組歸裡,小住蘇門,嗣君魁階、子嘉以遺稿屬為編次。
竊思公之嘉言懿行備載國史,其轶事具詳家乘及諸名人傳記中,固無俟以文傳也。
然有德者有言,讀其文、誦其詩,乃如見其人。
爰輯若幹首,屬付手民,以示來茲。
嗚乎!坊表典型,人皆仰之,複何贅焉!爰縷述交遊數十年相知以心之久,而其間離合悲歡之情狀,曆曆如在目前。
九原有作,其以餘為不忘平生之言者乎!魁階昆仲克承先德,以父書屬餘者,蓋有由也。
即以書于簡端。
時庚申中秋日。
文章、政事,二而一者也。
然居秩清要,黼黻皇猷,或不能親曆民間,得尺寸之柄,以展其所蘊蓄。
往往未及見之實事而托之空言,或釋屩登朝,即剖符作吏。
其有德積上章,曆階而進,久且建旄持節,揚曆封圻,而陳善閉邪,思有以啟沃天心,又未免君門萬裡之感。
且簿書之瑣、保障之難,由牧令内跻卿貳者,十不獲一。
蓋非大有為之才不能也。
晉江陳筍湄先生,年逾強仕,始通籍。
初任臨漳縣,興利除弊,善政不可更仆數。
教民七年,内升中書科舍人,父老如失慈母,紛紛請留。
上台奏聞,以民情愛戴,暫任事。
未久,仍召入朝。
旋以禦史記名,為儀部主政,升太常寺少卿,典試粵東。
六旬有餘,聞太夫人訃歸裡,以目疾閑居終老,壽至七十有六。
考其經進講義及封章奏疏,猶見古名臣風烈。
夫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先生念典勤學,着為谟猷,皆本數十年化民成俗之精意而出之。
坐言起行,為經、為法,先生兼之矣。
其曾孫淑梯,肄業海東講院,奉年譜丐為弁言,簡書棼如,無暇及之。
茲瓜代賦閑,展卷三複,爰叙其崖略,書于簡端以付之。
是為序。
台灣周邠圖(維新)島上闡幽錄序 曩官山左,曆任泰山、高唐、濟甯各州邑,仿吾鄉陽湖彙報節婦請建總坊之例,詳請旌獎者,統計凡數百人。
慮其畏難也,刊呈式(□)于鄉塾;懼其索費也,備冊格存于學宮;恐其徇私也,書姓氏榜于通衢。
徑禀台司,捐餘俸,備官書,防舞文也;告示闾裡,奉印文為憑證,杜逛報也;勸富家,鸠衆資建總坊,恤貧窭也。
或先書額于祠門、或并留名于志乘,潛德幽光,庶不至泯滅無聞耳。
自莅台陽,随地谘訪,非無白首苦節而茹蘖終身者、非無青年矢志而冰雪為心者;海外風氣靡靡,而官師莅斯土者,又以勵翼民俗為緩圖,多漠然視之。
彼窮鄉蓬荜,生長深閨,不知激揚為何事;但行其心之所安、率其性之所具,懷清履潔,特立獨行于泯棼污濁之中,無所為而為者,不更為難能可貴乎?年來采訪條約責之師生,卒無以應。
今将回帆内渡,周生邠圖以所編島上闡幽錄相質問,雖搜輯不無遺漏,而叙次百餘人,已思過半矣。
周谘而集成之,是所厚望也。
邠圖為乙酉拔萃科所取士,維時聞其敦行不怠,鄉評翕然,非徒以文采炫者。
今而知其能崇尚氣節,無負期勉,且自信取士之尚無謬戾焉。
是為序。
渡海後記 甲寅三月初九日,奉檄調省考察,計待罪已六年矣。
自鹹豐紀元以後,孱軀漸不勝任,屢辭弗許。
至癸醜軍興,不敢再作退計。
一時告援之書,誤為蜚語所中。
事平,自奏請罪,仍荷天恩簡任臬事,而當道先未知之也。
四月初八日卸任,小住過夏五,時伏汛多風,且洋匪充斥,而不敢遲遲吾行,由廈門覓銅底夾闆船商夷所合造者,初約放至台郡鹿耳門出洋,直抵福州五虎港口。
因官紳有附便回嘉義者,乃收泊五條港口,須移以就彼,蓋去處仍來處也。
适又有粵艇至,兼用為副駕。
前數日蔔簽于天後宮,有「中流自在任夷猶」之句,是夷船已為之兆也。
六月十七日,由郡起程,駐茅港尾。
四日行至海濱樸仔腳地方候風。
二十一日祭海如初禮。
二十二日,東南風起,即登舟。
中艙極精潔,而别有臭味,不可一刻居,挈兒女并坐桅艙下。
上有方井,可接天光。
鄉人王禮堂、顧廷棟、族侄榮秋,皆同舟。
文武随員程榮春、陳朝安、兵丁楊魁、勇首蔡得勝等,與家丁湛周、金扣、張卷諸人,以及商民之求附渡者,計百餘人,群枕藉乎其中。
程雨生内侄婿,海兒師也,坐副駕從之;武弁王啟亮等随焉。
方由港口乘小舟出,風逆潮湧,頗颠簸;近大舟,以紅繩缒而登。
潮平,風亦定。
二十四日寅刻開行,安穩如室中。
姬女輩入肩輿眺望,海兒嬉戲于帆樯下。
秉燭夜話者,但聞笑聲。
二十五日辰已間,已見五虎山影,旋入閩安港口。
二十六日,泊省垣南台。
二十七日,登岸,旋入城。
台商米艘聯樯相從,一路無萑符之警。
自來航海罕有如此之順且速者。
抵省後,上台具疏保留者再,然已因前奏解組矣。
籲!有形之風波易涉,無形之風波難行。
出瘴海、離愁城,萬死得生,仍有餘閑課兒讀經書,吚唔不離左右間,與二、三知己談風月,雖前路茫茫、險夷不可知,而眼前則脫坎窞而行康莊也。
覺乎?否乎?嘉平月上澣,書于福州五福巷旅邸。
覺岸圖記 放于海為夢,登于岸為覺。
人見岸則覺其安而不覺其危,往往失事者,每于近港時或下碇而暴風拔起,或觸礁而沙汕擱沈。
但得見岸,或覓小舟、或附漁筏,且出坎窞為吉。
當其在中流時,似極可危,而卒無害。
餘舟夜間放洋,風濤聲中,忽聞砉然如石破山頹,由懸床左右皆堆積木闆釜蓋以千百計,每起一浪則滾倒如演團牌陣。
既而思之,置于艙面,防有變可持之凫水耳。
又聞铮铮金鐵聲,則排列巨炮,将以禦洋盜也。
維時生死在呼吸間,而舟人夜語若無事者。
及東方既向,駛過鹿港,不得泊。
旋近嘉義笨港,漸覺風正潮平,隐隐見煙樹一線。
餘方謂得其所矣,舟人乃皇皇然時引領望雲色,停桡二日,始移港口,仍趦趄不進。
且終宵無敢寐,曰:寇盜竊發,近港口為多。
夫而後知自以為安者,覺其安不覺其危也。
又越日,始得小舟登陸。
設此三晝夜中,風雲不測,或漂流進港時有所觸礙,亦岌岌乎殆矣。
人苦于夢而未覺,又苦于覺而不覺。
夢而未覺,其害猶輕;覺而不覺,其禍尤烈。
嗚乎!有路先登岸、有港便收帆,夢夢者悔之何及?豈獨浮海也哉(曩有漳人蒲玉田者,為餘作登岸圖,時抵台之次年也;屬沂泉書前篇于卷端。
癸醜寇警,仆人窟地深藏,蝼蟻蝕之為齑粉矣。
及回帆内涉,于役漳南,漳人賴覺臨複繪此,記歸舟登岸也。
歸而登則真登岸矣,仍檢舊作補錄存之,亦不忘其初之意也)! 楊述臣一經堂詩錄序 曩者鄉先達馬文悫公倡經義會,諸父執集講之日,各子弟環侍敬聽。
其中年長而學邃者,述臣也。
嗣于諸同人文壇詩社間,欽其言論豐采,為今之文人、古之學者,閉戶著書,矻矻孳孳數十年矣。
幹薄宦遠遊,不以為俗吏而遐棄之,每書成脫稿,必附郵緘寄,心印神交,天涯若比鄰焉。
近年從戎海外,仍音問時通。
先大夫遺稿曾荷采入耆舊集,尊祖廉州公平台勳績于赤嵌紀聞謹備書之。
桑梓在望,而雲水茫茫,未蔔歸田何日,與知好相見何時?年已衰矣,力已憊矣!耐瘴疠而冒風濤,處危島孤懸之地,當軍興孔棘之秋,何幸而竟得生還握手一譚也。
初抵裡門,驩然道故,老儒髦而忘倦,詩人窮而益工;豪态猶存,逸興如昨。
讀其一經堂詩錄,正變并為雅音,詩而經也;朝野同此直筆,詩而史也。
忠孝之心郁于中,而大作于外,則又當痛飲與離騷并讀也。
嗚乎!有懷投筆,無路請纓。
設得操尺寸,借箸一籌,仗劍登壇,磨盾草檄,豈不勝作一書生?而乃伏處衡茅,蒿目時艱,徒為慷慨悲歌之士,良可慨已!然而著作等身,名山千古,又豈一時之功名所可同日而語哉?幹将有都門之役,追億五十年前同執經于諸父老左右,三複斯編,為之徘徊不能去。
畏此簡書,骊歌在門矣。
謹綴數語于簡端而遂行。
時鹹豐乙卯夏五也。
王文慎公遺稿序 從來有德者必有言。
言者心之聲,惟慎德者能慎言。
德行、文藝,二而一者也;知此者可與讀王文慎公之文。
公嘗問舉業于先大夫,曾評其文以為有古名臣風度。
餘弱冠失怙,遺命兄事之,與公先後設館于社友葵原家塾,屢肩随公弟士安、佐卿輩以文會諸友,限一日夜完三藝。
公貌獨清癯,每夜闌燭炧,諸同人皆欠伸,公兀坐以手摩其面,即神思煥發,而涉筆不作一寒瘦語。
自嘉慶癸酉鄉薦後,僑寓都門,課徒資膏火;蕭然一榻,幞被外無長物。
缊袍脫粟,泊如也。
餘庚辰初應春官試,幸報捷,公欣然來旅館,夜同坐小樓,迄天曉報罷。
公曰:吾無望矣,當助汝。
即邀至禁城居停某宅,督習楷書,諄諄以宴遊為戒。
及廷試,居停主人為授餐設榻曰:吾師之友,即吾師也。
旋以縣令用,公為怫然者久之。
餘移寓準提禅寺,适公從父旬宣先生由浙入都同居,公仍歸館城内,相距數裡,約十日來一叙。
屆期,日初出,甫入門,即呼叔父,問起居;并喚餘起,為設尊酒,作竟日談。
将暮,則含淚去。
旬宣先生戲言:如新婦别母家也。
餘分符将出都,公與鄉人餞别,并約往梨園觀劇。
餘謂前言宴遊之戒不敢忘。
公曰:君即行,毋慮留連也。
酒酣,歌且泣,留别有句雲:臨歧默默空相對,萬感都從别後生。
為之三複不已。
道光癸未夏五,時任武城,聞公以進士第二人及第。
吾通狀元胡印諸先生、探花馬遜諸先生,公适補其阙。
鄉人豔羨之。
然半生勤苦,距鄉薦已十年矣。
越數年,餘移任泰安,公請假歸,道出山左,飄然玉堂中人,睟面盎背,無曩時瘦削态。
留登泰山,時十月九日,為餘生辰,邀飲于岱麓之王母池。
适試童子,延駐試院同校;翦燭烹茶,宛然昔年在文社中。
試卷糊名,公首薦一卷,拆視之,為王生廣涵;笑曰:此吾弟也;可望冠軍,勿效餘作第二人。
臨别設祖帳,天氣漸寒,烹羔羊,嘗春釀,攜手不忍去。
以煙壺互易曰:彼此臭味毋相忘。
抵京為百韻詩寄贈。
厥後,曆居清要,洊列公卿,疊掌文衡,跻升台輔;而敝裘羸馬,僦居寺院,儉約自守,仍如待試春明時。
持己接人,恭而讓、嚴而和,殆所謂斷斷無技、而休休有容者乎!餘由蜀而閩,後巡台至海外,郵筒往複,縷樓數千言,時以謹慎盡職為勖。
嘗選輯公與諸同人文稿,入齊魯課士錄,公緻書戒以有遺無濫。
蓋謹小慎微,翰墨不輕衍于人,終其身如一日焉。
餘于庚寅、戊戌、壬寅凡三至京,仲弟霁吟掌科中書,每同往待漏;退朝,即與餘兄弟終日相聚,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公聘餘幼女,字其季子;而遠隔海洋,鴻雁罕便,适有調任台灣太守某出京,赍采币航海而至。
方期秩滿挈眷内渡,入都驩然團聚,而越年即驚聞赴報。
公于某月日薨于位,中外震悼、飾終之典,備極優崇,賜谥「文慎」;華衮之褒,洵乎名實相副,而當之無愧也。
鹹豐己未冬,餘由浙藩解組歸裡,小住蘇門,嗣君魁階、子嘉以遺稿屬為編次。
竊思公之嘉言懿行備載國史,其轶事具詳家乘及諸名人傳記中,固無俟以文傳也。
然有德者有言,讀其文、誦其詩,乃如見其人。
爰輯若幹首,屬付手民,以示來茲。
嗚乎!坊表典型,人皆仰之,複何贅焉!爰縷述交遊數十年相知以心之久,而其間離合悲歡之情狀,曆曆如在目前。
九原有作,其以餘為不忘平生之言者乎!魁階昆仲克承先德,以父書屬餘者,蓋有由也。
即以書于簡端。
時庚申中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