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可得聞乎?’孟子對曰:‘王,何必仁義,亦有富強而已矣。
’” 中國以跪拜為禮,禮無重于跪者,跪亦有可傳者。
松陵吳漢槎兆骞,以事戍甯古塔,其友錫山顧梁汾貞觀極力營救,嘗賦〔金縷曲〕二阕寄之,詞意惋至。
納蘭容若成德者,相國明珠公子,亦善漢槎,見顧詞,殊感動。
顧因力求容若,為言于相國。
而漢槎遂于五年内得賜環。
既入關,過容若所,見齋壁大書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不禁大恸。
此跪之攸關風義者矣。
句吳錢梅溪泳,藏漢“楊恽”二字銅印,歙汪讱庵啟淑欲得之,錢不許,汪遂長跪不起。
錢不得已,笑而贈之。
此跪之饒有風趣者也。
鄉先生林貞伯官貴州臬使時,有即用知縣某,到省未久,詣撫軍衙參,誤入兩司官廳。
值藩司先在,貿然一揖。
時丁國制,彼此着青袍褂無少異,而于其頂珊瑚,則未遑措意也。
旋促坐,問姓字,藩司以實對,某亦不甚了了,唯曰:“兄乃與藩台同姓乎?”又問貴班,藩司怫然曰:“餘布政司也。
”某駭絕,亟趨出,适貞伯至,甫及門,某力阻之,曰:“老兄切不可入,藩台在内,弟頃冒昧獲重咎,決非欺兄。
”貞伯曰:“吾正欲見藩台,吾入,無妨也。
”某仍力挽之,再申前說,意若甚誠懇者。
伯貞不得已,實告之。
某益惶駭,釋手,大奔。
貞伯亟呼之,欲稍加慰藉,不複聞。
此事餘聞之貞伯之公子,當時能舉其姓名,非杜撰也。
寒士甫膺一命,來自田間,未節少疏,爰又奚責?其人天良未斲,本色猶存,得賢長官因材造就之,深之以閱曆,而後試之以事,以視工颦妍笑,輕身便體者,宜若可恃焉。
勿以其僿陋而遽棄之如遺也。
乾隆丙戌,甘肅高台縣民胡猨、楊洪得等于武威縣山中掘得金山一座,經山西民任天喜引驗繳官。
此即金礦也。
當時風氣未開,幾詫為祥異矣。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類》雲:“北漢鴻胪卿劉融于伯谷置銀治,募民鑿山取礦烹銀,北漢主取其銀以輸契丹,歲千斤。
因即其冶,建寶興軍。
”此即銀礦也。
烹銀二字絕新。
吾中國礦政舊矣,曩撰《惠風簃二筆》,嘗謂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上下是礦字誤寫為令橫,又誤分兩字。
吳孫休時,烏程人,有得困病。
及瘥,能以響言者,言于此而聞于彼。
自其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自遠聽之,如與對言,不覺甚聲之自遠來也。
聲之所往,随其所向,遠者至數十裡。
其鄰有責息于外,曆年不還,乃假之使責讓,懼以禍福,負物者以為鬼神,即畀還之。
其人亦不自知所以然也。
事見《晉史》。
此必電氣之作用,不俨然無線電話乎?顧何以必得之困病之後?世之精研電學者,必能推究其故矣。
中外交通之初,西國某文學士遊寓北京,于廠肆購新科狀元策,譯而讀之,佩仰甚至。
謂中國狀元誠曠世鴻才也。
及次科又購之,亦大同小異焉。
于是詫絕,謂三科狀元策,何如出一手也。
同治癸亥殿試,南皮張之洞策,盡意敷奏,不依常格。
先是,江蘇貢生吳大澄應诏上書,言殿試對策,或有傥論,試官匿不以聞,請申壅蔽之罰。
及見張策,讀卷官頗疑怪。
久之,乃拟第十進呈,及胪唱,則拔置第三人,蓋特達之知也。
辜鴻銘部郎居張文襄幕府久,向知其精通西國語言文字。
及見所作《尊王篇》及《葉成忠傳》,則于國文亦複擅長。
其葉傳之作,以諷世為宗旨,尤卓然可傳。
傳曰:“自中國弛海禁,沿海編氓,因與外人通市。
而暴起緻資财者不一而足。
然或攻剽椎埋,弄法買奸,宗強比周,欺淩孤弱,類皆鄙瑣龌龊不足道。
獨滬上富人葉氏,初赤手掉扁舟,而卒起緻巨萬。
又慷慨好義,清刻矜已諾,猶是古之任俠,隐于商且隐于富者也。
葉氏名成忠,字澄衷,先世居浙之慈溪,後遷鎮海沈郎橋,遂家焉。
父志禹,世為甿之邱氓。
後因成忠,三代皆贈榮祿大夫。
成忠六歲失怙,母洪氏撫諸孤,刻苦僅以自給。
成忠九歲始就學,未幾,以貧故,仍從母兄耕。
年十一,受傭鄰裡。
居三年,主婦遇之酷,成忠慨然曰:“我以母故,忍此辱,丈夫甯餓死溝壑耶?”遂辭去,欲從鄉人往上海。
臨行,無資斧,母指田中秋禾為抵,始成行。
時海禁大開,帆船輪舶,麕集滬渎。
成忠自黎明至暮,棹扁舟往來浦江,就番舶貿有無。
外人見其誠笃,樂與交易,故常獲利獨厚。
同治元年,始設肆虹口,迎母就養。
肆規綦微,然節飲食,忍嗜欲,與傭婦共操作,又能擇人任事。
越數年,肆業益擴充,乃推廣分肆,遍通商各步。
又在滬北漢鎮創設缫絲、火柴諸廠,以興工業。
且養無數無業遊民。
既饒于資,自奉一若寒素,絕無豪侈氣象,若構洋樓、集珍玩之類。
言必信,行必果,交友必誠。
與巨公大人言,訚訚如也,絕無谄谀意。
又好引重後輩,善體人情,各如其意之所欲,故人樂為用。
性好施予,無倦容,無德色。
客外雖久,戚倘有緩急,罔不佽助。
待族人尤笃,捐金置祠田,建義莊,以贍貧乏。
附以義塾、牛痘局,蒇事,則曰:“是吾母之志也。
”凡裡中善舉,必力任其成。
購大地滬北,立蒙學堂,教貧窮子弟,撥十萬金充經費,又倡捐二萬金建懷德堂。
凡肆業中執事,身後或有孤苦無告者,必歲時存問,俾免饑寒。
各省有水旱偏災,必出巨資助振款。
疆吏高其義,請于朝,屢邀寵賜。
光緒己亥十月,在滬病笃。
诏其子七人曰:“吾昔日受惠者,各号友竭誠助吾任事者,汝曹皆當厚待勿替,以繼吾志。
”卒年六十。
先是,由國子監生加捐候選同知,賞戴花翎,薦升候選道,加二品頂戴。
餘謂王者馭貴馭富之權,操之自上,日漸陵夷,則不馴至一商賈之天下而不已,悲乎。
然世之賢豪不能立功名、布德澤于蒼生,若富而好行其德者,此猶其次耳。
故司馬遷曰:“無岩處奇士之行。
而長貧賤,同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雲雲。
蕙風曰:據餘所聞,葉氏起家販果蓏。
其緻富之由,無辜傳殆猶有未盡。
若如辜氏所雲,則亦唯是勤奮敦笃,積累而底于成,無甚異聞奇節也。
駱文忠撫湖南,左文襄居幕府,言聽計從,将吏憚而忌之。
曾文忠嚴劾總兵樊燮,燮疑出自文襄主持,訴之京師,複構之督部。
事竟上聞,幾陷文襄于罪。
賴南書房翰林郭嵩焘、大理寺卿潘祖蔭斡旋之力,僅乃得免。
其後曾文正力薦之,授太常卿,督兵浙江。
初,文忠疏辯文襄無罪,奉有“劣幕把持”之谕,不逞者或署左門曰:“欽加劣幕銜幫辦湖南巡撫左公館。
”及閩、浙敉平,文襄骎骎大用,聲譽日隆。
昔之謗之者,群起而趨承恐後矣。
左文襄體貌魁梧,豐于肌,腋氣頗重。
某年述職入都,兩宮召對,文襄陳奏西北軍務情形及善後方略,縷析條分,為時過久。
值庚伏景炎,兼衣冠束縛,汗出如沈,僅隔垂簾,殊蒸騰不可耐。
語次,玉音謂:“左大臣殊勞苦,宜稍憩息。
未盡之意,可告軍機王大臣。
”随命内監扶掖之。
文襄不得已,退出,意極憤懑,謂身為大臣,乃不見容傾吐胸臆,而不知其别有所為也。
道光時,疆圻大吏猶知宏獎風流。
有湖南廣文某,博學工詩,撰《湘沅耆舊集》,文名藉甚,交流綦廣。
無名氏嘲之以詩曰: 藩司昨日拜區區,頃接中丞片紙書。
南省無如卑職者,東齋敢說憲綱乎。
一聯春海傳家寶,兩字如山鎮宅符。
惟有新來陶太守,揭開手本罵胡塗。
’” 中國以跪拜為禮,禮無重于跪者,跪亦有可傳者。
松陵吳漢槎兆骞,以事戍甯古塔,其友錫山顧梁汾貞觀極力營救,嘗賦〔金縷曲〕二阕寄之,詞意惋至。
納蘭容若成德者,相國明珠公子,亦善漢槎,見顧詞,殊感動。
顧因力求容若,為言于相國。
而漢槎遂于五年内得賜環。
既入關,過容若所,見齋壁大書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不禁大恸。
此跪之攸關風義者矣。
句吳錢梅溪泳,藏漢“楊恽”二字銅印,歙汪讱庵啟淑欲得之,錢不許,汪遂長跪不起。
錢不得已,笑而贈之。
此跪之饒有風趣者也。
鄉先生林貞伯官貴州臬使時,有即用知縣某,到省未久,詣撫軍衙參,誤入兩司官廳。
值藩司先在,貿然一揖。
時丁國制,彼此着青袍褂無少異,而于其頂珊瑚,則未遑措意也。
旋促坐,問姓字,藩司以實對,某亦不甚了了,唯曰:“兄乃與藩台同姓乎?”又問貴班,藩司怫然曰:“餘布政司也。
”某駭絕,亟趨出,适貞伯至,甫及門,某力阻之,曰:“老兄切不可入,藩台在内,弟頃冒昧獲重咎,決非欺兄。
”貞伯曰:“吾正欲見藩台,吾入,無妨也。
”某仍力挽之,再申前說,意若甚誠懇者。
伯貞不得已,實告之。
某益惶駭,釋手,大奔。
貞伯亟呼之,欲稍加慰藉,不複聞。
此事餘聞之貞伯之公子,當時能舉其姓名,非杜撰也。
寒士甫膺一命,來自田間,未節少疏,爰又奚責?其人天良未斲,本色猶存,得賢長官因材造就之,深之以閱曆,而後試之以事,以視工颦妍笑,輕身便體者,宜若可恃焉。
勿以其僿陋而遽棄之如遺也。
乾隆丙戌,甘肅高台縣民胡猨、楊洪得等于武威縣山中掘得金山一座,經山西民任天喜引驗繳官。
此即金礦也。
當時風氣未開,幾詫為祥異矣。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類》雲:“北漢鴻胪卿劉融于伯谷置銀治,募民鑿山取礦烹銀,北漢主取其銀以輸契丹,歲千斤。
因即其冶,建寶興軍。
”此即銀礦也。
烹銀二字絕新。
吾中國礦政舊矣,曩撰《惠風簃二筆》,嘗謂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上下是礦字誤寫為令橫,又誤分兩字。
吳孫休時,烏程人,有得困病。
及瘥,能以響言者,言于此而聞于彼。
自其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自遠聽之,如與對言,不覺甚聲之自遠來也。
聲之所往,随其所向,遠者至數十裡。
其鄰有責息于外,曆年不還,乃假之使責讓,懼以禍福,負物者以為鬼神,即畀還之。
其人亦不自知所以然也。
事見《晉史》。
此必電氣之作用,不俨然無線電話乎?顧何以必得之困病之後?世之精研電學者,必能推究其故矣。
中外交通之初,西國某文學士遊寓北京,于廠肆購新科狀元策,譯而讀之,佩仰甚至。
謂中國狀元誠曠世鴻才也。
及次科又購之,亦大同小異焉。
于是詫絕,謂三科狀元策,何如出一手也。
同治癸亥殿試,南皮張之洞策,盡意敷奏,不依常格。
先是,江蘇貢生吳大澄應诏上書,言殿試對策,或有傥論,試官匿不以聞,請申壅蔽之罰。
及見張策,讀卷官頗疑怪。
久之,乃拟第十進呈,及胪唱,則拔置第三人,蓋特達之知也。
辜鴻銘部郎居張文襄幕府久,向知其精通西國語言文字。
及見所作《尊王篇》及《葉成忠傳》,則于國文亦複擅長。
其葉傳之作,以諷世為宗旨,尤卓然可傳。
傳曰:“自中國弛海禁,沿海編氓,因與外人通市。
而暴起緻資财者不一而足。
然或攻剽椎埋,弄法買奸,宗強比周,欺淩孤弱,類皆鄙瑣龌龊不足道。
獨滬上富人葉氏,初赤手掉扁舟,而卒起緻巨萬。
又慷慨好義,清刻矜已諾,猶是古之任俠,隐于商且隐于富者也。
葉氏名成忠,字澄衷,先世居浙之慈溪,後遷鎮海沈郎橋,遂家焉。
父志禹,世為甿之邱氓。
後因成忠,三代皆贈榮祿大夫。
成忠六歲失怙,母洪氏撫諸孤,刻苦僅以自給。
成忠九歲始就學,未幾,以貧故,仍從母兄耕。
年十一,受傭鄰裡。
居三年,主婦遇之酷,成忠慨然曰:“我以母故,忍此辱,丈夫甯餓死溝壑耶?”遂辭去,欲從鄉人往上海。
臨行,無資斧,母指田中秋禾為抵,始成行。
時海禁大開,帆船輪舶,麕集滬渎。
成忠自黎明至暮,棹扁舟往來浦江,就番舶貿有無。
外人見其誠笃,樂與交易,故常獲利獨厚。
同治元年,始設肆虹口,迎母就養。
肆規綦微,然節飲食,忍嗜欲,與傭婦共操作,又能擇人任事。
越數年,肆業益擴充,乃推廣分肆,遍通商各步。
又在滬北漢鎮創設缫絲、火柴諸廠,以興工業。
且養無數無業遊民。
既饒于資,自奉一若寒素,絕無豪侈氣象,若構洋樓、集珍玩之類。
言必信,行必果,交友必誠。
與巨公大人言,訚訚如也,絕無谄谀意。
又好引重後輩,善體人情,各如其意之所欲,故人樂為用。
性好施予,無倦容,無德色。
客外雖久,戚倘有緩急,罔不佽助。
待族人尤笃,捐金置祠田,建義莊,以贍貧乏。
附以義塾、牛痘局,蒇事,則曰:“是吾母之志也。
”凡裡中善舉,必力任其成。
購大地滬北,立蒙學堂,教貧窮子弟,撥十萬金充經費,又倡捐二萬金建懷德堂。
凡肆業中執事,身後或有孤苦無告者,必歲時存問,俾免饑寒。
各省有水旱偏災,必出巨資助振款。
疆吏高其義,請于朝,屢邀寵賜。
光緒己亥十月,在滬病笃。
诏其子七人曰:“吾昔日受惠者,各号友竭誠助吾任事者,汝曹皆當厚待勿替,以繼吾志。
”卒年六十。
先是,由國子監生加捐候選同知,賞戴花翎,薦升候選道,加二品頂戴。
餘謂王者馭貴馭富之權,操之自上,日漸陵夷,則不馴至一商賈之天下而不已,悲乎。
然世之賢豪不能立功名、布德澤于蒼生,若富而好行其德者,此猶其次耳。
故司馬遷曰:“無岩處奇士之行。
而長貧賤,同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雲雲。
蕙風曰:據餘所聞,葉氏起家販果蓏。
其緻富之由,無辜傳殆猶有未盡。
若如辜氏所雲,則亦唯是勤奮敦笃,積累而底于成,無甚異聞奇節也。
駱文忠撫湖南,左文襄居幕府,言聽計從,将吏憚而忌之。
曾文忠嚴劾總兵樊燮,燮疑出自文襄主持,訴之京師,複構之督部。
事竟上聞,幾陷文襄于罪。
賴南書房翰林郭嵩焘、大理寺卿潘祖蔭斡旋之力,僅乃得免。
其後曾文正力薦之,授太常卿,督兵浙江。
初,文忠疏辯文襄無罪,奉有“劣幕把持”之谕,不逞者或署左門曰:“欽加劣幕銜幫辦湖南巡撫左公館。
”及閩、浙敉平,文襄骎骎大用,聲譽日隆。
昔之謗之者,群起而趨承恐後矣。
左文襄體貌魁梧,豐于肌,腋氣頗重。
某年述職入都,兩宮召對,文襄陳奏西北軍務情形及善後方略,縷析條分,為時過久。
值庚伏景炎,兼衣冠束縛,汗出如沈,僅隔垂簾,殊蒸騰不可耐。
語次,玉音謂:“左大臣殊勞苦,宜稍憩息。
未盡之意,可告軍機王大臣。
”随命内監扶掖之。
文襄不得已,退出,意極憤懑,謂身為大臣,乃不見容傾吐胸臆,而不知其别有所為也。
道光時,疆圻大吏猶知宏獎風流。
有湖南廣文某,博學工詩,撰《湘沅耆舊集》,文名藉甚,交流綦廣。
無名氏嘲之以詩曰: 藩司昨日拜區區,頃接中丞片紙書。
南省無如卑職者,東齋敢說憲綱乎。
一聯春海傳家寶,兩字如山鎮宅符。
惟有新來陶太守,揭開手本罵胡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