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燕京大學

關燈


     這種培養少數學有專長的研究教授和學生的辦法,每年用不着三五萬元,但它的效果可以造就一些代表學校,甚至代表國家的人才。

    光是從功利主義的觀點來說,這筆款花得很有價值。

     “萬物靜觀皆自得”,真學問都是從冷落清靜的環境中得來的。

    古代的名山古刹的書院近代,各大學的研究院,甚至一些設備較好的監獄,都是大人才的制造所。

    為什麼這些地方能夠産出優異的人才呢?為的是清靜的環境,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專門研究一二問題,而專門的不間斷的研究,是學人成功的關鍵。

     學校每周有一次公開演講,擔任演講的人,有的是軍事、政治、經濟舞台上的角色,有的是文化教育界的權威。

    天真無邪的學生,對于軍政要人,是不感興趣的,相反的,他們對于名震文壇的作家卻甘拜下風。

    例如魯迅先生最後一次赴北京時,曾到燕京去演講,他的南腔北調的官話,除江浙同學能夠完全明白外,其他同學至多隻能夠領略梗概。

    但是,當魯迅先生發言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聽不懂的人也硬着頭皮聽下去。

    這一點就是名滿天下的文人應得的精神上的報酬。

     燕京的學生,除緻力學術的探讨外,他們對于政治活動也有相當興趣。

    他們組織學生自治會,管理膳、宿、運動、娛樂,同時,還出版學生周刊。

    其中比較積極的分子也曾加入政黨,形成小組會,在校内活動。

    他們活動的目标,在于控制學生自治會,因為通過這個機構,他們退可以為同學謀福利,進可以批評校政的得失,甚至暴露某些不稱職的教職員的罪狀。

    凡是受學生自治會指摘的教職員,他們的飯碗遲早有打破的危險。

     學校每星期五晚,照例有娛樂的節目。

    普通是公演電影,偶爾由國劇組排演舊戲,鑼鼓喧天,笙歌達旦,而演員們唱功的圓潤,闆眼的準确,台步的純熟,使人一看便知他們在國劇的方面下過大工夫。

    的确,北京的國劇的氣味很濃厚,學生界不用說,連街頭巷尾的洋車夫或堂倌都能拉一手胡琴,哼幾聲老調。

    到了京戲大衆化的時候,一般人民可以無師自通,不學而能了。

     學校每年校慶那一天,總要開一次懇親會。

    住在北京附近的校友們扶老攜幼地回到母校,有的拜會老師,有的訪晤良朋,多年闊别,一旦重逢,此中的樂趣,不是局外人所能想象得到。

    就在校慶那一天,女生宿舍全部開放,讓大家參觀。

    平時高懸門上的“男賓止步”的禁令,今天暫時失掉效力。

    同樣的,男生宿舍外,平時雖然沒有貼着“女賓止步”的禁令,但女賓都是三過其門而不入。

    今天她們卻有機會到這兒來看個究竟,這不能不說是快事。

    一般說來,男生的宿舍,書籍多,課外活動的用具多,但室内略形零亂。

    女生的宿舍,衣服多,化妝品多,但室内整潔異常。

    男女合校,互相研究,聯絡感情,這對于青年人的身心的培養非常有益。

     談到運動,燕京也不算落後。

    北京最普遍的運動為籃球,而燕大的籃球健将多來自通州潞河中學和天津新學院。

    學校雖聘有體育指導員,但他的職務隻是傳授最新的運動規則與方法,對于出奇制勝的戰略并不十分究心。

    因此,北京舉行運動會時,我們的運動員并不十分活躍。

     網球也是同學們愛好的運動的一種。

    當秋高氣爽的節期,全校一二十個球場都被人占滿,他們連戰十回合,一點也不感覺疲倦。

    我對于任何運動都外行,隻好以鍛煉腳力的散步為健身的唯一出路。

    幸虧燕京的校園很大,而周遭的勝景也是數不盡、看不完。

    我每天早晚都要散步,積四五年的經驗,散步已經變成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了。

     優美的自然環境,雄偉的中西合璧的建築,尊重自由研究的精神,造成燕京的良好的學風。

    加以同學們頗能潔身自愛,做事勇于負責,所以到處受人歡迎。

    雖然由于學校的曆史太短,在中國政治上沒有搶到地盤,但是,從遠處着想,燕京的師長和同學們的追求真理、争取自由、徹底為人群服務的精神,遲早會受明眼人的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