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一 威廉·福克納(williamfaulkner,1897&mdash1962年)是一個很多中國普通讀者也耳熟能詳的名字。

    這個出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著名作家,早年接受的學校教育相對有限,但文學興趣十分廣泛,同時又熟谙美國南方社會狀況、曆史與文化傳統,年輕時就積累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

    他熱愛詩歌,曾以詩歌創作起步,但并不成功,自稱是&ldquo失敗的詩人&rdquo,後來轉入小說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

    自20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他陸續出版了《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等重要代表作,以及其他一系列名篇佳作,最終以&ldquo偉大小說家&rdquo的身份而名載史冊。

     福克納曾是一位&ldquo孤獨的天才&rdquo。

    1928年至1942年是他的創作鼎盛時期,一些作品問世後也受到不少好評,然而在&ldquo紅色三十年代&rdquo的大背景下,美國文壇對斯坦貝克等左翼作家格外青睐,發出另類聲音的福克納并不受待見,倒是大洋彼岸的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薩特等人更早地就對他的小說推崇備至。

    由于絕大部分作品不再重印,福克納一段時間裡在經濟上陷入困境,出于為五鬥米的生計着想,他不得不撰文賣錢。

    長時間為商業雜志、好萊塢電影公司寫作,加上其幾近不堪的酗酒惡習,福克納的文品屢遭圈内人士诟病,文學聲譽長期不尴不尬。

    直到1946年批評家馬爾科姆·考利編選的《福克納讀本》出版後,他才聲名鵲起,并得到了美國評論界的廣泛承認。

    1950年,福克納被授予了194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949年評選時為空缺),使&ldquo威廉·福克納是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的文壇巨匠&rdquo名至實歸。

    此後,他又摘得1951年、1955年兩屆美國國家圖書獎桂冠,還成為1955年、1963年兩屆普利策小說獎得主。

    福克納去世後五十多年其文學的影響力早已遍及世界各地。

     福克納最為評論界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ldquo約克納帕塔法世系&rdquo系列小說了。

    他一生創作了長篇小說十九部,短篇小說一百二十篇左右,其中十五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叫&ldquo約克納帕塔法郡&rdquo的地方。

    福克納在一次采訪中說:&ldquo巴爾紮克完整地創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二十部巨著全都脈絡相通。

    &rdquo他的&ldquo世系小說&rdquo同樣如此,而且絲毫不遜色于巴爾紮克的&ldquo長河小說&rdquo。

    &ldquo世系小說&rdquo圍繞幾大家族(薩多裡斯家族、康普生家族、斯諾普斯家族、薩德本家族等)的興衰沉浮,描寫了貴族與貧民,白人、黑人與印第安人,以及不同階層女性人物的酸甜苦辣與人生境況,展現了萬花筒般的南方社會生活畫面。

    在這些作品中,福克納對南方古老文化傳統的衰落發出了深沉的喟歎,對20世紀現代人的精神困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将人性深處最為隐秘、最不為人知的部分暴露在讀者面前。

     考利曾在《約克納帕塔法的故事》一文中說:福克納的小說都是關于美國南方的&ldquo傳奇或神話&rdquo。

    實際上,這些故事也是關于人類社會的&ldquo傳奇或神話&rdquo,六百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更是整個人類的縮影。

    1955年,福克納在訪問日本時說:&ldquo從《薩多裡斯》開始,我發現我那郵票般大小的故土很值得寫,而且不論我多長壽也不可能把它寫完&hellip&hellip我喜歡把我創造的世界看作是宇宙的某種基石,盡管它很小,但如果它被抽去,宇宙本身就會坍塌。

    &rdquo&ldquo世系小說&rdquo既集中凝練,又博大精深,既以小喻大,又以大見小,如此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極大地影響了薩特、馬爾克斯、莫言等後來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在英語現代文學史上,福克納與喬伊斯、伍爾夫并稱為&ldquo20世紀三大意識流小說大師&rdquo。

    翻譯家李文俊先生認為,福克納&ldquo比喬伊斯更進一步地運用意識流手法,深入表現人物的内心活動,包括夢魇、幻想與潛意識&rdquo。

    在美國文學中,福克納也是唯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小說家,經常被譽為&ldquo偉大的實驗主義者&rdquo。

    除了&ldquo意識流&rdquo技巧外,福克納還使用了神話結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