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直覺的解悟
關燈
小
中
大
為内容的,又為外延的。
義如前述。
我這裡并不要講懷氏哲學。
我略舉大概,表示這些名言都是極可理解的,極可欣賞的。
懷氏美之欣趣強,智之直覺解悟強。
直覺的、美感的,都是直說而中。
表之于言辭,是描述的。
為何、如何之邏輯技巧,嚴格思辨,則不甚顯。
可以有描述的鋪排,有數學的呈列,而不見邏輯思辨之工巧。
此工巧,來布尼茲能之,康德能之,羅素能之,而懷氏則不于此見精采。
其唯一言之而辨者,即在知覺兩式。
而此亦靠其具體之直感而穿入,沖破傳統哲學之抽象的、形式的、非具體的(亦可說"非存在的")之積習,故能造道(宇宙論的)而入微。
此其美之欣趣,智之直覺強也。
我當時能讀他,亦是在這美之欣趣、智之直覺上與之相遇。
我隻是直感而解。
亦不甚能知何以必如此。
我在美感與直覺特顯之時,我之為何、如何之工巧思辨實不見長。
我沒有"為何"之疑問,亦不會有"如何"之思辨。
隻是直覺如此即如此耳。
常是單儀直入,一語或無語而入微。
但我同時亦訓練一些傳統哲學為何如何之疑問,我卻不能答。
我亦不能自覺地認定在理上或究竟上必歸于懷氏之途徑。
這裡不免有了惶惑。
光靠直感是零碎的。
我無懷氏之學力,故亦鋪排不帀。
因此,我于西方哲學所啟之間題不能有獨立運思之解答。
我不能卓然站得住。
我不知懷氏不足處在那裡,但我心中亦總不能安于懷氏之所說。
這就是惶惑之所在。
我還是在發展中,在追求中。
這逼迫我要從美之欣趣、想像式的直覺解悟,再作進一步之凝斂。
這使我要轉入為何如何之工巧的思辨、邏輯的架構之思辨。
我為何要轉至這一步?這不完全是客觀問題的逼迫。
生命的自然沖動亦有關系。
我所着重的,就是要說這一點。
這是一個主觀的氣質傾向。
我雖在美感與直覺上相契懷氏之靈魂,但我之内在靈魂究竟與他有不同。
他的美感是數學的,他的直覺是物理的。
而我的美感與直覺則是生命的,是那原始生命所蘊蓄 的強度直覺力,是那"企向混沌"、"落寞而不落寞"的超越滲透力。
我也有欣賞"形式之美"的一面,也有美感與直覺之廣度的、外延的、形式的一面,但這一面究竟不甚凸出。
我的生命不能全内在于這一面,而這一面亦不能占有了或浸潤到了我的生命之全部。
我常常要橫溢,冒出了這一面之上或之外。
我在前章曾說:"我之欣賞詩文之美是在一較廣泛的美感氣質之氣氛下欣賞的,不是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的。
能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便是生命内在于文學。
生命内在于文學,文學亦内在于生命,那便是文學的靈魂了。
但我不是這靈魂。
"現在同樣我也不是這數學物理的靈魂。
懷氏是數學物理的靈魂:他的美感與直覺幾全内在于這一面,幾全為這一面所占有、所浸遍。
所以他的美感與直覺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而以"外在的"為主,其"内在的"﹐隻是美感與直覺之浸入;既是内容的,又是外延的,而以"外延的"為主,其"内容的",亦隻是美感與直覺之浸入。
所以他是泛客觀主義、泛宇宙論的鋪排。
"生命"一詞,在他的系統中,并不占有地位。
他并不能正視生命,就生命之如其為生命,生命歸其自己,恰當地就之以言道德與宗教。
他把生命轉成一個外在的"自然之流轉",轉成緣起事之過程。
他雖亦講創造,亦講動力,亦講潛能,但都亦轉成外在的、物理的、泛宇宙論的,至多是屬于亞裡士多德型的,而不是生命的,精神生活的。
他雖極稱賞柏拉圖﹐(他不甚稱賞亞裡士多德,因為他不喜他的主謂邏輯),但靈魂、心靈主體,在柏氏思想中,占極顯着的地位,亦極凸出,雖是認知的、重智的,卻極彰顯:超越而先驗的認知心靈是與其所同在之理型同樣提高的。
但在懷氏,則極不喜這太有顔色的心靈,這凸出的認知主體,而極力想往下拖,以泛宇宙論的客觀名詞、無色的名詞,描述之。
這就是外在化了。
他把生命外在化,把認知主體外在化,至于道德宗教的心靈主體,則根本未接觸得上。
因此他系統中的上帝,亦隻是在數學與物理的美感與直覺下泛宇宙論系統中的上帝,不是生命中的上帝,道德宗教中的上帝。
所以他是個有福的人,因為他的生命能全内在于數學物理的美感與直覺中,而數學物理的呈列與平穩亦全浸遍了他的生命之全部。
他的心靈能在數學物理的呈列與平穩中得到安息與清淨,單純而無人世的煩惱。
也見他的富貴氣,也見他的福氣。
他好像是很樂觀的。
他對于這個時代好像沒有什麼感覺。
他為十七、八、九世紀的學術成就,物理的、數學的、邏輯的,所吸住。
他講學術隻限于這一面,他的文化意識也隻限于這一面。
嚴格講,他的曆史文化意識根本是很淡薄的,因為他的道德宗教意識很淡薄。
所以他是不能講文化問題的。
因為他不能正視生命。
就在這點上,我當時雖極稱賞他,我以後漸漸感覺他不足。
我稱賞他,是因為我的生命所冒出的較廣泛的美感氣質與強度的直覺力和他照了面,但所由以冒出的根源卻與他不同,因此我和那分了家。
我所由以冒出美感與直覺的根源是那原始混沌生命之強度,而所冒出的美感與直覺是以"企向混沌","落寞而不落寞"的超越滲透為主的。
至于欣賞他那外延的形式的數學秩序、宇宙論的鋪排,我事後回想,那隻是生命膨脹直接向外撲,在稍為凝聚下,所拖帶出來的。
我根本沒他那福氣,亦根本沒他那富貴氣。
這樣說,我的美感與直覺是生命的,因此也容易正視生命,回向于生命,使生命一概念凸出。
我當時是極讨厭"生命"一詞的。
凡關于生命、價值、主體、道德宗教、曆史文化的,我都讨厭。
我也曾極度外在化,我也曾喜歡那泛客觀論、泛事實論、泛物理數學的外延論。
但是在我,那隻是生命膨脹直接向外撲,在稍為凝聚下的外在化。
我用生命而不自覺生命,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用久了,總會觸動心靈而回頭正視他。
由生命而發的企向混沌,落寞而不落寞的超越滲透,總會重歸于生命之自己,總會再落腳于生命分上的"混沌"與"落寞而不落寞",而正視之。
這将使我由那外在化再提升起來而向内轉。
我須從美之欣趣、想像式的直覺解悟,轉入為何如何之"架構的思辨";我也要從外在化提升起來而向内轉以正視生命。
從三十到四十這十年間,這兩方面是同時并進的。
義如前述。
我這裡并不要講懷氏哲學。
我略舉大概,表示這些名言都是極可理解的,極可欣賞的。
懷氏美之欣趣強,智之直覺解悟強。
直覺的、美感的,都是直說而中。
表之于言辭,是描述的。
為何、如何之邏輯技巧,嚴格思辨,則不甚顯。
可以有描述的鋪排,有數學的呈列,而不見邏輯思辨之工巧。
此工巧,來布尼茲能之,康德能之,羅素能之,而懷氏則不于此見精采。
其唯一言之而辨者,即在知覺兩式。
而此亦靠其具體之直感而穿入,沖破傳統哲學之抽象的、形式的、非具體的(亦可說"非存在的")之積習,故能造道(宇宙論的)而入微。
此其美之欣趣,智之直覺強也。
我當時能讀他,亦是在這美之欣趣、智之直覺上與之相遇。
我隻是直感而解。
亦不甚能知何以必如此。
我在美感與直覺特顯之時,我之為何、如何之工巧思辨實不見長。
我沒有"為何"之疑問,亦不會有"如何"之思辨。
隻是直覺如此即如此耳。
常是單儀直入,一語或無語而入微。
但我同時亦訓練一些傳統哲學為何如何之疑問,我卻不能答。
我亦不能自覺地認定在理上或究竟上必歸于懷氏之途徑。
這裡不免有了惶惑。
光靠直感是零碎的。
我無懷氏之學力,故亦鋪排不帀。
因此,我于西方哲學所啟之間題不能有獨立運思之解答。
我不能卓然站得住。
我不知懷氏不足處在那裡,但我心中亦總不能安于懷氏之所說。
這就是惶惑之所在。
我還是在發展中,在追求中。
這逼迫我要從美之欣趣、想像式的直覺解悟,再作進一步之凝斂。
這使我要轉入為何如何之工巧的思辨、邏輯的架構之思辨。
我為何要轉至這一步?這不完全是客觀問題的逼迫。
生命的自然沖動亦有關系。
我所着重的,就是要說這一點。
這是一個主觀的氣質傾向。
我雖在美感與直覺上相契懷氏之靈魂,但我之内在靈魂究竟與他有不同。
他的美感是數學的,他的直覺是物理的。
而我的美感與直覺則是生命的,是那原始生命所蘊蓄 的強度直覺力,是那"企向混沌"、"落寞而不落寞"的超越滲透力。
我也有欣賞"形式之美"的一面,也有美感與直覺之廣度的、外延的、形式的一面,但這一面究竟不甚凸出。
我的生命不能全内在于這一面,而這一面亦不能占有了或浸潤到了我的生命之全部。
我常常要橫溢,冒出了這一面之上或之外。
我在前章曾說:"我之欣賞詩文之美是在一較廣泛的美感氣質之氣氛下欣賞的,不是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的。
能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便是生命内在于文學。
生命内在于文學,文學亦内在于生命,那便是文學的靈魂了。
但我不是這靈魂。
"現在同樣我也不是這數學物理的靈魂。
懷氏是數學物理的靈魂:他的美感與直覺幾全内在于這一面,幾全為這一面所占有、所浸遍。
所以他的美感與直覺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而以"外在的"為主,其"内在的"﹐隻是美感與直覺之浸入;既是内容的,又是外延的,而以"外延的"為主,其"内容的",亦隻是美感與直覺之浸入。
所以他是泛客觀主義、泛宇宙論的鋪排。
"生命"一詞,在他的系統中,并不占有地位。
他并不能正視生命,就生命之如其為生命,生命歸其自己,恰當地就之以言道德與宗教。
他把生命轉成一個外在的"自然之流轉",轉成緣起事之過程。
他雖亦講創造,亦講動力,亦講潛能,但都亦轉成外在的、物理的、泛宇宙論的,至多是屬于亞裡士多德型的,而不是生命的,精神生活的。
他雖極稱賞柏拉圖﹐(他不甚稱賞亞裡士多德,因為他不喜他的主謂邏輯),但靈魂、心靈主體,在柏氏思想中,占極顯着的地位,亦極凸出,雖是認知的、重智的,卻極彰顯:超越而先驗的認知心靈是與其所同在之理型同樣提高的。
但在懷氏,則極不喜這太有顔色的心靈,這凸出的認知主體,而極力想往下拖,以泛宇宙論的客觀名詞、無色的名詞,描述之。
這就是外在化了。
他把生命外在化,把認知主體外在化,至于道德宗教的心靈主體,則根本未接觸得上。
因此他系統中的上帝,亦隻是在數學與物理的美感與直覺下泛宇宙論系統中的上帝,不是生命中的上帝,道德宗教中的上帝。
所以他是個有福的人,因為他的生命能全内在于數學物理的美感與直覺中,而數學物理的呈列與平穩亦全浸遍了他的生命之全部。
他的心靈能在數學物理的呈列與平穩中得到安息與清淨,單純而無人世的煩惱。
也見他的富貴氣,也見他的福氣。
他好像是很樂觀的。
他對于這個時代好像沒有什麼感覺。
他為十七、八、九世紀的學術成就,物理的、數學的、邏輯的,所吸住。
他講學術隻限于這一面,他的文化意識也隻限于這一面。
嚴格講,他的曆史文化意識根本是很淡薄的,因為他的道德宗教意識很淡薄。
所以他是不能講文化問題的。
因為他不能正視生命。
就在這點上,我當時雖極稱賞他,我以後漸漸感覺他不足。
我稱賞他,是因為我的生命所冒出的較廣泛的美感氣質與強度的直覺力和他照了面,但所由以冒出的根源卻與他不同,因此我和那分了家。
我所由以冒出美感與直覺的根源是那原始混沌生命之強度,而所冒出的美感與直覺是以"企向混沌","落寞而不落寞"的超越滲透為主的。
至于欣賞他那外延的形式的數學秩序、宇宙論的鋪排,我事後回想,那隻是生命膨脹直接向外撲,在稍為凝聚下,所拖帶出來的。
我根本沒他那福氣,亦根本沒他那富貴氣。
這樣說,我的美感與直覺是生命的,因此也容易正視生命,回向于生命,使生命一概念凸出。
我當時是極讨厭"生命"一詞的。
凡關于生命、價值、主體、道德宗教、曆史文化的,我都讨厭。
我也曾極度外在化,我也曾喜歡那泛客觀論、泛事實論、泛物理數學的外延論。
但是在我,那隻是生命膨脹直接向外撲,在稍為凝聚下的外在化。
我用生命而不自覺生命,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用久了,總會觸動心靈而回頭正視他。
由生命而發的企向混沌,落寞而不落寞的超越滲透,總會重歸于生命之自己,總會再落腳于生命分上的"混沌"與"落寞而不落寞",而正視之。
這将使我由那外在化再提升起來而向内轉。
我須從美之欣趣、想像式的直覺解悟,轉入為何如何之"架構的思辨";我也要從外在化提升起來而向内轉以正視生命。
從三十到四十這十年間,這兩方面是同時并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