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作者青年時代所崇拜的三大作家
關燈
小
中
大
完整的詩篇。
這是絕妙的五言詩,每首的句子長短不拘,其中最短的八句一首;最長的二十句一首;十句的最多,一共十首;十二句次之,得四首;其餘十四句和十六句的各一首。
因為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自由發揮,毫無拘束,所以他的詩篇極盡自然閑适的能事。
且看他的短序怎麼說: 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複醉;既醉之後,辄題數句自娛。
紙墨遂多,辭無诠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從這篇序文裡,我們可以知道,他因為長夜無聊,自己一個人在喝悶酒,到了醉後,便憑一時的興趣,随便題了幾句詩。
他寫詩的動機完全是自發的、抒情的,并不想跟時人争一日的短長。
隻因是自發的、抒情的,所以他的詩是沖淡閑适,毫無火氣,而《飲酒》第五首,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詩人最怕庸俗,而他卻十分典雅;詩人最怕瑣屑,而他卻非常超脫;詩人最怕狹窄,而他卻絕對曠達。
具備典雅、超脫、曠達的意境,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何況他的自然流露的文字,剛好和他的意境相稱? 關于詠酒的名句,他的詩集裡俯拾即是,如:“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漉我新熟酒,隻難招近屬。
”“談諧終日夕,觞至辄傾杯。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顔。
”“或有數鬥酒,閑飲自歡然。
”“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撥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揮。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我唱爾言得,酒中适何多。
”“忽與一觞酒,日夕歡相持。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觞酌失行次。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滋味。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觞來為之盡,是咨無不塞。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傾壺絕餘瀝,窺竈不見煙。
”“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旦湛空觞。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 從上述一段的詩句裡,我們可以理出一些頭緒。
他所喝的酒,有的是自己用春秫釀成的,有的是故老或故人特地拿酒來送他喝的。
他有時袋裡有閑錢,殺雞漉酒,請了鄰居來喝,酒到杯幹,邊喝邊談,痛快無比。
有時是單獨一個人喝酒,隻好“揮杯勸孤影”。
因為賦性愛杯中物,所以他“詠貧士”的時候,對于廚房沒有起火,酒壺裡沒有餘瀝的事情非常關心。
因為酒和他的關系特别深,所以他才歎了一口長氣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 他平生隻懂得喝酒,從來不想禁酒。
理由很簡單,禁了酒後,全身不舒服,“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因為他從來沒有想到禁酒對自己也有益處,直到後來有一天,他突然大覺大悟,知道禁了酒後,多少有很大的方便,所謂“清顔止宿容,奚止萬千祀”,就是這意思。
除了酒外,淵明最愛自然。
詩人之所以酷愛自然,因為自然隻會增加他的快樂,不會使他煩惱。
代表這種情調的,是他的名著《歸田園居五首》,現在僅錄第一首,以概其餘。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巅。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這首詩以及其他四首充分反映田園的樂趣。
在農村裡,土地不值錢,人工不值錢,一個中等的家庭,不難購置十餘畝土地,蓋八九間茅屋。
那種屋子雖然簡陋,但是比起擠在城裡鴿子籠的生活,左邊收音機,右邊電視,路頭唱戲,街尾叫賣的嘈雜的情形,住在田園的人,恍惚是神仙。
我常覺得,住在城裡的人,多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點餘閑都沒有。
須知文明生于閑暇,整天見聞所及,需要充分的閑暇來消化。
不然,整天像填鴨那樣,把食物硬塞到喉嚨裡,結果,非使它變成畸形發展不可。
從表面上看來,淵明歡喜喝酒,接近自然,大概屬于懶惰蟲之列。
事實上,剛好相反,他是個非常積極的人,因為積極的人最重視時間。
你瞧,孔子在河邊看流水滔滔的樣子,馬上歎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同樣的,淵明遊斜川的時候,不但在小序裡說:“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而且在詩句裡表現:“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遊。
” 他是佩服他的曾祖陶侃的。
陶侃有句名言:“大禹聖人,尚惜寸陰;吾輩常人,當惜分陰。
”因此,在《雜詩十二首》裡曾提到“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又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詩人的懷抱是悠久的,而非暫時的。
暫時的得失,他可以不放在心裡;但是悠久的境界,他卻一點也不輕易放過。
可惜人生既如朝露,又如白駒過隙,當一個人的功業還沒有成就之前,他恐怕已經兩鬓斑白了。
因此,在《飲酒二十首》裡,他自然而然提到“宇宙何悠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從過,鬓邊早已白。
”寥寥數語,把美人遲暮的心情全盤托出來。
然而詩人是不會寂寞的,更不會閑得無聊的。
他既懂得“樂琴書以消憂”,又喜歡從事種植,光是這些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已經夠他忙碌了。
他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才說:“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又說:“息交逝開卧,坐起弄書琴。
”他平生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兒“不求甚解”一句,時常被人誤會。
其實,他的意思不過說讀書的時候,不要牽強附會,硬把自己的意思,當做古人的意思,并不是教人像囫囵吞棗一樣,隻問閱覽,不問吸收和同化。
他是個讀書有心得的學者。
《讀山海經十三首》是個好證明。
現在僅錄第一首作例子。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
”這正是标準的耕讀世家的生活。
在《拟古九首》裡,他描寫自己的耕讀工作告一段落,就到朋友家裡去聽琴。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别鶴,下弦操孤鸾。
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從春夏之交,一直可以住到冬天,這個朋友已經不平常。
何況在朋友家裡,時常可以聽到琴韻書聲,一飽耳福呢! 就我個人而論,當我第一次讀陶詩的時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拟挽歌辭三首》。
現在先照錄如下,然後加以解釋。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旦堪空觞。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淆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
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當時我約二十二三歲,正在青年苦悶的時期,革命、戀愛、讀書、職業等問題,把我煩得要死。
正在無可奈何的時候,淵明這三首詩,把我從苦悶的深淵拯拔出來。
它們教我把生死、榮辱、貴賤、夭壽等切身問題解釋清清楚楚。
從陶詩上溯老子、莊子,下迨白居易、蘇東坡,這條康莊大道,隻會增加個人的樂趣,不會使人煩惱。
東坡讀莊子有得,這才能夠寫出那篇《超然台記》。
淵明讀莊子有得,這才能夠寫出《拟挽歌》以及《歸田園》、《飲酒》等千古不朽的詩篇。
這兒可見詩文的靈魂全在意境。
假如意境卑下而又庸俗,雖文法正确,辭藻優美,這至多等于巴黎蠟人館的美人,虛有其表,了無生氣。
西洋有句俗語:“像死亡那麼确定。
”這句話剛好是淵明的“有生必有死”的注解。
死亡既然是事有必至,所以服藥求神仙,未免多此一舉。
事實上,一個人死後,“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所以一般讀書人所最關心的榮辱、毀譽、貴賤等問題,便可以一筆勾銷。
我的老家是祭祀祖宗的。
每年春秋兩次祭祀,無論祠堂或老家都有一番熱鬧,尤其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祭祀,祠堂照例要準備三牲——牛、羊、豬——燒香燭和紙錢,祭台上擺滿飯菜和酒肉。
我少年的時候,每年去祭祖,對于人生的苦痛,根本不知道。
等到我讀到淵明的名句:“淆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鄉。
”這才體會到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尤其重要的是,當一個人死後,被埋葬在荒草茫茫、白楊蕭蕭的遠郊,他的親戚朋友也許會哭得死去活來,可是另外有一般人,即普通所謂的敵人,還會引吭高歌,說他“活該!” 這就是人生,而人生的真谛,敏感的詩人不消說比普通人更能領略。
除了一百多首意境高超、韻味深長、文筆輕靈的詩篇外,淵明僅寫了幾篇散文,其中如《桃花源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文。
至于他的《閑情賦》,那純粹是抒情的文字,雖然昭明太子譏笑他為“白璧微瑕”,但是從現代文學的眼光看來,這種文字是最優美的抒情詩。
現在再談陶淵明的影響。
唐宋的詩人,大多數都愛好陶詩,尤其韋蘇州、柳子厚、蘇東坡、黃山谷。
蘇東坡佩服陶詩達到這地步,先後和陶詩一百零九篇,用力之深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
用東坡自己的話來說: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
然吾之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
淵明臨終,疏告俨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自量為己,必贻俗患。
黾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
’淵明此語,蓋實錄也。
朱文公從理學的立場來觀察,他對于淵明的人品,備緻景仰之忱。
他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
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參閱《淵明詩話》) 他如杜甫有過“焉得思如陶謝手”的願望;白居易有過“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的贊歎;陸遊也說“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直到晚清的詩人黃遵憲還取陶詩“結廬在人境”的詩意,以《人境廬詩草》命名自己的詩集。
這些例子都是陶詩藝術影響最好的說明。
(參閱北京大學中文系集體編著的《中國文學史》) 總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不可磨滅的地位。
他遠紹國風、離騷,下啟李、杜、蘇、黃。
他的薄薄的一本詩集和幾篇散文,實在遠勝後代汗牛充棟的作品。
1963年3月10日志于雲海樓 附記:最近整理舊作《回首四十年》,覺得自己應該另加三章,把我在私塾時代、中學時代、大學時代所最欽佩的幾個作家及其作品,作個簡單扼要的叙述。
自立志讀書以來,我雖然手不釋卷,然而影響我最深的,還是發育時期所服膺的幾個作家。
梁任公的淵博、曾滌生的雄厚、陶淵明的曠達,在在給我以極深刻的印象。
因為平時優遊涵泳于這三大名家的著作,所以寫作時,各種資料競赴筆端,隻覺紙短言長,不覺怎樣費力。
但是,這三位大作家,高明的讀者早就有徹底的認識。
因此,我的叙述和論斷如有膚淺謬誤的地方,幸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1963年3月10日士升志
這是絕妙的五言詩,每首的句子長短不拘,其中最短的八句一首;最長的二十句一首;十句的最多,一共十首;十二句次之,得四首;其餘十四句和十六句的各一首。
因為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自由發揮,毫無拘束,所以他的詩篇極盡自然閑适的能事。
且看他的短序怎麼說: 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複醉;既醉之後,辄題數句自娛。
紙墨遂多,辭無诠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從這篇序文裡,我們可以知道,他因為長夜無聊,自己一個人在喝悶酒,到了醉後,便憑一時的興趣,随便題了幾句詩。
他寫詩的動機完全是自發的、抒情的,并不想跟時人争一日的短長。
隻因是自發的、抒情的,所以他的詩是沖淡閑适,毫無火氣,而《飲酒》第五首,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詩人最怕庸俗,而他卻十分典雅;詩人最怕瑣屑,而他卻非常超脫;詩人最怕狹窄,而他卻絕對曠達。
具備典雅、超脫、曠達的意境,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何況他的自然流露的文字,剛好和他的意境相稱? 關于詠酒的名句,他的詩集裡俯拾即是,如:“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漉我新熟酒,隻難招近屬。
”“談諧終日夕,觞至辄傾杯。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顔。
”“或有數鬥酒,閑飲自歡然。
”“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撥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揮。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我唱爾言得,酒中适何多。
”“忽與一觞酒,日夕歡相持。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觞酌失行次。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滋味。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觞來為之盡,是咨無不塞。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傾壺絕餘瀝,窺竈不見煙。
”“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旦湛空觞。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 從上述一段的詩句裡,我們可以理出一些頭緒。
他所喝的酒,有的是自己用春秫釀成的,有的是故老或故人特地拿酒來送他喝的。
他有時袋裡有閑錢,殺雞漉酒,請了鄰居來喝,酒到杯幹,邊喝邊談,痛快無比。
有時是單獨一個人喝酒,隻好“揮杯勸孤影”。
因為賦性愛杯中物,所以他“詠貧士”的時候,對于廚房沒有起火,酒壺裡沒有餘瀝的事情非常關心。
因為酒和他的關系特别深,所以他才歎了一口長氣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 他平生隻懂得喝酒,從來不想禁酒。
理由很簡單,禁了酒後,全身不舒服,“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因為他從來沒有想到禁酒對自己也有益處,直到後來有一天,他突然大覺大悟,知道禁了酒後,多少有很大的方便,所謂“清顔止宿容,奚止萬千祀”,就是這意思。
除了酒外,淵明最愛自然。
詩人之所以酷愛自然,因為自然隻會增加他的快樂,不會使他煩惱。
代表這種情調的,是他的名著《歸田園居五首》,現在僅錄第一首,以概其餘。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巅。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這首詩以及其他四首充分反映田園的樂趣。
在農村裡,土地不值錢,人工不值錢,一個中等的家庭,不難購置十餘畝土地,蓋八九間茅屋。
那種屋子雖然簡陋,但是比起擠在城裡鴿子籠的生活,左邊收音機,右邊電視,路頭唱戲,街尾叫賣的嘈雜的情形,住在田園的人,恍惚是神仙。
我常覺得,住在城裡的人,多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點餘閑都沒有。
須知文明生于閑暇,整天見聞所及,需要充分的閑暇來消化。
不然,整天像填鴨那樣,把食物硬塞到喉嚨裡,結果,非使它變成畸形發展不可。
從表面上看來,淵明歡喜喝酒,接近自然,大概屬于懶惰蟲之列。
事實上,剛好相反,他是個非常積極的人,因為積極的人最重視時間。
你瞧,孔子在河邊看流水滔滔的樣子,馬上歎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同樣的,淵明遊斜川的時候,不但在小序裡說:“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而且在詩句裡表現:“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遊。
” 他是佩服他的曾祖陶侃的。
陶侃有句名言:“大禹聖人,尚惜寸陰;吾輩常人,當惜分陰。
”因此,在《雜詩十二首》裡曾提到“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又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詩人的懷抱是悠久的,而非暫時的。
暫時的得失,他可以不放在心裡;但是悠久的境界,他卻一點也不輕易放過。
可惜人生既如朝露,又如白駒過隙,當一個人的功業還沒有成就之前,他恐怕已經兩鬓斑白了。
因此,在《飲酒二十首》裡,他自然而然提到“宇宙何悠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從過,鬓邊早已白。
”寥寥數語,把美人遲暮的心情全盤托出來。
然而詩人是不會寂寞的,更不會閑得無聊的。
他既懂得“樂琴書以消憂”,又喜歡從事種植,光是這些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已經夠他忙碌了。
他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才說:“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又說:“息交逝開卧,坐起弄書琴。
”他平生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兒“不求甚解”一句,時常被人誤會。
其實,他的意思不過說讀書的時候,不要牽強附會,硬把自己的意思,當做古人的意思,并不是教人像囫囵吞棗一樣,隻問閱覽,不問吸收和同化。
他是個讀書有心得的學者。
《讀山海經十三首》是個好證明。
現在僅錄第一首作例子。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既耕亦已種,時還我讀書。
”這正是标準的耕讀世家的生活。
在《拟古九首》裡,他描寫自己的耕讀工作告一段落,就到朋友家裡去聽琴。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别鶴,下弦操孤鸾。
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從春夏之交,一直可以住到冬天,這個朋友已經不平常。
何況在朋友家裡,時常可以聽到琴韻書聲,一飽耳福呢! 就我個人而論,當我第一次讀陶詩的時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拟挽歌辭三首》。
現在先照錄如下,然後加以解釋。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旦堪空觞。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淆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
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當時我約二十二三歲,正在青年苦悶的時期,革命、戀愛、讀書、職業等問題,把我煩得要死。
正在無可奈何的時候,淵明這三首詩,把我從苦悶的深淵拯拔出來。
它們教我把生死、榮辱、貴賤、夭壽等切身問題解釋清清楚楚。
從陶詩上溯老子、莊子,下迨白居易、蘇東坡,這條康莊大道,隻會增加個人的樂趣,不會使人煩惱。
東坡讀莊子有得,這才能夠寫出那篇《超然台記》。
淵明讀莊子有得,這才能夠寫出《拟挽歌》以及《歸田園》、《飲酒》等千古不朽的詩篇。
這兒可見詩文的靈魂全在意境。
假如意境卑下而又庸俗,雖文法正确,辭藻優美,這至多等于巴黎蠟人館的美人,虛有其表,了無生氣。
西洋有句俗語:“像死亡那麼确定。
”這句話剛好是淵明的“有生必有死”的注解。
死亡既然是事有必至,所以服藥求神仙,未免多此一舉。
事實上,一個人死後,“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所以一般讀書人所最關心的榮辱、毀譽、貴賤等問題,便可以一筆勾銷。
我的老家是祭祀祖宗的。
每年春秋兩次祭祀,無論祠堂或老家都有一番熱鬧,尤其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祭祀,祠堂照例要準備三牲——牛、羊、豬——燒香燭和紙錢,祭台上擺滿飯菜和酒肉。
我少年的時候,每年去祭祖,對于人生的苦痛,根本不知道。
等到我讀到淵明的名句:“淆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鄉。
”這才體會到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尤其重要的是,當一個人死後,被埋葬在荒草茫茫、白楊蕭蕭的遠郊,他的親戚朋友也許會哭得死去活來,可是另外有一般人,即普通所謂的敵人,還會引吭高歌,說他“活該!” 這就是人生,而人生的真谛,敏感的詩人不消說比普通人更能領略。
除了一百多首意境高超、韻味深長、文筆輕靈的詩篇外,淵明僅寫了幾篇散文,其中如《桃花源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文。
至于他的《閑情賦》,那純粹是抒情的文字,雖然昭明太子譏笑他為“白璧微瑕”,但是從現代文學的眼光看來,這種文字是最優美的抒情詩。
現在再談陶淵明的影響。
唐宋的詩人,大多數都愛好陶詩,尤其韋蘇州、柳子厚、蘇東坡、黃山谷。
蘇東坡佩服陶詩達到這地步,先後和陶詩一百零九篇,用力之深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
用東坡自己的話來說: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
然吾之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
淵明臨終,疏告俨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自量為己,必贻俗患。
黾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
’淵明此語,蓋實錄也。
朱文公從理學的立場來觀察,他對于淵明的人品,備緻景仰之忱。
他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
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參閱《淵明詩話》) 他如杜甫有過“焉得思如陶謝手”的願望;白居易有過“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的贊歎;陸遊也說“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直到晚清的詩人黃遵憲還取陶詩“結廬在人境”的詩意,以《人境廬詩草》命名自己的詩集。
這些例子都是陶詩藝術影響最好的說明。
(參閱北京大學中文系集體編著的《中國文學史》) 總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不可磨滅的地位。
他遠紹國風、離騷,下啟李、杜、蘇、黃。
他的薄薄的一本詩集和幾篇散文,實在遠勝後代汗牛充棟的作品。
1963年3月10日志于雲海樓 附記:最近整理舊作《回首四十年》,覺得自己應該另加三章,把我在私塾時代、中學時代、大學時代所最欽佩的幾個作家及其作品,作個簡單扼要的叙述。
自立志讀書以來,我雖然手不釋卷,然而影響我最深的,還是發育時期所服膺的幾個作家。
梁任公的淵博、曾滌生的雄厚、陶淵明的曠達,在在給我以極深刻的印象。
因為平時優遊涵泳于這三大名家的著作,所以寫作時,各種資料競赴筆端,隻覺紙短言長,不覺怎樣費力。
但是,這三位大作家,高明的讀者早就有徹底的認識。
因此,我的叙述和論斷如有膚淺謬誤的地方,幸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1963年3月10日士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