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的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在霞浦住了四年,我對它的印象不算太淡薄。
這個城算是福甯府的首邑,它包括霞浦、福安、福鼎、壽甯、甯德等五縣。
這五縣加上福州府所屬的十縣,造成閩海道。
從前管轄一道的官吏叫做道台,管轄一府的叫做知府,管轄一縣的叫做知縣——知縣是起碼的官職,俗稱為“父母官”。
在科舉全盛時代,福甯五邑的學子,須前往福甯府去考試,考得上的便是秀才。
有了秀才的資格後,才到福州去鄉試。
鄉試及格的就算是舉人。
最後才到北京去會試殿試,被考取的才是進士、翰林。
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
假如一個人能夠連中三元,那麼他的官運不怕不亨通;雖然科舉及第的人不見得有學問,像現時在各級學校拿了一大堆文憑的人,甚至到外洋鍍過金的人,不見得有學問一樣。
因為霞浦是福甯府的知府駐在地,所以30年前它的政治上文化上的地位顯然比較我們福安縣高得多。
例如霞浦有一間省立第三中學,一間教會中學,但我們福安縣連一間中學也沒有。
直至我在霞浦快要畢業那一年,福安才開始創辦中學。
霞浦地臨海濱,交通相當便利,而魚米的豐富,使當地居民變成安土重遷,不想冒險向外發展。
霞浦城的大街上滿是海味,東邊一大堆,西邊一大堆,而螃蟹、鳗魚、馬鲛魚、鬥底鲳魚特别多。
可是我們作元學校的校風崇尚簡樸,每個月僅收膳費兩元,後來才慢慢增加到三元。
我們每天早晚都吃稀飯,中午才吃一頓幹飯。
人多菜少,不上三五回合,四個菜碟早已像風卷殘雲一樣,所餘無幾了。
因此,每天吃早點時,我們須到後門外的賣油條的小孩處去找救兵;中午大家結成聯合陣線,請廚房加菜,平均每碗魚約兩毛錢。
晚上9時左右,須到校丁處去買燒餅來充饑。
假如口袋裡的零用錢比較充足的時候,大家還三五成群地在寝室熄燈後,揪開後門的門闩,跑到街上去吃一些馄饨、炒米粉一類的東西。
其實,像當時霞浦的生活程度,每月多出一兩元膳費,便可以吃得很舒服,用不着三頓吃不飽饑腸辘辘地到處去找零食。
我在校内一連住了三年半,直到最後一學期,我和十幾位高年級的同學們搬到校外去住,專請一個廚子做飯,三餐吃得津津有味,再也不用零食,而每月的膳食費,不過五塊錢。
這個例子說明節儉須有限度,過了限度反而多花錢。
因為我沒有進中學前曾在私塾讀過幾年書,這在國文方面給我相當便利,可是在音樂和體育兩門功課上是個大失敗。
在小學讀書時我最愛唱歌,而且會彈一點風琴,經過幾年的停頓,我對音樂生疏了。
那些從教會家庭出身的同學們多數懂得看五線譜,我一點也不會,而且沒有請教的機會。
這樣一來,音樂王國的大門關得緊緊,使我永遠做個門外漢。
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覺得很可惜。
我們的學校每天上課前,先整隊點名,到禮拜堂去聽講。
星期日還要到中華聖公會的大教堂去做禮拜。
做禮拜必須唱聖詩,耳濡目染,一部聖詩我差不多能夠唱到一二百多首。
在海邊居住的孩子多懂得水性,在山上生活的孩子能夠分别出各種鳥音,環境的力量實在太大了。
我們的學校注重足球,三中長于排球。
這些運動我都沒有什麼興趣。
我每天晚飯後最好的享受,就是往城牆頭上去散步。
霞浦的城牆,寬大平坦,尤其教會學校和醫院附近的城牆,因為散步的人較多,沒有什麼荒草。
我記得當時和我常到城牆頭上去散步的一位名叫餘祖毅的同學,他的年紀和我相等,我們兩個人都不喜歡熱鬧及劇烈的運動,但是我們卻愛散步和高談闊論。
此外,我們時常抽暇到北門外的一座古刹去玩。
這座庵居高臨下,門前有淙淙的流水,我們到禅堂去靜坐時,宛若達到一塵不染,萬慮皆空的境界。
有的時候,祖毅兄因事沒有去,我個人拿了一本書
這個城算是福甯府的首邑,它包括霞浦、福安、福鼎、壽甯、甯德等五縣。
這五縣加上福州府所屬的十縣,造成閩海道。
從前管轄一道的官吏叫做道台,管轄一府的叫做知府,管轄一縣的叫做知縣——知縣是起碼的官職,俗稱為“父母官”。
在科舉全盛時代,福甯五邑的學子,須前往福甯府去考試,考得上的便是秀才。
有了秀才的資格後,才到福州去鄉試。
鄉試及格的就算是舉人。
最後才到北京去會試殿試,被考取的才是進士、翰林。
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
假如一個人能夠連中三元,那麼他的官運不怕不亨通;雖然科舉及第的人不見得有學問,像現時在各級學校拿了一大堆文憑的人,甚至到外洋鍍過金的人,不見得有學問一樣。
因為霞浦是福甯府的知府駐在地,所以30年前它的政治上文化上的地位顯然比較我們福安縣高得多。
例如霞浦有一間省立第三中學,一間教會中學,但我們福安縣連一間中學也沒有。
直至我在霞浦快要畢業那一年,福安才開始創辦中學。
霞浦地臨海濱,交通相當便利,而魚米的豐富,使當地居民變成安土重遷,不想冒險向外發展。
霞浦城的大街上滿是海味,東邊一大堆,西邊一大堆,而螃蟹、鳗魚、馬鲛魚、鬥底鲳魚特别多。
可是我們作元學校的校風崇尚簡樸,每個月僅收膳費兩元,後來才慢慢增加到三元。
我們每天早晚都吃稀飯,中午才吃一頓幹飯。
人多菜少,不上三五回合,四個菜碟早已像風卷殘雲一樣,所餘無幾了。
因此,每天吃早點時,我們須到後門外的賣油條的小孩處去找救兵;中午大家結成聯合陣線,請廚房加菜,平均每碗魚約兩毛錢。
晚上9時左右,須到校丁處去買燒餅來充饑。
假如口袋裡的零用錢比較充足的時候,大家還三五成群地在寝室熄燈後,揪開後門的門闩,跑到街上去吃一些馄饨、炒米粉一類的東西。
其實,像當時霞浦的生活程度,每月多出一兩元膳費,便可以吃得很舒服,用不着三頓吃不飽饑腸辘辘地到處去找零食。
我在校内一連住了三年半,直到最後一學期,我和十幾位高年級的同學們搬到校外去住,專請一個廚子做飯,三餐吃得津津有味,再也不用零食,而每月的膳食費,不過五塊錢。
這個例子說明節儉須有限度,過了限度反而多花錢。
因為我沒有進中學前曾在私塾讀過幾年書,這在國文方面給我相當便利,可是在音樂和體育兩門功課上是個大失敗。
在小學讀書時我最愛唱歌,而且會彈一點風琴,經過幾年的停頓,我對音樂生疏了。
那些從教會家庭出身的同學們多數懂得看五線譜,我一點也不會,而且沒有請教的機會。
這樣一來,音樂王國的大門關得緊緊,使我永遠做個門外漢。
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覺得很可惜。
我們的學校每天上課前,先整隊點名,到禮拜堂去聽講。
星期日還要到中華聖公會的大教堂去做禮拜。
做禮拜必須唱聖詩,耳濡目染,一部聖詩我差不多能夠唱到一二百多首。
在海邊居住的孩子多懂得水性,在山上生活的孩子能夠分别出各種鳥音,環境的力量實在太大了。
我們的學校注重足球,三中長于排球。
這些運動我都沒有什麼興趣。
我每天晚飯後最好的享受,就是往城牆頭上去散步。
霞浦的城牆,寬大平坦,尤其教會學校和醫院附近的城牆,因為散步的人較多,沒有什麼荒草。
我記得當時和我常到城牆頭上去散步的一位名叫餘祖毅的同學,他的年紀和我相等,我們兩個人都不喜歡熱鬧及劇烈的運動,但是我們卻愛散步和高談闊論。
此外,我們時常抽暇到北門外的一座古刹去玩。
這座庵居高臨下,門前有淙淙的流水,我們到禅堂去靜坐時,宛若達到一塵不染,萬慮皆空的境界。
有的時候,祖毅兄因事沒有去,我個人拿了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