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直覺的解悟
關燈
小
中
大
慧命。
此不但學哲學的人如此,一般知識分子大抵皆然。
所以一切皆是遊離飄蕩,毫無生命途徑可言。
(中國之失其學術的慧命由來已久,我這裡暫不說。
) 我之愛好《易經》,是在預科讀《朱子語錄》時所帀發出來的。
中國的文化生命、慧命,不能不說是集中在《易經》與《春秋》。
這實在是兩部大經。
《春秋》彰仁着義,我當時實不能接上。
于《論》、《孟》、《大學》、《中庸》,亦不能了解;于宋明儒者心性之學亦不能契接。
總之,于道德心性一面的學問、仁一面的學問,我不能有悱恻的悟入。
說到《易經》,當然也是仁的擴大。
"顯諸仁,藏諸用",當然要就天地萬物普遍地指點仁體。
可是這指點不是人生哲學的,而是偏于宇宙論的。
宇宙論地指點仁體,是較容易彰顯"智之慧照"一面的。
我之愛好《易經》,也正是以"智之慧照"與它照面,這表現了我的想像式的直覺的解悟。
這是一種在"智及"之光輝中呈現,不是在"仁守"之悱恻中呈現。
我讀着《易經》,是直想着伏羲畫八卦是在宇宙洪荒原始混沌中靈光之爆破。
那是一種生命之光輝,智及之風姿。
全部〈系辭傳〉是智慧之光輝,是靈感之周流。
那光輝更潤澤、更嘉祥;那靈感更清潔、更晶瑩。
無絲毫煙火氣。
正投着我那年輕時之單純,想像之帀擴,原始生命從原始混沌中之向外覺照,向四面八方湧現那直覺的解悟。
我也想到"文王囚羑裡而演周易","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但我當時對這方面并無深切悱恻之感。
我隻喜悅那"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坦然明白,"天地無心而成化"的自然灑脫,而不能感知"聖人有憂患"的嚴肅義,"吉兇與民同患"的悱恻心。
我隻欣賞那"雷雨之動滿盈"。
欣賞那"幹知大始,坤作成物",欣賞那"元亨利貞"之終始過程,欣賞那"保合大和乃利貞,各正性命",欣賞那"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欣賞那"鼓之舞之以盡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
這些既是美感的,又是智及的。
從美感方面,說"欣趣";從智及方面,說"覺照"。
這欣趣,這覺照,乃是生命之光輝、靈感之鼓舞。
美之欣趣、智之覺照,皆有其風姿,有其神采。
這兩面甚凸出。
而惟仁心之悱恻、道德之義理方面,則隐而不願。
這是因為青年涉世不深故,于人生之艱難尚無感知故。
朱子雖盛講道體,然伏羲畫八卦,孔子贊《周易》,所表現的那原始的風姿、神宋、靈感、光輝、清潔、晶瑩、潤澤、嘉祥,卻并不凸顯,而為其道德的嚴肅,學聖人氣象之轉為沉潛﹐所掩蓋﹐不直接、不透靈、不朗現。
然朱子之"智及"是有的,其"直覺的滲透"亦甚強。
惟美之欣趣、智之覺照﹐所流露的那自然的風姿與神采,卻都被他磨平了,在困勉沉潛中磨平了。
我當然不能及朱子于萬一,更不能仰望伏羲孔子那"天縱之聖"之清光。
我隻是欣賞贊歎。
我的生命根本不能企及那光輝、那神采、那潤澤、那嘉祥、那清潔、那晶瑩。
因為我的生命中有濁氣、有荒氣。
因此,我之讀《易經》并不是很簡易地直下在那清光處幽贊神明。
(這裡本也不是可以多說的,隻可默識心通。
)而是被那濁氣荒氣拖下來鋪排而為一個宇宙論的系統。
那時尤特喜那數學的秩序,特喜那納數學秩序于生化神明之中。
生化神明無可多說,數學秩序乃可着力。
我當然沒有堕落到唯物論的自然哲學。
生化神明常常提撕在心中,數學秩序則是自覺地要彰顯。
這點我得感謝懷悌海。
當然我那時之讀《易經》,是在物理的﹐數學的﹐(懷氏所神解的物理與數學)、生化神明的﹐(美之欣趣、智之覺照)之氣氛下去讀,是有點比較偏于自然哲學,但是卻是在這氣氛下的自然哲學,不是唯物論的自然哲學。
後來我感覺到雖即如此,但亦有點提不住,有駁雜,不瑩徹。
那隻是因為我那時對于道德心性、仁心悱恻一面,尚無感知故,對于價值之源尚無接觸故。
這不足,亦同樣适用于懷氏的哲學。
我之讀《易經》是大規模的。
初不知從何書讀起。
偶見宋人《誠齋易傳》,覺其中有些精粹語,遂取而讀之。
一日,遇林宰平先生,渠問讀何書,答以楊氏《誠齋易傳》。
渠曰:讀《易經》不能從楊氏入。
渠亦未告當從何書入。
遂退而從頭起,到圖書館遍查易書目錄。
覺漢人象數易甚煩瑣,亦覺有趣味。
直取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李鼎祚集解)逐字逐句讀下去。
若幹卷後,摸得其頭緒,遂将漢人所講卦例,如互體、半象﹐等,全弄熟。
以此書為基礎,進而整理爬梳全部各家漢易,如京氏《易》、孟氏《易》、虞氏《易》﹐等,每家鈎玄撮要,由其象數途徑整理其宇宙論方面之靈感與間架,提煉出許多有意義之宇宙論的概念。
漢人之超越的宇宙論精神,吾胥由此部整理工作中而得見,而中國思想中宇宙論的概念由荒蕪潛隐伏處蓁莽而凸顯,亦自此始。
中國先哲并非無構思之概念。
後人庸陋,學術失傳,遂全傾塌而疲軟矣。
吾當時想像豐富,随抄随案,便成條理。
文字雖蕪雜欠剪裁,而神不可掩。
漢《易》理訖,進讀晉宋《易》。
吾當時對于魏晉玄理、生活情調,智解不深,對于宋明儒心性之學亦無深知,故于晉《易》隻就王弼〈周易略例〉而略言之,于宋《易》,則就朱子之言陰陽太極與理氣而略言之,非吾當時注意重心之所在也。
清人考據訓話,于學術道術無足稱,而惟于易學,則得兩人焉:一曰胡煦,一曰焦循。
此兩人确是不凡,都可以說是易學專家。
焦循号裡堂,畢生精力在于周易。
他在江都(揚州)雕菰樓,數十年精思巧構,寫成《易學三書》(《易圖略》、《易通釋》、《易章句》)。
這是他的真才實學之所在。
胡煦号曉滄,河南光山人。
他比焦循早,康熙時人。
精于蔔,至今猶多神話留傳。
其着作名曰《周易函書》。
此兩人的易學都可以說是學人專家的易學,皆以象數為出發點,但不是漢人的象數。
漢人的象數,于解經則嫌瑣碎着迹,不成條貫;又于經外有一底子,由陰陽、谶緯、災異一整套而成者。
他們兩人對于這些都能蕩滌廓清,獨辟蹊徑。
不是王弼的以老莊玄理來廓清,亦不是程朱的以道體性理來廓清。
他們是直就易經本身來立例。
(通例、原則,非事例之例。
)胡煦以體卦說注解經文,極為恰當,不見斧鑿之痕。
其發明體卦說,于自然生成之
此不但學哲學的人如此,一般知識分子大抵皆然。
所以一切皆是遊離飄蕩,毫無生命途徑可言。
(中國之失其學術的慧命由來已久,我這裡暫不說。
) 我之愛好《易經》,是在預科讀《朱子語錄》時所帀發出來的。
中國的文化生命、慧命,不能不說是集中在《易經》與《春秋》。
這實在是兩部大經。
《春秋》彰仁着義,我當時實不能接上。
于《論》、《孟》、《大學》、《中庸》,亦不能了解;于宋明儒者心性之學亦不能契接。
總之,于道德心性一面的學問、仁一面的學問,我不能有悱恻的悟入。
說到《易經》,當然也是仁的擴大。
"顯諸仁,藏諸用",當然要就天地萬物普遍地指點仁體。
可是這指點不是人生哲學的,而是偏于宇宙論的。
宇宙論地指點仁體,是較容易彰顯"智之慧照"一面的。
我之愛好《易經》,也正是以"智之慧照"與它照面,這表現了我的想像式的直覺的解悟。
這是一種在"智及"之光輝中呈現,不是在"仁守"之悱恻中呈現。
我讀着《易經》,是直想着伏羲畫八卦是在宇宙洪荒原始混沌中靈光之爆破。
那是一種生命之光輝,智及之風姿。
全部〈系辭傳〉是智慧之光輝,是靈感之周流。
那光輝更潤澤、更嘉祥;那靈感更清潔、更晶瑩。
無絲毫煙火氣。
正投着我那年輕時之單純,想像之帀擴,原始生命從原始混沌中之向外覺照,向四面八方湧現那直覺的解悟。
我也想到"文王囚羑裡而演周易","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但我當時對這方面并無深切悱恻之感。
我隻喜悅那"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坦然明白,"天地無心而成化"的自然灑脫,而不能感知"聖人有憂患"的嚴肅義,"吉兇與民同患"的悱恻心。
我隻欣賞那"雷雨之動滿盈"。
欣賞那"幹知大始,坤作成物",欣賞那"元亨利貞"之終始過程,欣賞那"保合大和乃利貞,各正性命",欣賞那"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欣賞那"鼓之舞之以盡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
這些既是美感的,又是智及的。
從美感方面,說"欣趣";從智及方面,說"覺照"。
這欣趣,這覺照,乃是生命之光輝、靈感之鼓舞。
美之欣趣、智之覺照,皆有其風姿,有其神采。
這兩面甚凸出。
而惟仁心之悱恻、道德之義理方面,則隐而不願。
這是因為青年涉世不深故,于人生之艱難尚無感知故。
朱子雖盛講道體,然伏羲畫八卦,孔子贊《周易》,所表現的那原始的風姿、神宋、靈感、光輝、清潔、晶瑩、潤澤、嘉祥,卻并不凸顯,而為其道德的嚴肅,學聖人氣象之轉為沉潛﹐所掩蓋﹐不直接、不透靈、不朗現。
然朱子之"智及"是有的,其"直覺的滲透"亦甚強。
惟美之欣趣、智之覺照﹐所流露的那自然的風姿與神采,卻都被他磨平了,在困勉沉潛中磨平了。
我當然不能及朱子于萬一,更不能仰望伏羲孔子那"天縱之聖"之清光。
我隻是欣賞贊歎。
我的生命根本不能企及那光輝、那神采、那潤澤、那嘉祥、那清潔、那晶瑩。
因為我的生命中有濁氣、有荒氣。
因此,我之讀《易經》并不是很簡易地直下在那清光處幽贊神明。
(這裡本也不是可以多說的,隻可默識心通。
)而是被那濁氣荒氣拖下來鋪排而為一個宇宙論的系統。
那時尤特喜那數學的秩序,特喜那納數學秩序于生化神明之中。
生化神明無可多說,數學秩序乃可着力。
我當然沒有堕落到唯物論的自然哲學。
生化神明常常提撕在心中,數學秩序則是自覺地要彰顯。
這點我得感謝懷悌海。
當然我那時之讀《易經》,是在物理的﹐數學的﹐(懷氏所神解的物理與數學)、生化神明的﹐(美之欣趣、智之覺照)之氣氛下去讀,是有點比較偏于自然哲學,但是卻是在這氣氛下的自然哲學,不是唯物論的自然哲學。
後來我感覺到雖即如此,但亦有點提不住,有駁雜,不瑩徹。
那隻是因為我那時對于道德心性、仁心悱恻一面,尚無感知故,對于價值之源尚無接觸故。
這不足,亦同樣适用于懷氏的哲學。
我之讀《易經》是大規模的。
初不知從何書讀起。
偶見宋人《誠齋易傳》,覺其中有些精粹語,遂取而讀之。
一日,遇林宰平先生,渠問讀何書,答以楊氏《誠齋易傳》。
渠曰:讀《易經》不能從楊氏入。
渠亦未告當從何書入。
遂退而從頭起,到圖書館遍查易書目錄。
覺漢人象數易甚煩瑣,亦覺有趣味。
直取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李鼎祚集解)逐字逐句讀下去。
若幹卷後,摸得其頭緒,遂将漢人所講卦例,如互體、半象﹐等,全弄熟。
以此書為基礎,進而整理爬梳全部各家漢易,如京氏《易》、孟氏《易》、虞氏《易》﹐等,每家鈎玄撮要,由其象數途徑整理其宇宙論方面之靈感與間架,提煉出許多有意義之宇宙論的概念。
漢人之超越的宇宙論精神,吾胥由此部整理工作中而得見,而中國思想中宇宙論的概念由荒蕪潛隐伏處蓁莽而凸顯,亦自此始。
中國先哲并非無構思之概念。
後人庸陋,學術失傳,遂全傾塌而疲軟矣。
吾當時想像豐富,随抄随案,便成條理。
文字雖蕪雜欠剪裁,而神不可掩。
漢《易》理訖,進讀晉宋《易》。
吾當時對于魏晉玄理、生活情調,智解不深,對于宋明儒心性之學亦無深知,故于晉《易》隻就王弼〈周易略例〉而略言之,于宋《易》,則就朱子之言陰陽太極與理氣而略言之,非吾當時注意重心之所在也。
清人考據訓話,于學術道術無足稱,而惟于易學,則得兩人焉:一曰胡煦,一曰焦循。
此兩人确是不凡,都可以說是易學專家。
焦循号裡堂,畢生精力在于周易。
他在江都(揚州)雕菰樓,數十年精思巧構,寫成《易學三書》(《易圖略》、《易通釋》、《易章句》)。
這是他的真才實學之所在。
胡煦号曉滄,河南光山人。
他比焦循早,康熙時人。
精于蔔,至今猶多神話留傳。
其着作名曰《周易函書》。
此兩人的易學都可以說是學人專家的易學,皆以象數為出發點,但不是漢人的象數。
漢人的象數,于解經則嫌瑣碎着迹,不成條貫;又于經外有一底子,由陰陽、谶緯、災異一整套而成者。
他們兩人對于這些都能蕩滌廓清,獨辟蹊徑。
不是王弼的以老莊玄理來廓清,亦不是程朱的以道體性理來廓清。
他們是直就易經本身來立例。
(通例、原則,非事例之例。
)胡煦以體卦說注解經文,極為恰當,不見斧鑿之痕。
其發明體卦說,于自然生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