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事篇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蕃酋長尚延心為河渭都遊弈使,使統其衆居之。
注曰:史言唐之邊鎮,自将帥至于偏裨,詳于身謀,略于國事,故夷人窺見其肺肝,亦得行其自全之謀。
(二四九) “詳于身謀,略于國事”,二語切中時人之病。
當國家危亡時,此病尤顯,不獨将帥然,即文臣亦何莫不然!李綱《梁溪集》卅四,載:“建炎元年,戒勵士風诏,有曰:&lsquo日者二聖播遷,宗社幾于颠覆。
肆朕纂承,慨然思任群材,相與協濟,而士大夫奉公者少,營私者多,徇國者希,謀身者衆。
乞去則必以東南為請,召用則必以疾病為辭,投檄以自便者相望于塗,避寇而去官者日形于牍。
甚者至假讬親疾,不候告下,挈家而遠遯&rsquo”雲雲。
此私天下之馀毒也。
賢者潔身以遠禍,不肖者冒進以營私,任之則愈肆猖狂,嚴之則挺而走險,如是,豪傑安得不生心,敵人安得不窺伺乎!陳涉辍耕于隴上,石勒倚嘯于東門,正為此也。
唐昭宗乾甯四年,王建鎮西川,蠻亦不敢侵盜。
注曰:史言安邊之術,惟洞知近塞蕃落情僞而折其姦,則外夷不敢有所侮而動。
(二六一) 安邊之術,首在不貪不暴,蜀王建号“賊王八”,然其鎮蜀初政,不獨能撫民,且善待士,故唐末人士之避亂者多往依之,卒能據有全蜀三十馀年。
身之稱之,愧乎“賊王八”之不如者耳!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契丹主阿保機遣使随高颀入貢,且求冊命。
注曰:夷狄觇國勢而為去來,彼以梁為強,則其背晉宜矣。
(二六六) 先是阿保機與李克用約擊梁,既而背之,稱臣于梁,約梁滅晉。
阿保機誠可恨,然是時梁強晉弱,安能禁其反覆乎!故凡欲得人之助者,必須能自強,不能自強而欲得人之助難矣。
後梁均王貞明三年,契丹主選騎三萬欲攻幽州,述律後指帳前樹曰:“此樹無皮可以生乎?”契丹主曰:“不可。
”述律後曰:“幽州城亦猶是矣。
吾但以三千騎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無食,不過數年,城自困矣,何必如此躁動輕舉!萬一不勝,為中國笑,吾部落亦解體矣。
”契丹主乃止。
注曰:婦人智識若此,丈夫愧之多矣。
此特阿保機因其能勝室韋,從而張大之以威鄰敵耳。
就使能爾,曷為不能止德光之南牧,既内虛其國,又不能為根本之計,而終有木葉山之囚乎?(二六九) 身之不滿于述律後,為元太宗後乃馬真氏言之也。
述律後佐阿保機得國,《歐史·四夷附錄》稱其“多智而忍”,後為其孫兀欲囚于木葉山。
乃馬真後稱制四年,《元史·耶律楚材傳》稱其“崇信姦回”,後為太祖孫蒙哥徙于極邊。
二後晚年所遇相同。
并見《倫紀篇》。
貞明五年,诏削劉岩官爵,命吳越王讨之。
雖受命,竟不行。
注曰:受命者不逆梁之意,不行者不肯自弊其力以伐與國,此割據者之常計也。
(二七〇) 令吳越讨南漢,此梁之利,而吳越之弊也。
注言吳越“不肯自弊其力”,中吳越之隐矣。
後梁均王龍德二年,大封王躬乂,性殘忍,海軍統帥王建殺之自立,複稱高麗王,以開州為東京,平壤為西京。
建儉約寬厚,國人安之。
注曰:徐兢《高麗圖經》曰:“高麗王建之先,高麗大族也。
高氏政衰,國人以建賢,立為君長。
後唐長興二年,自稱權知國事,請命于明宗,乃拜建大義軍使,封高麗王。
”按徐兢宣和之間使高麗,進《圖經》,紀載疏略,因其國人傳聞,遂謂建得國于高氏之後,不知建實殺躬乂而得國也。
詳見貞明五年《考異》。
(二七一) 高麗王建之建國,在西紀九一八,即梁貞明四年,見鄭麟趾等所撰《高麗史》。
《通鑒》蓋從其國勢既定之後追紀之,故相差數年,至後唐長興中,則已建國十馀年矣。
徐兢《高麗圖經》不足據。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吳遣使求和于楚,請苗璘、王彥章,楚王殷歸之,使許德勳餞之。
德勳謂二人曰:“楚國雖小,舊臣宿将猶在,願吳朝勿以措懷,必俟衆駒争皁棧,然後可圖也。
”時殷多内寵,嫡庶無别,諸子驕奢,故德勳語及之。
注曰:其後馬氏諸子争國,南唐乘而取之,卒如許德勳之言。
然德勳相楚,知其将亂,不以告戒其主,而以語鄰國之人,非忠也。
《左傳》鄭子太叔謂晉張趯有智,然猶在君子之後者,正此類也。
(二七六) 是時吳楚異國,同是諸華。
夫不滿現在者,人之恒情,相知深,接觸多,則反易相左也。
故在其地有不滿意于其地者,在其時有不滿意于其時者,惟君子家醜不外揚而已。
鄭子太叔語,見《昭三年傳》。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契丹主每謂晉臣曰:“中國事我皆知之,吾國事汝曹不知也。
” 注曰:契丹主自謂周防之密,以誇晉臣。
然東丹之來,已胎兀欲奪國之禍,雖甚愚者知之,而契丹主不知也。
善觇國者不觀一時之強弱,而觀其治亂之大緻。
(二八六) 目能及遠,而不能自見其睫,契丹主之謂也。
豈獨契丹主然哉!
注曰:史言唐之邊鎮,自将帥至于偏裨,詳于身謀,略于國事,故夷人窺見其肺肝,亦得行其自全之謀。
(二四九) “詳于身謀,略于國事”,二語切中時人之病。
當國家危亡時,此病尤顯,不獨将帥然,即文臣亦何莫不然!李綱《梁溪集》卅四,載:“建炎元年,戒勵士風诏,有曰:&lsquo日者二聖播遷,宗社幾于颠覆。
肆朕纂承,慨然思任群材,相與協濟,而士大夫奉公者少,營私者多,徇國者希,謀身者衆。
乞去則必以東南為請,召用則必以疾病為辭,投檄以自便者相望于塗,避寇而去官者日形于牍。
甚者至假讬親疾,不候告下,挈家而遠遯&rsquo”雲雲。
此私天下之馀毒也。
賢者潔身以遠禍,不肖者冒進以營私,任之則愈肆猖狂,嚴之則挺而走險,如是,豪傑安得不生心,敵人安得不窺伺乎!陳涉辍耕于隴上,石勒倚嘯于東門,正為此也。
唐昭宗乾甯四年,王建鎮西川,蠻亦不敢侵盜。
注曰:史言安邊之術,惟洞知近塞蕃落情僞而折其姦,則外夷不敢有所侮而動。
(二六一) 安邊之術,首在不貪不暴,蜀王建号“賊王八”,然其鎮蜀初政,不獨能撫民,且善待士,故唐末人士之避亂者多往依之,卒能據有全蜀三十馀年。
身之稱之,愧乎“賊王八”之不如者耳!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契丹主阿保機遣使随高颀入貢,且求冊命。
注曰:夷狄觇國勢而為去來,彼以梁為強,則其背晉宜矣。
(二六六) 先是阿保機與李克用約擊梁,既而背之,稱臣于梁,約梁滅晉。
阿保機誠可恨,然是時梁強晉弱,安能禁其反覆乎!故凡欲得人之助者,必須能自強,不能自強而欲得人之助難矣。
後梁均王貞明三年,契丹主選騎三萬欲攻幽州,述律後指帳前樹曰:“此樹無皮可以生乎?”契丹主曰:“不可。
”述律後曰:“幽州城亦猶是矣。
吾但以三千騎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無食,不過數年,城自困矣,何必如此躁動輕舉!萬一不勝,為中國笑,吾部落亦解體矣。
”契丹主乃止。
注曰:婦人智識若此,丈夫愧之多矣。
此特阿保機因其能勝室韋,從而張大之以威鄰敵耳。
就使能爾,曷為不能止德光之南牧,既内虛其國,又不能為根本之計,而終有木葉山之囚乎?(二六九) 身之不滿于述律後,為元太宗後乃馬真氏言之也。
述律後佐阿保機得國,《歐史·四夷附錄》稱其“多智而忍”,後為其孫兀欲囚于木葉山。
乃馬真後稱制四年,《元史·耶律楚材傳》稱其“崇信姦回”,後為太祖孫蒙哥徙于極邊。
二後晚年所遇相同。
并見《倫紀篇》。
貞明五年,诏削劉岩官爵,命吳越王讨之。
雖受命,竟不行。
注曰:受命者不逆梁之意,不行者不肯自弊其力以伐與國,此割據者之常計也。
(二七〇) 令吳越讨南漢,此梁之利,而吳越之弊也。
注言吳越“不肯自弊其力”,中吳越之隐矣。
後梁均王龍德二年,大封王躬乂,性殘忍,海軍統帥王建殺之自立,複稱高麗王,以開州為東京,平壤為西京。
建儉約寬厚,國人安之。
注曰:徐兢《高麗圖經》曰:“高麗王建之先,高麗大族也。
高氏政衰,國人以建賢,立為君長。
後唐長興二年,自稱權知國事,請命于明宗,乃拜建大義軍使,封高麗王。
”按徐兢宣和之間使高麗,進《圖經》,紀載疏略,因其國人傳聞,遂謂建得國于高氏之後,不知建實殺躬乂而得國也。
詳見貞明五年《考異》。
(二七一) 高麗王建之建國,在西紀九一八,即梁貞明四年,見鄭麟趾等所撰《高麗史》。
《通鑒》蓋從其國勢既定之後追紀之,故相差數年,至後唐長興中,則已建國十馀年矣。
徐兢《高麗圖經》不足據。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吳遣使求和于楚,請苗璘、王彥章,楚王殷歸之,使許德勳餞之。
德勳謂二人曰:“楚國雖小,舊臣宿将猶在,願吳朝勿以措懷,必俟衆駒争皁棧,然後可圖也。
”時殷多内寵,嫡庶無别,諸子驕奢,故德勳語及之。
注曰:其後馬氏諸子争國,南唐乘而取之,卒如許德勳之言。
然德勳相楚,知其将亂,不以告戒其主,而以語鄰國之人,非忠也。
《左傳》鄭子太叔謂晉張趯有智,然猶在君子之後者,正此類也。
(二七六) 是時吳楚異國,同是諸華。
夫不滿現在者,人之恒情,相知深,接觸多,則反易相左也。
故在其地有不滿意于其地者,在其時有不滿意于其時者,惟君子家醜不外揚而已。
鄭子太叔語,見《昭三年傳》。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契丹主每謂晉臣曰:“中國事我皆知之,吾國事汝曹不知也。
” 注曰:契丹主自謂周防之密,以誇晉臣。
然東丹之來,已胎兀欲奪國之禍,雖甚愚者知之,而契丹主不知也。
善觇國者不觀一時之強弱,而觀其治亂之大緻。
(二八六) 目能及遠,而不能自見其睫,契丹主之謂也。
豈獨契丹主然哉!