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征隐喻、對位結構、時序颠倒、多元視角、懸念跌宕、荒誕誇張、幾近村俗的幽默等藝術手法。
國内評論界對此早有深入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二 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威廉·福克納,授獎詞中對他的評價是他&ldquo對美國現代小說藝術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rdquo。
雖然這裡的&ldquo小說&rdquo主要是指長篇小說,但其實福克納在短篇小說創作領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同樣無與倫比。
在福克納看來,短篇小說是&ldquo僅次于詩的要求最嚴苛的藝術形式&rdquo。
他的短篇小說之所以不太受評論界重視,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一是其長篇傑作的耀眼光芒掩蓋了短篇小說的亮麗色彩;二是他的短篇故事大多出于商業目的寫成,不少人想當然地将它們與其他膚淺、低劣、媚俗的作品混為一談,卻沒有意識到福克納這些短篇作品與長篇一樣,具有高度的嚴肅性與深刻的藝術性。
1931年,福克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這十三篇》,最早收錄了《緻悼艾米麗的玫瑰》《紅葉》《夕陽》《幹旱的九月》《卡爾卡索納》等作品&mdash&mdash它們已被公認是英文短篇小說寶庫中的經典佳作。
1950年,福克納自選了四十二部短篇,結集出版為《福克納短篇小說集》。
此書于翌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
在布魯姆《西方正典》的&ldquo附錄:正典書目&rdquo中,《福克納短篇小說集》也赫然名列其中。
1979年,約瑟夫·布洛納又編選出版了《福克納未編短篇小說選》。
這三大選集中的近百個故事基本代表了福克納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藝術成就。
福克納的短篇小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譯介到中國,50年代也有兩個短篇被翻譯成中文,但是都沒有引起國内讀書、評論界的關注。
直至1979年,《外國文藝》刊登了福克納的三個短篇:《紀念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本書譯作《緻悼艾米麗的玫瑰》)、《幹旱的九月》《燒馬棚》(本書譯作《縱火案》),才開啟了國内福克納短篇小說譯介的新紀元。
此後三十多年來,大陸出現了多部福克納短篇小說的中譯本,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斯通貝克選編的《福克納中短篇小說選》(1985年)、陶潔選編的《福克納短篇小說集》(2001年)、李文俊選編的《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福克納》(2013年)。
不過,後兩個選本基本沿用了三十年前的舊譯,很多經典篇目幾無重譯或新譯。
從文學翻譯的角度來看,時代的變遷、現代中文的發展、閱讀語境的不同、文學理念與學術認知的變化,使得&ldquo經典重譯&rdquo必不可少!經典名著每隔三四十年推出新譯本,應該是一個合理的做法,而且在國外也比較通行。
就福克納而言,一百二十篇左右的短篇小說中,被翻譯成中文的仍然是少數。
各個選本的篇目數從未超出二十,更不要說全集了。
作為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和上海雅衆文化合作策劃的&ldquo悅經典&rdquo系列譯著之一,本書不可能、也無意搞一個大而全的選集。
我們隻選譯了福克納的十二個短篇,其中十篇為經典重譯,最後兩篇《幻戀症》與《雪》在國内尚屬首譯。
福克納的不少短篇小說都有不同的版本,本書主要以《福克納短篇小說集》(1950年)、《福克納未編短篇小說選》(1979年)中的原文作為翻譯底本。
本書選定這十二個短篇,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幹旱的九月》《緻悼艾米麗的玫瑰》《夕陽》《紅葉》《縱火案》《曾經的女王》等經典是絕無可能遺漏的必選篇目,不同版本的福克納短篇小說選集幾乎都有收錄。
第二,福克納的短篇與長篇的關系錯綜複雜,不少短篇後來被改寫、擴寫并融入長篇中,但它們的文學價值絕不亞于那些帶有後現代拼貼特點的長篇&ldquo母體&rdquo,而本書選譯了《荒野老熊》《沃什的怒火》這兩個短篇,意在突出它們獨立自主、自成格局的短篇品性。
第三,一些短篇不太為國内選家重視,卻能充分反映福克納短篇小說藝術風格多樣化的特點,如《獵熊趣聞》《卡爾卡索納》《幻戀症》《雪》等。
三 中國當代作家莫言說過,翻譯作品都是&ldquo翻譯家嚼過的馍&rdquo。
實際上,譯者是先把馍嚼碎了,然後又做了一個馍而已。
也許,很多譯者自以為保留了大部分的&ldquo原汁原味&rdquo,但此馍已非彼馍也。
這一差異是信奉解構主義翻譯觀的人所着力強調的。
從理論上講
國内評論界對此早有深入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二 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威廉·福克納,授獎詞中對他的評價是他&ldquo對美國現代小說藝術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rdquo。
雖然這裡的&ldquo小說&rdquo主要是指長篇小說,但其實福克納在短篇小說創作領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同樣無與倫比。
在福克納看來,短篇小說是&ldquo僅次于詩的要求最嚴苛的藝術形式&rdquo。
他的短篇小說之所以不太受評論界重視,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一是其長篇傑作的耀眼光芒掩蓋了短篇小說的亮麗色彩;二是他的短篇故事大多出于商業目的寫成,不少人想當然地将它們與其他膚淺、低劣、媚俗的作品混為一談,卻沒有意識到福克納這些短篇作品與長篇一樣,具有高度的嚴肅性與深刻的藝術性。
1931年,福克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這十三篇》,最早收錄了《緻悼艾米麗的玫瑰》《紅葉》《夕陽》《幹旱的九月》《卡爾卡索納》等作品&mdash&mdash它們已被公認是英文短篇小說寶庫中的經典佳作。
1950年,福克納自選了四十二部短篇,結集出版為《福克納短篇小說集》。
此書于翌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
在布魯姆《西方正典》的&ldquo附錄:正典書目&rdquo中,《福克納短篇小說集》也赫然名列其中。
1979年,約瑟夫·布洛納又編選出版了《福克納未編短篇小說選》。
這三大選集中的近百個故事基本代表了福克納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藝術成就。
福克納的短篇小說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譯介到中國,50年代也有兩個短篇被翻譯成中文,但是都沒有引起國内讀書、評論界的關注。
直至1979年,《外國文藝》刊登了福克納的三個短篇:《紀念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本書譯作《緻悼艾米麗的玫瑰》)、《幹旱的九月》《燒馬棚》(本書譯作《縱火案》),才開啟了國内福克納短篇小說譯介的新紀元。
此後三十多年來,大陸出現了多部福克納短篇小說的中譯本,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斯通貝克選編的《福克納中短篇小說選》(1985年)、陶潔選編的《福克納短篇小說集》(2001年)、李文俊選編的《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福克納》(2013年)。
不過,後兩個選本基本沿用了三十年前的舊譯,很多經典篇目幾無重譯或新譯。
從文學翻譯的角度來看,時代的變遷、現代中文的發展、閱讀語境的不同、文學理念與學術認知的變化,使得&ldquo經典重譯&rdquo必不可少!經典名著每隔三四十年推出新譯本,應該是一個合理的做法,而且在國外也比較通行。
就福克納而言,一百二十篇左右的短篇小說中,被翻譯成中文的仍然是少數。
各個選本的篇目數從未超出二十,更不要說全集了。
作為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和上海雅衆文化合作策劃的&ldquo悅經典&rdquo系列譯著之一,本書不可能、也無意搞一個大而全的選集。
我們隻選譯了福克納的十二個短篇,其中十篇為經典重譯,最後兩篇《幻戀症》與《雪》在國内尚屬首譯。
福克納的不少短篇小說都有不同的版本,本書主要以《福克納短篇小說集》(1950年)、《福克納未編短篇小說選》(1979年)中的原文作為翻譯底本。
本書選定這十二個短篇,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幹旱的九月》《緻悼艾米麗的玫瑰》《夕陽》《紅葉》《縱火案》《曾經的女王》等經典是絕無可能遺漏的必選篇目,不同版本的福克納短篇小說選集幾乎都有收錄。
第二,福克納的短篇與長篇的關系錯綜複雜,不少短篇後來被改寫、擴寫并融入長篇中,但它們的文學價值絕不亞于那些帶有後現代拼貼特點的長篇&ldquo母體&rdquo,而本書選譯了《荒野老熊》《沃什的怒火》這兩個短篇,意在突出它們獨立自主、自成格局的短篇品性。
第三,一些短篇不太為國内選家重視,卻能充分反映福克納短篇小說藝術風格多樣化的特點,如《獵熊趣聞》《卡爾卡索納》《幻戀症》《雪》等。
三 中國當代作家莫言說過,翻譯作品都是&ldquo翻譯家嚼過的馍&rdquo。
實際上,譯者是先把馍嚼碎了,然後又做了一個馍而已。
也許,很多譯者自以為保留了大部分的&ldquo原汁原味&rdquo,但此馍已非彼馍也。
這一差異是信奉解構主義翻譯觀的人所着力強調的。
從理論上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